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驭下讲究的是恩威并施,升迁与奖赏强调的是“恩”的方面,管束与惩罚强调的则是“威”的方面。
古代历朝都有对内廷宦官的管束与惩罚制度。就管束的角度看,自秦汉而至明清,历朝都有对内廷宦官的管束措施或条例,并较为明确地限定宦官的职权范围。唐代之前,宦官尚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对宦官的管理多由相应的机构完成。汉代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其督察范围之广,几乎达到“无所不纠”的程度,倘若任此职者公正严明,常常会使宦官畏惧不已。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严令内廷宦官不许干预政事;不许与外官相交结;不许私置产业。与此同时,朱元璋还陆续制定了许多内侍必须遵守的具体行为规范,如不得在宫城内相骂,违者笞五十;不得在宫城内斗殴,违者杖七十;不得怀恶逆之心,否则凌迟处死,如此等等。:
清朝自立国之初就奉行了裁抑内宦的方针,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限制宦官干预政事的“祖制”、“家法”。顺治年间,曾将禁止宦官干政的谕敕刊刻满汉文字告示天下,并在宫中铸立了载有上述谕敕的铁牌。此后的历朝帝王一方面遵循先帝“家法”;另一方面则不断地颁布管束宦官的诏谕,从而为后世提供新的“祖制”。清朝乾隆年间,弘历秉承先皇圣训,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主持纂修《国朝官史》,较为系统地汇辑了清代裁抑宦官的有关圣训与则例,现以针对各处首领太监和一般太监而提出的《各处首领太监处分则例》为例稍加说明。
《各处首领太监处分则例》共十六条,分三个等级对犯禁太监加以处分。
头等处分三条:在禁地角口斗殴者;在禁地白日饮酒酗醉者;在禁地相聚赌博者。以上犯者系首领则罚月银六个月,系太监则重责六十板。
次等处分八条:不谨慎火烛失误者;不谨慎坐更贪睡失误者;不恪守法度,喧哗无礼者;收贮本处一切陈设官物,有不谨慎典守,以致失误损伤者;收贮本处一切钱粮官物,有不谨慎典守,以致遗失缺少者;有将内外事情妄行传宣者;首领太监不服总管管辖者;钦奉谕旨传宣事件如不应干预主人探听传播者。以上犯者系首领则罚月银四个月,系太监则重责四十大板。
清宫藏钟表三等处分五条:失误关防者;看守本管地方,如有擅至不应至之处者;告假逾期、迟误复班者;承值一应祭祀供献器物,如不敬谨将事者;宫殿监因公事传集各处首领、太监等,有无故不至,以致失误公事者。以上犯者系首领则罚银二个月,系太监则重责二十板,唯“失误关防者”,系首领罚银三个月,系太监重责三十板。
“则例”还同时规定,受处分的太监皆须各自记档,若屡犯而仍不知守法改悔者,由宫殿监具牌请旨,交内务府治罪。这也反映出清代的太监凡过失稍轻者,由宫殿监按条例治罪;凡过失较重或屡教不改者,则送交内务府治罪。内务府有关宦官的治罪条例多如牛毛,大凡内廷宦官赌博、逃跑、自伤自尽、私藏兵器、偷窃财物、偷钓宫苑鱼虾、吸食鸦片、外出听戏饮酒、酗酒不法、逾期不归、擅留外人在宫中居住、不服约束、借词告病、托辞不愿当差、恃众滋事、当差失误以及干预政事等等行为,均有相应的治罪条例。
历朝对犯法或犯禁宦官的处罚都比较严厉,就责罚方式而论,主要有如下几种:
处死。宦官犯罪情节严重者通常会被处以死刑,其中又以死刑的执行方式不同而分为鸠杀、杖毙、斩首、凌迟等。远则秦汉时的樊丰、王甫、管霸等人被下狱处死,近则明代权阉刘瑾被斩首及魏忠贤畏罪自缢后被枭首示众,可谓史不绝书。清代管束内宦最严,曾严令禁止太监吸食鸦片烟,如太监有宫内吸食者拟斩监候;如有在外围、陵寝、王公私宅吸食者拟绞监候。
由于宫廷之中历来争斗不断,有的太监便会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不仅自己稀里糊涂地被处死,甚至还会株连家人。东汉末年,宦官张让擅权,矫诏杀大将军何进。何进的部将吴匡与袁绍兄弟率军攻入宫中,大肆诛杀宦官,无论老幼,凡不长胡须者一概杀死,数达两千余人。明英宗复辟后,将景帝所用的亲信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尽皆诛杀,连坐者甚众。
地狱图籍家。籍家,即所谓抄没家产,往往是与处死、入狱逮问或削职贬斥等处罚联系在一起的。宦官作为残余之身,性喜贪财,而其中的许多人也确实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汉朝时期的内廷财务由少府主管,但随着宦官势力的增大,少府渐渐被宦官取而代之,东汉灵帝所聚敛的钱财而交由宦官保管者即达到数千万之巨。唐代设立市舶使、营田使、内作使、内庄宅使等使职,而且多由宦官兼领,实际上是由宦官垄断了内廷财务。在这种情形之下,一旦宦官被论罪,当然要同时抄没家产,因为皇帝的财务就是由宦官负责的,那么宦官所聚敛的大批钱财可能就是皇帝的钱。据史载,一些宦官被籍没家产时,确实是富得惊人。唐朝权阉仇世良死后,被武宗下诏削爵籍家,其家产用三十多辆车子,运了一个月都没运完。明朝权阉王振被抄家时,光金银即有六十余库,另有玉盘百余个、高达六七尺的珊瑚二十余株,其他珍玩无数;刘瑾被籍家时,朝廷所得金一千二百多万两,银二亿五千九百八十八万余两,其他多得无法计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瑾竟然私刻玉玺一枚;出入宫廷所用牙牌五百余面,以及皇帝所穿的蟒袍玉带多件。
革职、降职或谪斥。宦官身处宫廷争斗之要冲,极易失势遭遣或牵连治罪,因而历史上多有宦官因细故而“斥遣还乡里”,或入狱监禁后“释为民”,或削降官职后令其闲住,或由较高官职降为奉御乃至小太监的记载。被革职或降职的宦官通常便无权再进入内廷。如历经唐肃宗、唐代宗两朝的大权阉李辅国在被免去中书令一职后,想进中书省递表谢恩,竟被守门的小太监挡在了门外,称:“尚书罢相,不合复入此门。”继李辅国而起的权阉程元振后来也被削夺一切官爵,先放归老家,又被流放溱州,永不许还京。
明代被革职或降职的宦官通常会被勒令离开内廷、谪贬异地。据《万历野获编·补遗》载:内廷宦官犯罪较轻者可降为奉御,或归私宅闲住,或谪发南京居住,或发往凤阳祖陵司香,但官品犹在。犯罪较重降为“小火”者,发谪南京孝陵司香,则无官品。更重者则降充净军,发去南京孝陵卫种菜。再重者则“夹四夹,拶四拶,打一百,发南海子常川打更,则示意杀之,十无一存者矣。”清代宫廷中犯有过失的太监还有改派差使的处罚。通常的情形是从宫中调出,遣发至外围当差,或改派其他下贱差使。对于那些谪贬期满返宫的太监,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分拨至外围当差。
罚减钱粮。这是古代责罚宦官较为常见的办法,尤其是清代更是常用。据《国朝宫史》所载处分则例,当时罚减钱粮的期限可分为二个月、三个月、四个月、半年、一年、二年等不同等级,最长的可达到六年。
枷号禁闭。清代宫廷中有枷号禁闭的处罚,期限从一个月直至二年不等,严重者可至终身枷号。枷号的地点通常是在内务府慎刑司,也可以在发遣之地。在大多数情况下,罚减钱粮、枷号禁闭以及责打、发遣等处罚都是同时并用的。如宫中太监私自留外人在宫中过夜,该太监先枷号三个月,期满后再重责四十大板,六年内减食五钱银两。另如太监偷钓宫内园庭中的鱼虾者,一经发现,不分首从均枷号一个月,期满后重责四十大板,然后发往吴甸铡草三年,期满释回后永远不得挑选为首领太监。如若再犯,枷号两月,然后发配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到配后先重责六十大板,十年方准释回。
杖笞。这是内廷中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处罚方法,可分为笞责、杖责与板责。明洪武年间制定的宦官管束条例规定:宦官在宫城内相骂,其先发而理屈者,笞五十;不服管束而抵骂者,杖六十;内使骂奉御者,杖六十;骂门官监官者,杖七十。宦官在宫城内斗殴,先斗而理屈者,杖七个;不服管束而殴打者,杖八十;殴打奉御者,杖八十;殴打门官监官者,杖一百。杖刑的刑具为长五尺、圆五分的实心青竹;板刑为长五尺、宽五分的青毛竹板。宫内行刑皆有规则,须先将受刑者按伏在地,臀部突起,然后一人按头,二人按手,二人按腿,一人掌刑,另有一人在旁边喊数。受刑的太监须一面挨打,一面高声喊饶恕奴才吧,下次不敢啦!否则便有顽抗不法的罪名,进而加倍责事丁,一直打到喊出求饶声为止。行刑还有殿上与处所之分。在殿上行刑,有主子在旁边监刑,刑监便不能徇情,否则就要反坐;而在其他处所行刑,刑监就可以卖人情,打得轻一些。但无论是在殿上还是在其他处所,刑毕都须由刑监架着受刑太监到主子那里,向主子叩头谢恩。
以上所述责罚方式,大致是历朝有关则例规定的处罚方法。实际上,历朝君主都视宦官为卑贱的奴仆,甚至根本就不把他们当人看待,因而法外酷刑便不可免,种种非人的虐待也毫不稀奇。据晚清太监回忆,慈禧太后曾强逼一位老太监当众吞食自己的粪便,致使该老太监屈辱、羞愤而死。另据晚清宫女的回忆,宫中太监最怕的事情便是自己侍候的主子闹肚子。因为皇宫中没有厕所,主子如厕时,太监须跪顶便盆而进,然后跪顶出来,迅即到宫外将便盆洗净备用。一旦主子闹肚子,侍候的太监即使是健步如飞也难免迟误,累得要死且不说,稍有耽误便免不了一顿好打。慈禧有一次闹肚子,大便奇臭无比,旁边侍候的小太监下意识地耸了耸鼻子,恰巧被慈禧瞧见,当即被责打五十个大嘴巴。清代内务府慎刑司还有“气毙”之刑,即用七层白棉纸沾水后,将受刑太监的口鼻耳封住,然后再用杖刑责打,瞬时就可置人于死地。至于太监稍有疏失而被罚自己掌嘴,或被主子随手拿起旁边的物件打一顿,那更是不值一提的家常便饭。晚清太监对此解释说:宫里的女主子大多都是寡妇,日子过得无聊,对待下边的人便喜怒无常,常常因为小事责打太监,尤其是她们心烦的时候,太监便成了她们泄气的对象了。但天长日久,太监自有办法对付。相传,清代宫内的太监大多都制有两块长一尺、宽五寸的牛皮,当班的时候就把牛皮分别捆到大腿上。挨打时尽管照旧大喊求饶,但痛苦却减轻了许多。太监们还给这东西起了个名字,叫做“护身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