我们身边的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从小被爸爸妈妈送到各种培训学校学习。有的人不一定喜欢,只是为了让爸爸妈妈高兴才去学,这样学的效果就不会太好。也许你小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应该知道你自己喜欢什么,那么,你是不是会想办法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呢?
成功学家卡耐基曾经向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请教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爱上你的工作。如果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那么工作再忙再累,对你来说,都是充实且快乐的事情。
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快乐。美国成功人士有94%以上都是在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工作都不喜欢,又怎么指望他能够做出一番成绩呢?
爱因斯坦是这样解释相对论的:当一个小伙子独自一人坐在温暖的火炉旁时,他会觉得昏昏欲睡,仿佛一分钟就像一个小时那样漫长;而当他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在冰天雪地里的时候,他会觉得时间飞逝,一小时就像一分钟那样短暂。这段有趣的话除了向我们解释相对论以外,还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做自己喜欢的事,你会觉得快乐无比,充满信心,干劲十足。每个人都是这样,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效率高,也才会做的开心。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戏剧三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排演着,他成了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虽然莎士比亚赚了许多钱,但他仍然热爱戏剧,迷恋戏剧。他把国王的赏赐和自己所赚来的钱集中起来,投资建筑著名的环球剧场,而没有用来经商和做其他的生意。所以说,莎士比亚的一生是为戏剧而活着的。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他也是很有可能在所喜欢的领域发挥最大的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如果少年时代的莎士比亚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干上了自己不喜欢的经商职业,可以想象,即使他付出再大的努力和再多的劳动,也未必有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大。正因为莎翁从事自己喜爱的戏剧创作,才使他有极大的热忱和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留下许多不朽的艺术财富。
毫无疑问,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大小是和兴趣有很大关系的。如果你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你的内心便会充满愉悦和快乐。所以,千万别逼迫自己或别人去做不喜欢的事,那样会事倍功半。
试试看,去寻找你的兴趣,做你喜欢的事,这样,你就会很开心,也会离成功更近。
寻找你的兴趣
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每个^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对钱币感兴趣的人,会想尽办法对古今中外的各种钱币进行收集、珍藏、研究。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和自觉自愿。
兴趣不只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邮,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某种实际行动。例如,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性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高,有的人的兴趣和爱好的品味比较低,兴趣和爱好品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和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优劣。例如,对公益活动感兴趣、乐于助人,对高雅的音乐、美术有兴趣和爱好,反映了这个人品位高雅;反之,对占小便宜感兴趣,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和爱好,则表现了一个人品位低级。
兴趣和爱好有时也受遗传的影响,父母的兴趣和爱好也会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年龄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就年龄方面来说,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工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兴趣的中心在转移。就时代来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的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包括社会需要(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兴趣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人的社会需要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容易满足,例如,人对某一种食物、衣服感兴趣,吃饱了、穿上了也就满足了;而人的精神需要却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例如,人际交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等,则是长期的、终生的,并且是不断追求的。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学生需要知识,他的知识越多,他的兴趣也就越广泛、越浓厚。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潜在资质也不尽相同,如果能及早发现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加以教育培养,从而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就能使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每天和孩子打交道,和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如果能了解到孩子各自的特点,进行及时得当的引导,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让孩子得到适合他的快乐体验和收获。
发现孩子的特长:一位成功当伯乐的小学老师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