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物质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培养孩子的目标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这让很多父母都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大家都在谴责社会变成了唯利是图、拜金主义横行的社会,而另一方面却是父母、学校从小就开始对孩子灌输的“赚钱才是硬道理”的教育目标。在培养孩子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上,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父母应该首先就对金钱形成一个理性的认识。一方面,金钱可以使个人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为进一步追求精神修养提供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如果把金钱看成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则有可能使人变成物质的奴隶,从而变成一个唯利是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也就丧失了做人应该有的尊严。
在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城邦街头,有一个言行非常奇怪的叫做第欧根尼的人,他邋里邋遢,喜欢在大白天提着灯笼四处向路人的脸上照。当有人问他为何要这样做时,他回答道:“我想试试能否找出一个真正的人来!”因为,在第欧根尼看来,人所需要的其实非常简单。而大多数的人们被金钱、名誉等太多的东西束缚住了自己的心灵,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他曾宣扬说:“要像狗一样活着。”作为自己的财产,他拥有一只破木桶用来睡觉之用,此外还有一件斗篷、一个面包袋和一只棍子。
一次,征战中的亚历山大大帝听说第欧根尼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就前去拜访这位“比乞丐还穷的人”。当亚历山大找到他时,他正在木桶里睡觉。亚历山大站在他的木桶前问道:“请问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第欧根尼抬起睡眼惺忪的眼说:“如果你一定要为我做些什么的话,请往旁边站一下,你挡住了我的阳光。”
虽然第欧根尼的思想没有具体可行的地方,但他表明了一种很简单的思想:拥有的越多,快乐就会越少。其实人这一生,快乐幸福才是应该追求的最终目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为达到这个目的而提供各种手段。具体到家庭幼儿教育上,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快乐、聪明而又有活力的孩子,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好基础。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从小就灌输一种金钱至上的观念,必定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这样反而会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
一、快乐
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的挫折和内心的喧哗与骚动而影响对生活的态度。快乐是幸福的感受。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把快乐作为教育孩子的目标,首先就是让孩子热爱“工作”。在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了有关本能观的知识。其中有一句话是说“工作是人的本能之一”。这里的“工作”与成年人的工作是不同的,是指儿童成就自身的活动。这是儿童的一种本能,家长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热爱“工作”。例如培养孩子喜欢“工作”的习性,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其次,快乐的前提应该是一种乐于助人的品德。我国有句俗语说“助人乃快乐之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次,快乐还应该包含一种进行美的创造的能力。能够欣赏和创造美的人对生活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
二、聪明
聪明,是一种能够适应环境,在环境的变化中获取自我完善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手段。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知识的增长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让孩子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认清自己的目标,运用自己的长处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让孩子变得聪明需要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培育,抓住儿童感觉发展的敏感期,进行一系列的感官教育和开发。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用来开发孩子感官的教具,来使孩子的变得耳聪目明。通过对事物形状、颜色、材料、重量等各方面的感官练习,可以使孩子学会总结其中的共同点和相异之处。此外语言的练习、数学能力的练习,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有活力
所谓有活力,是指儿童在完成各种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要想使孩子充满活力,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保证孩子的充分自由,对孩子的活动不做过多的干涉。此外,还可以通过培养孩子对各种活动的热爱来实现。这需要父母在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心手协调能力、走路时的平衡能力、熟练穿衣脱衣的能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会感受到自己内在生命力的呼唤,从而变得主动和热情。
在“儿童之家”的一次颜色练习课上,蒙台梭利和教员们帮助孩子们用彩色蜡笔给树的轮廓线填充颜色。在画树干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拿起了红色的蜡笔,一位教员看见了就想要去阻止他,表情就像要质问他:“有树干是红色的吗?”蒙台梭利阻止了这位教员,而是任由孩子去填充他认为的颜色。蒙台梭利认识到,这个孩子还没形成对颜色的自觉注意。在之后的几天里,蒙台梭利经常带着孩子们在“儿童之家”附属的庭院里玩耍,那里就像是一个优美的植物园。在玩耍的过程中,蒙台梭利留意着那个孩子的活动,一次这个孩子跑着跑着突然停了下来,仰起头看着天空说:“呀,天空是蓝色的!”后来,老师又给了孩子们一些风景轮廓线,让孩子们去填色,蒙台梭利注意到这个孩子有次选择了棕色的蜡笔去填充树干和树叶,再后来,他把树干和树枝填成了棕色,而树叶却使用了绿色的蜡笔。这就是蒙台梭利的教育特色,她不说“你去观察……”而是带着孩子们游戏,让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去发现事物。通过这些游戏,可以唤醒孩子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方法。而如果一开始就采取斥责的语气说“不对,你错了”,就会让孩子把老师的论断记在心里,而不是去自己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探索的欲望和内在的活力,从而阻碍孩子内在生命力的自由发展。
还有一次,当蒙台梭利走进“儿童之家”的时候,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围了过来,对蒙台梭利的新衣服产生了兴趣,大家开始纷纷触摸蒙台梭利的手和衣服,说道:“这是光滑的,这是天鹅绒的,这是粗糙的……”于是有更多的孩子围了上来。一些教员感到很尴尬,想要过来干预孩子的这些行为,来为蒙台梭利解围。蒙台梭利示意那位教员保持安静,自己也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任由一轮一轮的孩子们触摸和议论。蒙台梭利感到非常欣慰,对这些小家伙们自觉流露出来的智力活动赞叹不已,因为成功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带来自觉的进步。
蒙台梭利箴言:
对孩子的教育目标的制订关系到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父母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避免拜金主义对孩子的侵蚀,要把孩子培养成快乐、聪明而又有活力的完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