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正在席卷神州大地;“华企”正在对阵“500强”;中国企业正在“与狼共舞”;的确,“500强”就是另一种诺贝尔;“管理”和“领导”真的情同手足。
……
这些都是目前中国这片沃土活跃在中国企业人脑海中的特别印象。这一切迹象都表明,中国企业界那些为了民族利益不断打拼的朋友们时时刻刻都能闻到“全球化”之风吹来的“海腥味”。他们对这股“海腥味”的本能回应已经为他们的独立意志做了最好阐释;他们对这股“海腥味”的未来应对已经暗露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良知;他们对这股“海腥味”的本土融通已经展示出了他们颇具气度的超凡想象力。
和着今日中国不断进步的脚步声,中国人,尤其是中国企业人,已经越发认可了这样一条关于人性的原则:独立意志、民族良知和想象力是中国企业人的三大天赋。中国企业人已经开始或者正在利用这三大天赋对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着实实在在的近点观察和毫不浮华的本土分析。但是,所有的中国企业人内心也非常清楚,仅靠零碎地感知外部环境无助于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只有每一个思想独立、富有民族良知和想象力的中国企业人真正“由内而外地”(inside out)在内心燃起一团熊熊的内火(fire within),才能最终将中国企业提升至它们应有的高度。
如果要中国企业人“由内而外地”燃起这团内火,那么就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体悟他们的心路历程。并且,借此做一番直白的反观和爽直的反思。
自卑之源:麻木误解中国企业的原因与结果
一股被呼之为“异军突起”的力量诞生,它就是时名“乡镇企业”——现名“民营企业”的一般性工业组织。当然,当时中国版图上还有那些早已站立着的国家支柱——国企老大哥们。这些老大哥渊源久远,大抵可以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初的公私合营企业。在国际形势不利于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正是这些当时硬朗的老大哥们让东亚这个“红色大国”昂然度过了别国军事和经济封锁的漫漫长夜。
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些曾经硬朗至今好像仍然硬朗如初的国企老大哥们。在新中国成立后较长的时期里,中国企业就是它们,它们就是中国企业。它们的产出就是中国企业的结果,国人对它们的依赖就是中国企业成长的原因。“异军”却没有什么真正吸引人们多少眼球。无论是先辈,还是后人,大家在心理上都认同这个理,对这样的心态都有目共睹。正是这种对国营企业的原因和结果不多加思考的习惯,却为中国企业人后来的心理发展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色调。这种灰色一直延续至今,短期内尚难消除。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语,“我们首先建好自己的房屋,然后这些房屋就开始建造我们自身了”(We shape our buildings and afterwards our buildings shape us)。作为国家战略安排的国营企业在红白分明的特殊年代的确风光无限,功德无量,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在禀赋。可是,改革开放的涛声却让这些老大哥们越听越不入耳。因为老大哥们早先形成的大部分禀赋(体制、机制等)在与改革开放大气候匹配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和谐。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时,这些不和谐近乎成为国企自身发展的压力和瓶颈。加之长久以来,国营企业的规模、人数众多等禀赋特征已经在国人心中定格了它们光辉的社会形象。因此,在外企大举入侵的形势之下,国营企业曾一度“溃不成军”,至今仍有不少企业“衣冠不整”。这样的结果严重挫伤了中国企业人的自尊和自信。直至今日,社会对国营企业的评价仍摆不脱悲观腔调的影响圈。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情绪具有传染性。由此推想,掺和在社会声响中的这种论调又在影响着十六大后更加昂首挺胸的民营企业。
在当今中国,实力的落差让中国企业人的自尊备受煎熬,“言必称外企”似乎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诸如微软(Microsoft)、通用电气(GE)、英特尔(Intel)、摩托罗拉(Motorola)、可口可乐(Cocacola)、索尼(Sony)、宝洁(P&G)以及诺基亚(Nokia)等名字可谓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人们还在以不同的形式赞誉这些盛名之下的组织。中国本土企业的名号却少有国人经常提及,至于赞誉,更是一种奢望。即便像联想、海尔以及华为等本土明星企业被人们提起时,还是要遭到不少中国本土完美主义者的数落。用“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态对待中国本土企业,结果会怎样?最不明显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慢慢侵蚀掉这些民族脊梁的自信,慢慢加重中国企业人的自卑。
如此这般,麻木误解中国企业的原因与结果就构成了中国企业人的自卑之源。实际上,常言中的技术落后、资金不雄厚并非导致自卑的根本原因。因为前面已经述及,由“聪慧”、“勤奋”以及“文化”三大力量共同举起的中国企业人,完全有能力消除技术和资金方面的落差。
中国企业人回访自己的心路历程不失为辅佐中国企业自觉自醒的一种良好选择。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千万要意识到中国企业才是中国未来走向的根源,才是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和结果。只有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企业人不再麻木误解中国企业的原因和结果,只有我们每个国人不再恶意地在“鸡蛋里挑骨头”,只有中国企业“由内而外”地进行自身教育,中国企业人才迈出了从自卑到自信的第一步。
历史回响:历史高峰唤回中国企业人往日的澎湃心潮
如今,太平洋区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飓风席卷的中心地带,而中国正好位居这一地带的中心位置。中国经济发展与走向理所当然成了世界论坛上的主题之一。自然,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的恩恩怨怨也就成了人类话语世界中的高频话题。当然,我无法将中国数千年社会历史经济发展中的人和事都提出与今日西方进行衔接与分析,但是却可以通过粗略回顾历史高峰的方式来重塑中国企业人的信心。况且,赢回信心胜于一切。
秦始皇统一中国至今,中华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系列宏伟的历史高峰:“国家一统”的大秦、“文景之治”的西汉、“贞观之治”的盛唐、“大疆之国”的元朝、“康乾盛世”的清初,以及正在努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中国。毋庸置疑,最灿烂最光辉的高峰当属新中国诞生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既然我们身处中国历史的高峰处,那么我们面对西方强势企业时又为何如此自卑?也许是因为我们还尚未真正理解歌德说过的这句话:“进度并不是跟随直线或往上升的线走,而是跟随一个有韵律进展、逆行、进化、分解的螺旋走。”
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证自明的“正北原则”(即自然法则),不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也这样认为。中华文明史的延伸进度亦然;中国企业的成熟,中国企业人的成熟也必然如此。这些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事物运动,都不会跟随直线走,而是跟随螺旋走。所以,依据此原则来考察和反思中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中国企业人就不应如此自卑、如此心存畏惧。因为“经济全球化”初期的东西企业实力落差毕竟不决定进度的上升趋势和走向。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中华已经迎来难得的复兴机遇。更何况,中国企业人正是中华民族复兴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如果中国历史不发生什么转折性的非常规性剧变,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确信:中华文明的千年之韵必然导引中国企业稳中有升。这是历史的力量,锐不可当。
关于历史的回响问题,还想稍微提醒中国企业人一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相信,中国本土企业的前途不可限量。
正常的心态有助于我们走出历史;学习的心态有助于我们乐观前瞻。
华企气色:卓越汇聚人气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多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更有人对美国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时任美国总统的F。D。罗斯福告诉全美:并非逐利的自由企业制度已在这一代人中失败,相反,是它尚未经受考验。
目前,中国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市场经济兴起的时间还不长,而且真正基于自由市场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中国企业也为数不多。我们怎能不企盼这些涉世不深的“儿子辈”企业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业绩表现,又怎能轻易就在外资企业面前认输呢?这也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我们中国本土的企业并没有失败,它们只是正在经历考验,或者说它们尚未经受考验。历史的考验是一种过程,而非一个简单的结果。
在“西学东渐”的今日中国,华企时刻都在努力学习西方企业的经营管理精髓和成功经验。从组织战略、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一直到财务管理、知识管理以及物流管理等,无所不包。欧美日业界两个月前流行的理念和做法,中国企业界依仗快捷的通信手段和世界知识交流体系在两个月后就能对其耳熟能详。近年来成长迅速的国内商学院(如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等)助推了欧美日式的管理思想、工具、模式和经验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推广。
基于西方管理思想、工具、模式和经验在华流传甚广的现实,大量中国本土企业开始向卓越而规范的国际化企业发展方向努力。海尔、春兰、联想、华为、TCL等都是如此奋斗的杰出代表。目前,它们的实力虽不及摩托罗拉(Motorola)、思科(Cissico)、英特尔(Intel)等国际大鳄,但是它们在企业形象、核心技术、独特的企业文化等方面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这些都是中国本土企业走向卓越的前奏。
什么优势?地利和人和。外资企业选择中国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和中国企业力量尚且弱小的有利时机入主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可谓抢得“天时”。但是,中国企业人土生土长,而且深刻领会中华文化的特色(如人情、关系等),随着自身不断壮大,地缘优势会逐渐显见,这种优势渐渐会转化为“人和”。这种说法也许会招来异议,根据就是华企当前的表现相对欠佳,外企却一路高歌。外企倘若无本土精英为之效力的话,它还能高歌几时?
因此,中国本土企业在兼容并蓄中外优势之后,定能重新塑造自己的卓越形象。
文化之功:东西融通的进取文化润植华企不屈的脊梁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这样写道:“就我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途径与西方文化略有不同。你们的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妙的宇宙万有本源体悟极高明、精微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在西方文化中,我们倾向于看见的则是由一件件事物所组成的世界;我们深信简单的因果关系,不停地寻找能够解释一切的答案。”这是外国友人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精妙概括。
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东西方经济接触日益频繁,该差异对双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日渐彰显。这已得到国际企业界公认。所以,国际大型企业和中国本土的绝大多数企业都赞同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雌雄的最终胜数。从这一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力量。
文明的功勋就是留下文化的余痕。这些余痕可以简单勾勒出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轮廓。
中国传统文化仍然留有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中庸之道、无为而治皆为此般智慧的结晶。目前这些古老智慧已在中国本土润植出了六大极具文化特色又彼此互相协同的本土企业群:①以联想、方正等为代表的燕赵派;②以海尔、海信等为代表的齐鲁派;③以春兰、小天鹅等为代表的江淮派;④以华为、TCL等为代表的岭南派;⑤以长虹、希望等为代表的西蜀派;⑥以台塑、宏等为代表的宝岛派。随着“西部大开发”与“振兴大东北”双翼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企业群还会增加“中原派”与“关东派”。这样,我国将会出现八大互动关联的企业群。
这些企业群构成了一张如箭在弦的弓。而且,宝岛派企业群作为备用箭存在。融贯东西的宝岛企业群是中国企业军团整体走向成熟的先锋部队。因为它们起步较早,而且与西方企业交往的经验也较其他五大企业群丰富和全面。所以,可以认定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已经具有了一些东西融通的特质因素,值得其他流派学习和借鉴。无论如何,这几大舰队已经构成了中国企业舰群的主力阵容。除了区域文化之外,我们不得不理清自己关于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文化整合后才具有终极竞争优势。我们认为,决定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内在基因结构。
传统文化之优秀内核构成中国文化的“内核”。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了该“内核”的发掘与开发,愈是与西方文化加深接触,这种开掘的责任感与力量就愈强。其中,“三元基因”分别为:①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革命文化传统,有许多永远不会过时的东西;②国际文化原则——公平竞争、WTO规则、政府责任、法治社会、市场道德、新闻监督、契约精神、公民权利等;③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容性、吸收性和溶解性的特质,所以,既独立于中国文化又与中国文化互融互通的异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因子自然就构成了第三大“基因”。
就愿景而言,中国本土企业建立东西融通的进取文化是保住本土市场和进军国际市场的基本;就现实而言,倡导和建立具有这种特质的文化有助于润植中国企业自己不屈的脊梁。
必由之路:中国企业人从自卑走向自信
作为全球酒店业巨头万豪国际集团旗下的顶级超豪华酒店——丽兹卡尔顿酒店(Ritz Carlton)一直以来都享誉四海。它时刻秉持这样的座右铭为公众服务:“我们是绅士和淑女,我们服务绅士和淑女”(We are ladies and gentlemen serving ladies and gentlemen)。迄今为止,该酒店的美誉度和客房入住率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绅士和淑女的风度和品质已经内化成了该酒店举手投足之间的深厚底蕴。但是,以终为始地思考一下酒店提出该座右铭的原因,我们似乎更多地可以揣摩出经营体发自内心的一种声音。什么声音?一种叫做“自信”的心声。酒店自信自己的员工本来就是高雅的绅士和窈窕淑女。完完全全是一种“由内而外”(inside out)所产生的自信。
中国本土企业也应以如此自信的心态笑迎国际市场。从内部看,中国本土企业作为民族根本和国家战略安排而存在;从外部看,中国本土企业目前不仅位于世界大市场的中心地带,而且正处于中华民族大发展的机遇阶段。可谓尽占“天时”、“地利”和“人和”。
从自卑走向自信是中国企业人的必由之路。除此以外,无路可遁。但是,仅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尚嫌不够,还需拥有非常有效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一切都会归于浮华无实的原点,“中国企业人从自卑走向自信”仍不过是句空话而已。只有用行动(企业行为)来证明自信,才能最终驱除自卑。
可是,执行如何才能真正有力有效?首先,目前市场已难容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而是极力拥抱充满斗志和激情满怀的智慧团队。这是执行的首要条件。其次,团队执行要想胜出,就需拥有高信任度的团队文化,或称企业文化或组织文化。如果企业文化缺乏信任度,说明一些或者大部分团队成员并不值得信任,个体信任都不存在,团队内和团队间的信赖感肯定荡然无存。如此这般,组织中根本就不会存在互相依赖的氛围和关系,相反,互相耍赖的氛围和关系可想而知。再次,在公平和信赖的组织气氛中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最后,附赠某大型驻华外企为助推团队执行力而设计和推行的东西融通的团队文化建设架构,以供参考。
人本主义大师埃里克·弗罗姆在他的名为《为自己而活》的专著中,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的缺点往往只不过是我们长处的过度表现。”如果我们中国企业都这样想,我们怎么可能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