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和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十三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后不久,就在郦山开始营建陵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发来七十多万人参加修筑。直至秦始皇五十岁死葬时(公元前210年)还未峻工,秦二世时又接着进行了两年,前后费时近四十年,真可谓工程浩大。”
秦始皇陵的特别之处是它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秦始皇陵园平面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整个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向四方延伸。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出土的有400多个。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地宫有一段描述:地宫深度超过三层地下水,下置铜椁。百官位次珍玩奇宝充满其中,设有暗弩,以防盗贼。地穴顶空,绘刻日月天文图,底面有水银河及山川五岳等自然地理模型,并有以鱼类油制成的“长明灯”。
秦始皇陵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兵马俑
陶俑平均身高1.8米,最高的2米,最低的1.72米。每件陶俑大到体型结构,小到毛发须眉,都经过精雕细刻。虽然陶俑形体高大,却都比例匀称,形象生动,神态逼真。陶俑按其兵种、级别的不同,其服饰、神态、冠带、身姿也各不相同。在雕塑中适当运用了夸张和提炼概括的艺术表现手法,善于抓住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着意刻划、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这样不仅反映了将士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也反映了他们的不同年龄、民族、身份、阅历。陶俑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千人千面、栩栩如生。他们中间有高大魁梧、气宇不凡的将军,有威武刚毅、神气十足的军吏,还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众多士兵。他们或年轻幼稚,或老练深沉,或憨厚质朴,或聪明机警,或开朗洒脱,或威严凝重,喜怒哀乐表情各异,反映出将士们不同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他们身穿战袍的质感,历历可数的针脚,一丝不乱的头发,都会使人感到真实生活的气息,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一号坑
一号坑呈东西向长方形,长210米,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是个浩浩荡荡、伫列森严的军阵。整座军阵完全按照秦军的建制、配置和阵容布局。列在阵前的是排成三横列的弓弩手前锋武士,背负箭囊,手持长弓短弩;随后是由10道夯土隔梁隔开,挺立在第11条坑道中,身穿铠甲的步兵。每条坑道都是4路纵队,前面是12名轻装步兵俑,随后是载有3名甲士的驷马战车,车后又有10名披甲步兵;最外侧的两条坑道是全军的侧翼,军士面向外,护卫着中军;最后又有3列军士充当后卫。
二号坑
二号坑含括的兵种多,兵俑造型丰富,军队复杂,考古学家视为三坑中的精华,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二号坑呈曲尺形,东端为弩兵阵,四边围廊内有172名立射武士,中间4条坑道内有160名跪射武士。曲尺形南半部为战车方阵,8条坑道内并排着8列战车,每列8乘,每乘车后有2~4名车士。曲尺形北部为骑兵阵,3条坑道中各有两乘战车,其后为每队4列的8队骑兵。曲尺形中部为车、步、骑三兵种的混合军阵,3条坑道内排着3列战车,每列6乘,车后有徒卒和骑兵。
三号坑
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这里有长方形大厅,两端有厢房、长廊及夹道。26名穿铠甲的武士俑担任警卫,沿周壁环立或沿夹道对立。三号坑中出土的木质战车已朽,车前有陶马4匹,中间2匹为换车的服马,举颈昂首作嘶鸣状,外侧的2匹骖马微向外扭着。同时还有一辆驷马车和鹿角及动物骨骼。这些都表明这里是“军幕”,即统帅部,负责运筹帷幄、调兵遣将。
陪葬墓
在秦始皇陵园内发现有许多陪葬墓,它们主要分布于三个地区:一在内城;二在陵园西边的内外城垣之间;三在外城垣外的东侧。内城垣内的陪葬墓,主要集中于内城北部东侧,现已发现中、小型墓葬28座,大致作南北向三行排列,墓的形制有“甲”字形,也有竖穴洞室墓。均为南北向,墓道在北边。秦始皇陵的内城和外城的西垣之间,有一片小型墓葬,目前已发现48座。第三个陪葬墓区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距秦始皇陵外城东墙约350米。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处发现墓葬17座。均为东西向,南北成一字形排列,己发掘的8座墓的形制可分为两种:一些是带有斜坡墓道的方室土圹墓,土圹一边有壁龛或耳室,土圹墓室中放置棺椁,壁龛耳室内放陪葬器物;另一种是带斜坡道的方圹洞室墓,土洞内放棺椁,墓室一边有壁龛,内放陪葬器物。墓内的葬具,有6座为一棺一椁、另2座仅有一椁,椁内未另置棺。8座墓内,除其中一具棺椁内只出土一柄青铜短剑未见人骨架外,其余7座墓内各有人骨架一具,其中女性2人,男性5人,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
青铜兵器
兵马俑坑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军阵,同时也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虽然兵马俑坑目前只发掘清理了一部分,但已出土秦代兵器十多种,达数万件。分为长兵器、短兵器和远射兵器三大类。长兵器有矛、戟、戈、殳、铍、钺,短兵器有剑、吴钩,远射兵器有弓、弩。尤其是铍、吴钩的出土为古代兵器考古史上所罕见的。
秦代兵器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制作精良。俑坑出土的铜兵器均系铸造成型,成分以铜锡为主。根据用途不同,其合金配比不同,硬度也有所不同。这些兵器的表面大多经过铬盐氧化处理,以增强武器的防腐抗锈能力。
秦国发达的兵器制造业,和秦王朝对兵器制造所采取的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秦俑坑中的兵器上留存了大量完整的铭文,因为秦代法律规定:凡是国家铸的兵器都要刻上官署的名称。这些兵器上发现最多的是刻有“寺工”的铭文。寺工,是秦王朝制造兵器的专职机构。它的设立,充分反映了秦王朝对兵器生产的重视。同时,对于制造兵器的工匠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正是秦代的考核制度,由于秦王朝把当时最为纯熟的青铜制造技术应用到了兵器生产中,再加上秦人严格的管理制度,才生产出这些至今仍使我们赞叹不已的青铜兵器。
铸造精致的秦陵铜车马
1978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约20米的地方钻探时,在地下7米多深的土层中探出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金质马饰。就是这一发现,揭开了发现秦陵铜车马陪葬坑的序幕。考古工作者在发现马饰的区域重点钻探,终于探明了这里是一个平面呈“巾”字形,长、宽各55米的大型陪葬坑,是秦始皇陵的一个车马房。
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恢复原状。考古工作者把前面的一乘车编为一号车,把其后的另一乘车编为二号车。
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然后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将众多的部件组装为一体。铜车马的通体彩绘缔丽多姿,彩绘使用的是矿物颜料,有朱红、粉红、绿等十几种颜色,虽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仍色泽艳丽。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
秦代的金属加工技术有了辉煌的成就,在秦陵铜车马的制造上集中体现出来。秦陵铜车马共有3000多个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销接、活铰连接、子母扣连接、转轴连接等各种工艺技术,将此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别是一、二号车的伞盖,其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
秦陵铜车马的出土,解决了古代车制研究方面长期争论的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车舆、马饰各部件的名称,车马的系驾关系通过秦陵铜车马都一一得到了科学的证明。
另外,秦陵铜车马制作工艺复杂,结构合理,比例准确,铸造精致,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嵌铸、镶嵌以及多种多样的机械连接等工艺技术,凝聚着两千多年前金属制造工艺方面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工艺史上,将占有重要的一页。
秦陵铜车马是继秦兵马俑发现之后的又一秦代考古重大发现。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