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治。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两小比)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爱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竞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中二比)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过接)唯我与尔按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唯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后二比)有是夫,唯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收结)(附注,八股文格式:正文顶格写,勾股,不另行。现在这样分段,是为了读者阅读方便,并非原来模样。)
历代状元知多少
中国科举时代究竟有多少状元(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呢?据史籍记载,有唐一代,共有状元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唐制,有状元11人。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32人。
明朝有状元89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时,其间有状元114人。总计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3人。
另外,辽金两代,实以名列榜首的进士为状元。以此,则辽代的状元为18人,金代的状元为15人。张献忠的大顺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的状元有14人。若上述状元可与唐、五代、宋、元、明、清状元同列,则中国历代状元共计551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的刘春霖。
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我国历史上的才女虽然很多,但从唐朝设状元始,到清末废除科举,历代王朝所点出的三百来个状元,并无一个是女的。
不过,我国历史上倒真有过一位女状元,太平天国时期提倡男女平等,从金田起义后就建有女官统率的女营,她们和男子并肩作战,立下过许多战功。定都天京后,又设置了自左右丞相以下的各级文职女官。为了选取有才干的女子参加行政工作,曾专门举行过女子科举考试。傅善祥为第一名。傅善祥是金陵人,20多岁,很有才华。考中后在东王杨秀清府里供职,有关政事文书,全由她负责处理,杨秀清十分满意。
历代状元之最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丁卯科,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有状元:260余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余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癸已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
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进(今江苏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今江苏南通)籍状元张謇,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
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辖境相当今苏州市及吴县、常熟、昆山、吴江等县、市地),共有状元24人。
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位状元。
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共有兄弟状元19人。
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父子状元6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斡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古代“楷书四大家”。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后汉乾二年(949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历代状元中,着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状元杨慎。
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着名学者。其平生着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余种;留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着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状元吴其。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和《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十九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着。
历代状元中,最着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意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学”。提出“盈字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
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着名的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着作。
历代状元中,藏书最多的是明代万历十六年(1589年)己丑科状元焦兹,他一生收藏图书达数万卷,《明诗综小传》谓其“藏书两楼,五楹俱满,一一皆经校雠探讨”。是明代着名的藏书家之一,也是当时着名的理学家、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喜延请学者名士助其编书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状元毕沅。他一生爱才礼士,穷毕生精力主持编纂的《续资治通鉴》,被公认为宋、元、明以来《通鉴》续作中最佳的一部。
除史学外,他在地理、金石考据、方方以及文学、经学、文字、音韵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
历代状元中,天文学和音律学成就最大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佑三年(950年)庚戌科状元王朴。其所制《大周钦天历》,修前代历法之失,开后代历法之先,是中国天文历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所制《律准》,对古代音乐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样。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其殿试考卷手迹唯一留传后世者,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状元赵秉忠。他的殿试考卷,在赵氏后人手中保存400余年,于1983年在山东青州市发现,现存青州市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着者。
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着的《元史译文征补》一书,开创了利用西方着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近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近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年)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人参状元”翁同
翁同为咸丰时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孙毓汶为大学士孙玉庭之孙,尚书孙瑞珍之子,道光二十四年状元孙毓之弟。翁、孙二家,状元、宰相,同列清要,孙毓汶与翁同又同举进士。孙书法甚妙,翁书法亦甚佳。故是科状元,无第三人敢争,都以为非此二人莫属。
孙家锐意要使毓汶获状元,俾可与毓成兄弟状元,乃精心安排。照例,赴殿试的进士家离殿廷稍远的,前一夜可寄宿在朝门附近。孙府近皇城,而翁家较远。是晚,孙家以世谊邀翁同来家夜宿。孙瑞珍拉翁攀谈直到深夜,翁倦甚,而孙毓汶则早已就寝。翁将入睡,住房四周爆竹之声大起。彻夜不断,翁终夕不能成眠。天明入朝,已困顿无力。
殿试时,翁因彻夜未眠,执笔无力;正难以支撑时,忽想到卷袋中有人参两枝,急含口中。一时神志奋发,手不停挥,一气呵成。
翁中状元后,方始悟及那一夜乃孙家设计使其困顿无力,欲使孙毓汶中第一。当时遂有人称翁同为“人参状元”。
甲午日本侵朝时,翁为主战派。是时,他养的两只仙鹤忽丢失。翁亲自写了访鹤招帖。但因他书法极有名,故招帖旋为人揭走,此事轰动京城。有人作诗嘲笑说:
军书旁午正彷徨,唯有中堂访鹤忙;从此熙朝添故事,风流犹胜半闲堂。
按半闲堂乃南宋宰相贾似道堂号。贾在金兵渡江时,仍与姬妾在西湖万岭赐第半闲堂内斗蟋蟀。
又有人以联语调侃翁同、李鸿章二人,联为: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是江苏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光绪的师傅。
是时,吴大为湖南巡抚,甲午战起,吴大请缨杀敌,但他并不知兵,所率军队到朝鲜后,甫一交锋,即临阵溃散。又有人以翁、吴二人合撰一联:
翁叔平两番访鹤,吴清卿一味吹牛。
叔平、清卿为翁吴二人的字。
百日维新失败后,翁同以曾向光绪保举康有为之故,被革职。
永不录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翁同死后,江苏巡抚奏闻,慈禧仅批“知道了”
三字。翁临殁时,口占二十字示子侄曰:
六十年间事,凄凉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为汝曹弹。
其内心之痛苦可知矣。
末科状元刘春霖
慈禧太后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的统治者,一生专横狠毒。尽做荒唐事,中国最末一科状元因名易人,成为当时北京城一条奇闻。对此传说纷纭,今录其一。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兴起,历代不衰。清代沿袭了明代考试办法,设文科和武科两项,每三年举行了一次。参加文科考试的文人士子,必须通过“乡试”,“会试”,才能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后就是“进士”。进士分为三甲(等),一甲三名。头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称“探花”。公元1904年7月,清廷照例又举行一次殿试。
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人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70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升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无异于火上烧油。她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她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她将朱汝珍的试卷扔到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