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春,经东山高等小学堂的老师推荐,毛泽东第一次来到省城长沙,考入驻省湘乡中学。在这次离开家乡时,他抄写了一首诗赠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来到了长沙。在驻省湘乡中学,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仍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社会动态。
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报纸——《民立报》,从此,读报成了毛泽东终生的爱好。《民立报》是著名的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于右任主编的。从这份报纸上,毛泽东了解到他来长沙后不久,4月27日在广州由黄兴领导的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的消息,读到了这次起义中英勇殉难的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从这份报纸上,他还知道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开始拥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
他奋笔疾书,写了一篇文章贴到了学校大门口的墙壁上。他提倡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组织新政府,立即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来任政府总统,康有为为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毛泽东第一次发表政见了。显然,毛泽东的这个政见如他后来所言:“有些糊涂”。形势已经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在封建顽固派的进攻下败下阵来,逃遁的逃遁,转向的转向,代之而起的已是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龙腾虎跃。但是,毛泽东仍然没有放弃对康、梁的钦佩,还不清楚孙中山和康梁的区别。他觉得,他们应该在维新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象,毕竟在他的头脑中占了显著的位置。随着形势的发展,他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越来越站到革命派一边了。
随着革命风潮席卷全国,1911年5月,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的卖国行径,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怒潮。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公布后,首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人民。5月14日,长沙举行各阶层人士参加的1万多人的集会,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否则,“立即集全力抵抗,无论酿成如何巨案,在所不顾。”16日,长沙、株洲的1万多铁路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倡议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全省拒交租税,以对抗清政府收回路权。6月以后,长沙和许多地方的学堂相继罢课,学生纷纷各回原籍,沿途演说。商人也开始罢市。保路风潮,迅速在全省兴起。
毛泽东所在的湘乡驻省中学也沸腾起来。学校里每天关着大门演说,好多同学慷慨激昂地主张革命。毛泽东也以极大热情投入了这场斗争。
由湖南首先掀起的保路风潮,在更加迅猛地向前发展。湖北人民以更广泛、更坚决的姿态投入到斗争中。8月,四川的保路同志会发展为保路同志军,决定发动武装斗争。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首先在荣县建立革命政权。清廷吓得一片混乱。
人民的盛大节日终于来临了。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清脆的枪声,划破了黑暗的夜空。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革命党人占领了武昌城。11日,攻下汉阳。12日,攻占了汉口。武汉三镇全部解放。
各地革命党人纷纷举起了义旗。最先响应的是湖南。革命党到处活动,或策动新军反正,或到各团体、学校鼓动反清。有一天,一个革命党人得到校长的许可,到湘乡驻省中学,作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讲。这位革命党人激动地报告了武昌起义的经过,号召大家支援革命。毛泽东和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整个会场里鸦雀无声。随着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七八个同学当场站起来,热烈地拥护革命党人的演说,决心立即行动起来,打倒清政府,建立民国。
毛泽东听了这个演说后,非常兴奋。他感到,自己对这个革命,决不能袖手旁观。四五天后,他决心到武昌参加革命军,当兵打仗,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贡献一腔热血。
毛泽东从同学那里筹到了一些路费,又约好几个朋友一同赶去武汉。听说汉口的街道很湿,需要穿雨鞋,就决定到驻扎在城外的一个在军队里干事的朋友那里借一双。但是,半路上他被驻军的卫兵拦住了。原来,长沙已经爆发了革命。
湖南起义胜利了。10月22日,也就是起义的当天晚上,湖南军政府宣告成立。革命党人焦达峰为都督,陈作新为副都督。长沙城里一片欢乐的气氛。
但是,革命没有完,清政府还没有推翻。新政府一面派兵去援助武汉,一面招募新兵。广大群众革命积极性十分高涨,三天之内,招募了6万新兵。具有革命热情的青年学生则成立了学生军。毛泽东仍然志愿参加革命军,因为清帝还没有退位,他要为革命的胜利尽一份力。但他不喜欢学生军,认为它的成份太复杂了。他愿意参加正规军,因为正规军的士兵都是社会上的穷苦人出身。他愿意和这些人战斗在一起。
10月底,毛泽东来到了长沙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当了一名列兵。
在新军里,毛泽东和士兵层军官建立了很好的友谊。新兵连的士兵,大部出身贫寒,有农民、铁匠、木匠。他经常和这些士兵们一起唠家常。许多士兵不识字,毛泽东就代为他们写信,念信,士兵们都很尊重他,把他看成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愿意和他交朋友。直到几十年后,毛泽东对这种友谊还一直萦绕于怀。
新军里士兵每月饷银7元。在这7元之中,毛泽东每月除花2元用在伙食上,以及买水要用一些钱外,其余都用来购买报纸。每天操练以后,一有工夫,他就坐下来看报。他成了军营里一个好读报纸的人。
也就在这时,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并在报纸上经常进行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
对于正在进一步寻找中国社会出路的毛泽东来说,中国社会党所宣传的无国家、无宗教、无家庭的社会主义,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兴趣。他又读了一些江亢虎写的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原理的小册子,觉得应该就社会主义问题展开认真的讨论。于是,他热情地写信给几个过去的同班同学。可是,只有一个同学回信表示赞同。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虽然没有能够开展起来,可“社会主义”的名词和思想,却如同一道耀眼的闪电,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革命仍未定局。清王朝还在作最后的顽抗,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却在玩弄反革命的两面手法。许多地区的革命群众坚决反对袁世凯的阴谋。在湖南,人们都说再次爆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却很快向袁世凯妥协。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以资产阶级失败而告终。
清帝的退位,袁世凯的“共和”招牌,使绝大多数人都天真地认为革命真的完成了。毛泽东也是如此。当初,毛泽东参加新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援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既然革命已经过去,毛泽东决定脱离军队,继续念书。
1912年春,毛泽东谢绝了军队中一些连、排长的挽留,离开了兵营。
他一共当了半年兵。
但是,毛泽东仍然很迷惘。既然革命已经完成了,那么革命以后应该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继续深造呢?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他茫然。
他开始留心报纸上各种各样的招生广告。
一个警政学校的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将来可以去当警官。他去报名了。
另一个广告又吸引了他。这是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制造肥皂似乎太普通了,可这个学校不收学费提供膳宿,还答应给些津贴,这对他这个来自乡下带有几分寒酸的学生来说,是颇能鼓舞人心的。他改变了投考警政学校的念头,决定将来去做一个肥皂制造家。
他在制造肥皂的学校里交了一元钱报名费。
这时候,他的一个朋友成了法政学堂学法律的学生。这个朋友极力劝毛泽东进他们学校,并且拿来了法政学堂娓娓动听的广告。广告许下了很多诱人的美愿,答应在三年内教完全部法律课程,并且担保三年期满学生可以立即做官。在这位朋友的一再鼓动下,毛泽东终于也心动了。他写信给家里,重述了广告上许诺的一切,并且描绘了将来当法律学家和做官的美好图景,并要求家里寄学费来。
他向法政学堂又交了一元报名费,等候父母的回音。
另一位朋友又劝他投考商业学校,说革命成功了,国家急需要建设,当前最需要的人材是能够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朋友的理论又说得毛泽东心动了。他交了一元钱报了名,并真的被录取注了册。
毛泽东还在继续阅读广告。有一天,他读到一个介绍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优点的广告,说它是政府主办的,设有很多课程,而且教员都是很有才能的人,毛泽东认为,在这里成为一个商业专家是最好的了。于是,毛泽东又交了一元报名费,并把这个决定写信告诉他父亲。父亲欣然应允,因为他深知经商的好处。
毛泽东真的进了这个学校。
但是,他只学了一个月。最大的困难是,许多课程都用英语讲课,而毛泽东只懂得一点点英语。说实在的,除了字母以外,所知甚少。学校里又没有专门的英语教师,要学实在很困难。他退学了。
毛泽东继续留心报上的广告。最后,他报考了著名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民国肇始,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毛泽东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理论为依据,下笔滔滔,主张教育为主说,取得了第一名。他被录取了。
省立第一中学是一所很大的学校。学校的图书馆里,当时京、津、沪、汉有名的报纸,本省的公私报纸,订得相当齐全。毛泽东在择业问题上经过一番选择后,仍然把兴趣放在“革命”后的国家大势和民族、人民的命运上。他经常出入图书馆,翻阅各种报章杂志,研究社会问题。他写作的《商鞍徙木立信论》一文,正是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
毛泽东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使他的国文老师不禁拍案叫绝。他给这篇文章打了个满分,并在这篇600字的文章上写上了150字的眉批和总评,批语写道:“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骎骎入古”;“精理名言,故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文末总评是:“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末了,老师又在作文题上方写了“传观”二字。
但是,这所学校并没有引起毛泽东多大的兴趣。毛泽东觉得,学校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他需要一个能够吸吮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思想纵横驰骋的场所。
国文教员借给他一本《御批通鉴辑览》,毛泽东读了以后,得出结论:不如独自看书学习。他退学了。入学一共六个月。
1912年7月,毛泽东离开省立中学后,寄居于长沙城新安巷的湘乡会馆。他订了一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
湖南省立图书馆位于长沙城里的定王台,又称定王台图书馆。它创建于清朝末年,藏书量居全省之首。毛泽东来到了一个新的学习天地。
就在这个图书馆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大地图——《世界坤舆大地图》。他十分惊奇,原来世界是如此之大。他原来只知道湘潭大,湖南大,中国更是大得不得了。可在整个世界上,它却只占很小一部分。他不禁驻足在这张地图前,研究,沉思。
他的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他想了很多很多。他感到,自己的思想跃上了一个新境界。40年后的一个晚上,他和几个同学话旧时,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看世界大地图后的思想状况。他说:
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看见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过去我认为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自古就称为天下,当然大得了不得。但从这个地图上看来,中国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在地图上没有看见,韶山当然就没有影子了。世界原来有这么大!
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么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钱粮被关进监狱活活折磨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着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弄得投塘、吊颈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冲,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
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
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