刖刀,是刖刑用的刑具。刖刑,亦作蹋刑,也称非刂刑,非刂也作,是中国古代刑法的五刑之一。刖刑是断足之刑,就是把犯人的脚砍掉。《尚书·吕刑》篇有“非刂刑,非刂辟疑赦”一句,后传云:“刖足曰非刂刑,非刂刑。”后又疏云:“非刂刑,非刂,刖也。”许慎《说文解字》也说:“刖者断绝之名,故削足曰非刂刑,非刂。”周代的五刑,《周礼·秋官·司刑》说是“墨、劓、宫、刖、杀”,《尚书·舜典》说是“墨、劓、非刂刑,非刂、宫、大辟”,其中的刖和非刂刑,非刂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断足。但也有人说,非刂刑,非刂和膑的意思相同,“膑”又作“髌”,本意是人的膝盖处的那块活动的骨头,引申为用刀把膑骨剔去的刑罚。《白虎通·五刑篇》将“髌”写作“腓”,云:“腓者,脱其膑也。”《汉书。百官公卿表》颜注云:“非刂刑,非刂,去膑骨也。”其他书中谈到刖刑,有的说是断足,有的说是剔膝盖骨,也有的说刖、腓和膑的意思相通,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我们也很难把它们严格区分开来。总之,它们都是刖刑是中国远古时期常用的刑罚施加于人的腿或脚而使人不能行走的刑罚。
用刀刖足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刑罚。远古时期,三苗的虐刑之一就有膑。尧舜时作象刑,规定用穿草鞋代替刖足,《慎子》中云:“以菲履当刖”,即指此;并规定用黑布蒙住膝盖并画上标记代替膑刑。可见,在这时刖和膑的名称都已经出现了,但当时中原还没有实行这种刑罚。至夏朝始有肉刑,当包括刖足在内。商代出现了敲断人的腿骨的做法,这实际相当于刖足之刑。某年一个冬季的早晨,寒风凛冽,纣王和他的宠妃妲己身穿狐裘在鹿台观赏雪景,看见远处有一老一少两名男子涉水过河,那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趟过去了,那老者却显出怕冷不敢下水的样子。纣王问妲己这两人的表现为什么不一样?妲己回答说:“那年轻的血气正旺,腿中的骨髓充满,所以耐寒;那老头精力衰竭,腿中的骨髓减少,所以怕凉。”纣王命令武士把那两名男子抓来,当场砸断腿骨察看,两人的骨髓多寡果然不同。
到了周代,用刀刖足的事例见于史载的就更多了。例如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把它献给楚君冒,冒让玉工辨识,玉工说是块石头,冒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冒去世,武王即位,卞和又带玉璞来献,武王让玉工鉴别,玉工又说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了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又过了好多年,武王去世,文王即位,卞和再也不敢轻易献宝了,又想自己进入暮年,恐宝贝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便抱着自己的那块玉璞,坐在荆山下痛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哭干了,眼睛里流出鲜血来。楚文王听说了,派人问他:“天下受过刖足刑罚的人太多了,你何必哭得那么悲痛呢?”卞和说:“我岂是为自己所受的刖足之刑而悲伤,我所悲的是,真正的宝玉却被认为是石头,高洁的志士反倒认为是骗子。我垂垂老矣,宝物与我俱没卞和为玉璞而被砍掉双脚,所以忍不住痛哭。”文王派玉工雕琢卞和的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稀世珍宝,于是便命名为“和氏璧”。这段故事出自《韩非子·和氏》篇,原文第一次是献给楚厉王,查楚世系未见厉王,当为冒。这则故事说明,我国历史上老官僚多,假专家更多,卞和若不是遇上楚文王,他与他的宝物不是如同粪土吗?
这块和氏璧后来又引发了不少生动的故事。和氏璧后来流落到赵国,蔺相如不畏强秦,使宝物“完璧归赵”而被赵王封为上卿;秦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的皇帝所用的玉玺,这即是后世历代帝王你争我夺的传国玺,这是后话,我们姑且不去管它,只是卞和为了献宝,两次受到刖刑,双脚都被砍掉,着实令人痛惜。
后来,各诸侯国互相攻战,各自为政,各国国君对臣下或百姓动辄用刖刀刖足,法律规定应受刖刑的条款也相当繁多。例如卫国曾规定,私自驾驶国君乘坐的专车外出,就是犯刖足之罪。有一天夜里,卫灵公非常宠爱的幸臣弥子瑕得到家里人报信,说母亲病重,他仓促之间就驾着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卫灵公知道了,不但未加罪,反而称赞他的孝行。弥子瑕违规犯法而未受刑,是因为他的美色,正受卫灵公的宠幸之故,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一般的人若犯下此类罪过,是难逃刖足的处罚的。如《左传》记载,庄公十六年(前678)郑国刖强钮之足;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卫侯刖铖庄子之足;成公十七年(574)齐国刖鲍牵之足等等,此外,庄公十九年(675),楚国的鬻拳谏楚王,楚王不听从,鬻拳就用武力相威胁,楚王害怕,只得照鬻拳说的办。鬻拳知道这样威逼国君是要定死罪的,就自动刖足请罪,楚王便赦免了他。齐国在景公时,刑罚特别重,受刖足之刑的人特别多,当时的齐相宴婴讽谏景公说:现在市面上“履贱踊贵”,踊是刖足以后安装的假脚,有人专门制造假脚出售,生意很好。由于很多人被砍去了脚,所以,踊的价格暴涨,鞋子的价格反而下降了。宴婴贤明机智,达到了讽谏景公省刑慎罚的目的。
春秋时,那些受过刖刑的人,常被委派担任看守大门的职务,如现在的门卫焉。前面提到的鬻拳就奉命守城门,被人们尊称为“大伯”。这种守门的刖者虽然地位低贱,但在某些关键时候,他们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齐大夫夷射,有一次在宫中参加宴会,喝得醉醺醺的走出来,靠在王宫的侧门稍事休息。把守这个侧门的即是一位受过刖足之刑的人,他请求夷射说:“大人吃剩下的酒菜能否赏给小的们一些呢?”夷射怒斥他说:“受过刑罚半死不活的人竟敢向尊长要酒喝,真是大胆!”守门的刖者只好退下。夷射走后,守门者把门旁边墙上被房檐滴水冲刷的地方又挖下一块,好像被人撒过尿的痕迹似的。第二天,齐君从这门边走过,看见那片痕迹,很生气,问:“谁在这里小便了?”守门刖者回答说:“臣不曾见有人小便,昨天只看见大夫夷射面朝墙在这里站了一会儿。”齐君大怒,就命令逮捕夷射并把他杀掉了。这里刖者坑害夷射当然不对,但也说明一个事理,就是卑贱者也不可轻易得罪,须知卑贱者聪明,高贵者愚蠢;高贵是暂时的,卑贱是长久的。
夷射做官当老爷,因得罪了不起眼的刖者守门人而受到巧妙的报复,竟然丢性命;而孔子的学生季羔因对刖者显示有同情心,在危急中却得到守门刖者的掩护安全脱身。季羔在卫国当执法官(士师)时,曾审理过一个案件,把那犯人判了刖足之刑。不久,遇上了蒯赜作乱,季羔仓惶逃走,经过城门时,守门者正是他亲手处理的被刖足的人。那位刖者对季羔说:“那边墙有个缺口,你翻过去逃走吧!”季羔说:“君子从来不逾墙。”刖者说:“这边墙有个窟窿,你钻出去快逃吧!”季羔说:“君子从来不穿穴。”刖者又说:“这里有间破房子,可以躲一躲。”季羔就进去藏了起来。追兵过去之后,季羔对守门人说:“以前我执行国家的法律,亲自审判把你处以刖足之刑。今天我遇到灾难,正是你报仇的好机会,然而你却再三掩护我,这是为什么呢?”守门的刖堵说:“受刖足之刑,是我罪有应得、无法免除的。可是,我看到你当初审理案件、定案量刑时的悲凄表情,我能明白你的意思。你不是出于私情来袒护我这个毫不相干的人,而是因为你本来就是一个仁义君子,在处理案件时总要表现出公正、慈善的心肠,这就是今天我要救你的原因。”这位守门的刖者可以说是通情达理而且有一定法制观念的人,和前面那位报复夷射的守门刖者迥然不同。我们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刖足之刑被普遍采用的事实。
春秋时,还有对死去的人施行刖足的事例。齐桓公的儿子商人同邴歇的父亲争夺田产,没有占到便宜。后来商人杀了齐昭公的儿子,篡夺了王位,成了齐懿公,他把已经去世的邴歇的父亲从坟墓里挖出来,用刀刖去双足,并让邴歇作自己的奴仆。懿公又强占阎职的妻子为妃,让阎职为他赶车。懿公四年(前609)夏天,邴蜀欠和阎职一起在池塘里洗澡,邴歇用鞭子打阎职一下,阎职大怒,邴蜀欠说:“别人夺走了你的老婆你都不生气,鞭梢碰你一下这值得生气吗?”阎职也反唇相讥说:“你的父亲死后还被人刖足,你又能怎样?”二人同病相怜,于是不再争执,而一同商议,杀死懿公,把他的尸体扔在竹林子里,又一同逃走了。懿公对人残苛,又不防备他人报复,这是应得的下场。
战国时。用刖刀断足或剔去膝盖骨也是常见的刑罚。著名军事家孙膑的故事便是典型的事例。据《史记》记载,魏惠王时,庞涓仕魏为将军,他忌妒同学孙膑的才能,便把他召来,设计“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所谓“刑断其两足”,显然是用刖刀断其两足的意思。东汉王符的《潜夫论》记此事云:“孙膑修能于楚,庞涓自魏诱以刖之。”这里便明言是刖足,但也有人说孙膑受的刑罚是被剔去双膝盖骨。还有人说,孙膑的原名已不可考,因为他受了膑刑,所以被人称为孙膑,而膑刑就是去膝盖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所以,历史上关于孙膑所受刑罚有两种说法,至今仍未有定论,两说并录之以存疑。
汉初,吕后残害戚夫人,把她的手脚都砍掉,扔到厕所里,称为“人彘”,还让惠帝刘盈去参观,惠帝见戚夫人没手没脚、血肉模糊的惨相,竟吓出一场病来。前断手刀条已述及,这里不赘述。吕后的手段,属于非法报复一类,施刑时无所不用其极,在历史上留下了惨烈的一页。
汉代以后,用刖刀砍足之刑在南北朝时一度恢复,具体施刑方法是“断脚筋”。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宋明帝刘或诏令,凡犯有私自使用官府仪仗、抢劫驿亭寺院及伤害官吏等罪,应判处死刑而遇到赦免者,改为在两颊黥一“劫”字,同时割断两脚之筋,然后迁徙到边远地区的交州、梁州、宁州等处;五人以下结伙抢劫者,也要黥面作“劫”字,割断两脚之筋,发配边远地区。断脚筋是变相的刖足,它和剔膝盖骨的做法作用相似,都是使人丧失行走的能力。这项法令实行的时间不长,明帝死后便自行废止。
明代是滥用刑罚的时期,用刖刀砍足又被重新使用了。洪武二十二年(1389)三月,太祖朱元璋下旨,莫名其妙地规定:“蹴圆的,卸脚。”即对踢足球者,要处以刖足的刑罚。当时龙江卫的指挥伏和本卫的小旗(士兵)姚晏保二人蹴圆,就被砍去右脚,全家发配到云南。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的刑部尚书暴昭也被砍断了手和脚。天顺元年(1457)正月英宗复辟时,刑部启奏原兵部尚书于谦及王文、舒良、王诚、张永、王勤等人的罪行,英宗传旨说,这些人本应凌迟处死,改为从轻处罚,先把他们用刖刀砍去手脚再予以斩首。后来的史书可能是为了不给皇帝的政治抹黑,没有记载于谦等人被砍手脚的情节。所以这就是中国历史为尊者讳的弊端,原本吃人的历史,却都歪歪斜斜地写着仁、义、道、德的字样,而且这样深刻的见解,只有像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才能说,别人不敢说、也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