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辍,从木匠变成饮水机大王
知识,是人类世世代代文明的结晶。它滋补你的头脑,启迪你的智慧,颐养你的个性。谁想增长才能,谁想认识社会,谁想了解为人之道,谁就应当和书本交朋友。
求知、学习就是置身于一个成功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和指教,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
我们可以透过研究与调查学到不少东西,也可以经由行动及经验获得更多。不过,还有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可供我们自我改进,那就是:向良师请教。
2004年5月中旬,浙江奇迪电器公司——一个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却与全球零售大王沃尔玛公司签订了1亿美元的供货合同——包括80多个品种的饮水机、家用空调机,令国内多家大型家电企业羡慕不已!
该公司如今已经拥有8家子公司,资产近6个亿,占地400亩,员工1200多人,公司的饮水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连年超过30%,并远销欧洲、美洲、澳洲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企业各项经济指标雄踞国内行业榜首……
谁能想得到,这样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竟是从一个木匠铺起家的。
周奇迪,这个浙江慈溪周巷镇的穷孩子,在1985年之前,只是一个小木匠,靠自己的木匠作坊维持生计,由于手艺不错,几年下来也小有积蓄。
周奇迪是个喜欢学习、爱琢磨事的人。他觉得自己不能一辈子卖苦力,而应学习做生意。于是他就在镇上开了家五金批发店,头几年生意还不错。后来镇上有人先后又开了十几家五金店,他的生意虽然不如从前,但也还可以维持。
周奇迪通过这段开店经历,悟出了开店给人家卖东西不行,要赚大钱必须自己投资建厂。但生产什么产品,他又一时拿不准,于是决定到开放的最前沿广州去参观学习。1989年春节前后,他的工厂开工了,专门生产打火机。不久,他生产的30多个品种的打火机上市了。一年多的开办模具工厂的实践,不但让他赚了20多万元,更主要的是学习到了开工厂的一些管理知识。办工厂尝到了甜头,接下来就一发而不可收,为避开跟风者,他又相继转产剃须刀、电熨斗,直到最后生产饮水机、家用空调机。这期间,周奇迪的成功,均得力于不懈地学习,不断地总结提高。
比如,他发现剃须刀市场很好,但当时的产品质量不行,充电次数少,他就组织技术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充电1000次以上的高质量剃须刀,把同行远远甩在了后边。当时他虽然用了个“海迪”商标,但不懂得要注册保护,结果品牌打出去了,却被一家国营厂给抢先注册了。吃一堑长一智,后来搞出来新产品就马上注册。现在公司已注册了200多个商标,有些商标还在国外也注了册。这都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另外在投资问题上,通过学习外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周奇迪也长了不少见识。过去赚了钱就知道往银行里存,就像土财主把金元宝埋在地里一样,直到今天,奇迪电器公司没贷银行一分钱,全靠自有资金发展。后来也有了资本意识。1998年就投资5条家用空调机生产线,向空调行业进军,要从小家电发展到大家电。周奇迪分析空调市场,认为自己有两大优势,一是可利用自己遍布5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点;二是自己有模具厂,冷凝机、蒸发器甚至于铜管和配管,全部由自己做,成本降下来了,价格优势也显现出来。周奇迪的目标是:五年之内,公司要跻身国内空调行业前三名!饮水机市场到2003年占全国50%份额,形成市场垄断地位!
周奇迪能够用10多年的时间,通过6次转型,使一个木匠作坊变成大型电器企业集团。关键是善于学习,不断地从市场上吸取营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果。
是啊,没有一个超强的学习能力,一个木匠怎么可能6次转型,终成饮水机大王呢?
常学常新,打造百年老店
所谓学习力,就是不但能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竞争对手的最新动向、媒体传递的本行业各种信息,而且还能据此时时发现弥补自身不足,从而使自己在同行中总能处于一种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提高的、最富活力、最有进取态势的强势地位。
“大屯烧鸡”是东北某市著名的老字号,已有近百年历史,那可是伪满洲国的一道“御肴”,因此名声远扬。“文革”后,李作明的父亲把关闭了10多年的烧鸡店又恢复了起来,一度成为省城餐饮界的盛事。新老消费者也十分欢迎,烧鸡店办得红红火火。
时间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由于国内各种餐饮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加上国外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快餐”的冲击,李家的“大屯烧鸡”生意日渐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兴隆。当时作为父亲助手的李作明根据市场的形势变化及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向父亲提出更改配方及制作工艺的建议。可老爷子眼一瞪:“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已快百年了,怎么能说改就改呢?”就这么一直挨到2000年,鸡店的生意实在挺不下去了,老爷子拖着病体不情愿地把店的管理权交给了李作明。
李作明上任就根据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果断对“大屯烧鸡”的配方和炮制工艺进行了改革,在配料中增加川、粤风味,在原料加工上,增加一道去肥工序,并增加了薰、卤、酱等新工艺新品种。结果没出半年,李家大屯烧鸡店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李作明大胆改革,是他潜心研究消费者口味变化、学习其他传统美食基础上做出的。他深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上,靠“一招鲜”包打天下而一劳永逸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不创新、不学习别人长处,就只有死路一条。
就拿他增加白条鸡去肥工序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过去的原料鸡全部是农村散养的笨鸡,油少肉香;而今天全都是饲料催肥的肉鸡,浑身全是肥油。这样的原料烧制出来的货,怎能满足消费者的胃口呢?外部条件、环境变了,不知随之变革,这正是李老先生经营失败的根本原因。
据有关调查,中国的老字号企业,70%已经倒闭,幸存下来的不到20%。这也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一种超强的学习力,才能总是先于对手感知新变化,学习新知识,并以最快的速度融于经营之中。
如今是信息社会,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外,又增加了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互联网。作为一个经营者,无论你的生意是大还是小,你总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就不能适应越变越快的市场和新的消费需求。只有最先占有这些新知并最快运用于经营实践之中,才能在竞争中永葆活力,永远处于主动出击的强势地位。
增强企业的学习力,最重要的是企业老板要有紧迫的学习意识,对别人的优点,对顾客的一个意见,对一条有用的信息都要保持一种敏锐的感知度,勤于思考,还要勇于实践,并带动下属人员提高学习能力,在企业形成一种学习——思考——实践的良好氛围,把企业培育成学习型企业。
1.人生前进必须依靠不断地学习知识
知识,是人类世世代代文明的结晶。它滋补你的头脑,启迪你的智慧,颐养你的个性。谁想增长才能,谁想认识社会,谁想了解为人之道,谁就应当和书本交朋友。
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使知识成为人们谋求富足,谋求生活需要的最重要的工具。
几年前,由美国著名的统计学家、民意测验的创始人乔治·盖洛普的后裔们组建的盖洛普组织,从《今日美国名人录》中随机选择了1500个有杰出贡献的人,探究他们成功的奥秘。选择的标准既不是财富,也不是社会地位,而是他们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的现有成就。在这些成就卓著的人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五种特点中有三种与知识有关:
(1)通晓常识
成功者中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最多,79%的人对自己的这种优良品质评了最高分,61%的人认为通晓常识对其成功的贡献非常重要。对大多数人而言,常识意味着对每日繁杂事务作出合乎逻辑的、客观的判断这样一种能力。
那么通晓常识这种能力是先天就有,还是后天可以增强的呢?答案是后者。这种能力的取得一是得益于在学校期间的好争善问;二是取自他人,以及从他人和自己的错误中吸取常识。
(2)精通专业
有了常识之后,成就卓著的先生们认为第二重要的就是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四分之三的成功者为自己的这种品性打了“A”分。地质学家菲利浦·奥克斯莱是著名的坦尼克石油勘探生产公司的创立者,他认为他的成功是由于精通石油专业知识。他通过亲身参加探油采油工作掌握第一手的专业知识。他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必须对他所从事的行业知识有实地经验过的了解。”今天,他的专业知识为他挣得了六位数的薪水。菲利浦认为“掌握专业工作必需的知识”是成功公式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他获得专业知识是通过自学,而不是通过正规学校。
(3)博学多才
成就显赫者必备这种品质,因为它包含了迅速领悟高深的观念并深刻透彻地分析它们这样一种天赋能力。43%的成功者说它是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有52%的人说它是相当重要的。
现代研究证明,有许多种才智是无法用通常的方法(例如智商测验)来估断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名人们都具有相应的高智商数。根据调查,名人们的博学多才是由智商之外的至少三个因素促成的,它们是广博的语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能。这些成就非凡的人平均每年读书19本,包括10本非小说类的文学作品。
当说起智力因素时,这些拔尖人物们不是只谈天赋智能。一位总经理把它总结为:“好奇的头脑和广泛的兴趣是成功的重要基础。”
2.人生不能不学习
人生之意义在于趋向生命之圆满,而乐趣的惟一途径是学习,学习是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1)学习能改变人的一生
珍妮特·沃斯说,学习“是一场我们将一起发动的革命”,学习是一场革命,将波及到个人人生、人际交往、整个生活环境以及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方式。这不是一场权力更替的革命,但它将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动,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这场革命也不是对别人的革命,而是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乃至整个人生的革命。革命由最具先进意识的人们发动、示范、引导、组织和推动,但需要的是有热情、有眼光、有向往的人们的认识、认同、参与以及分享。这场革命没有成功与不成功的区别,只有成功规模的大与小的区别,因为它的起点是个人的革命,而终点是没有的。在这个意义上,这场革命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而且可能会大规模地发生。
这场学习革命改变我们自己,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的学生们也一定会分享到你的成功;如果你是一位家长,你的孩子与其他亲人也一定会分享到你的成功;如果你是……无论如何,你必须从自己开始革命,否则你怎么可能与别人分享成果?我们相信,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眼光的人们将首先行动起来。
(2)知识力量,至高无上
托夫勒说过,力量有三种表现形式,即暴力、财富和知识。
早在16~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写道:
“人类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这一论断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来马克思发现,科学知识首先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力量”的使命,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可以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终极力量。
暴力有限,财富有价,而知识既无限又无价。反之,知识的“暴力”才是最大的暴力,看看当今的各种高精尖武器就用不着更多解释;另外,知识不仅创造财富,知识本身就是财富。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在经济生产的要素中,知识占主导地位,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更新、来装备、来衡量。知识在其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无不挟带着滚滚的财源。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延伸到工作间的创意和实验室中的交锋;劳动生产率的竞争已变成了“知识生产率”的竞争。即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取决于创造知识(创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对此,李嘉诚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如果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也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济、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正如哲学家告诉我们的: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像和观念。
柏拉图在2000多年前就断言:“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
高尔基则认为:“只有知识才是力量。”
而雨果甚至在《悲惨世界》里提出:“人类只应当受知识的统治。”
原始社会,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人的存在是以自然的存在来解释说明的;在农业社会,土地、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的经济因素,是人追求的目标;在传统的工业社会,货币资本、自然资源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使知识、信息、智能以及人才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人及其知识才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主体与核心,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需要和第一力量。
(3)知识决定人的命运
我们说知识决定命运,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能够改善人的心态,重塑人的性格,从而通过学习造就成功的人生。
歌德说:“人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求知、学习就是置身于一个成功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和指教,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
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
《辽宁青年》登载过一篇题目为“你错过了什么”的短文(作者孙盛起),很有意思——
“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声名、财富和权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
“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总没有人垂青?
“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无比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下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他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你身无分文地抛到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唉!你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
其实,错过的不是机会,而是准备。从来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往往不是失去机会,而是失去准备。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实质就是“准备”。没有准备的人,绝对与“人”无缘,与“事”无缘。
特别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里,等到对手碰面时,胜负其实早已定了。就像“华山论剑”,最终是靠内功,靠武学的修为和领悟(即学习与创新)而决雌雄定乾坤。因此竞争早就开始,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诗外”。未曾交手,胜负已决。
这种积累和准备,泛一点说,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准备,具体点说,就是心态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和行动的准备(调整心态,明确目标,采取行动,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英国学者爱迪生说得对:“知识仅次于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胜过他人。”
没有知识(包括资讯、心态、目标等)的准备,你不会找到什么,也不可能碰到什么。
知识的准备和积累,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而应该是广义的知识。
按墨家的说法,知识有三种: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体会得来的,即从实践中、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及其他传媒传达的,都属此类知识;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是新创的知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整心态、明确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实质也就是一个求知创新的过程。
学习接触新知,通过“闻知”和“亲知”得到“说知”,于是新的想法(知识)产生了,因此,学习就能创新,学习就是创新。反之,在创新的过程中,“亲知”和“闻知”得到了积累,因而创新就是学习。
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学习创新,创新学习,循环往复,不断进步。因此,广义地说,学习是创新的惟一捷径,也是成功的惟一捷径。
成功无止境,创新无尽时,学习无绝期。
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像河流。无论多少艰难险阻,始终矢志不渝,不断吸纳,不断积累,不断准备,最终会漫溢而过、破冰而出,“经营中国而达于四海。”
3.像采金一样追求知识
获得知识就如同获得金子这种珍贵物质一样,也是需要聪明才智的。
大地为什么不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把所有蕴藏在地底下的黄金都统统集中到一个山头上去呢?这样一来,王公贵族也好,平民布衣也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知道黄金的所在,并能无所顾忌地去进行开采了吗?或者凭借一种热望,或者依仗一次良机,或者花费无数时光,谁都可以吹尽狂沙始到金,还可以用所得的黄金随心所欲地滥造金币。但大自然偏偏要我行我素,她总是把这种珍贵的金属小心翼翼地分藏在地底下的细缝狭隙之中,使谁都难以寻找。你可以凭一时的热情猛挖一阵,但常常是两手空空。而只有当你历尽艰辛开采不息的时候,兴许有可能找到它的蛛丝马迹。
获取知识的情形与此非常相似。当你捧着一本好书的时候,你应当扪心自问:“我该不该像一个矿工那样工作呢?我的尖镐利铲都随身带好了吗?我的准备工作都无懈可击了吗?我的衣袖是不是挽得高高的?我的劲儿是不是鼓得足足的?我的胆儿是不是练得壮壮的?”请你永远保持这种英勇无畏的矿工精神吧。尽管这意味着艰难困苦,但功夫不负苦心人,你梦寐以求的黄金就是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那些深刻的思想和他那渊博的学识。他书中的词语就是含金的矿石,你只有将它们打碎并加以熔炼,才有可能化石为金。你的尖镐利铲则代表着严谨、勤奋和钻研,而你的熔炉就是你那善于思索的大脑。如果以为没有这些工具,没有这种热情,就可以叩开出类拔萃的作者那扇智慧大门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只有当你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开采和经久不息的冶炼时,你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年轻的朋友,让我们像采金一样去追求知识吧,插上知识的翅膀你将高高腾飞!
4.从别人身上学习知识
我们可以透过研究与调查学到不少东西,也可以经由行动及经验获得更多。不过,还有一个更有效的方法可供我们自我改进,那就是:向良师请教。
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五位良师,良师可以是家人、朋友、同僚,只要他的判断能力能够折服你的,就可以引领你。一般来说,良师必须具有以下特质:
√良师不应有消极的心态。每当你想有所作为时,老是扯你后腿的人,就不是良师。
√认为你一步都不能错、也无法给你建设性建议的人,就不算良师。
√每当你想做什么事时,老是告诉你某某人早就在这方面失败过的人,就不算良师。
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某某人在此领域会失败,请你直接找到此人请教,对方一定会教你如何反败为胜;而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此领域成功,也请直接找到在此领域成功之人,他们一定会与你分享他们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往往会惧于向人请教或求助,然而,人们通常很乐于帮助别人,你根本毋需过虑。
如果你对此说法还是半信半疑,不妨听听以下四位拥有高成就者对良师的看法。
△温蒂汉堡创办人戴夫·汤玛斯:
良师到处都有,许多身份崇高的人都很愿意伸出援手,不过你得费心寻找他们。你不能坐等别人来协助你,而是得主动出击,成功的人都喜欢和别人分享他的经验,也乐于提供资讯,你只需虔敬聆听即可。
△乡村音乐巨星芭芭拉·曼德蕾:
良师相当重要。我的良师是派兹·克林(Patsy Cline)、乔治·琼斯(George Jones)、朱恩·卡特(Jun Carter),还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的父亲。再回首从前,许多人对我都很慷慨,他们都是怀着感谢当年恩人的心情回馈给下一代的,他们也都是我的良师。
△ADP董事长乔许·魏斯顿:
对我而言,良师是和我互动密切的人。我不时会和ADP的每个员工聊天,因为我没有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每个人都可以找得到我;我想,我或许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数千名员工的良师。同时,我也发现,和公司里上上下下的员工互动是极为宝贵的经验;而且,和客户及业内人士分享构思也是学习的一条途径。
△销售与行销管理杂志执行编辑杰佛瑞·布鲁尔:
拥有良师固然重要,但成为别人的良师也很重要。当我们协助别人时,你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因为你会得到新的想法。而且,你也会了解自己究竟懂了多少,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信心。
千万不要坐等别人来帮助你,而是要积极在生活周围寻找良师,惟有积极行动才能得到所需的帮助及回馈。
5.从自己身上学习知识
得到智慧和聪明的人有福了。因为得到智慧胜过得到银子,其利益尤胜过黄金,甚至比钻石还宝贵,你所喜爱的一切,都不足以与之媲美。
碰到逆境时,虽然良师的功用很大,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别人助你渡过难关。数年前,沟通专家桃乐丝·李资(Dorothy Leeds)发现自己罹患癌症时,毅然决定好好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
她说:“你必须不断成长,每到年底,你应该自问:‘今年我学到了什么?我增进了哪一层关系?’你必须停下脚步反省一番,想想下一步该怎么做。也应该尽可能让自己保持平和、乐观、开放的心态。你必须由错误中学习,并学着尽快修正错误。深陷在错误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是无济于事的,你必须尽可能试着走出阴霾,才可能望得明天。”
有时候,想要逃脱困厄是相当困难的决定,所以你必须快刀斩乱麻。那么,应该如何加速此一行动呢?默克药厂的乔·婕曼在高度竞争的制药业里时常碰到困境,为了能够顺利下决策,她精心设计了三种方法。
她说:
“首先,我会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汇集广泛的资讯,如果时间够多的话,我会深入研究这些资讯。同时,我会请熟人尽速提供最有用的资料。
其次,我会将所处的情境与汇集得来的资讯全都摊开来,请最聪明的同事或属下给我一些意见;我也会推想:要是他们遇见了类似的情况会如何反应?
最后,我会充分运用自己的胆识。如果你忽略自身的勇气,就等于忽视了成功的基本要素。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论是军事领袖、高级主管、企业家,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困难的决策,有些决策没有勇气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能将这三个因素——客观的资讯、别人的意见、自身的本能——充分结合在一起,那么,不论多么艰难时刻,你都可以安然渡过。
还有另一个克服逆境的方法,就是依赖经验与背景所获得的力量。1—800花业公司的麦肯恩从事花卉事业之前是个社工人员,他说:
“常常有人问我:‘你从来没有碰过花卉事业,怎么能够经营一家拥有数千名员工的花卉公司呢?’我的回答一律是:‘我受过社工训练,知道如何照顾那些受尽风霜的儿童、青少年,这种训练就足以让我经营今天的事业。当时的社工人员生涯就是一种挑战,因为那些孩子从小生活在奸淫掳掠的生活里,根本没有斗志可言;我成天和他们为伍,协助他们回到正轨是难上加难,因此终于练就了我不畏艰难的精神。’
“面对这样恶劣的情势,你必须迅速学会适应,也会很快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对我的人生与事业来说,当年的生涯是最好的磨炼。今天我面对的最大挑战并不是自己犯下的错误。在接受访谈时我常常会被问到:‘你犯过的最大错误是什么?’我的回答总是:‘每个人都会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花太多时间谈论已经犯下的错误。’这种行为根本就于事无补,你惟一能做的就是迅速振作起来。太在意犯错的人常会变得过度谨慎,不敢接受挑战,不敢冒险。所以,我认为,人们会犯的最大错误是:碰到逆境就退缩,因而丧失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