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刀斩人首,割刀剐人肉,尖刀剖人心,劓刀,即是割人鼻之刀。古有割鼻之刑,称为“劓”,劓刀即是劓刑的刑具。劓刑,就是割掉犯人鼻子的刑罚,是奴隶制五刑之一。
劓是一种古刑,远在夏、商时已普遍使用。据《周礼·司训》注载,夏代用小刀割鼻,受过劓刑的有上千人。商代盘庚迁殷之后,下诏说:“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意思是,对那些不仁不义、桀骜难驯、一有机会就干坏事的人,轻者割去鼻子,重者处以死刑,使他们断子绝孙,务必使新都城内不再有这一类人。
周代正式把劓刑定为五刑之一,而且明文颁布“劓罪五百”,当时“凡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奸宄盗攘伤人者,其刑劓。”就是说,对那些违抗国君的命令、破坏规章制度、奸淫盗窃、破坏治安、打架斗殴、伤人身体者,都要用小刀割鼻处以劓刑。周代受过劓刑的人常常被安排去守关,因为他们被割鼻之后,面目丑陋,不宜在大庭广众中生活,他们自己也自惭形秽不愿呆在人多热闹劓刑远在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的地方,于是甘心接受命运的摆布,到偏僻寂静的远处了此一生。当时距京师五百里之外的三关有十二座关门,皆由那些没有鼻子的人把守。这真是一桩既无奈又可笑的事情。
从春秋、战国以至汉初,用小刀割鼻的劓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刑罚,被割掉鼻子的人说不清有多少。例如战国时期,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女,楚王非常高兴。可是楚王原来的爱妾郑袖却很嫉妒,于是她便设计谋害这个美人。起初,她表现得非常喜欢这位美女,把自己的衣服、玩好送给美女。她的这些表演既消除了美女对她的戒心,也蒙骗了楚王。楚王以为郑袖真心喜欢美女,对美女没有妒意,楚王自然也很高兴。郑袖在做了这些伪装之后,便开始施毒计了。她对美女说,楚王非常喜欢你,但讨厌你的鼻子。你再见楚王时,要注意捂住鼻子,若是这样,楚王就会永远喜欢你。这个美女对郑袖的话信以为真,入见楚王时,她坐在楚王身边,总是捂鼻。楚王感到奇怪,就问郑袖:“新人见了我常常掩住鼻子,是怎么回事?”郑袖说:“她嫌大王口臭,所以掩鼻。”楚王大怒,下令用小刀割掉美人的鼻子。郑袖居心险恶,使美人无辜遭祸,后人提及此事,免不了感慨一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曰:“天可度,地可量,惟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妻为参商。”就是指的这件事。又如战国时期,燕军进犯齐国,齐将田单率军坚守即墨,当时齐军兵弱,形势危急,田单放出风说:“我最害怕燕军把抓到的齐军俘虏都割掉鼻子。”燕军统帅探知这一消息,不知是计,果然这样做了。城中的齐兵远远望见燕军中的齐军降卒和俘虏都成了没有鼻子的人,既愤怒又害怕,于是同仇敌忾,斗志倍增,齐心坚守。田单见军士们被激怒,群情振奋,非常高兴,就用火牛阵战胜了燕兵。再如秦商鞅变法,量刑苛重,有一次公子虔违犯禁令,商鞅就将他用小刀割鼻处以劓刑。秦始皇时,劓刑更是家常便饭。太傅赵高教胡亥熟悉狱讼之事,随意把人抓来割掉鼻子或斩首,作为胡亥的实习课程。当时犯了法应该处以劓刑的人不计其数。有人说,秦吞灭六国之后,把俘虏的六国军士和百姓大多用小刀把鼻子割掉,竟然使社会上没有鼻子的人比有鼻子的人还多,人们甚至认为没有鼻子正常,有鼻子似乎是长了个赘疣反而觉得丑了。这话虽然有点夸大,但它却真实反映了秦统一六国战争的凶残和秦法的严酷。现在人们往往以中国的长城自豪,而且拿着秦兵马俑去赚钱,殊不知统治者不顾民力。筑万里长城、修骊山墓,给人民带来灭绝人性的灾难,这种用人骨铸成的宝贝的光耀实难掩盖当时统治者的罪恶。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将劓刑改为用笞三百来代替(景帝又改为笞二百)。从此,劓刑作为官方规定的刑罚被取消。但是,中国历代的法律都是软法律,所以后世仍不断有人遵循古制,动辄将人割鼻。南朝梁时,曾一度用劓刑代替死刑。后来,在天监十四年(515)正月,梁武帝萧衍下诏将劓刑再次废除。之后,在一些非汉族统治的朝代或非汉族居住的地区,仍正式使用劓刑。例如唐代,吐蕃规定的各种肉刑,其中就有劓刑。金代规定对那些犯了重罪而又不至于被处死刑者,要处以劓刑或副刑,使他们留下标记,与一般百姓有所区别。元朝也恢复过劓刑,如元顺帝初年,朝廷下诏对强盗要判处死刑,对一般偷盗牛马的人则要判处劓刑。对一般偷盗驴骡者,初犯要处以黥刑,再犯则处劓刑。对那些偷盗猪羊者,初犯处以墨项,再犯黥面,三犯割鼻,割鼻后再犯者要处死。
明朝是各种酷刑大肆虐的时代,刑具也是五花八门。在朝廷正式颁发的刑律之外,上至皇帝,下到吏役,使用非法酷刑和刑具更是不择手段。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后,在惩治忠于建文帝的朝臣时,用到的刑罚和刑具,其中就有用小刀割鼻即劓刑。建文朝的兵部尚书铁铉曾率兵在山东抵抗朱棣,阻挡他南下,朱棣对他恨之入骨,待抓到铁铉,便肆意报复。铁铉没有辜负建文对他的重望,宁死不屈,一直大骂朱棣不仁不义,朱棣大怒,命令武士用小刀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放在火上烤熟,塞到他的嘴里让他吃下去,并问他香不香,铁铉大声回答说:“忠臣的肉,怎么能不香?”在官场混迹的官儿们,看风使舵的多,忠贞不二的少,像铁铉这样的忠义之士真是太少了。大理寺丞刘端和刑部郎中王高一同弃官隐退,后被抓获,朱棣问他们练安和方孝孺(靖难之役时被朱棣杀害的朝臣)是什么样的人,回答说都是忠臣,朱棣大怒,下令割去刘端、王高二人的鼻子,朱棣还问他们:“你们没有了鼻子,这副面目还能算人吗?”刘端答道:“我们都有面目到九泉之下去见高祖皇帝(指朱元璋)。”意思是讥刺朱棣如此倒行逆施是无颜去见先皇帝的。朱棣恼羞成怒,又觉理屈,命令将他们处死。朱棣又抓到礼部尚书陈迪和他的儿子陈凤山,处斩之前,下令割下陈凤山的鼻子和舌头让陈迪吃。还有一位中书舍人名叫林右,当时已逃回原籍临海,听说方孝孺死难,设灵位哭祭他,因此遭逮捕,押到京师,也被朱棣用割鼻的小刀割掉鼻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杀人狂,朱棣的嗜杀成性比起其父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战争期间,割鼻的情况更是常有的事。交战双方抓到对方的俘虏,有时用割鼻、割耳等手段来示威或泄愤,像战国时燕军割齐军战俘的鼻子那样。东汉末年,袁曹官渡之战时,曹操率领一支精锐的部队放火烧了袁军的粮草,俘获袁绍的将领淳于仲简,并割掉了他的鼻子。又把一千多名袁军俘虏全部杀死,把他们的鼻子都割下来,派降卒送给袁军。袁军将士见到这一千多只割下来的人鼻子,无不胆战心惊。曹操亲自连夜审问淳于仲简,仲简从容对答,不肯屈服,曹操见他是个人才,不想杀他,谋士许攸说:“明天早上,淳于一照镜子发现没有了鼻子,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深仇大恨。”曹操这才下令杀掉淳于仲简。唐初武德年间,薛举占据兰州,与唐朝势力相对抗,他本性凶暴,每次作战时俘虏到对方的士卒都要处死,处死时大都先割掉鼻子或截去舌头,或者将人放在大石碓中用大石杵捣死。《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历史小说中,也可以见到交战时把敌方俘虏或情报人员割去鼻子的情节。
还有一种情况,古代有些严格恪守封建礼教的节烈妇女,为了表达她的誓不改嫁的决心,而操刀自割其鼻。刘向的《列女传》中记载有好几位这样的典型。其中一位是汉代大梁的寡妇,才貌双全,年轻守寡,当地不少富贵人家的子弟都想娶她,她皆坚决拒人门外。梁王听说了,也强行下了聘礼,要纳她为妃,寡妇就对着镜子自已割下鼻子,对梁王的使者说:“我本来应该以死明志,但我不忍心使我的年幼的孩子成为无母的孤儿。现在我是残废人了,该放过我了吧。”使者回报梁王,梁王赞扬她的贞节,表彰她的操守,给她立了贞节牌坊。又一位是沛国孙去病的妻子,丈夫死后,母亲劝她改嫁,她拿起刀就割鼻子,因刀锋不快。割不下来,她把刀在磨石上磨了磨,才把鼻子割掉。地方官对她的行为也给予了表彰,发了奖状。还有梁郡夏文的妻子和吴县孙奇的妻子,都是操刀割鼻,自誓不嫁。这些节妇烈女信守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训诫实在太诚笃了,她们为了保全节操,竟然不惜采用残酷的劓刑来伤害自身。她们岂不知中国是男权社会,统治者针对妇女制定许多法律条文和精神枷锁,就是不束缚男人自己,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数千人,有钱人家也可娶三妻四妾,为何妇女只能厮守一人。如果中国历史上多出几个吕后、武则天,中国古代妇女的权益可能不会少得如此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