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881100000003

第3章 德意在地中海、北非遭受败绩

1.北非地中海战场的战略重点

1942年上半年,是英国处境艰难的时刻。它不仅遭到新加坡沦陷和缅甸失守的打击,而且面临轴心国东从高加索、南从北非的两面夹击的危险,而最沉重的打击是北非图卜鲁克失守。隆美尔军队在拔掉这个钉子之后,就可以长驱直入埃及亚历山大港、开罗,直至苏伊士运河。德、日会师中东将可能成为现实。

这种严峻的局面,尤其是来自北非的威胁,导致丘吉尔在国内的政治处境极为困难——“只有战场上的胜利才能挽救他的首相地位”。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便是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这种思想也符合英国一贯主张的地中海战略。英国帝国总参谋长艾思赛德将军在1939年曾断言,地中海战区是英国可以打赢或输掉一场战争的最重要的战区,也是英国可以发动地面攻势的唯一战场;德国只要占领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就可望赢得一场短期战争。丘吉尔在1941年4月写道,失去中东,“对大不列颠是一个头等的重大灾难”。

对于英国来说,中东地区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保卫中东仅次于保卫英国本土。它是支援土耳其、苏联和地中海作战的基地,是通向印度、意大利的跳板。特别是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更是英国的生命线,没有它,英国的陆、海、空三军就会瘫痪。为了保卫中东,从1941年夏季起,英国就一直在准备登陆西北非的“体育家”计划,并竭力说服美国同意这一计划。

云集北非港口,即将向沙漠进军的美军士兵在1941年12月,美英举行的第一次华盛顿会议上(代号“阿卡迪亚”),丘吉尔以备忘录的形式表明了英国的这一战略企图。丘吉尔写道,他认识到俄国的战事发展十分重要,但目前除了向俄国人提供物资外,别无他法。丘吉尔相信,英美联合在西北非采取登陆作战行动,就能减轻苏联的压力。这一两栖进攻战在英国发动的利比亚攻势的配合下,将在1942年底肃清北非之敌,使盟国地中海海运畅通无阻,这比绕道好望角能节省大量的载重吨位。控制了这个关键的海上环节,美英两国就可以把全部注意力转向欧洲大陆,彻底击败希特勒德国。

丘吉尔的建议得到罗斯福总统的赞同。“阿卡迪亚”会议最后排除了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可能性,确认美英联军占领法属北非的战略重要性,并定于1942年5月实施。后来由于太平洋战区紧张,北非英军在昔兰尼加受挫,以及美国军方倾向于在欧洲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体育家”计划因此被搁置下来。

1942年7月初,北非战线在埃及稳定下来,英国再次提出“体育家”计划,力主在非洲西北海岸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这样既可以威胁隆美尔的后方,解埃及之围,又可以把德、意军赶出北非,确保直布罗陀的安全,进而北上意大利、巴尔干,进取东南欧。7月7日,英国战时内阁举行会议得出结论:由于实施“痛击”战役(1942年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有限突击行动)的可能性不大,必须说服美国政府回到“体育家”战役计划上来。第二天,丘吉尔致信罗斯福:“英国陆军、海军或空军的负责将领均不准备推荐‘痛击’计划为1942年可能实行的作战行动,在1942年组织并未成熟的战役,只会以失败告终,而且还会决定性地破坏1943年大规模战役的前景。”

接着,丘吉尔明确提出英美军队1942年在北非登陆的问题,他写道:

“我自己确信,‘体育家’计划是在1942年使俄国战线获得缓和的最好机会。这个计划一直是同您的意见相符合的。事实上,它是您的主导思想。这是1942年的真正的第二战场。我已与内阁和国防委员会商量过此事,大家看法一致。这是今年秋季可能实行的最可靠的、最有成果的攻击。”7月14日,丘吉尔再次致信罗斯福催促道:“我盼望您了解我现在的处境。我已发现,没有人认为‘痛击’计划是可行的。我很希望您尽快实行‘体育家’计划……”

7月15日晚,罗斯福总统在同他的私人顾问霍普金斯的谈话中,对于英国不热心于“痛击”行动表示不安。同时指出,美国不能等到1943年才打德国,“如果我们不能够在‘痛击’行动中发动进攻,我们就应当采取第二个最好的行动——而这不是太平洋”。他表示,要对美军在1942年对德地面作战的战区作出明确而具体的决定,“考虑中的战区就是北非和中东”。尽管军方反对在北非作战,而主张在欧洲或太平洋展开对轴心国的作战,但罗斯福坚持他的想法。他认为,“体育家”作战行动的一大好处在于它纯粹是美国人的创举,它将夺取西非,使敌人无法使用那里的港口,为最终控制地中海开一个头。另一个战区是中东。这方面美国可能不会遇到什么抵抗,它可以使用在埃及的部队,或从波斯湾北端调遣部队。更重要的是,美国只有尽快参加对德作战,才能和其他主要同盟国家一样有权决定进行战争的全部问题。

为此,罗斯福于7月16日派遣美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哈里·霍普金斯以及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海军上将再次飞赴伦敦,与英国领导人商谈联合作战计划,并对这次伦敦会议作了指示。其中一条指示便是尽力守住中东,因为失去中东就意味着一连串的损失:(1)丢掉埃及和苏伊士运河;(2)丢掉叙利亚;(3)丢掉摩苏尔油井;(4)由于敌人从北面和西面夹击而失去波斯湾,同时得不到波斯湾的石油;(5)德国同日本会师,很可能丢失印度洋;(6)德军十分可能占领突尼斯、阿尔及尔、摩洛哥、达喀尔,并切断通过弗里敦和利比里亚的渡海路线;(7)严重地危及南大西洋的一切航运,也严重地危及巴西以及整个南美洲的东海岸。

同时,罗斯福也要求他们“必须细心地研究执行‘痛击’的可能性。这样的作战行动,今年肯定会给俄国很大的支持,它可成为今年解救俄国的转折点”。根据指示,在未能达成关于实施“痛击”战役的协议的情况下,美国代表应将情况通知总统,并在仔细研究国际形势后,另行确定“美军于1942年作战的其他地点”。最后,指示强调,当前的目标就是:“美国地面部队必须在1942年对德军作战。”

7月20日,英美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马歇尔反对在西北非卡萨布兰卡附近登陆的建议,认为这对于局势严峻的东线战事无济于事,不会减轻苏联的压力。此外,如果把兵力都投入到不起多大作用的“体育家”行动中,会无端地消耗兵力。与其这样,不如将这些宝贵的作战力量用于1943年有可能实施的“围歼”作战(对德占欧洲发动跨越英吉利海峡的大规模联合作战行动)中。金海军上将则更倾向于将兵力投入太平洋,对付日本的扩张。

丘吉尔对1943年实施“围歼”战役表示赞同,但坚决反对1942年在北非以外的战场采取大规模地面作战。他首先指出,以盟军现有的船只和兵力兵器,肯定无法在1942年实施“痛击”计划。该计划不仅面临失败的可能,而且会吞掉进行更大规模军事行动所必需的“全部资源”。他继而强调,既然登陆法国的计划不可能实施,那么就应该考虑登陆北非的“体育家”计划。英方认为,“体育家”计划规模稍小,所需要的兵力、装备、物资等均比登陆欧洲的行动要少,因此,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一些。而且,如实施顺利,有可能在地中海以及中东成为决定性的转折点,同时也能减轻苏联南部战场的压力,起到第二战场的作用。

随后,两国参谋长就该问题进行过3次会议,均未能达成协议,罗斯福获悉此讯,拍电报给在伦敦的美方人员,重申他们离开华盛顿前他下达的指示——必须制订在1942年发动有美国地面部队参加的对德作战的其他计划。罗斯福总统提出5个战役方案,并要求军方优先考虑在北非登陆。它们依次是:(1)以阿尔及尔或摩洛哥或该两地为目标的一种新攻势;(2)原有的北非作战行动(“体育家”)的开始阶段完全由美军负责执行;(3)进攻挪威北部的作战行动;(4)美军增援埃及的英军,以便在那里发动一个攻势;(5)美军经由伊朗一直打进高加索地区。罗斯福最后敦促美方代表尽快同“我们的朋友”作出一个决定。

根据罗斯福的指示,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于7月24日召开,就同盟国在1942~1943年实施战役的问题迅速达成协议并通过备忘录。内容如下:

考虑到“痛击”战役不再作为计划之内的战役这一决定,我们提出了1942~1943年的下列作战计划:

(1)只要在1943年7月以前存在顺利实施“围歼”战役的可能性,就不能放慢这一战役的准备工作。

(2)假如在9月15日以前出现了俄国人在东线抵抗停止或急剧削弱的征兆,而使顺利实施“围歼”战役的希望变得渺茫,那么,就应当定下决心,在1942年12月以前的短期内共同实施在西北非沿岸登陆的战役。因此,必须立即制订这种非洲共同战役计划并确定集中交通工具、海军力量和部队的最后的期限,以便在1942年12月1日以前实施登陆兵第一梯队的登陆行动。

不言而喻,实施非洲战役,实际上排除了在1943年顺利实施“围歼”战役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将在欧洲大陆周围处于防御态势,不包括空军行动和封锁。但是,进攻大陆的组织工作、计划的制订和部队的准备,应当考虑在下述情况下继续进行,即在德国力量遭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当然,还要在联合国家的资源在满足其他战区需要后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这一战役。

7月25日举行的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第二次会议决定,在北非和西北非登陆战役代号更改为“火炬”。同一日,罗斯福总统电告霍普金斯,“不迟于10月1日”实行的在北非登陆的计划,应立即着手进行准备工作。

据此,1942年7月,在德、意军紧逼埃及大门口之际,英美两国经过长时间讨论,终于作出于1942年秋季实施北非登陆战役的决定。从8月初开始,英美参谋部着手进行进攻北非的实际准备工作,除了确定“火炬”行动指挥官人选,调集大批部队、空军中队、装备、物资补给品之外,丘吉尔还亲临北非视察,整顿了中东战区指挥系统,由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出任中东英军总司令,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任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并指示第8集团军做好一切准备,配合秋季的“火炬”作战,先行对阿莱曼之敌发动大规模进攻,然后同登陆的英美联军一道,彻底歼灭德、意非洲集团军。

此后,丘吉尔飞赴莫斯科与斯大林会晤,就“火炬”计划代替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同斯大林交换意见。丘吉尔为了说服斯大林,列举了采取“火炬”计划的种种理由及好处,并画了著名的鳄鱼图形,借此说明英国的意图是,在打鳄鱼的硬鼻子时(指法国北部),也要攻击它的柔软下腹(指地中海)。斯大林最后同意了英美的战略计划。

“打敌软下腹”是英国一贯采取的典型的“间接战略”,即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打边缘战,扫清外围之敌,利用在次要方向作战的时机积蓄力量,然后再向主战场挺进,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向德国进攻,将其一举歼灭。一言以蔽之,以稳妥的渐进方式和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胜利。

至此,盟军就1942年北非地中海战场的战略重点问题达成一致:登陆北非,肃清非洲之敌。同时加强地中海马耳他岛的军事力量,以便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海、空军基地的作用。

2.阿莱曼战役

1942年7月,德、意非洲集团军进攻英军阿莱曼防线失败,陷入僵局,隆美尔及德国最高统帅部已准备放弃攻势。但是,希特勒仍不甘心,命令继续准备进攻尼罗河三角洲。意大利统帅部也请求隆美尔无论如何不要撤退。在他们的催促下,隆美尔不顾部队疲惫、补给不足,以及缺乏燃料的恶劣状况,决定再次进攻英军阿莱曼防线,突破苏伊士运河。他认为,如现在不下手,双方兵力日趋悬殊,将再无机会向尼罗河三角洲进军了。

阿莱曼防线北濒地中海、向南延伸64公里至卡塔腊洼地的盐碱滩。由于该防线地势复杂,防守严密,没有装甲部队可迂回的开阔翼侧,无法从正面进攻,隆美尔遂决定以哈勒法山为突破口,在该地以东挥戈北上,再朝哈马姆方向进逼海岸。之后,席卷英军阵地,击溃英军第8集团军,突破阿莱曼防线,前出至苏伊士运河地区,为夺取埃及铺平道路。

隆美尔计划以德军第164师和意军2个师(“特伦托”师和“博洛尼亚”师)对阿莱曼防线北部的英军第30军实施牵制性进攻。然后,以德军第90轻型装甲师、第15和21装甲师、意军摩托化军(辖“艾里特”师和“利托里奥”师)、“富尔戈雷”师及侦察大队,向防守战线最南端希迈马特的英军第13军实施主攻。该地段是一个防御的薄弱点,阵地前仅由雷区加以封锁。隆美尔的作战意图是,从南端突破英军防线,部分兵力向东推进32公里到达左侧的哈勒法山山脊,然后迂回山脊,对英军主力实施包围与进攻。与此同时,部分兵力向北直插海岸,再向东突击,切断英军补给线,迫其原地抵抗,坐以待毙,或向西逃遁,放弃埃及。

根据“超级机密”提供的可靠情报,英国第8集团军对德、意军的作战部署了如指掌,遂决定以重兵防守战线南端及哈勒法山地。英军防御兵力为8个师。北面由第9澳大利亚师重兵扼守特勒埃萨突出部,第1南非师把守第9澳大利亚师和鲁瓦伊萨特岭之间的地区,第5印度旅据守鲁瓦伊萨特岭,岭南的第2新西兰师则在代尔穆纳西卜高地上担负正西和西南方向的防守任务,第44师和第22装甲旅据守哈勒法山,第7装甲师布设在东南面,隐蔽待命,一旦德军坦克企图突破,立即给予痛击。此外,英军还布设了6个相互连贯的布雷区,构筑了坚固的炮兵阵地。

英军各步兵师装备有威力强大的新式6磅反坦克炮。部署在阵地前沿的713辆坦克中,有164辆是装备有75毫米炮的性能优良的美制坦克。英军坦克比德意军多1/5,飞机占5:1的优势。8月份,英军得到的补给是轴心国军队的10倍。总之,英军的装备与作战人员素质已超过入非作战以来的任何时候,而德、意军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补给均已处于最低点。

8月30日晚11时,德、意军开始向英军防线南端的要塞发起进攻,打响了哈勒法山之战。英军的大纵深密集布雷区和空军的猛烈轰炸,使德、意军大受挫折,非洲军陷入死亡陷阱。第21装甲师师长冯·俾斯麦将军阵亡,非洲军军长内林将军身负重伤。31日黎明时,先头部队只越过布雷区12公里。上午8时零5分,隆美尔被迫停止战斗。半小时后,鉴于德军两个装甲师已突破至雷区尽头,隆美尔重新下令进攻,同时被迫修改计划,推迟向亚历山大和开罗的进军,将哈勒法山作为直接目标,全部兵力提前北转,尽快横跨哈勒法山脊,以避开右翼英军第7装甲师的威胁。于是,德,意军掉头直扑英军第22装甲旅的防守地段。蒙哥马利迅速派出第23装甲旅对保护布雷区的新西兰师和哈勒法山脊的第22装甲部队旅实施增援。至中午,德非洲军装甲部队主力伤亡重大,未能推进一步。这时,战场上刮起风暴,遮蔽了非洲军部队,英国空军只得停止轰炸。下午16时,德军进至山脊最有利的据点132高地对面。在轰炸机的配合下,集结在高地的英军坦克和火炮立即向德军开火。9月1日拂晓,德军第15装甲师企图包围英军第22装甲旅,遭遏制,被迫撤退,下午重新发起进攻,再次被隐蔽在工事内的英第10装甲师的坦克击败。蒙哥马利集中兵力,收紧包围圈。天黑前,德军曾3次试图突围,均未成功。

激战持续至9月2日上午,德军损失惨重,燃料严重短缺,未能前进一步。隆美尔被迫放弃进攻,于夜间命令其装甲部队逐步撤至8月30日的出发阵地。哈勒法山之战以德、意军失败告终。

在该战中,德、意军损失近3000人,其中死570人、伤1800人、被俘570人;损失坦克50辆、野战炮15门、反坦克炮35门、卡车400辆。英军损失1751人、坦克68辆、反坦克炮18门。从此,隆美尔军队进至尼罗河一线的最后希望破灭。他们完全丧失了主动权,再也无力发动攻势。这就注定他们在阿莱曼战役中的失败。

经过哈勒法山一役之后,英军士气大振。这是他们进入北非作战以来第一次赢得如此辉煌的胜利,英军总结出该战的经验,为下一步阿莱曼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如集团军各部队之间在战斗中协调一致;陆军和空军之间实行卓有成效的协同。尤其是英国皇家空军,发挥了高超的技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不断猛烈攻击德、意部队,将其钉死在地面上,使之无法按预定计划行动。此外,“超级机密”情报,以及在该战中运用的假情报、欺骗战术,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这种欺骗战术被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继续运用于阿莱曼战役。

哈勒法山一战失败后,隆美尔率部退至阿莱曼以西卡塔腊洼地的防线。防线正面宽60公里,纵深15~20公里,北濒地中海,南靠坦克无法通过的卡塔腊洼地,两翼不受威胁。

此时,德、意军经过长时间的沙漠地连续作战,体力、兵员、装备消耗均已达到顶点,而且迟迟得不到补充。在“超级机密”情报的帮助下,英国空军对意大利补给船队和北非港口实施了有力而准确的打击,给轴心国的后勤补给计划带来严重的影响。轴心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夺取马耳他岛是一大失策。隆美尔估算,在1942年前8个月,他只得到所需最低补给量的40%。

在兵力对比方面,轴心国军队处于明显劣势。首先表现在装甲车、坦克等机动作战力量方面。1942年7月以来,英国第8集团军补充了大批装甲力量,组成精锐的第10装甲军(辖3个装甲师);德、意非洲集团军虽然也有少量补充,但大都是非摩托化兵力,甚至将两支空降部队代替地面作战力量补充进来。鉴于装甲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适合于沙漠作战,轴心国军队补充的这些兵力几乎毫无价值。其次是空中力量对比,英军掌握绝对制空权,而且在配合步兵地面作战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最后一点,即轴心国军队油料补给一直不足。在几次作战、追击行动中,德、意军均由于缺乏油料而中途退出战斗,前功尽弃。自他们楔入埃及以来,补给线越拉越长,图卜鲁克的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轴心国运输船队不断遭到盟军的空中和海上打击,往往未到北非港口便沉入海底。沙漠战中,没有油料足以置人于死地。作战开始之前,隆美尔仅剩4天的油料,弹药仅够用9天。

油料不足,隆美尔不敢再打他擅长的机动战。坦克在暴露的地域作战,也容易受到英军飞机的攻击。鉴于种种不利因素,隆美尔决定打一场阵地战:利用步兵坚守防线,不惜任何代价,阻止英军的突破。一旦英军楔入防线,立即采取反击手段将其消灭,以避免英军扩大突破口。

为此,隆美尔沿整个防线建立了8~13公里宽的防御体系。首先让部队占据坚固阵地,阵地最前沿设置了大面积布雷区。第一道雷区纵深约900~1800米,其后是无人地带,仅配置少数前哨加以监视;其后1800米处是主防线,由德、意军步兵重兵防守,配备高爆炸弹、火炮和反坦克炮。主防线之后配置装甲部队。整个布雷区威胁最大的是北部雷区,纵深达4500~8200米,共用了50万颗地雷。其中交错设置着拥有相当兵力的“防御点”,被称为“魔鬼的花园”。南部雷区虽不如北面庞大,但位置恰当,十分有利。

德、意非洲集团军拥有4个德国师、8个意大利师,其中包括4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师。装备坦克489辆、火炮1219门、飞机675架,总计约10万人(德军5万人)。其兵力部署如下:德、意军混合编成的6个步兵师坚守主防线;德军装甲部队主力第21装甲师和第15装甲师各率一个意大利师(“利托里奥”师和“艾里特”师),分别防守战线南、北两端;德军第90轻装师作为预备队部署在北段后方海岸附近。为了支撑装备低劣、士气不振的意大利部队,隆美尔将德、意军混合编制,交叉部署,取得了预期效果,但同时也妨碍了隆美尔在危急关头对德军部队的集中使用。

英国第8集团军辖3个军(第10、第13和第30军),共11个师和6个独立旅,其中包括4个装甲师和2个装甲旅;装备坦克1200辆、火炮2311门、飞机750架,总兵力达19.5万人。

盟军的第8军不断施加压力,使隆美尔在非洲的军队被迫撤退。英军作战企图是,突破德意军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进,占领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全境,配合即将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美英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

蒙哥马利的作战计划是分三路同时出击。第30军(辖澳大利亚第9步兵师、苏格兰第51步兵师、新西兰第2步兵师和南非第2步兵师)在北面担负主攻任务,负责突破德、意军防线中央以北的防御,在雷区打通两条通路,一条通往腰子岭,一条越过米泰里亚岭。之后,第10军的装甲部队(第1和第10装甲师)通过通路,在战线另一边的开阔地带占据阵地,迎战德军装甲部队的反击。

第13军(辖第7装甲师和第44、第50步兵师)在南面实施佯攻,分两路出击:一路在耶伯尔卡拉赫和卡雷特哈迪姆以东;另一路在更南面,向希迈马特和塔卡实施打击,诱使隆美尔相信英军主攻方向在南面,因而在那里保持强大的装甲部队。在牵制德军装甲兵的同时,第8集团军将首先对其步兵实施粉碎性打击,然后再以密集装甲群奋力追击德国非洲军的残余部队,并将其彻底消灭。这是蒙哥马利的一种新式沙漠地作战战术。他一改过去的先以密集的装甲群歼灭敌装甲部队、继而再扑向暴露的步兵的战法,而是首先歼灭德军非装甲部队,同时将德军装甲部队隔开,不让他们前往接应。

这一大胆的不合常规的战术引起英军装甲师及步兵指挥官的反对,但是,蒙哥马利力排众议,坚持了自己的做法。他预计,只要从翼侧和后方对扼守阵地的德军非装甲部队进行夹攻,采用“粉碎性”打击予以消灭,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就无法守住夺来的地盘。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会由于补给不足而始终处于危险的境地,唯一的出路只有撤退。

为保障战役成功,蒙哥马利的进攻计划以两项内容作为基础:诈敌计划和作战计划。首先,对轴心国军队实施欺骗战术,使之相信英军的主攻方向在南部,然后,运用强大的火力优势,对北部防线实施大规模进攻。

诈敌计划要达到两个目的:尽可能长久地隐蔽英军发动攻势的意图;如瞒不住,则要使德军无法确定进攻日期和主攻地带。具体做法是,在北部,掩盖英军的真正意图和实际行动,而在南部,则要有意识地显示英军正在活动的假象,以诱使德、意军在南面集中兵力。英军在阿莱曼防线南端的后方一带,布置了假辎重卡车和假的弹药库,铺设了长达32公里的假的输油管,并且故意迟迟不竣工,给德方造成一种英军将到11月以后才发动进攻的假象。电台使用也日益频繁。

在北部,真正发起进攻的地段,作战运输工具和火炮都趁黑夜运入并仔细加以伪装。成百辆坦克隐藏在各种模拟车辆下面,卡车停在火炮阵地上。停放在后方的坦克和火炮运到前沿后,在它们空出来的地方放置了伪装物。9月下旬,在沙漠的开阔地上,步兵出击前使用的前沿狭长掩壕已于夜间挖成并伪装起来。

开战日定在月盈之夜的10月23日。这样英军便可借助月光安全有效地排除地雷,在德、意防线上尽快打开缺口,开辟雷区通路。作战代号为“捷足”。

10月23日21时40分,英军1200门火炮对德、意军整个阵地进行了猛烈袭击,最后集中在北部地区。不久,德、意军的通信网就被破坏,其司令部顿时耳目封闭。在英军强大火力的压制下,意军第62步兵团的部分兵力擅自离开防线,纷纷后撤。22时,英军第30军在战线北部开始进攻。与此同时,英军在南部发起攻击,牵制德军主要装甲部队。第30军所属第9澳大利亚师和第51苏格兰师投入战斗后,准备打通一条穿过布雷区的通路。在其南侧,新西兰师和南非师也投入进攻,以开辟一条南通路。同时,第4印度师从鲁瓦伊萨特岭上具有威胁性的突出阵地展开凌厉的攻势,楔入德军阵地。在英军战线北端,一个澳大利亚旅于特勒埃萨和地中海之间发起牵制性进攻。24日凌晨1时,英军越过德军前哨线,楔入其主防线,突破口宽度在9.6公里以上。到凌晨5时30分,第30军一半部队已达预定目标,两条重要的雷区通路均已打通。第30军各师和第10军所属第1、第10装甲师尾随在步兵后,分别开入北通路和南通路。

由于雷区纵深大,英军先头步兵部队和坦克在通路遭到越来越猛烈的炮火袭击,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24日下午,苏格兰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重新组织进攻,杀开通路冲过了布雷区,新西兰师的第9装甲旅也越过了米泰里亚岭。但在其南侧进攻的第10装甲师遭到德、意军的顽强阻击,直到次日清晨仍无法推进。英军坦克被迫停留在米泰里亚岭背后,在最大射程上与敌交火,他们随时都可能被行动缓慢的步兵堵塞在后面,陷在狭窄通道内无法行动。不过,英军还是击退了德军第15装甲师的多次小规模反击。到傍晚,德军第15装甲师只剩下1/4的坦克能投入战斗。

第13军在南面的助攻也不顺利,所属第7装甲师和第44师都未能通过希迈马特北面的布雷区,被迫停滞于主阵地前。在各布雷区之间,第13军所属步兵按照蒙哥马利的“粉碎性”战术展开血战,未能奏效。为保存第7装甲师实力,蒙哥马利命令南部放弃进攻,北部仍按原计划继续强攻。

25日夜,在炮兵和轰炸机的强大火力支援下,英军不间断地向德、意军实行突击。午夜时分,英军攻克了北部的重要据点——第28号高地。接着,在此地集中兵力准备继续进攻,以便扩展他们在雷阵以西的桥头阵地。

在此期间,接替隆美尔任非洲集团军代理司令的施登姆将军,在战役开始后不到一天,便死于心脏病猝发,司令部一度发生混乱。9月23日回国治病的隆美尔应希特勒的要求,于10月25日晚匆匆返回阿莱曼前线指挥作战。他放弃以步兵固守阵地的原计划,命令第15装甲师和1个意军师于26日清晨向第28号高地发起反击。在英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进展迟缓。入夜,意军两个营占领高地的东、西两面。但高地仍控制在英军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作战依托地。

此后,隆美尔动用了预备队第90轻装师,并于26日夜调遣南段第21装甲师率部分意军和炮兵前去增援北段。他明白,由于缺乏燃料,一旦英军再进攻南部,第21装甲师就无法重新返回。然而,德军当务之急是尽一切力量顶住英军在北部的进攻,隆美尔只有孤注一掷。27日上午,他命令各部队尽量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火炮,阻滞英军的攻击。接着,德军装甲兵对英军发动一系列进攻,但均告失败。

经过3天激战,英军损失较大,伤亡6000人,损失300辆坦克。蒙哥马利“开始意识到必须谨慎行事”。他决定在10月27日和28日暂停大规模进攻,重新调整部署:第30军和第10军进行休整,增补人员和装备;将南线第7装甲师调往北部战线,准备同澳大利亚师共同沿海岸公路一线发动决定性进攻;腰子岭和米泰里亚岭转入防御,由第13军防守;新西兰师改作预备队。

28日,隆美尔发现英军在第1道雷区前集结大量装甲兵力,预料将发生一场决定性战斗,于是,将南段剩余的德军和重武器全部调往北面。英军侦察机发现了德军的集结行动。28日中午,英国空军出动轰炸机,轰炸德、意军的集结部队,粉碎了隆美尔第二次反攻企图。这次失败是阿莱曼之战的转折点,隆美尔再没有可用于反攻的部队了。

至29日,德军已全部集结在战线北部,南部仅剩意军防守。这样,精锐的德军便不再和意军交叉部署了。据此,蒙哥马利及时改变计划,决定先在德、意两军的接合部(英军北部通路北端)给意军以决定性打击,然后在左翼重创德军。作战行动代号是“增压”。

“增压”计划规定,澳大利亚师要在10月30日夜至31日凌晨之前向北猛攻,到达海边,把德、意军的注意力引向北面。然后,在10月31日夜到11月1日凌晨前,在北通路北面,以新西兰师为主,在第9装甲旅和2个步兵旅增援下,向意军发起强大攻势,打开一个深远缺口。之后,第10装甲军通过缺口。

澳大利亚师在向海岸的进击中遭到顽强抵抗,进展困难,未能一直攻到海边,但在德、意军的多次凶猛的反突击中守住了阵地,并夺得了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阵地,俘获500名俘虏。在此期间,英军加紧“增压”作战计划的准备工作。由于新西兰师同其增援部队尚未取得协调,蒙哥马利于10月31日6时30分将“增压”作战的总攻时间推迟一天,改为11月2日凌晨1时。

11月2日凌晨1时,“增压”行动开始。300余门火炮同时炮击德、意军主阵地长达3个小时,接着新西兰师在移动弹幕掩护下,开始向意军防线发起进攻,首先攻击的目标是第28号高地两侧的第200步兵团。英军很快楔入阵地,跟随坦克和装甲车向西挺进。

隆美尔正确地估计到英军将向海岸进击,并做了相应的部署。但他没想到英军会突然改变作战方向,攻打德、意军接合部。经过激战,隆美尔把第90轻装师预备队投入战斗,阻止住英军前进。英军遂在已楔入的阵地上不断增加兵力。英军第151旅和第152旅在第23装甲旅的支援下,在规定时间内打开一条长达3600米的通道。装甲部队前锋第9装甲旅紧随其后,以便赶在日出之前进抵前方1800米处的德军炮兵屏障前。接着,第10军装甲部队迅猛出击,进入突破口向纵深发展。不久,大批英军突破了第28号高地西南面德军第15装甲师的防线。新西兰步兵和强大的装甲群向西推进,击溃一个意大利团和一个德国装甲兵营,并攻击德军后勤补给系统。

2日上午,德、意军残存部队发动反击,并设法堵住已达4公里宽的缺口,随后展开了一场整个战役中最激烈的坦克战。越来越多的德军和意军坦克在大炮和反坦克炮支援下投入战斗。英军炮兵和沙漠航空队轰炸机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双方伤亡都很大。经过两个小时激烈战斗,德、意军的反击失败。北部战线的严峻局势,迫使隆美尔调集南部意大利“艾里特”装甲师和炮兵部队的大部兵力向北增援。于是,整个南段防线缩短。下午,隆美尔运用全部残存坦克,对英军进攻部队的两翼实施反突击。由于缺乏空中掩护,在英国空军的袭击下,德军损失惨重,大部分坦克被击毁,有生力量只剩下1/3,坦克35辆。一天之内,德、意军消耗弹药450吨,但得到的补充只有190吨,而且是由驱逐舰卸在约500公里以外的图卜鲁克港。

当晚,隆美尔获悉英军正在把第二线的装甲部队全部集中在突破口,准备作最后的攻击。鉴于抵抗无望,隆美尔遂决定将部队后撤到阿莱曼以西96公里处的富卡,以免全军覆灭。南线兵力撤回到8月底所占阵地,第90轻装师、非洲军和意军第20军开始缓慢西撤。与此同时,隆美尔向希特勒报告了撤退情况。

11月3日中午1时30分,希特勒发来电报,制止非洲集团军后撤,要求他们誓死守卫北非沙漠。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德、意军停止西撤行动重新部署防线,准备同英军决一死战。11月4日晨,德国非洲军同第90轻装师会合,在特尔曼斯拉构成一道薄弱的环形防线,一直延伸至铁路线以南约16公里处,与意大利第20装甲军残部连接在一起。南段防线由意军1个师、1个伞兵旅和第10军部队负责防守。上午8时,经过1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英军对德、意军防线发起最后进攻,一举突破特尔曼斯拉防线,俘虏非洲军军长冯·托马。意军第20装甲军也被包围。经过激战,黄昏时分,第20军被英军全歼。其间,英军第13军部队突破南段意军防线,至4日已前进8公里,使德、意军的滨海集团面临被包围的威胁。同日,英军装甲部队抵达其最终目标——战线后方的开阔地。

迫于局势,隆美尔于4日下午3时30分再次下令撤退。撤退时,德军将4个意大利师的淡水储备和汽车全部带走。第二天早晨,接到希特勒同意撤退的命令,但为时已晚,富卡防线已无法据守,德军继续向西撤去。

从11月5日起,英国第8集团军开始实施对隆美尔军队的追击行动,中午即抵富卡与德军展开激战。隆美尔原打算在富卡停留一段时间,以便等待随后跟进的步兵,可是不久,英军一支强大的迂回纵队迅速向德军敞开的南面侧翼挺进。隆美尔担心被包围,当晚便撤向马特鲁。英军继续追击。6日下午开始下暴雨,道路泥泞,补给、油料未能跟上,妨碍了英军的追击行动。7日一整天,英军3个装甲师均未能继续前进。翌日清晨,英军巡逻队进入马特鲁港后,发现隆美尔已于夜间离开,向西撤往萨卢姆。这样,从1942年11月5日起,英军一路追击退却之敌,一路收复埃及、利比亚失地。11月10日,英军占领西迪拜拉尼,第二天占领萨卢姆和拜尔迪耶,20日占领班加西,直至1943年1月23日占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迫使轴心国军队退至利比亚—突尼斯边境。2月16日,隆美尔军队停止撤退,占据突尼斯—马雷斯防线,准备在非洲作最后的抵抗。

3.英美军歼灭侵非轴心国军队

经过长时间讨论,美、英于1942年夏达成一致意见:进攻欧洲的时机尚不成熟,战略重心将移至北非地中海战场。为此,美、英确定在同年秋实施代号为“火炬”的北非登陆战役。此役旨在夺取北非登陆场。尔后,美英登陆部队与在埃及和利比亚作战的英国第8集团军协同行动,歼灭非洲大陆上的德、意军队,巩固中东,控制地中海,为尔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并以此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

1942年8月14日,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发布作战指令,正式任命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盟国远征军总司令,美国的马克·克拉克少将任副总司令,史密斯任参谋长。指令要求,“针对非洲的联合军事作战行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尽早实施,其目的在于协同中东盟军完全控制从大西洋到红海的整个北非”。

为执行“火炬”计划,盟军动用了13个师,以及300艘战斗舰艇和370艘运输舰,编成东部、中部、西部3个特混舰队。东部特混舰队,由英国皇家海军载运英军2.3万人、美军1万人,从英国出发前往阿尔及尔;中部特混舰队,将在英国海军的支援下,从英国运送3.9万名美军部队攻占奥兰;西部特混舰队,将直接从美国本土运送3.5万人,攻占卡萨布兰卡。夺取上述港口后,后续运输船队将源源不断地运送增援部队和补给品,直到战役完全结束为止。根据统一指挥原则,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负责指挥“火炬”作战的所有兵力。英国坎宁安海军上将任盟军海军总司令。战役的航空兵保障由英国东部空军司令部(保障阿尔及尔登陆)和西部空军司令部(保障奥兰、卡萨布兰卡登陆)分别负责,共计1700架飞机。

首批登陆部队为6个加强师,约11万人。根据战役计划,上述兵力于11月8日凌晨在阿尔及尔、奥兰、卡萨布兰卡地区同时登陆。之后,从阿尔及尔上陆的英国第1集团军即直驱突尼斯,抢在轴心国派兵增援之前,夺取整个法属北非。

北非登陆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盟军陆、海军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驻守北非的法军将采取何种行动。至1942年11月,法国维希政府驻北非军队拥有500架飞机和14个师20万人。尽管这些部队兵力不多、装备欠佳,但训练有素。另外,在法国土伦和北非各港口还有法国舰队的大量兵力。只要法军在政治上未被瓦解,并且决心抵抗到底,他们就完全可能阻止盟军登陆。

于是,美国积极采取政治攻势,争取法军归附同盟国。罗斯福政府不顾公众压力,拒绝与维希政府断绝外交关系。美驻法国大使莱希海军上将的主要使命,是使法国反对德国控制法属北非的态度强硬起来。在预定登陆开始之前两周,盟军副总司令克拉克少将乘潜艇前往北非,在阿尔及尔附近同美国领事馆总领事墨菲和亲同盟国的法国指挥官进行了秘密会晤。克拉克要求他们在战斗开始时尽力挫败任何抗登陆计划。这些法国人的友好行动为盟军的登陆,特别是在阿尔及尔的登陆创造了一定条件。登陆前夕,盟军还把法国著名的高级军官吉罗将军接到直布罗陀,准备利用他的威望号召北非法军与盟军合作。然而,预先争取那些操纵海岸炮的法国海军人员的工作却没有成功。

东部特混舰队3.3万人在英国皇家海军少将哈罗德·巴勒爵士的指挥下,于8日凌晨1时开始在阿尔及尔及其东(马提富角)、西(卡斯蒂廖内)两面,将英、美部队送上岸。登陆部队指挥官是美国查尔斯·赖德少将。在西面,英军顺利占领滩头;在东面,载运美军的船只被意外的浪潮冲离海岸数公里,在黑暗中造成了一些混乱和耽搁。但天亮后,也很快控制了局势。由于美国人事先做了工作,盟军登陆时只遇象征性抵抗。他们登陆后迅速向内陆目标推进。许多法国部队,包括两个重要机场的守卫部队,都不加抵抗缴械投降。

与此同时,两艘英国驱逐舰“布罗克”号和“马尔科姆”号悬挂美国国旗载着一个营的美国步兵,试图夺取阿尔及尔港口,却遭到法军的猛烈抵抗。最初,在夜暗和陌生的水域中,驱逐舰没有找到通往港口的狭窄入口。后来,这两艘驱逐舰刚一驶近入口,就遭到猛烈的炮轰。“马尔科姆”号受重创后撤出战斗;而“布罗克”号经过4次努力,才冲过交叉火网,靠上码头,将运载的部队送上岸。在火炮的轰击下,“布罗克”号受创后设法撤离,登陆部队则遭到火力压制,陷入法军的包围之中。

两天后,达尔朗在贝当元帅的秘密认可下,向北非的所有法军下达了停火命令。

中部特混舰队3.9万人由英国皇家海军准将托马斯·特鲁布里奇指挥,于8日凌晨1时30分在奥兰以东的阿尔泽湾和西面的安达鲁斯实施登陆。登陆部队,指挥官是美国劳埃德·弗雷登德尔少将。

登陆兵出其不意地登上海滩,向预定目标前进,完好无损地缴获了法国的4艘小型舰艇和13架装满燃料和鱼雷的水上飞机。阿尔泽港的守军只进行了一些零星无效的抵抗。在奥兰以西登陆的部队也未遇到抵抗,顺利上岸。这些装甲部队抢在主攻开始之前,占领了一个重要的机场和一个至关重要的公路交叉点。

上午9时前后,美军按计划从各滩头堡开始向奥兰城进军。到中午,法军宣布投降。

美国海军少将肯特·休伊特指挥的西部特混舰队全部由美国海、陆军组成。该舰队自10月23日起,分批自美国本土汉普顿起航,于8日拂晓前抵达摩洛哥海岸。由于在夜间行驶,且航程较远,所以登陆时间比原计划晚3小时。美军登陆部队在美国乔治·巴顿少将的指挥下分3处登陆,主要登陆点是卡萨布兰卡附近的费达拉,由中路突击舰群担任主要突击任务。另在其两侧各有一个辅助登陆点:北面的麦赫迪耶,南面的萨菲。

根据计划,中路突击舰群的15艘运输舰必须于11月7日午夜成四路纵队锚泊在登陆海滩以北6~8海里的海面上。靠近海岸的4艘运输舰各运送1个营登陆队。4个营登陆队共计6000人,准备在黎明前实施最初登陆突击。由于天黑,海军人员无经验,以及登陆兵携带装备过多,整个登陆行动动作迟缓,偏离目标,出现混乱。至8日晨5时,美军第一艇波开始向海滩前进,接着,每隔5至10分钟,第二、第三艇波相继跟进。登陆艇开足马力,马达声引起海岸法军炮兵连的注意,他们打开探照灯进行搜索。美军再次发生混乱,部分登陆艇触礁或搁浅,一些士兵落入海中。到黎明时分,计3500人登陆上岸。在负责指挥费达拉登陆的乔纳森·安德森少将的指挥下,第一梯队向前推进,并夺取了费拉达城。但滩头阵地翼侧的岸炮连依然掌握在法国人手里,并在早晨6时后不久,突然向登陆部队和驱逐舰开火,法国战斗机也向航空母舰上的美军飞机发动攻击。美舰立即还击。战斗于中午前结束,美舰无一遭受重创,而法舰除一艘外,全部受到严重破坏。

与此同时,在卡萨布兰卡西南海路150海里处,南路突击舰群在萨菲取得很大进展。当天下午,美军已夺取了登陆突击的全部目标,只损失一艘登陆艇。之后,部队便全速向卡萨布兰卡推进。

北路突击舰群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利奥特港飞机场,从护航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个战斗机大队将从该机场起飞作战,以便为从直布罗陀起飞实施下一步作战的轰炸机提供战斗机掩护。

11月9日起,各路登陆部队开始向卡萨布兰卡进军,次日日终,包围了该城。美军计划于11日晨从陆上、海上和空中实施全面进攻。在发动攻击之前,摩洛哥总督诺盖闻讯达尔朗已下令停火,便宣布投降,美军遂占领卡萨布兰卡。

“火炬行动计划”的第一阶段中,美军在摩洛哥费达拉登陆。盟军至11月中旬占领整个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之后,即向突尼斯推进。到12月1日,盟军共有25.3万余人(英军10万余人、美军14.6万余人)在北非登陆。登陆6天之内(1月8日~13日),盟军在海上、陆地和空中总共损失2225人,其中死1083人、伤1068人、失踪74人。法国人死亡490人(包括蒙难居民)。盟军海、空军共击沉法军驱逐舰9艘、潜艇10艘、其他船只14艘。

尽管意大利人一直担心盟军在法属北非登陆,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对局势判断却一错再错,认为盟军不会在的黎波里或西西里岛登陆,进攻法属北非更不可能(这样就会把法国赶到德国的怀抱里),盟军大批船队不过是要增援并补给马耳他岛。结果,德国人“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这一点。直到最后一天,我们还认为他们肯定会穿过(西西里海峡)……后来,他们突然回头驶向北非海岸”。

北非落入盟军之手后,轴心国在非洲只剩下最后一块地盘——与欧洲遥遥相望的突尼斯。鉴于突尼斯具有政治上和战略上的重要性,轴心国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扼守突尼斯,并制订了西地中海战略的新基础,即占领整个法国,在科西嘉岛登陆,并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盟军登陆的当天中午,纳粹德国已迫使维希法国政府接受了它的建议:从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提供空中支援,以抵抗盟军在北非登陆。由此,法国在突尼斯的机场全部对德国飞机开放。第二天,11月9日,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向突尼斯空投第5伞兵团及其他分队,抢在盟军之前占领了突尼斯城的欧韦奈机场,10日占领突尼斯比塞大的西迪艾哈迈德机场。11月11日晨,德军执行“阿提拉”计划,占领了法国的未沦陷区。同日,两个意大利师分别由撒丁岛和本土出发,在科西嘉岛登陆。11月27日,德军为夺取法国军舰,进攻法国南部的港口土伦。在土伦法国舰队司令让·德拉博德海军上将的命令下,土伦法国海军将其舰队的70余艘军舰以及60余艘运输舰、油船等凿沉。土伦法军被解除武装。

盟军占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获得重要的后方基地之后,迅速向突尼斯挺进。11月15日,北非登陆部队英国第1集团军在安德森中将的指挥下,追击德军进入突尼斯境内,占领突尼斯市西北部海岸城市泰拜尔盖。17日,在比塞大以西50公里处,盟军与德军首次在突尼斯交战。德军1.5万人的快速增援部队和大量飞机,挫败了英美联军迅速夺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图。至年底,盟军被迫撤至迈杰兹巴卜一线。至翌年春,由于暴雨不断,道路泥泞,盟军暂停在突尼斯的攻势。与此同时,蒙哥马利指挥的第8集团军也因等待补给而推迟了向突尼斯的挺进。轴心国乘机向非洲增派兵力,并规定突尼斯轴心国军队司令库尔特·冯·阿尼姆上将的首要任务是,保证隆美尔军队的道路通畅,进而两军配合,共同守住突尼斯。

到1943年2月初,轴心国在突尼斯的兵力总数约10万人,其中德军7.4万人,编成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司令冯·阿尼姆上将),下辖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1集团军,共17个师(德国7个师、意大利10个师)另2个旅。轴心国军队的防区是以160公里长的一连串防卫哨所连接起来的一个总桥头堡。它由包括突尼斯和比塞大在内的两个环形阵地构成,从比塞大以西约32公里的海岸延伸到东海岸的昂菲达维尔,分为北、中、南3个防区,各由1个师防守。防守该桥头堡的德意兵力最后增至25万人以上。

1943年初,同盟国根据卡萨布兰卡会议作出的攻占突尼斯领土、结束非洲战役的决定,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盟军地中海最高统帅部司令;英国亚历山大将军任副总司令,负责地面作战指挥;英国空军中将阿瑟·特德任地中海战区盟军空军总司令;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任地中海盟军海军总司令。

参加突尼斯战役的盟军兵力是第18集团军群,亚历山大将军兼任司令,下辖英国第1、第8集团军和美国第2军,共18个师(12个英国师、4个美国师、2个法国师)另两个旅。由盟国地中海舰队(近百艘军舰)及3241架作战飞机支援作战。

1943年2月,隆美尔军队在英国第8集团军的追击下,退守突尼斯的马雷斯防线。第8集团军则开抵马雷斯以南数英里的梅德宁占领阵地。德军趁英军尚未立稳脚跟,于2月14日在卡塞林隘口打败美国第2军的部队。然后,在3月6至7日又袭击了梅德宁的英国第8集团军,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英军打败,损失52辆坦克,被迫撤回防线。此后,隆美尔应召回国,冯·阿尼姆上将接任隆美尔的非洲集团军群司令一职。

1943年3月中旬,盟军恢复在突尼斯的攻势。根据亚历山大司令的仅作有限进攻、以转移英第8集团军当面德、意军的命令,3月17日,美军第2军(新任军长巴顿将军,后为布莱德雷将军)在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转入进攻,20日,顺利楔入米克纳西地区,成功地牵制了德军第10装甲师。同日夜,英国第8集团军开始进攻突尼斯南面的门户——马雷斯防线,以便歼灭意大利第1集团军,同英国第1集团军会合。

马雷斯防线是驻突尼斯的法国军队于20世纪30年代末修建的防御工事。它东翼临海,西翼坐落在迈特马泰山,紧挨一片沙漠地,全长32公里,由几十个孤立的小地堡和一些坚固筑垒阵地构成。防守马雷斯防线的意大利集团军(司令梅塞将军)拥有6个师(2个德国师),约8万人。德军第15装甲师为预备队,拥有坦克150辆、火炮680门。

英国第8集团军进攻部队为3个军(第10、第30军和新西兰军),辖6个师(2个装甲师)另8个装甲旅,有坦克610辆、火炮1410门及22个空军中队支援作战。作战计划规定,第30军以3个步兵师由正面进攻防线东翼,在近海地区突破防线。此后,第10装甲军通过缺口实施突击。与此同时,新西兰军从西翼迂回迈特马泰山发动袭击,以威胁守军后方并牵制其后备力量。作战代号“拳击家”。

3月20日晚,英军右翼第30军在靠近海岸的狭窄沼泽地区首先发起强攻,仅在对方防线打开一个很浅的缺口。次日夜得到增援后,英军重新发动进攻,桥头堡稍有扩大。由于反坦克炮受沼泽地及地雷阻滞,未能跟进,英军前沿步兵阵地在没有充分支援的情况下被德军的反击所摧毁。战斗开始两天后,英军正面进攻失败,撤回出发阵地。鉴于初战失利,蒙哥马利改变原计划,将作战重点移到内陆侧翼。为此,英军第10军司令部及第1装甲师于23日夜穿越沙漠去增援受阻于普卢姆山峡的新西兰军。同时,印度第4师从梅德宁向内陆侧面挺进,加强对德、意军侧翼的威胁,并开辟另一条冲击线。新计划代号为“增压2号”。增援部队到达后,英军左翼即于26日下午4时在空中轰炸的掩护下发起闪电攻击。德、意军试图调动其预备部队阻挡英军左翼的猛烈进攻,但为时已晚。在被合围的威胁下,守军不得不向北撤往瓦迪阿卡里特。3月28日上午4时,英军完全占领马雷斯防线,通往突尼斯的道路被打通。

4月7日,英国第8集团军开始进攻退守瓦迪阿卡里特防区的意大利第1集团军,并于同日与美国第2军先头部队会师,将德、意军包围。轴心国军队放弃阵地继续北撤。4月13日,意大利第1集团军撤至轴心国在突尼斯的最后一道防线昂菲达维尔—蓬德法斯一线。至此,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东北部只保留一个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60公里的桥头堡阵地。次日,英军第8集团军开抵昂菲达维尔防线。4月20日,盟军在突尼斯展开非洲战役最后阶段的进攻,从南面和西面向突尼斯和比塞大方向同时实施突击,占领了重要据点。5月6日,英国第1集团军在强大的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在突尼斯西线对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发动决定性进攻,突破德军防线,将其残部分割为两部。7日,盟军占领突尼斯市和比塞大,此后,继续向海边进军。轴心国部队撤入邦角半岛,因受到同盟国海军的海上封锁,德、意军既无法继续防御,也无法逃脱。5月12日,盟军歼灭轴心国残余部队,德、意军总司令冯·阿尼姆被俘。13日晨,意大利第1集团军投降,历时3年的北非作战全部结束。轴心国被俘的人数约27.5万人(一半以上是德军),被同盟国的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击沉的轴心国的舰艇达43.3万吨。盟军伤亡7万余人。

3年来,轴心国在非洲战场总计损失95万人,损失舰艇240万吨、飞机8000架、火炮6200门、坦克2500辆、车辆7万辆。同盟国伤亡约26万人,其中英军22万人、法军2万人、美军1.9万人。同盟国占领北非,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中海的形势,为后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创造了良好条件。

4.盟军夺取地中海制海权

1942年上半年,地中海形势显然对英军不利。在地中海各条交通线上,轴心国掌握了制空权,英国舰队被挤在东部海域;6月,英国为解救马耳他岛而发起的“渔叉”、“精力旺盛”护航运输行动也告失败,马耳他岛面临被占领的危险。轴心国海上运输线的改善,严重影响到英军在北非的地面作战。到6月底,隆美尔军队追击英军进入埃及,其空军占据的机场距亚历山大仅257公里。

1942年7月,英美两国政府就美国积极介入北非地中海战区的军事行动达成协议,制订了从海上攻入北非的“火炬”行动计划,以尽早占领整个非洲。同盟国占领非洲的全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主要目标,是建立海、空军基地网,赢得地中海的制海权,从而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保证地中海的己方海运畅通,并打击敌方补给线。两年来的作战已经证明,地中海之战由于远离双方本土,实际上是一场拼实力拼物质的海上补给战。该战以海、空控制权之争为标志,谁掌握制海权、制空权,谁就获胜。为此,英国与轴心国之间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争夺制海权的战争。

1942年春季,英国在地中海拥有各类舰艇61艘,其中战列舰1艘、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27艘、潜艇25艘,分编为3个舰队:驻亚历山大港的地中海舰队,驻马耳他岛的K舰队和驻直布罗陀的H舰队。

意大利总共拥有68艘舰艇,外加德国潜艇20艘。相比之下,英国的海军实力略为薄弱,主要表现在潜艇方面。但是意大利舰队没有航空母舰。

英国为保证其北非作战的胜利,开辟了3条交通线为它在埃及的部队提供补给。一条是快速护航船队绕道非洲的海运线,全程长达1.16万余海里;另一条是穿越中非,从塔科腊迪越过尼日利亚和法属赤道非洲到埃及的空运航线;还有一条是通过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的航线,尽管它航程较短(3097海里),但由于易遭受敌人的攻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它。

北非轴心国地面部队的补给基地在意大利,向北非运送一次物资只需3天时间。而英国的主要海上运输却不得不绕道好望角,经马达加斯加岛抵达北非,每次航行需3个月。航程虽远,却安全可靠。1942年4月下半月至11月,从英国运抵印度洋各港口的兵员达33.7万人,其中运到中东的约20万人。

自从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发动攻势以来,英国一直担心轴心国会在马达加斯加的迭戈—苏瓦雷斯兴建基地。因为从这个基地上,德国或日本的海、空军不仅可以威胁印度和南非,而且还可以打击驶往埃及的英国运输船队。马达加斯加是法国的殖民地,但长期以来英国一直不相信维希政府,尤其在法国将法属印度支那转让给日本之后,英国对维希政府更是失去了信任。为防止马达加斯加落入日本控制之下,英国决定对它发动一次两栖突击,占领迭戈—苏瓦雷斯港。行动代号为“铁甲舰”。

执行“铁甲舰”作战计划的舰艇包括“光辉”号和“无敌”号两艘航空母舰、“拉米伊”号战列舰、2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大批扫雷艇和驱潜快艇,以及15艘载运陆军的运输舰和攻击舰。其中重型舰只全来自H舰队。

1942年5月5日凌晨4时30分,英军第一批部队(第29旅)开始在马达加斯加岛东北部的科雷尔湾实施登陆。下午4时即占领迭戈—苏瓦雷斯城。第二批部队(第17旅)在安巴拉拉塔湾以南登陆,向东部安齐拉纳进军。第29旅先头部队在安齐拉纳以南3公里处受阻。5月6日晚8时,在第17旅的增援下,第29旅发起最后一次突击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英国海军陆战队在法国守军后部实施突袭登陆。5月7日,法军投降。英军占领迭戈—苏瓦雷斯和安齐拉纳,全部伤亡不到400人。法国海军损失大部,其中包括3艘潜艇。4个月后,英军再次登陆马达加斯加,占领其西岸港口、马任加及首府塔那那利佛,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完全控制了该岛。

其间,英国第8集团军已将隆美尔军队阻止在阿莱曼阵地前,并根据英国首相及内阁的指示,开始补充、整训部队,以迎击德军即将对阿莱曼的进攻,并准备最后的大规模反攻,消灭德、意军的有生力量,配合盟军的北非登陆行动。随着好望角航线的危险被消除,英国对中东的增援迅速得到加强,大批物资、兵力源源不断地运往北非。

1941年12月,希特勒给地中海战区德军下达指令,规定1942年的任务是:“取得意大利南部到北非之间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以保证通向利比亚和昔兰尼加海路的安全,尤其要压制马耳他……切断敌人经过地中海的交通线以及英国从图卜鲁克和马耳他实施的补给。”该指令同时任命凯塞林元帅为德军南线总司令。此外,德军统帅部将第2航空队派往西西里,旨在协同意大利舰队作战,加强对马耳他岛的攻击,对其实施海、空封锁。

为了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和破坏轴心国的海上运输,同盟国开始向地中海区域调集庞大的海空军兵力。到1942年10月,英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大大增长,其舰艇比半年前增加近1倍,总数达114艘,其中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63艘、潜艇30艘。而意大利的舰艇仅增加10艘,共计78艘,各类舰艇比半年前只增加2~3艘。

美国航空兵介入地中海战区,使英国能够充分利用航空母舰的战斗机支援海上作战,并为马耳他岛运送飞机。10月11日,德、意空军对马耳他岛发起猛烈攻势,企图一举消灭该岛的空军力量。但由于岛上空军力量大大加强(作战飞机从5月份的23架增加到9月份的169架),轴心国不得不于1周后放弃了这一企图。这时,德国海军的基本兵力已集中在大西洋和北极圈区域,对付同盟国的护航运输船队。在地中海战区,德军只留下15艘潜艇,1943年1月后,潜艇继续减少,轴心国主要依靠加强空军与同盟国对峙。但是,由于德国必须兼顾大西洋及东线战事,同盟国在地中海战区的空军增长速度要大大超过对方,到1943年初,盟军飞机已达3000架;轴心国仅有1700余架。

这样,随着马耳他岛海空军战斗力的逐步恢复,随着该战区同盟国空军不断增强和德意军不断削弱,轴心国的航运损失急剧上升,10月份损失率已达44%。运给隆美尔的3.2万吨的补给品,只运到2万吨;对隆美尔军队至关重要的油料,虽装载上船1万吨,但只有4000吨抵达北非。德意非洲集团军处于弹尽粮绝、油料匮乏的困境,而英国第8集团军则得到充足的兵力、装备及物资补给。在这种两军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英军向北非德意军发起了阿莱曼战役。战役开始3天后,10月26日,隆美尔寄予极大希望的一支运载汽油和弹药的护航船队被盟军海空军消灭,这对非洲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没有汽油,隆美尔便无法有效利用装甲部队实施他所擅长的装甲机动战。他被迫多次放弃反击,最终走向失败。

就在蒙哥马利率部向西追击隆美尔溃军之际,盟军于11月8日出敌不意地实施北非“火炬”登陆战役,获得成功。11月11日,希特勒下令“抢在敌军从阿尔及尔进入突尼斯之前建立突尼斯桥头堡”。3个德国师和2个意大利师奉命担负此项任务。为这些部队提供后勤支援的重担理所当然地落在已经不堪重负的意大利海军肩上。

11月12日下午,第一支意大利船队抵达突尼斯比塞大港。该船队由2艘运输舰和5艘驱逐舰编成,装载1000名意军和1800吨的军事装备。意海军立即在突尼斯设立指挥部,由此开始了海上补给战的最后阶段。在该阶段,德意军完全丧失地中海制海权。

趁盟军主力尚未进入突尼斯、英军仍致力于对利比亚提供补给之机(一支从亚历山大港出发的英船队于11月19日安抵马耳他岛),意海军在11月为先行空运抵达突尼斯的5个师运去的油料、坦克、火炮等补品达3万余吨,另运去部队1.3万余人。德意军依靠这些兵员、装备,挫败了盟军迅速夺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图。

与此同时,德、意潜艇在北非沿海也异常活跃地打击同盟国的航运。11月10日,同盟国1艘运煤船和1艘驱逐舰被德潜艇击沉。次日,又有4艘运输船被击沉。自11月中旬起,德国海军组织力量从海上封锁北非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在直布罗陀以西展开了25艘潜艇,任务是切断同盟国对已上岸的登陆部队的供应。此外,德军还在西西里岛至突尼斯海岸之间紧急设置两道平行的长120海里的水雷障碍。尽管采取了上述措施,对盟军的地中海航运并未产生严重影响,截至12月份,盟军在地中海仅损失16艘运输船。

随着昔兰尼加落入英军之手,通往马耳他的交通线也畅通无阻了,该岛被围困的状态终于打破。英军再次加强该岛的作战力量,不仅增加了岛上的潜艇和飞机数量,而且开始派驻水面舰艇力量。从1942年12月起,第15巡洋舰分舰队(3艘)、舰队驱逐舰“K”编队(4艘)和第10潜艇区舰队(12艘),开始在那里驻泊。除担任突击任务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外,在马耳他岛还编组了若干近海舰艇区舰队,它们由炮艇、鱼雷艇和其他小型舰艇组成。

停放在美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另一支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编成的Q舰队,于11月13日进驻阿尔及利亚的波尼港,这对于负责向突尼斯守军运送补给的意大利海军是致命的打击。波尼是通向比塞大和西西里海峡的前进据点,在战略上控制着撒丁岛以南的水域。它和马耳他岛一道成为盟军手中用以对付西西里海峡的一把钳子。在这种态势下,轴心国对非洲的海上补给线实际处于瘫痪。尽管最后的突尼斯之战尚未开始,非洲的轴心国部队已经是气息奄奄。

盟军的注意力很快便从利比亚补给线转向西西里海峡。马耳他岛的空军部队对该海峡实行一天24小时的空中巡逻,以配合同盟国海军阻止轴心国向突尼斯运送援兵,为彻底消灭德、意非洲集团军创造条件。

12月1日夜,驻波尼的英国Q舰队出航,首次袭击一支意大利护航运输船队。这支船队的4艘运输船满载2000名官兵和数十辆坦克及弹药,在5艘驱逐舰的护卫下向突尼斯驶去。Q舰队(3艘轻巡洋舰和2艘舰队驱逐舰)依靠优势雷达和舰炮,迅速击沉3艘意大利护航驱逐舰,重创1艘驱逐舰。唯一幸存的意大利驱逐舰见势不妙,丢下运输船队仓皇逃走。意大利船队遭到英国Q舰队的猛烈攻击,无一幸免。英舰未受损失。

与此同时,在波尼以北的西西里西面,1艘满载突尼斯守军急需的燃料的意大利油轮被来自马耳他岛的舰队航空兵发现,顷刻间被鱼雷机击中葬身海底。在随后的两个夜晚,又有4艘意大利舰船被同盟国海、空军击毁,其中包括为轴心国船运屡建战功的意大利驱逐舰“卢波”号。

1942年12月,意大利海军和商船队竭尽全力向其北非部队提供补给,运载的货物总吨位达到最高水平——21.2万余吨。但是,其中至少有6.8万吨被盟军击沉,1.5万吨受到损坏,损失率达40%。其中运往利比亚的物资损失率达52%,运往突尼斯的物资损失率也有23%。11月至12月份,盟军在地中海击沉德国和意大利的船舶为106艘,总吨位达17.79万余吨。

盟军占领阿尔及利亚机场之后,1943年1月,美国斯帕茨将军率美军第12航空队加入了地中海作战。他们高速低空轰炸的作战技能,给予意大利海军以沉重打击。至此,盟军在地中海战区已取得决定性的空中优势,作战飞机既可以击沉海上的轴心国船舶,也能对港口和港湾内的敌船实施突击。仅1月份,同盟国空军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港口和公海上的敌国船舶实施突击。同一月,轴心国共出动51艘货船驶往北非,其中11艘被潜艇击沉,4艘被水面舰艇击沉,2艘触上水雷,7艘被飞机炸沉,还有7艘在盟军的空袭下遭重创,损失率高达55%。意大利人懊丧地将通往突尼斯的航线称为“死亡线”。

到1942年年底,突尼斯的德意军依靠抢运来的补给和有利的冬季雨天,暂时迟滞了盟军的推进。利比亚的隆美尔军队却处于日暮途穷的境地,该军每月至少需要8万吨的补给,但在12月只得到2.4万吨,最终不得不放弃的黎波里塔尼亚,于1943年2月中旬退至突尼斯马雷斯防线,据守着这个突尼斯的门户。

盟军从3月恢复攻势后,决定首先拔掉马雷斯防线这个钉子。其间,盟军海、空军再次发挥巨大的优势,狠狠打击敌补给线及运输力量。到3月,盟军已拥有大量美国4引擎轰炸机,可以在白天对西西里岛以及意大利和希腊其他滨海地域的运输船只装载点和护航运输船队编组点进行大规模轰炸。在一次袭击中,22架美国“空中堡垒”式飞机将西西里巴勒莫港的4艘运输船击毁。4月10日,美国轰炸机对停泊在撒丁岛拉马达累纳港的意大利最后2艘重型巡洋舰发起攻击,击沉“的里雅斯特”号巡洋舰,击毁“戈里齐亚”号。

在突尼斯战役初期,轴心国在海上交通线上的平均损失率为25%~30%,到4月、5月,这最后两个月的损失则尤为严重,高达50%甚至50%以上。至此,轴心国与其突尼斯守军之间的交通线实际上已被切断。在这种情况下,德、意非洲集团军群司令阿尼姆上将向希特勒报告了他缺粮少油料的处境。凯塞林元帅也建议放弃突尼斯,将残存部队撤回本土,但是遭到希特勒的拒绝。

为了鼓舞士气,维持突尼斯守军,轴心国统帅部利用所有可供使用的驱逐舰、鱼雷艇以及运输船向突尼斯运送兵员及补给。4月,被盟军击沉击伤的补给船达60%。就在4月的最后一天,3艘意大利驱逐舰载运军队900人,葬身于大海之中。到4月底,在美国战斗机的有效截击下,轴心国的空运也停止了活动。轴心国不甘心失败,于5月3日夜派出1艘8000吨的大型货船,满载弹药、炸弹和地雷,在1艘鱼雷艇的护卫下向突尼斯驶去。它们在邦角附近被3艘来自马耳他的英国驱逐舰击沉。

5月7日,盟军占领德意军队在北非的最后供应基地——突尼斯港和比塞大港。德意非洲集团军群残部撤往突尼斯北部的邦角,并向总部报告无法再接受船运补给。然而,希特勒仍要求派船增援。当晚,最后3艘德国货船向邦角驶去。它们平安渡过西西里海峡后却找不到可以靠岸卸货的港口,犹豫徘徊之际被盟军飞机炸成碎片。

在突尼斯战役的最后阶段,盟军统帅部预料敌人将会通过海路或空运从邦角撤走,于是,同盟国海、空军在德意军交通线上的作战活动发展成为对海岸的封锁,旨在将轴心国军队全歼在非洲大陆上。为此,护航运输船队暂时停止开往马耳他岛,也不在近海区内活动,全部兵力集中封锁突尼斯的敌军。在这里盟军首次进行了逼近的紧闭封锁,参加封锁行动的驱逐舰、鱼雷艇和小型舰艇在邦角附近分两线成半圆形展开。炮舰则向集中在邦角半岛的轴心国军队开火,并压制向实施封锁的舰艇射击的敌炮兵。盟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对舰艇实施支援和掩护,歼灭机场和空中的敌机,阻止轴心国残余部队乘运输机撤走。盟军的这一封锁行动,粉碎了轴心国军队从突尼斯撤走的一切尝试。除数百人趁黑夜搭乘小型舰艇逃到西西里岛之外,5月13日,近30万人的轴心国部队向盟军投降,非洲战争胜利结束。

随着整个北非海岸控制在盟军之手,同盟国船运在地中海畅通无阻。尽管德国潜艇仍在暗中活动,但是其数量和威胁都在日趋减少。有时德国空军也袭击同盟国海军,骚扰它在地中海的航运。但是,从1943年5月13日突尼斯的轴心国军队放下武器那一刻起,盟军赢得的地中海制海权再没有丢失,在随后的西西里战役和意大利战役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5.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在非洲战事结束之前,同盟国于1943年1月召开卡萨布兰卡会议,确定下一步战略目标。军事计划人员认为,可实施突击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西西里岛,一个是撒丁岛。丘吉尔及其参谋长们认为,攻陷西西里将导致墨索里尼政府的倒台,并使意大利退出战争,从而为同盟国在地中海的下一步军事行动打开通路。他们还希望,由此而给轴心国部队造成的打击将促使土耳其放弃中立,加入对轴心国的作战。尽管美国军方人员对此不太热心,但他们也认为,在1944年能够登陆法国之前,欧洲战区的盟军部队不能无所事事,而西西里显然是一个目标。

同盟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在轴心国的国土上建立一个立足点,必将大大提高同盟国的士气。因此,会议最终确定西西里岛作为攻击目标,作战代号为“爱斯基摩人”。

计划制订人员认为,战役的成功取决于3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制海权、制空权和快速夺取港口。鉴于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优势,第一个因素不成问题。但是,能够得到岸基航空兵充分支援的唯一登陆地点,是在利卡塔和锡腊库扎之间的西西里东南角沿岸地区。该地区仅有3个港口,无法满足攻占西西里岛的大批盟军部队对补给品的需要。因此,计划人员提出,首先攻占西西里岛上那些盟军战斗机能够实施空中掩护的登陆场,然后建立机场,扩大战斗机的掩护范围。几天之后,再在巴勒莫和卡塔尼亚的主要港口附近实施登陆。

这个计划遭到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一来,轴心国的增援部队可能突破兵力分散的盟军部队。因此,他们要求在西西里岛上能得到盟军战斗机掩护的某一地区,实施一次单一的、大规模登陆突击。至于后勤支援保障,海军计划人员认为,由于得到了大批新研制的坦克登陆舰和数百辆水陆两用载重汽车,进攻的陆军部队可以在现有的几个港口的支援下,通过西西里岛东南面的海滩进行补给。5月初,盟军地中海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批准了这个新的大规模登陆突击的计划。

西西里战役计划规定,进攻部队分编为东线(英军)和西线(美军)两支部队,分别在西西里岛南部和东南部海岸实施登陆。上岸后向北展开进攻,夺取全岛。运载这两支地面部队的海军突击兵力是肯特·休伊特海军中将指挥的西部海军特混舰队和伯特伦·拉姆齐海军中将指挥的东部海军特混舰队。

5月19日,亚历山大将军发布作战指令,将西西里战役划分为5个阶段:(1)海、空军采取初步措施摧毁轴心国的空军部队及其基地,以确保制海权和制空权;(2)在空降部队的援助下,于拂晓前实施两栖突击,确保包括海岸附近机场和利卡塔及锡腊库扎的港口在内的登陆场;(3)建立一个宽大的基地,据此夺取奥古斯塔、卡塔尼亚以及杰比尼机场;(4)占领上述地区;(5)攻陷该岛。

指令要求,英军将全力直抵墨西拿,并控制墨西拿海峡,从而切断轴心国的主要补给干线。与此同时,美军保护其翼侧并占领重要机场。一俟攻占墨西拿,英、美两支军队即实施机动战,以便使轴心国军队在埃特纳火山以北或以西某地陷入困境,阻止其逃回意大利本土。

在德国军队内部,对1943年德国地中海战略问题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以隆美尔为首的一派认为,意大利人毫无价值,同盟国一旦采取进一步行动,德军应该放弃撒丁岛、西西里岛、希腊大部,以及比萨—里米尼一线以南的所有意大利领土,将节省下来的兵力投入到苏联战场。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则持反对意见。他不愿将这一带的空军基地拱手让与盟军,因为这样一来,德国的工业区和罗马尼亚油田都将暴露于空中打击之下。他相信,意大利人将会为保卫祖国而战,只要有少量的德国部队及装备相助,意大利人就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希特勒倾向于凯塞林的意见,决心不放弃巴尔干领土。他下令向巴尔干再派驻6个师,从而使那里的驻军总数达到13个师。他在撒丁岛重新组建了第90师,在西西里重组了第15装甲师(这2个师均在突尼斯被歼灭),并向意大利南部派遣了“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和第16装甲师。为防范意大利投降,希特勒命令制订一项计划,必要时解除意大利军队武装,并占领意大利北部的比萨—里米尼一线。

驻守西西里岛的轴心国部队为意大利第6集团军,司令是意大利A·古佐尼将军,辖8个海岸师、4个意大利机械化师和2个德国装甲师(“赫尔曼·戈林”师于6月抵西西里),总兵力达27万人,包括战役开始后增援的两个德国师,可用于空中支援的飞机约600架。实际上,德军派驻第6集团军的联络官森格尔·翁德·埃特林中将控制着德国师和古佐尼。此外,赫尔曼·戈林也经常直接给他的师下达命令。

意大利海岸师装备落后,士气低下,轴心国统帅部不指望他们能抵御盟军的登陆。关键是那6个机动师的部署。凯塞林认为,在盟军登陆部队建立登陆场之际,当地的后备队就应将其消灭在水线附近。森格尔·翁德·埃特林则认为守军在确定盟军的主攻方向后,同意大利后备队一道从中央阵地发起反攻,将其歼灭。为此,埃特林命令,机动师沿直径240公里的西西里岛分散布防,盟军一登陆即对其发起反攻。盟军佯装对特拉帕尼进攻的欺骗计划,促使轴心国进一步分散兵力,将第15装甲榴弹师调往该岛西端。担任西部防御的还有两个意大利机动师,另两个意大利机动师同“赫尔曼·戈林”师一道防守该岛东部。在7月10日那天,德军在该岛的兵力只有约2.3万人,至战役结束前,德军投入西西里防御的总兵力达到6万人。

随着登陆日的临近,盟军开始对西西里岛的空军设施及其附近岛屿实施一系列打击,扫清外围。班泰雷利亚岛是意军的飞机和鱼雷艇基地,位于突尼斯和西西里岛之间。盟军为了夺取这一前进基地,在进行了为期10天的轰炸之后,于1943年6月11日在该岛登陆成功,俘虏意军1.1万人,盟军仅损失40名飞行员,不到20架飞机。两天以后,盟军又占领了附近的利诺萨小岛和兰皮奥内岛。至此,盟军控制了西西里海峡的所有岛屿,肃清了轴心国的前哨阵地。

从7月3日起,同盟国空军开始对西西里岛、撒丁岛和亚平宁半岛南部的机场、港口、潜水艇基地以及工业中心展开猛烈空袭,摧毁许多重要目标,迫使德、意军的远程航空兵将其基地撤至意大利北部。墨西拿海峡的5艘火车渡轮也被击沉了4艘,西西里岛与意大利本土的联系更为困难。到开始登陆时,盟军在空中和海上均占有绝对优势。

1943年7月9日下午,来自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的盟军护航队分别抵达马耳他岛东面和西面的集结地区。但此时的气候急剧恶化,海上刮起强劲的西北风。尽管航行异常困难,突击舰队仍保持基本队形,按预定时间接近指定海滩。

7月10日凌晨2时30分,盟军在英、美军登陆区各空降1个师,拉开西西里战役的帷幕。由于风速过大,导航系统不良,并且缺乏经验,133架滑翔机中有47架坠入海中,大部分空降兵未能在指定地点着陆。按计划抵达目标区的少数空降兵迟滞了意军后备队向登陆滩头的进军,但未能阻止其行动。

与此同时,盟军两栖突击舰队顺利抵达预定登陆点。在空降兵登陆15分钟后,盟军在黑夜和风暴的掩护下,以首批8个师的庞大兵力在160公里长的西西里海岸线上实施登陆;蒙哥马利指挥英国第8集团军在锡腊库扎以南登陆,巴顿的美国第7集团军在杰拉湾登陆。面对盟军的突袭,德、意军海滩防线很快被摧毁。防守海岸的意大利师几乎未加抵抗便仓皇撤退。这样,防守的担子几乎全部落在德国师肩上。

驻守在离海岸32公里的卡尔塔吉罗内四周的“赫尔曼·戈林”师,于第2天早上匆匆赶到美军第1步兵师登陆点——杰拉平原,企图将其赶回大海。由于海滩拥挤,风浪过大,美军的坦克和大炮尚未起卸上岸。结果,德军坦克从平原上冲杀而下,摧毁了美军前哨,并冲到连接海滩的沙丘地带。在这紧急关头,盟军海军舰炮以猛烈而准确的炮火打退了德军的攻势。另一支德国纵队和一个“虎式”坦克连对美军第45师左翼的威胁性冲击也被打退。

英军的登陆突击较顺利,未受到任何反击。到11日晚,盟军即攻占了纵深5~15公里的2个登陆场,并开始向内陆进军。此刻,阻止岛上的27万轴心国部队逃往意大利本土,便成为取得这次战役全面胜利的关键。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距意大利“脚趾”仅5公里,是德意军唯一的撤退通路。盟军必须赶在轴心国部队之前进抵墨西拿。

英第8集团军挥师北上,12日占领重要港口锡腊库扎和奥古斯塔。蒙哥马利遂“决定以极大的努力,从伦蒂尼地区向卡塔尼亚平原突破”,并命令“在7月13日晚上发动一次主攻”。首先要夺取的重要目标是离卡塔尼亚南边几公里的锡美托河上的普利马索莱桥。为此,英军使用了1个伞兵旅,但是同德军空投到战线后方的1支伞兵分遣队遭遇。14日,德军占领桥梁。英军主力随后开到,与德军进行了3天激战,终于夺回了这座桥梁,并重新打开了通往卡塔尼亚平原的道路。到7月18日,盟军占领了该岛南部所有地区。

7月12日,盟军进攻西西里岛的第三天,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乘飞机抵达该岛了解形势。他判断意大利的抵抗已经土崩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守住这个岛屿是不可能的。希特勒获悉后,第二天便亲自接管了西西里岛的指挥权,并发布了一项命令。命令中说:“在大批意军被消灭以后,只靠我们自己的部队把敌人赶下大海,力量是不够的。因此,我们的目的将是阻滞敌军的进展,并把敌军阻止在埃特纳山西侧使其前进不得。”

为了展开阻滞行动,德军统帅部向西西里增援了大批部队和坦克、重炮、飞机,并将岛上大部兵力调往该岛东岸中部的卡塔尼亚城周围,抵抗英军的进攻。其后备部队布满直通96公里外的墨西拿的东海岸路线上,以掩护该岛通往墨西拿海峡东岸的道路。

7月17日,德军下达了下一步行动的指令:“我们不再期望能够守住西西里岛。但重要的是打一场拖延战,以便为稳定大陆的局势争取更多的时间。然而,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我们的3个德国师遭受损失。最低限度也要保存下我们宝贵的人员。”根据指令,德军又得到第29装甲榴弹师和休伯将军(目前由他负责西西里岛的作战)统辖下的第14装甲军司令部的增援,其任务不是确保西西里防线,而仅仅是实施阻击战,并掩护轴心国部队安全撤退。由于英第8集团军距墨西拿比美第7集团军近,因而轴心国派出了德军精锐部队在埃特纳地区牵制蒙哥马利,轴心国其他部队则纷纷向北面和东面后退,向墨西拿海峡撤去。

意方代表在西西里岛希腊库扎附近的盟军司令部签署停战协议轴心国军队在卡塔尼亚南部平原加强防御,第8集团军的进军受阻。蒙哥马利被迫将其主力向西运动,兵分两路实施突击:第13军直接进攻卡塔尼亚,第30军向左,从西侧绕过埃特纳火山进行迂回进攻。按原计划,攻打墨西拿应由蒙哥马利指挥的第8集团军担任主攻,巴顿指挥的美军第7集团军掩护其翼侧,担任支援。但是,英军主力的西调,占据了美军翼侧前进路线。巴顿遂向盟军地面作战总司令亚历山大请战,要求进攻西端的巴勒莫。获准后,巴顿立即率部向西西里中部猛进,同时在最左翼投入几支机动纵队,沿岛屿的西缘进攻。7月22日,美军占领巴勒莫,西西里岛西部约4.5万名意大利军队投降。这一胜利大大挫伤意军的士气,他们只剩下墨西拿一个港口了。与此同时,英军在东、西两侧的攻击均已减弱,部队开始染上疟疾,战斗力下降。而美军攻占巴勒莫后很快于7月31日到达圣斯蒂法诺,主攻任务遂改由巴顿的第7集团军担任。

为堵死轴心国军队的退路,盟军决定于8月1日发动新的攻势,并从北非调来美军第9师和英军第78师,总兵力增至12个师。8月1日,盟军对西西里东北部轴心国防线发动进攻,美军部队占领了该岛北岸的3个重要城镇。8月5日,英军攻克卡塔尼亚。8月7日至8月16日,盟军发动4次小规模两栖跃进,试图加速进展,拦截撤退的轴心国军队,但均因动作迟缓,未能收效。8月17日,轴心国的撤退行动全部结束。在没有遭到盟军海、空军部队严重截击的情况下,越过墨西拿海峡撤往意大利本土的德军3个师官兵共计39569人(4444名伤员),意大利官兵6.2万人;携带装备有:9800辆车辆、47辆坦克、135门火炮、2000多吨炸药、燃料和1.5万吨其他物资。

8月17日晨,美军第3师进入墨西拿。第8集团军一部不久也进抵该城。当天,轴心国在该岛的残余兵力全部被歼。德、意军总计损失约16万人(被俘意军达14万余人),其中德军1.2万人。盟军死、伤、失踪人数总计2.2万余人(英军损失近1.2万人)。

同盟国以损失不到5%的代价实现了“爱斯基摩人”战役的大部分目标,使同盟国在地中海的交通线安全完全得到保障。这次胜利促使墨索里尼垮台,极大地提高了同盟国在中立国家心目中的地位。然而,盟军未能充分利用制空权和制海权,行动迟缓,致使近半数的轴心国军队逃脱。

6.意大利投降

盟军在北非、地中海战场的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导致意大利国内局势日趋紧张,加速了墨索里尼的垮台。

意大利于1940年6月正式参战后,不到半年,公众便对战争产生极度厌恶的心理。意军在希腊和埃及的失败使他们不再信任所谓一贯正确的领袖了。连续3年的战争及其失利,更是让意大利经济濒于崩溃。由于英国对地中海实行海上封锁,意大利长期依赖进口的粮食减少,普通意大利人的面包定量每人每天只有150克,咖啡、汽油和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只能在黑市上见到。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对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日益不满,反法西斯和反战活动频繁发生。1943年3月,米兰和都灵爆发了有13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要求获得“和平与自由”。伦巴第和热那亚两地的工人立即响应。这是意大利出现的第一次反政府示威,致使军工生产陷于停顿。

在法西斯集团内部,也有不少人意识到战争不得人心,并对墨索里尼表示不满与轻蔑。法西斯的头面人物齐亚诺等人在1942年底便打算与同盟国媾和,寻求摆脱战争困境。墨索里尼遂于1943年2月改组内阁,撤销了齐亚诺外交大臣一职和格兰迪司法大臣一职,但仍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法西斯统治。

在对外战争的压力下和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墨索里尼企图以缩短战线的办法避免战争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革命。1943年4月7日,墨索里尼在同希特勒的会晤中提出,希望德国与苏联单独媾和,以便腾出兵力增援南欧战线。这一建议遭到希特勒的坚决反对。

墨索里尼欠佳的健康状态、双方在巴尔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以及意大利重新开始在其阿尔卑斯边境修筑旨在针对德国的工事,令希特勒忧心忡忡,意德关系逐渐恶化起来。希特勒为防止意大利单独退出战争,加强了对意大利的严密控制,迅速将一大批德军调往意大利。尽管德国就这一举动作了充分解释,仍然引起意大利人的疑心。而意大利的这种疑心,又反过来增加了希特勒对意大利的不信任情绪。5月中旬,希特勒暗中制订了占领意大利的军事计划——“轴心”行动。

盟军于1943年7月10日进攻西西里岛,意大利本土面临遭到攻击的危险,意大利的失败已不可避免。3天后,希特勒秘密命令西西里岛的德军指挥官,“悄悄地排挤意大利指挥机构……自己接管西西里岛桥头堡的全部指挥权”,并授权墨西拿海峡德军司令官在万不得已时由德国人占领意大利岸防炮兵连阵地。7月19日,希特勒同墨索里尼在意大利费尔特雷会晤。希特勒再次给墨索里尼鼓劲,并保证继续向其提供援助。尽管墨索里尼赞成顾问们提出的意大利不能继续打下去的意见,但他又不敢对希特勒当面提出,特别是背弃德国人就意味着投降或法西斯主义的灭亡,这是墨索里尼所无法容忍的。就在同一天,来自北非和中东的美国第19航空队的500余架轰炸机首次轰炸了罗马。投弹1000吨,炸死约2000人,城市重大建筑物圣洛伦佐皇宫也遭巨大破坏。这次轰炸对意大利冲击极大。

意大利法西斯的其他领导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除掉墨索里尼。在以罗伯托·法里纳契为首的资深法西斯头目的提议下,7月24日,意大利“法西斯大委员会”举行会议。会上,墨索里尼作了关于国内形势、前线局势以及同希特勒会晤结果的报告,随后受到法西斯同党的尖锐批评。经过长达10小时的辩论,由反对党领袖之一格兰迪起草的决议案提交大会表决。该议案要求墨索里尼全部交还篡夺的、由法律和宪法规定属于国王、议会、大臣和大委员的合法权利,将全部军队交由国王指挥,并向国王提出寻求一项更可行的政策,使意大利免遭进一步破坏。议案授权国王“作出最高决断”。表决结果,以19票对7票通过这项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决议案。

7月25日,墨索里尼晋见国王,要求国王惩处那些投票反对他的人,任命一批新大臣,并将战争继续下去。可是国王表示,鉴于战争已失败,军队士气低落,墨索里尼已成为意大利人最痛恨的人,因此必须辞职。他已任命巴多利奥元帅接替首相职务。墨索里尼离开国王后即被逮捕,监禁在马达莱纳岛。

7月26日,巴多利奥组成摒除所有法西斯领导人的新内阁,拉法埃莱·瓜里利亚任外交大臣。意大利新政府解散了法西斯党,宣布全国戒严,禁止一切政治集会。持续21年的意大利法西斯统治就此宣告结束。

墨索里尼垮台以后,意大利巴多利奥新政府为避免德国占领罗马进行报复,一方面声称意大利仍是德国的一个“积极的盟国”,战争将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又想在不蒙受正式投降耻辱的前提下,秘密寻求退出战争的途径。

1943年7月底,意大利新政府询问英国驻梵蒂冈公使和罗斯福总统派驻教皇处的私人代表,能否向各自的政府转交意大利秘密媾和建议书。由于当时尚不了解巴多利奥政府的真实意图,美英两国拒绝了这一试探。

8月15日,意大利总参谋长安布罗西奥将军的参谋长朱塞佩·卡斯泰拉诺将军,前往西班牙拜访英国驻马德里大使,交给他一封巴多利奥元帅的信。信中表明意大利愿意无条件投降——如果意大利能加入同盟国的话;盟军一旦在意大利本土登陆,意大利政府立即准备加入同盟国对抗德国。

鉴于意大利新政府有投降意向,8月18日,正在魁北克举行会议的罗斯福和丘吉尔,命令艾森豪威尔派遣其参谋长美国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将军,和盟军地中海司令部情报处处长英国肯尼思·斯特朗将军,前往葡萄牙里斯本与意大利特使卡斯泰拉诺将军开始谈判。他们带去了在魁北克会议上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的军事投降条件,其中包括意大利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海军和空军撤往盟军指定的地点并接受同盟国的指挥;立即撤回在国外各战场作战的军队;盟军有权使用意大利的机场和军事基地。

8月19日,双方在葡萄牙首都的英国大使馆会晤,同盟国代表递交通牒并通知卡斯泰拉诺:艾森豪威尔将军将按照现在交给他的这些条件,接受意大利政府的无条件投降。意方代表得到10天的期限,以便将此决定通知意大利政府。8月31日,史密斯将军在西西里岛再次会见卡斯泰拉诺。后者表示,由于意大利处于德国控制之下,停战不可能在同盟国要求的时间,即盟军完成登陆意大利以前宣布。在遭到同盟国拒绝之后,卡斯泰拉诺当晚即返回罗马请示其政府。

9月3日下午,在西西里,盟军代表史密斯将军和意大利代表卡斯泰拉诺将军经正式授权,签署了短期停战协定,生效日期为萨莱诺登陆日。届时,意大利将宣布投降,退出战争。这样,盟军进攻意大利本土的一个主要目的——将意大利逐出战争,在攻击开始之前就已达到。

希特勒对意大利新政府有可能与同盟国媾和并背弃德国,已有所预料,并且及时采取了对策。7月26日,墨索里尼倒台第二天,德军最高统帅部即命令原拟赴希腊担任指挥任务的隆美尔“在阿尔卑斯山集结部队,并做好进军意大利的准备”。8月16日,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及其总司令部越过边界,进入北意大利,借口是:减轻意大利人保卫北部领土的重担,以便他们增援南部,因为盟军随时会在南部登陆。尚未公开倒戈的意大利政府对此无法加以拒绝。就这样,9月初,隆美尔率领的8个德国师便在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边疆境内站住了脚,有力地支援了南部的凯塞林部队。

到9月3日意大利签署投降协定那天,意大利境内共有德军16个师,分为驻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元帅)和驻中部、南部的C集团军群(司令凯塞林元帅)。两个集团军群都担负两项任务:第一,一旦意大利投降,两个集团军群便解除附近的意大利部队的武装并夺取其装备。第二,集团军群负责保持阿尔卑斯隘道畅通,使凯塞林的部队不致陷入包围,集团军群则负责击败盟军的登陆。

根据西西里岛杰拉反击战的经验,凯塞林确信,必须在盟军登陆过程中或在内陆,在其舰炮射程之外击败盟军的登陆行动。因此,他将部队部署在盟军最有可能登陆的海滩周围。如果水际防御失败,便横跨意大利半岛布置一系列防御阵地进行抵抗,直到德军完成兵力集结,发动反攻。可是,如果意大利人倒向盟军,德军将无法阻止盟军强大的登陆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凯塞林计划将部队撤至比萨—里米尼一线。

驻守意大利南部的兵力为德军C集团军群所属第10集团军,司令为冯·菲延霍夫上将。除去对付意军的部队,该集团军仅有6个师用于阻止盟军登陆。其中,“赫尔曼·戈林”师和第15装甲榴弹师从西西里岛撤回后,正处于重新组建与训练阶段。第14装甲军只有一支部队(第16装甲师)达到满员标准,部署在萨莱诺湾周围的小山上。“赫尔曼·戈林”师能投入战斗的兵力只有5个营和1个连。此外,德军仅有120架歼击机和50架歼击轰炸机掩护意大利中部和南部。

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向德国宣战。图为意大利总理巴多格里奥(右)与盟军代表切磋作战计划。1943年9月3日凌晨4时30分,在海、空军的火力掩护下,英国第8集团军部队(加拿大第1师和英国第5师)实施“湾城”行动,在卡拉布里亚雷焦地域顺利上岸,未遇抵抗。第5师沿西海岸推进,加拿大第1师沿东海岸推进,一路无阻。当晚,英军主力部队占领雷焦、卡托纳和圣乔瓦尼,7天内推进160公里,于10日到达卡坦扎罗一线。

由于兵力不足,凯塞林无法阻止蒙哥马利的部队从意大利“脚趾”部向北推进,同时他也判断出“湾城”行动是支援作战,因此只派出2个师对英军进行阻滞战,用其余的师保护罗马和那不勒斯地区。凯塞林命令驻守在萨莱诺(他估计盟军会在此地登陆)的第16装甲师的大部兵力和1个伞兵团在登陆地区及其后面构筑工事,在海滩上敷设了地雷和铁丝网,在萨莱诺湾布设了水雷,从山上一直到海边都部署了火炮,此外还部署了坦克,以进行反突击。凯塞林还拟定了迅速向萨莱诺调集兵力的计划,准备在南部作持久抵抗。然而,隆美尔却主张放弃意大利南部和中部,而在波河流域南面的亚平宁防线上作最后的死守,因为这条防线缩短了海岸防线,守方据此可以以少胜多。希特勒折中地采纳了隆美尔和凯塞林的建议,命令凯塞林在意大利南部进行抵抗,但又不给他调派足够的兵力来防守萨莱诺和那不勒斯,从而影响了凯塞林的反击准备工作。

9月3日至6日,参加萨莱诺登陆突击的各部队分别从奥兰、阿尔及尔、比塞大和的黎波里出发,并在西西里以北与从巴勒莫和特尔米尼出发的部队会合,然后于9月8日向萨莱诺驶进。当日下午6时30分,当盟军的北部和南部突击部队沿两条平行线抵进萨莱诺湾时,艾森豪威尔将军通过无线电广播了停战通知,宣布意大利无条件投降:“意大利政府已经命令其军队无条件投降。联合国家和意大利武装部队之间的敌对行动立即终止。现在,所有采取行动把德国侵略者从意大利国土上驱逐出去的意大利人都将得到联合国家的援助和支持。”约2小时后,意大利政府首脑巴多利奥元帅通过罗马电台宣布了停战宣言。

意大利与同盟国的停战协定公之于世之后,德国即付诸实施数周前准备的反措施——“轴心”方案:解除意大利军队的武装,接管意大利的所有政权机构和通信设施。该方案规定:击败意大利摩托化军,将在意大利本土、法国南部的意军(第4集团军)和东南欧的意军(驻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埃斯特集团军群,下辖第2、第9、第11集团军)解除武装、俘虏或解散,尔后占领罗马,并向意大利增调10个德国师。9月8日夜,德军开始包围罗马。意大利政府及王室乘2艘驱潜快艇离开罗马。

9月10日,德军在与意军进行小规模短促战斗之后占领罗马,并接管梵蒂冈城。德国宣称,意大利北部、法国南部和巴尔干国家的意大利部队已经投降。同日,意大利政府及王室成员到达盟军占领的意大利布林迪西地区,迅速成立起反法西斯的意大利政府机构。两天后,德国伞兵小分队在党卫队的奥托·斯科尔策内上校的指挥下,搭乘运输滑翔机在意大利阿布鲁齐山脉大萨索峰顶的旅馆附近降落,救出被拘禁在那里的墨索里尼。看守墨索里尼的250名意大利宪兵数分钟内全部投降。9月14日,墨索里尼在拉斯腾贝格“狼穴”大本营与希特勒会面,充当了设在意大利北部的傀儡政府首脑。

萨莱诺盟军登陆兵力为克拉克将军指挥的美国第5集团军,下辖美军第6军(4个步兵师)和英军第10军(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登陆正面宽约96公里,包括萨莱诺及其以南和以西海湾沿岸地区。开赴萨莱诺的盟军部队听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盲目乐观,产生轻敌思想,这是导致登陆不顺利的因素之一。

9月9日凌晨3时30分,萨莱诺之战开始。盟军第一梯队3个步兵师分两路行动。北路英军(第46师和第56师)主要登陆地点在萨莱诺以南数公里的海滩。登陆伊始即遭到德军的猛烈炮击。尽管有盟军舰炮的火力支援,第一登陆突击波仍遭到德军顽强抵抗。第一天内,先头部队向内陆推进了3公里,但伤亡重大,未能占领预定第一天要攻占的主要目标——萨莱诺湾、蒙特科维诺飞机场以及公路的交叉要道。

南路美军(第36步兵师)在佩斯通附近的4个海滩上实施登陆。在没有舰炮和飞机火力支援的情况下,部队冒着德军的猛烈炮火靠近海岸,首批突击波的部队绕过德军的坚固支撑点,在指定的会合区集中。接着,水陆两用载重汽车把榴弹炮和弹药运送上岸。陷入德军火网之中的登陆部队用这些武器在直射距离上抗击着德军的坦克和步兵。到中午,尽管个别海滩已被德军的火力严密封锁,但美军还是在其登陆地段建立了一个尚不稳固的立足点。傍晚,美军左翼向内陆推进约8公里,右翼仍被阻于海滩附近。虽然第5集团军在头一天占领了所有预定的海滩,但在南、北这两个登陆地段的登陆场仍然极不稳固。

次日凌晨,英军第56师占领机场及公路交叉点,德军第16装甲师遂将其大部兵力向北调往英军战区。美军趁机扩大桥头堡,并以预备部队第45师大部登陆。在盟军的舰炮和飞机的火力支援下,至9月11日黄昏前,美军第36师向前挺进了15公里,英军的几个师占领了萨莱诺及其以南沿岸地带,纵深约20公里。德国人发现盟军的支援舰艇发挥了重大作用,立即将空中攻击的重点转向军舰,炸伤盟军战列舰和巡洋舰各1艘。

到9月12日,第5集团军的登陆场稍有扩大,但尚未达到规定的范围。同时,已登陆的盟军4个师仍被遏制在两个纵深浅近、彼此隔开的滩头堡。原计划第3天到达那不勒斯的希望落空了。到此时为止,已有5个德国师到达萨莱诺地区,他们集中了600辆坦克和机动炮,准备沿着盟军登陆地段的分界线——塞莱河向下游实施全面反击。德军的企图是对第5集团军分而歼之,各个击破,先集中力量攻击一个登陆地段,然后再攻击另一个登陆地段。

9月13日,得到增援的德军发起强大反攻,冲进美、英军之间的缺口,将其截为两部,迫使盟军退至离海岸3公里以内的地方,处境极为危险。克拉克将军不得不要求休伊特拟订一个后撤北部盟军部队或南部盟军部队,并重新实施登陆的计划,同时要求盟军统帅部予以增援。

为保住登陆场,盟军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火速增援岸上部队。盟军向登陆场空降了美军空降兵第82师。14日,盟军地中海战场所有飞机出动轰炸德军及其运输线。同时,十几艘军舰发射的猛烈而准确的炮火有效阻止了德军向海滩推进。到15日,盟军部队已巩固了自己的阵地。9月16日晨,德军集结兵力分两路对英军战区再次发动攻势,企图扭转局势,遭到盟军火炮、舰炮、坦克和飞机的猛烈袭击,损失惨重,反击遂告失败。同一日,追击德军部队的英国第8集团军部队在萨莱诺西南60公里处与美国第5集团军会师。至此,盟军第15集团军群在亚平宁半岛构成了一条统一的战线。凯塞林认识到,重新夺取登陆场代价太大,德军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兵器继续抵抗,遂决定放弃萨莱诺和那不勒斯,向北撤至沃尔图诺河后面的一条既设防线。

在实施萨莱诺登陆战的同时,英国第1空降师奉命占领塔兰托港,向福贾方向攻入意大利半岛的“脚跟和小胫部分”。9月9日下午,英国第1空降师6000人搭乘英国军舰,在2艘英国战列舰和1个驱逐舰中队的掩护下,经扫过雷的海峡向塔兰托疾驶,顺利驶进东面的意大利海军基地塔兰托港上岸,占领了这个可供1个集团军使用的头等海港及其附近的各个机场。之后,英军越过意大利东南部,向北176公里处的福贾地区的重要机场进军。

与此同时,意大利舰队根据停战协定,逃离热那亚、拉斯佩齐亚和塔兰托等地,于9月10日抵达马耳他,正式向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海军上将投降。

9月29日,艾森豪威尔将军同巴多利奥元帅在马耳他英国“纳尔逊”号战列舰上,签订了全面的《意大利投降书》。在9月3日签订的停战协定基础上,投降书进一步规定了“意大利应遵守的其他政治、经济和财政性质的条件”。投降书条款规定,扩大同盟国在意大利的权利,将意大利领土上的一切物质财富置于同盟国控制之下。在同盟国的要求下,10月13日下午3时,意大利巴多利奥政府对德国宣战。英国、美国和苏联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宣言,“承认巴多利奥元帅所声明的意大利王国政府的立场,并且接受意大利国家和武装部队的积极合作,将它们看作在对德战争中的一个共同交战国”。

德军在撤退时破坏了那不勒斯港及其城市,然而,同盟国海军很快疏通了那不勒斯港,支援陆军通过了萨莱诺海滩。10月1日,第5集团军进入那不勒斯。10月3日,盟军沿东海岸对北面80公里处的泰尔莫利发动突击,从而牢牢控制了福贾地区的所有机场。这些机场成为同盟国空军从南欧出发,对欧洲的德国占领区实施战役空袭的主要基地。

凯塞林尽管下令北撤,但仍向希特勒表示,他能够在罗马以南地区有效地进行阻滞战,并要求批准他构筑一条“冬季战线”,这是从罗马以南地区横贯亚平宁半岛最狭窄处的一连串防御阵地。鉴于迟滞盟军进攻意大利的行动有效,希特勒同意了凯塞林的要求,于10月1日命令在未来数月坚守罗马以南防线,而不是继续北撤。

10月6日,盟军抵至沃尔图诺河至泰尔莫利一线。对德军来说,这里只是一条临时防线,他们正准备在北部地区组织更坚固的防御。在整个10月和11月的前两个星期,德军一边进行后卫战斗,一边后撤至那不勒斯西北40英里处的“冬季防线”。11月15日,亚历山大将军鉴于部队打得太艰苦,命令盟军暂停进攻。意大利战局陷入僵局。

至此,盟军已攻占了意大利南部,夺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港口和机场,从而能迅速提供兵力及补给,为后来占领整个意大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类推荐
  • 谁共我疯狂

    谁共我疯狂

    报仇!报仇!!报仇!!!当一群侵略者闯进他那和平的生活将他逼得无路可走时,他能做的只有报复!他身上流着的那满腔的热血本来就是疯狂的!!感谢起点论坛封面组提供封面
  • 归藏赤血传

    归藏赤血传

    东晋年间,中夏残荒,五胡争雄。朝廷偏安江东,外有兵革之灾,内有士族弄权。然而乱世出英雄,谋臣良将有北复中原之志,枭雄奸佞有染指九鼎之心。正所谓:“胡尘散尽枭雄起,一枕黄粱霸业空。”
  • 抗战之最强狙击手

    抗战之最强狙击手

    【九组签约作品】生命虽已远去,但!是什么力量能让他们依然以他无上雄魂支撑着身体与胜利的旗帜?战争来去,军魂永存!续《冷锋》、《孤胆狙击》、《幽灵狙击》、《祖国的狙击手》、《战狼旗》后,2016年,火树巅峰之作——一本对得起大家支持的军文精品!如果想讨论或者想在书中有自己的名字,欢迎加入群:127770068
  • 重生之抗日

    重生之抗日

    他本是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一员智勇小将,忽沧海颠覆之际,被冰封于大海之底。而于上世纪30年代,日寇再犯我境之时,幸得有缘人相救,重生而尽报国护民之责。其间又先后参与青帮、抗联、西北军、军统、等力量共同铲灭日寇·····而细细品较之下终还是归于共产党人的领导之下,为求人民之解放而全心全意地去消灭日寇。最后取得伟大胜利的传奇故事!
  • AK-47枪王之王

    AK-47枪王之王

    《AK-47枪王之王》讲述了枪王之王——AK-47突击步枪的传奇故事。AK-47是前苏联草根天才卡拉什尼科夫在26岁时设计的突击步枪,到2012年,AK-47产量超过1.5亿支,地球上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把AK-47。本书从AK-47诞生的战争背景入手,介绍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数十场重大战争,进而引出AK-47枪系的发展、演变,并进一步挖掘AK-47战争内涵:它是民族之枪,是正义之枪,是自由之枪……
热门推荐
  • TFBOYS我愿意

    TFBOYS我愿意

    遇到好盆友的背叛她该怎么办..........
  • 天定风华之落错凡尘

    天定风华之落错凡尘

    她,傲视天下,睥睨众生。他,瑰资艳逸,妖娆万千。当蠢笨无能的她坠落天坑丧失记忆,再次醒来时又会开启怎样的霸气人生?“红尘紫陌,纵寻千百度,回首万年,情衷伊人。”他是星辰界最尊贵的二殿下,心纯如水,张狂不羁,却甘为她堕魔成神,冷峻邪魅。她是无垠界遗世独立的四季女神,清冷淡然,风华绝代,举手敛眉之间轻易掌控一切,却为了他血泪清流,发丝寸寸成雪。“阿错,你笑一次,我便开心整天。你哭一次,我却要难过好久。”“白修哲,你若敢离我而去,我就要这整个星空界,为你陪葬。”
  •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开放型经济新阶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开放型经济新阶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对于中国开发型经济的发展导向、路径选择和“政治-经济”互动形态的对外合作政策安排都带来重要影响。
  • 四色传说

    四色传说

    十年前一场血腥屠杀,背负千年秘密的星梦谷四个小孩被迫亡命天涯。十年后,玉八卦终于重现江湖,各自一方的姐弟四人能否重聚?四色宝图能否齐聚,开启终极奥秘?
  • 霍格沃兹之美食王子

    霍格沃兹之美食王子

    肉汤·清泉如水,包子·盔甲护身,能攻能防还能吃,你说厉不厉害,当美食和魔法结合,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 奥秘世界(彩图版)

    奥秘世界(彩图版)

    本书是光明日报出版社重点图书工程——光明彩图书系发现系列中的一种。编者力图以科学的视角、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宇宙、地球、海洋、生命、动物、科学、历史、艺术、文化、军事、建筑中蕴含的种种玄妙莫测的现象、事件全方位、方体地展现于读者面前。新颖别致的版式,与内容相契合的全真图片,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的“奥秘世界”。为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象空间和愉快体验。
  • 相女不骄:惑国小狂后

    相女不骄:惑国小狂后

    为情死后,她遭佛祖强买强卖。一朝借尸还魂,她终成母宠父爱的相府小姐。本以为从此衣食无忧,脱离小康奔大康!怎么米虫日子还没开始她就处处遭嫌弃?处处是杀机?!原来,她只他们阴谋中的和亲小姐!靠,婚恋自由好么,想让她和亲?没门!正当某女努力捍卫婚恋自由时,某个吃她的、喝她的、甚至住在她床上的家伙却折扇一开,桃花眼烁烁道:“小娘子,你若不想和亲,不如跟着我脱离大康奔小康,包你吃香喝辣勤生娃!”等等,吃香喝辣可以有,勤生娃是什么鬼?!!!
  • 莲花传奇

    莲花传奇

    清朝中叶,康乾盛世之下,掩盖着满汉之间、官民之间深刻的社会矛盾。乾隆帝晚年,宠信奸相和珅,放纵和珅推行议罪银制度。议罪银制度加快了官员的腐败,加速了官员、地主对普通百姓的剥削。连年天灾,百姓贫困交加,巨大的社会动荡随时都会爆发。
  • 文域

    文域

    《文域》这是一个充满知识文化的世界,知识文化在这个世界可以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力量。文化是什么,可以是文字、符号、图画,或者是自然的每一样物品,文化就是去了解这个世界,你了解越多,你会越来越强大。学好文化,可遨游四海,纵览星辰大海。
  •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学习本书内容,主要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科学范畴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