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同学出去后,鲁迅走到书桌前坐下,两眼凝望着窗外,天空黑沉沉的,那大团大团的浓云就象要扑进他的心坎里来。风起了,路边的树上飘落几片黄叶。两三年前在东京写的一首诗,忽又浮上他的脑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阵苦痛袭击着他的心。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怎样才能拯救风雨飘摇的祖国呢?
鲁迅迷茫地望着窗外那条崎岖的小路。小路愈伸愈远,他的思路也愈伸愈远……
“咳!看来医学并不是最紧要的事。一个思想没有觉醒的人,即使身体怎样健壮,还不是被帝国主义绑去杀头?还不是只能成为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对改造中国又有什么意义呢?”经过一番思考,鲁迅心中这样断定:“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
“但是,究竟用什么方法来改变人们的精神呢?”
鲁迅跨出房门,沿着那条崎岖小路信步走去。他想到近年来所看过的许多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其中那些反抗的呼喊和战斗的热情,是怎样激动着自己年轻的心啊!他又想起许多民族历史上的文学作品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的大量事实。
他的眼前亮了一下:“文艺不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一种很好的武器么!”
遮满长空的浓云突然裂开一些空隙,露出一块晶亮的蓝天。
鲁迅来到了山前,他沿着山径向高处走去。
“对,应该提倡文艺运动,用文艺来启发人民的自觉。人民觉悟了,就可以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中国就有改造的希望了。”他兴奋地想着。
“可是,怎样着手呢?”他望望前面那山的最高处。
他越走越高了,视野越来越广阔了。他想到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办一个文艺杂志;自己还可以翻译介绍一些被压迫民族富于反抗精神的作品,写些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文章。
他登上了山的最高处。一眼望去,房屋、田野、道路,一直延展到苍茫的远方。他似乎看到了祖国,看到了中国革命志士在海外活动的中心——东京;好像听到了那时东京正在展开的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之间的激烈论战,听到了许多革命战友的激昂慷慨的呼声……
“对,到东京去。为了推进革命,为了改造中国,拿起笔来!”他最后下了决心。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激昂而又深沉的声音在山头回荡。
一阵大风卷起了满山的黄叶,发出一片“沙沙”的响声。
鲁迅抬头望了望天空,心想:暴风雨就要来了!
1909年夏天,鲁迅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师,第二年便回到故乡,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的学监,并兼任博物学、生理卫生学的教员。
鲁迅离开故乡虽已多年,可是故乡一点也没有变化,依然是那样的黑暗、落后。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目睹这种国家危亡、人民痛苦的惨景,鲁迅悲愤极了,他恨不得把这个腐朽的清政府立即推翻。
没有多久,鲁迅所迫切期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1911年10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
清王朝被推翻的消息使绍兴这座古城充满了生气。当杭州光复的消息传来时,绍兴人民立即在城内召开庆祝大会。这天,街上显得格外热闹,到处是兴奋的人群。庆祝大会的主席是一个剪短头发的、大约30岁左右的青年,只见他两眼炯炯发光,兴奋地挥着手,在宣讲辛亥革命的意义。人们专心地听着,赞许地点着头。这个演讲的年青的主席是谁?他就是鲁迅。
这一天,鲁迅和绍兴人民一起,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而欢呼,心想,这下子人民摆脱了几千年的封建枷锁,要过新的生活了。
日子在欢乐的气氛中过去了。一天早晨,鲁迅到学堂里去,刚走到半路上,忽然看见街上的人都神色仓惶地奔跑着,店铺也在紧张地上门板打烊。鲁迅拦住一个正在跑着的中年人,问他到底出了什么事。那人气喘吁吁地答道:“不得了啦,杭州那边被打败的清兵,要渡钱塘江到绍兴来啦!”
“这消息从哪儿来的?”
“大家都这么说的……”那人结结巴巴地说。
鲁迅知道,这是坏人放出的谣言。他急忙赶到学校,把全体学生召集起来,向大家讲了刚才听到的情况后,大声说道:“目前谣言很多,城内人心浮动,如果不及时进行工作,就要中坏人的奸计,所以我们要立刻组织武装演说队上街宣传……”话还没讲完,便被一片掌声淹没了。
队伍马上组织起来,学生们穿着制服,拿着指挥刀,等待出发的命令。一个学生队长问鲁迅道:“万一有人来拦阻怎么办?”
“你手上的指挥刀作什么用!”
鲁迅刚毅的声音给那个队长增添了力量,他望了望手中的指挥刀,心中明白了。
武装演说队在鲁迅率领下开向街头,宣传起了作用,人心又安定下来,一切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一天清早,鲁迅还在家里看书,一个身材高大、戴着农民常用的毡帽的人忽然闯了进来,那人笑嘻嘻地喊道:“老周,我想去看看光复的绍兴,你一起去!”
鲁迅抬头一看,是范爱农,便高兴地站起来和他握手。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他比鲁迅先回国,回国后就受到顽固势力的蔑视、排斥和压迫,几乎无地可容,只好躲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
鲁迅望了范爱农一眼,感到他脸上的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他的心情鲁迅是了解的。
两个人走到街上,只见满眼是飘扬的光复的白旗。时间还早,但街上已有不少人,他们在兴奋地传播着一个好消息:
“王金发带兵从杭州来啦!”新的消息又把绍兴城鼓动起来了。王金发是浙江嵊县人,曾参加光复会。当时人民对主张推翻清政府的光复会,是有好感的,因此听说王金发要来,绍兴人民又兴奋起来,连夜赶到码头去迎接,鲁迅也带着学生去了。
第一天等到半夜,王金发他们没有来。第二天又去等。黄昏过后,王金发带着兵乘船从江上来了。
军队一上岸就向城里进发。绍兴人民提着灯,站在街道两旁欢迎他们,“中国万岁!”“革命胜利万岁!”的口号声在夜空回响。
几天以后,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了政治主张,成立了绍兴军政府,王金发自任这个军政府的都督。王金发知道鲁迅是个革命者,便委派他为绍兴师范学堂的校长,范爱农担任学监。
然而,王金发的到来,就象一阵风,热闹一下子就过去了。许多新的主张并不见实行,王金发却关起门大做其都督了。
一天,鲁迅正在办公室里批卷子,听到隔壁教室里学生在议论。
“什么军政府,是旧衙门!”一个尖尖的声音愤愤地说。
“不错,进出那个衙门的尽是些封建遗老遗少,臭股东、臭掌柜又当上了他妈的什么司长、局长了。”另一个声音附和着。
“王金发怎样?”
“王金发?开头还能顾全大局,现在早被捧昏了头,开始刮地皮口罗!你没见他手下的人?来的时候穿着布衣的,没几天不是都换上皮袍子了。”
“听说谋害秋瑾烈士的那个大地主章介眉被抓起来了。”
“唉,早就放啦,说是现在已经成了国民,不应该再修旧怨口罗!”
“真是太不象话了!”
这些事,鲁迅曾看见过、听说过,但是现在它却象锥子一样刺着他的心。
夜里,鲁迅在灯下看了一会儿书,便又站起来,慢慢地踱着。他想起了反清革命烈士徐锡麟和秋瑾被杀害,想起了大地主章介眉的被释放,满腔怒火使他安宁不下来。
“现在已经成了民国,不应再修旧怨?哼!这样是要吃大亏的。”鲁迅的两眼喷出愤怒的光芒,真没想到,人民那样热情地欢迎过的辛亥革命会落得这样的结果。
鸡啼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但是,鲁迅还在来回地踱着,思考着。
过了几天,一个学生跑来对鲁迅说:“王金发他们还是不行,我们要办一种报来监督他们。不过,发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
鲁迅点点头,答应了。他对学生的革命行动,总是支持的。
报纸出版了,开头骂军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员,以后便骂都督和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
十多天以后,一个消息传到鲁迅家里,说是王都督要用手枪来解决了,因为你们诈取了他的钱又骂他。鲁迅的母亲着急了,她叮嘱鲁迅不要出去。但是,鲁迅并不害怕。他对母亲说:“学校用的是校款,并没有诈取他的钱财,他不敢来杀我的。”每天晚饭后,他仍然提着一个写有“周”字的大灯笼到学堂去住宿,第二天清早一回来时,总是笑嘻嘻地对母亲说:“怎么样?不是又回来了。”
学校的经费没有了,鲁迅写了一封信派人到都督那里要。王金发大怒,说:“别人都把钱送到我这儿来,他反而要拿去。好,再给他200元,下次没有了!”接到这200元钱,愤怒使鲁迅沉默了,停了一会,他对范爱农说:“我既不会变钱,又不会送钱,我还是连学校一并交出的好。”
一天傍晚,教员都走了。办公室空荡荡的,只有鲁迅和范爱农对坐着。鲁迅从口袋里拿出一封信来给范爱农,信是一位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的朋友寄来的,他催鲁迅到那边去工作。范爱农看完信,颓然地说道:“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话没有说完,便低下他那留着长发的头。鲁迅懂得他无声的语言,去南京的心更加坚决了。
辞职准了,第二天来了个接收员,鲁迅交出了帐目和余款一角又两枚铜元。后任校长也委派了下来,是原来孔教会的会长。
狂风卷着黄叶漫天飞舞,码头一片灰蒙蒙的。范爱农放下鲁迅的手提包,握住他的手,说道:“你走后,我在这个学校也呆不长,你到了南京如果还好,就来信叫我去……”鲁迅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作为回答。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一片黑暗。几个月来的事实,使鲁迅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他回过头来望了一眼沉浸在一片暮色中的古城,心中无限感慨。他深切地觉得,这场革命已经彻底失败了,新的真理,新的道路,还有待去探求。
风卷起层层波浪,鲁迅倚着船栏,两眼坚定地望着远方。船劈开浪头,急速地向前驶去。
60年前,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北头,有一座绍兴会馆,里面有一排朝东的房子,叫做“补树书屋”,这是鲁迅当时从南京来到北京后居住过的地方。
1912年5月,临时政府迁到北京,鲁迅随教育部北上。这时,临时政府虽然成立不久,却已经暮气沉沉了。资产阶级把政权拱手让给封建势力。窃国大盗袁世凯原是清王朝的一个北洋大臣,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摇身一变很快登上了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然后立即亮出屠刀,残酷地屠杀革命人民。整个中国就象一座密不通风的铁屋子。
临时政府的教育部也很腐败,工作人员每天除了签到之外,几乎无事要做。他们在袁世凯特务的监视下,消极颓废,不少人染上了不良的嗜好。鲁迅十分鄙视这些人自甘堕落的行为。鲁迅虽不怕特务,但面对着黑暗的现实,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他一面思索着中国现实的问题,一面开始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搜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石刻画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
日子就在苦闷和寂寞中,一年一年地过去了。
补树书屋的前面有一株槐树。夏天的夜晚,鲁迅常常摇着蒲扇独自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默默地考虑着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出路。
“革命力量在哪里?中国的前途在何方?”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就象大石一样压在鲁迅的心上,沉重极了……
但是,时代在前进,人民要革命,历史终于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17年,伟大的十月革命在列宁的领导下爆发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宣告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它犹如茫茫大海中一座灯塔,指引着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道路!
十月革命点燃了鲁迅心中希望的火焰,他在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烽火中,看见了新世纪的曙光。他感到有拆毁铁屋子的希望了,他要战斗!他要呐喊!1918年1月,鲁迅参加了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当时,他兴奋地写信给好朋友许寿裳说:“我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一点也不悲观了。”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在中国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鲁迅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妥协的战斗!
鲁迅深深地感到:孔孟之道,是封建统治者用以巩固自己反动政权的工具,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两千多年来,封建礼教就象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人民身上。“必须动摇那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推翻那吃人的筵席,把人民大众从几千年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他心中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愤恨,决心要以文艺为武器,来揭露社会的黑暗;他要掮起那铁屋子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要大声呐喊,来鼓舞那些在战斗着的猛士,使他们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