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九月十五日,在鲁都校场举行斗鸡比赛。来斗鸡场观看比赛的人很多,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就连叔孙氏也来了。阳货宣布比赛事宜:
“季孙相国以装在三个笼子内的三只红公鸡与郈昭伯大夫的装在三个笼子内的三只花公鸡相斗,比赛三局,谁胜一局即赢对方十两银子。”
第一局比赛开始了。双方的家臣各从一个笼子内放出一只公鸡。很快花公鸡就被红公鸡打败了。第二局,花公鸡依然失败了。郈昭伯很快就明白了季氏的阴谋。第三局开始了。结果,没斗几个回合,红公鸡的毛被抓掉了一些,鸡冠子被抓得鲜血流淌,鸡眼也被抓坏了,红公鸡失败了。
双方的家臣分别抓住了对方参加第三局角斗的公鸡。
季孙氏的家臣质问郈昭伯:“你怎么在鸡爪上镶铜钩!”郈昭氏的家臣抓住季孙氏的鸡,闻了一下翅膀,质问季孙氏:“你怎么在鸡翅膀上放了些芥末粉!我们是先在前两局看到你作弊,才故意在第三局中放出另外准备的一只特殊公鸡,来报复你的!”双方家臣均当场摔死了对方的公鸡。
双方的家臣、家丁剑拔弩张。看热闹的人们提心吊胆。
在这一触即发之际,叔孙氏急忙出面协调,才使双方各自回府。第三天早晨,季孙氏派家臣去郈府送上一块白绢。郈大人展开一看,竟是季武子的手令:
郈大人:
当为国计,令你在三日之内向相府奉送良田二顷。否则,后果自负。
季孙意如九月十六日郈昭伯看了季氏的“手令”,怒容满面,与家臣急商对策,并速去鲁宫向国君报告“斗鸡事件”,递上季武子的“手令”后,庄严启奏:“季武子目无国君,独专国柄,欺压百官黎民,不除此人,国难未已。现季孙的三千精兵均在费邑,府中只有几十个家丁,何不趁机将其剿灭,以绝国患。”
面对此情此景,鲁昭公父子感到再也无法忍耐,就与郈昭伯、季公亥密谋,发动了对季氏的围攻。郈昭伯指挥几家贵族的家兵,攻入季氏府第的大门,杀死了他的兄弟。季武子逃到自家的堡垒观台之上,向鲁昭公乞哀告怜,恳求保住自己的性命,被鲁昭公严辞拒绝。正当季武子走投无路、危在旦夕之时,叔孙氏与孟孙氏率领他们的家兵前来救援,杀死郈昭伯,其他参与反对季氏的贵族四散奔逃。鲁昭公眼看到手的胜利化为泡影,只得离国出走,先逃到齐国,后又逃到晋国,在外流亡七年后,死在乾侯(今河北成安西南)。目睹了这场统治阶级内部为争权夺利进行的残杀,深感调和贵族内部关系的周礼在鲁国君臣那里已被肆意践踏,因而十分愤慨和痛心。他对违礼的季氏等三家大夫特别不满。鲁国的局势如此混乱,孔子实在不愿与三家大夫为伍。怎么办呢?他忽然想到,听说齐国的贤相晏婴当政,很有作为。齐景公也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到那里也许能有所作为。于是他决定到齐国去碰碰运气。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十月的一天,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踏上了赴齐国的道路。他仍然乘坐出访洛阳的那辆马车,由子路驾车。马车驶出鲁都北门,越过泗河,在深秋的原野上款款行进。极目所至,久旱不雨的景象映入眼帘:
土地龟裂,河流干涸,枯黄的小草在秋风中摇曳,苍黄的天底下,散落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衣衫褴褛的百姓三五成群,挎着讨饭的篮子,带着绝望的神色走在路上。一行不停地向北走着,地势逐渐高起来,几天以后,雄伟的泰山已经耸立在面前。弟子们纷纷要求登一次泰山,孔子同意了。第二天一早,弟子们簇拥着孔子开始登山。
他们从山南麓起步,沿着崎岖险峻的山路攀登。一路上,师生们谈古论今,说说笑笑,不到半天,就登上泰山的峰顶。遥望天地相接的地方,若有所思地说:“从前,登上东山,看鲁国就小了。现在登上泰山,看天下也小了。登高才能望远啊!”孔子与弟子们在山上玩了大半天,太阳偏西时才慢慢下山。到达齐都临淄以后,并没有立刻去见齐景公。因为孔子在鲁国虽然已有相当的名声,齐国不少人也听说过他,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孔子“士”的身份还是太卑微了,贸然去见齐景公,很可能被拒绝。所以,孔子就先去拜见齐卿高昭子。
高昭子是齐国大贵族,与田氏同为齐卿,在齐国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他热情地接待了孔子并让他做自己的家臣。
他早就耳闻孔子的学识,又因当时田氏贵族在齐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已经威胁到他的地位和权力,收留孔子可以博得礼贤下士的美名,增加自己在政治上的分量。孔子在高昭子家里安顿下来以后,一面从事教学,一面办理高昭子交待下的事情,同时广泛访问齐国的权要人物,等待齐景公召见的机会。到齐国不久,孔子就拜访了齐国的国相晏婴,双方进行了多次谈话和辩论。晏婴字仲,谥号平,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晏平仲。他出身于齐国的大贵族之家,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国君统治时期做官,景公时当上齐相,是管仲之后最有作为的政治家。
第二年初春,孔子经高昭子引见,晋见齐王。在后宫见面后,孔子向齐王施以臣礼,齐景公赐坐。
景公问:“稳定天下的大计是什么?”答:“实行清明的政治,用贤惩恶,减轻赋税,助民兴业。”景公问:“教育百姓的良策是什么?”答:“用道德感化教育,用礼教加以约束,能使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改过向善。”
景公问:“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答:“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
景公说:“夫子说得好!如果君不是君,臣不是臣,父不是父,子不是子,即使有了粮食,我能吃得着吗?”强调说:“如果失掉君臣礼仪,国将不国,天下大乱。”景公问:“怎样才能富国强兵?”答:“从严治吏、发展生产、节俭,三者结合是强国的关键;从严治军、注重德教、加强训练,为强兵之本。”
景公赞扬道:“夫子所谈治国之道言近旨远,切实可行!”自这次交谈之后,齐景公多次召见孔子论政述志。有一次交谈之余,景公高兴地对孔子说:“我想把尼谿封给你。”推辞说:“我对齐国没做出什么贡献,无功不应受禄!”景公说:“你多次为寡人提供良策,这本身对齐国就是一个不小的贡献嘛!”在齐国住了一年多,希望得到齐景公的信任,给自己一个从政的机会,以便实践自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理想。可是,一等再等,不仅从政的希望化为泡影,连齐景公当面答应的给予尼谿之地的封赏也落空了。孔子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后来,真相大白,孔子万万没有想到,阻止景公对他封赏的不是别人,而是他十分敬仰并且无话不谈的晏婴。原来晏婴自知不如孔子,怕日后被孔子取代,而向齐王进了谗言。
因为景公和晏婴对孔子越来越冷淡,孔子明白他在齐国从政的希望已经不存在了,就产生了离开齐国的念头。正在这时,传来齐国某个大夫要谋害孔子的消息,弟子们立即催促他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众人七手八脚地收拾好行装,乘车悄悄地离开了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