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胰腺、胰岛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胰腺功能和胰岛素的数量直接关系一个人的血糖水平。胰腺是人体的一大重要消化腺,胰腺中大量的细胞群即为胰岛。其中,胰岛A细胞所合成、分泌的是胰升糖素;胰岛B细胞所合成、分泌的则为胰岛素。
健康人的体内时刻都在分泌着胰岛素,但在一般状态下,人体分泌胰岛素的数量会比较少,这种情况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只有在人体完成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量才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增加至基础胰岛素分泌量的5~10倍。这是因为,一旦分泌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受到食物的刺激,就会开始分泌胰岛素,但这个过程比较短暂,一般在10分钟后,胰岛素的分泌便会趋于正常。胰岛素的分泌量除了会在进食结束后迅速增加外,在人体的整个进食过程中,也会缓慢地增加,且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2个小时之久。而饭后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恰恰是人体得以保持血糖水平稳定的关键因素,任何人在进食后,血糖都会有所增加,而此时如果有足量的胰岛素分泌,则能够有效降低迅速升高的血糖,从而使人体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胰岛素所产生的降血糖作用,不仅与其分泌量有很大关系,同时还与胰岛素的受体数量和胰岛素本身的敏感度有关。在人体的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有大量的胰岛素受体。而胰岛素只有与其受体良好地结合后,才能够发挥出有效的降血糖作用。健康状态下,胰岛素对胰岛素受体应该有高度的敏感性,这样才能与受体共同产生生理效应。而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及其与胰岛素结合时的亲和力,都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度。一般来讲,胰岛素受体的数量越多,胰岛素的亲和力就越强,进而胰岛素的敏感度也就越高。反之,如果人体内胰岛素受体数量不足或胰岛素亲和力较差,那么胰岛素的敏感度也就越低,从而就很难与受体良好地结合而共同产生降血糖效果。由此,人体的血糖水平则无法得到保障,大量进食后可造成血糖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