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无奇的生活也已经习惯了。人类进入了小行星时代,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些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也是无可避免的,就像发生在人类只能在地球活动时的车祸一般常见,小行星带上的撞击事件是那么常见。一颗如此遥远的彗星撞上了太空城,只是一个事故罢了,自己也只是不幸的事故中一个不幸的孤儿。既然自己的前半生已经很痛苦了,那之后的大半辈子为什么还要这么痛苦呢?
想不到,曾志扬刚刚下定的决心竟会这么快被打破。
大四的第一节课是程教授的量子力学课,下定决心的他觉得以后研究量子力学,毕竟自己钻研这么久的基因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进步,反而是自己不在心上的物理次次都是优秀。所以他在想,不然,我以后成为物理学家也好。多年的煞心苦读没有进展,那我的青春不就浪费了吗?
程教授程雷,年纪大概七十多岁左右,课讲得不好也不坏。曾志扬当初也是因为原子和基因有一点关系,所以才去听他的课的。程雷的眼睛看上去是那么深邃,但如果仔细观察,却可以从深邃中找到一些颓唐和黯淡。
程雷抬起他那瘦不经风的手臂,在黑板上写下了五个字“波粒二象性”,说:“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波粒二象性。你们高中时只教了你们光既是波粒又是粒子对吧,那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所有的一切粒子都是一种波。这个就是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它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量子力学里,微观粒子有时会显示出波动性,有时又会显示出粒子性,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出波动或粒子的性质。这种量子行为称为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你们也许会问,所有粒子都是波?那么我们的身体是粒子组成的,那我们的身体也是波吗?我告诉你,可以这么说。电子不也叫做β离子吗,那么中子质子当然也是。是甚至是原子核,比如氦的原子核叫α粒子。这么说,把我们的身体从原子核和电子拆开,确实我们是由波组成的。
“有一日,科学发达了,甚至可以通过波的形式构造好物体的原子核,在往上面加电子,从而构造物品。这时候,只要有足够的能量,你就可以制作任何东西。”
曾志扬听到这句话,好像被一杯凉水浇在了头上,提神醒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