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24600000004

第4章 外科常见病症

浅表化脓性感染

(一)疔

“概述”

本病属于中医疔的范畴,亦称疔疮,古称丁,是中医所特有的外科病名。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其病位发无定出,而以颜面、四肢部多见。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势急剧,容易造成毒邪走散蔓延,是具有一定危险的外疡。

西医临床对于本病的概念包括以下内容,即发于颜面部的疔,相当于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发于手足部的疔相当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伴发于手足部感染,皮下隐见红丝上窜的红丝疔,相当于急性管状淋巴管炎;由疫死牲畜传染而发的疫疔,相当于今之皮肤炭疽;多发于下肢,腐烂甚巨的烂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气性坏疽。

(1)颜面部疔疮

“概述”

颜面部疔疮是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西医颜面部疖、痈、蜂窝组织炎等。其特征为: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痒或痛。因头面为诸阳之首,火毒蕴结,故反应剧烈,且发病迅速,若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毒邪易于扩散走黄而危及生命。

本病多由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或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七情内伤,气郁化火,火炽成毒;或恣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脏腑蕴热,发越于外,火毒结聚于肌肤而发为本病。

“治疗”

1.火毒蕴结证(初期)

“症状”疮头如粟粒,或麻或痒,红肿热痛,肿势显著,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数。

“方一”黄连解毒汤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方二”五味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火毒炽盛证(成脓期)

“症状”疔疮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脓头出现,伴有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腻,脉弦数。

“方一”五味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方二”①黄连解毒汤合②大承气汤

“来源”①《外台秘要》②《伤寒论》

“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功效”泻火解毒,峻下热结。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按语”若壮热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2)手足部疔疮

“概述”

手足部疔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发病部位、形态及预后不同,而有多种病名。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本病若治疗失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由外伤引起,很少由血源性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中医认为,该病由火毒蕴结,血凝毒滞,经络阻隔,热胜肉腐而成。其诱因常为外伤,如针尖、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等,感染毒气;内因脏腑蕴热蓄积,两邪相搏,阻于皮肉之间,以致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发病。

“治疗”

1.火毒蕴结证

“症状”局部焮热疼痛、肿胀、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一”黄连解毒汤,

“来源”《外台秘要》

“组成”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各6克。

“功效”泻火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方二”五味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热毒炽盛证

“症状”脓毒蕴结患处肿势增大,红肿显著,疼痛剧烈如鸡啄,患部中软而应指,功能受限;伴恶寒发热,食少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

“方一”①五味消毒饮合②透脓散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外科正宗》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托毒溃脓。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酒少量通行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气血虚甚,不易溃脓者,加党参、白术、甘草;溃后脓水清稀,属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

(3)烂疔

“概述”

烂疔是发于皮肉之间,易于腐烂,病势凶险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农民和士兵,发病者有手足等部位的创伤和泥土脏物等接触史,发病急骤,皮肉腐败,腐烂卸脱,容易合并走黄,危及生命。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是由气性坏疽杆菌侵入伤口后引起的广泛性的肌肉坏死的一种发展的迅速严重性感染,可有气体或无气体产生,伴随着严重的毒血症。通常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深层肌肉广泛性挫伤,伤口内有死腔和异物存在或伴有血管损伤以至局部组织血供不良的伤病员,偶也发生于择期手术,尤其是下肢、结肠和胆囊手术后。主要致病菌是梭状芽胞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感染特殊毒气,加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凝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湿热火毒炽盛,热胜肉腐,毒气弥漫,则易并发走黄之症。

“治疗”

1.湿火蕴结证

“症状”患部灼热肿胀剧痛,皮肤出现水疱或大疱,疮面皮肉腐烂,有浅棕色混浊脓水溢出,臭秽,混有气泡;伴寒战高热,胸闷呕恶,头身疼痛,纳差;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一”①黄连解毒汤和②萆薢渗湿汤

“来源”①《外台秘要》②《疡科心得集》

“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萆薢30克,薏米30克,滑石30克,黄柏12克,赤苓15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

“功效”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2.毒入营血证

“症状”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气促呃逆,胸闷呕吐,黄疸;局部高度水肿,迅速成暗紫色,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气味恶臭;舌红绛,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方一”①犀角地黄汤合②黄连解毒汤,

“来源”①《备急千金要方》②《外台秘要》

“组成”①水牛角30克,生地黄24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②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清营凉血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水牛角清心肝而解热毒,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四药合用,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恶寒发热者,加蟾酥丸3粒,吞服;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重用黄连。

(3)疫疔

“概述”

疫疔是皮肤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疔疮,具有传染性,又称为“鱼脐疔”、“紫燕疔”。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

本病多见于从事畜牧业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病原菌为炭疽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呈竹节状长链,易形成芽孢。在室温干燥环境中存活20余年,在皮革中也能生存数年。煮沸10分钟、140℃干热3小时可能破坏芽孢。

中医认为,感染疫畜之毒,阻于皮肤之间,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而成,疫毒内传脏腑则致走黄。《证治准绳》谓:“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具有紫疱”。

“治疗”

参照“颜面部疔疮”。

(二)疖

疖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初起可分有头、无头两种,有头者称毛囊疖,无头者称汗腺疖。本病症状轻,易治疗。但亦有处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称多发性疖。发生在夏秋之间称暑疖,若发生于其他季节者称疖。

(1)暑疖

“概述”

暑疖因暑天而发,故而得名,又叫热疖。暑疖初起局部皮肤潮红,次日发生肿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中医学认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强光下曝晒,受暑湿热毒引起;或因痱子反复搔抓,破伤染毒而发本病。

“治疗”

1.暑湿蕴结证

“症状”患部疮形突起,形状似锥,疼痛剧烈,按之陷软,破出黄脓,伴全身发热,头疼不适,胸闷少食,小便短少,苔薄黄,脉数。

“方一”五味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为辨证要点。

(2)多发性疖

“概述”

多发性疖好发项后、腋部、臀部等处,或在一定部位发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脏腑燥热,外加感受湿邪,两相博结,蕴结皮肤而成。

“治疗”

1.湿热蕴结证

“症状”疖肿反复发作,疼痛作胀,局部皮肤微红、光亮无头,按之疼痛,苔薄腻,脉滑数。

“方一”防风通圣散

“来源”《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综观全方,解表、清里、攻下并用,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于清解泻散之中。犹寓温养护正之意,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堪为双解良剂。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2.阴虚内热证

“症状”疖肿泛发,反复不已,消谷善饥,口渴尿多,心烦不眠,舌红苔薄,脉弦。

“方一”防风通圣散加生地、玄参、天冬、麦冬

“来源”《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阴清热;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3)蝼蛄疖

“概述”

本病生于头上,未破时如蛐蟮拱头,溃后似蝼蛄窜穴,乃以形状命名,其大多为小儿所患,“愈而复发”为本病的临床特点。西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抵抗力低、个人卫生不注意、局部皮肤擦破等情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胎毒或素来体虚,复感暑湿热邪;或因痱毒失治,以致毒热内侵,深窜皮下而致。

“治疗”

1.暑湿蕴结证

“症状”疖肿如梅李,溃脓不畅,久不收口,脓窦串通,或脓出渐消,复日又肿。常伴精神不振,食少纳呆,烦躁不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方一”五神汤

“来源”《洞天奥旨》

“组成”金银花90克,紫花地丁、茯苓各20克,车前子15克,牛膝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分利湿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茯苓、车前子清热利湿;牛膝活血祛瘀,利水通淋,引邪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分利湿热之功。

“按语”饮食宜清淡、松软,忌食鱼腥、辛辣、肥厚之品。

2.风热上攻证

“症状”初期如豆,根脚坚硬,肿势局限,脓溃不消,或本处未罢,他处又生,疖肿相近,疮口不敛,宛如蝼蛄窜穴,可有面赤口渴,头痛烦躁,苔黄,脉数。

“方一”防风通圣散

“来源”《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15克,荆芥15克,连翘15克,麻黄15克,薄荷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白芍炒15克,白术15克,山栀炒黑15克,大黄酒蒸15克,芒硝15克,黄芩30克,石膏30克,桔梗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

“功效”疏风解表,养阴清热。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方解”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浮升散,疏风发表,使在表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苦寒咸润,泻结通幽,使在里实热下泄而出。栀子、滑石降火利水;桔梗、黄芩、石膏清泄肺胃;连翘解毒散结;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缓峻护中。综观全方,解表、清里、攻下并用,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于清解泻散之中。犹寓温养护正之意,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堪为双解良剂。

“按语”本方药味较多、临证可酌情化裁,如无憎寒,可去麻黄;热不甚,可去石膏;便不秘,去芒硝、大黄等。

3.正虚毒结证

“症状”经年不愈,或作结块,迟不化脓,或已溃破,脓液淡薄,或疮口日久不敛,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细。

“方一”透脓散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托毒溃脓,补益气血。

“用法”水(或加酒少许)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酒少量通行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以痈疡肿毒,脓成而体虚,无力外溃者为辩证要点。痈疡红肿热痛,热毒甚者,加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等;气血虚甚,不易溃脓者,加党参、白术、甘草;溃后脓水清稀,属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

深部感染

“概述”

深部感染是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由金黄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感染。本病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皮肤呈酱红色炎性浸润区,高出体表,质地坚硬,有手掌大小或更大。中央区皮肤呈坏死状,粟粒状的脓头形成不易脱落的脓栓,脓栓脱落后中心塌陷,脓血样分泌物溢出后状似蜂窝。周围组织明显水肿,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局部灼热,压痛明显,区域淋巴结常有肿大,常伴有寒战和高热,头痛和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症状。多发于项、背等皮肤厚韧之处,中老年人易患此病。发生于项部,中医称之为“夹喉痈、疾毒”;发生于背部,称之为“措手”;生于腋下称“腋痈、夹肢痈”;生于脐部称为“脐痈”等。

中医认为,“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不通所致。

“治疗”

1.热毒蕴结证(初期)

“症状”皮肤鲜红、灼热疼痛,渐成高肿坚硬,伴见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红苔黄腻,脉洪数。轻者可不伴见症状。

“方一”①黄连解毒汤和②五味消毒饮

“来源”①《外台秘要》②《医宗金鉴》

“组成”①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②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功效”泻火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黄连清泻心火为君药,黄芩清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为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性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发热者,加生石膏;毒盛肿甚者,加大青叶、蒲公英,重用黄连。

2.热毒壅滞证(成脓期)

“症状”结块局部疼痛加剧,痛如鸡啄,肿势高突,可伴见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一”①五味消毒饮合②透脓散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外科正宗》

“组成”①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②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托毒溃脓。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加酒少量通行血脉以助药效。

“按语”气血虚甚,不易溃脓者,加党参、白术、甘草;溃后脓水清稀,属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

3.余邪留滞证(溃脓期)

“症状”溃出黄白稠厚脓液,可夹杂有紫色血块,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如脓疮口周围坚硬,脓水稀少,多为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

“方一”托里透脓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炒穿山甲3克,白芷3克,升麻2克,甘草2克,青皮2克,当归6克,生黄芪9克,皂角刺5克。

“功效”益气补血,托里透脓。

“用法”水煎服,加酒对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黄芪、当归、人参、白术补益气血,托毒生肌,为君药。穿山甲、皂角刺、白芷溃坚排脓,为臣药。升麻升阳举陷而祛邪,青皮理气化滞,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酒取其辛散之性,以助药效,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托里排脓之效。

“按语”恶寒发热显著者,加金银花、野菊花;气血虚弱,脓液稀少者,加重方中黄芪、人参、当归的用量;疮口久不收敛者,配合生肌散外敷;疮口有胬肉高突者,配合平胬丹外敷。

“方二”神功内托散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6克,白术4.5克,黄芪4.5克,人参4.5克,白芍3克,茯苓3克,陈皮3克,附子3克,木香1.5克,炙甘草1.5克,川芎3克,炒山甲2.5克,煨姜3片、大枣2枚。

“功效”补益气血,温经托疮。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黄芪益气托毒;当归、白芍、川芎补血活血;陈皮、木香行气调中,使补而不滞,气行以助血行;附子温阳散寒;煨姜、大枣温中健脾;穿山甲溃坚消痈散结。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温经托疮之功。

“按语”本方治疗痈疽日久,气虚血弱者。阳气虚弱者,加肉桂、鹿角霜;阴液亏损者,加生地、制首乌、麦冬;脓腐不化者,加皂角刺。现用于急性化脓性疾病见上述症状者。

另外,本病配合外治法能明显提高疗效,初期用外敷金黄散、玉霹散;溃脓期可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未尽时外盖金黄膏,脓尽时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盖。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概述”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骨髓、皮质骨和骨膜因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多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迁延而成。在大部分患者,全身症状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才有全身症状表现。一般症状限于局部,顽固难治,甚至数年或十数年仍不能痊愈。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75%,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约占10%,其他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都能引起骨髓炎。

本病中医称之为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也称附骨痈、贴骨痈。因其部位不同,命名亦异,如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又因溃后常脱出败骨,所以又有多骨疽之称。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身体羸弱,气血不充,肾精耗竭,骨髓空虚,加之外感六淫,余毒流注,外来伤害等诱因而发病。

“治疗”

1.热毒内蕴证(初期)

“症状”寒战高热,患肢肿胀、剧痛,功能受限,重者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

“方一”①萆薢化毒汤合②黄连解毒汤

“来源”①《疡科心得集》②《外台秘要》

“组成”萆薢10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牛膝10克,防己10克,木瓜10克,薏苡仁10克,秦艽10克;黄连9克,栀子9克,黄柏6克,黄芩6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萆薢、薏苡仁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防己、木瓜、秦艽清热除湿,和胃通络;当归、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牛膝活血,利尿通淋,并引邪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消痈排脓之功。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四药合用,共奏泻火解毒之功。

“按语”湿重者,加石菖蒲、茯苓;便秘者加大黄泻下实热;发斑者,加生地、丹皮、玄参清热凉血。

2.热毒成脓证(成脓期)

“症状”局部红肿灼热,压痛明显,或有波动感,舌红质干,苔黄腻,脉滑数。

“方一”仙方活命饮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金银花25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炙穿山甲6克,炒皂角刺6克,天花粉6克,贝母6克,甘草6克,陈皮9克。

“功效”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消肿溃坚。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药;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散瘀,理气化滞,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白芷、防风疏散风热,使热毒从外透解;花粉、贝母清热散结;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经络,消肿溃坚,均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助君药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加酒煎服,是借其活血通络以助药效。

“按语”脓未成者,服之可消,脓已成者,服之可溃。疮疡溃后,则不可再用。脾胃素虚,气血不足均应慎用。除煎煮取汁内服外,其药渣可捣烂外敷。

3.正虚毒滞证

“症状”开始脓液稠厚腐臭,热退痛缓,部分患侧脓水淋漓,经久不愈,形成死骨,难以脱出,转为慢性骨髓炎,并伴有虚热、盗汗,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一”托里消毒散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人参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银花15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皂刺10克,桔梗10克。

“功效”益气补血,托里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托毒排脓;川芎、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养血托毒;皂刺、桔梗、白芷透脓溃坚;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托里透毒之功。

“按语”本方是外科托法中补托的代表方剂,适用于痈肿脓未成和脓已成之早期。

4.余毒内蕴证

“症状”适用于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时,有寒战高热,局部红肿疼痛,脓流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方一”四妙丸加味方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2期。

“组成”黄柏10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防己10克,生薏米30克,丹参15克,萆薢15克。

“功效”清解余毒,托毒排脓,利湿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柏、苍术、牛膝、薏米清热利湿;丹皮、赤芍、丹皮清热活血,活血化瘀;防己、萆薢祛风除湿。

“按语”本方以发病急,皮下结节,灼热红肿,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畏寒发热头痛、咽痛者,加牛蒡子、薄荷、桔梗;关节酸痛者,加羌活、独活、威灵仙、木瓜。

颈部淋巴结结核

“概述”

颈部淋巴结结核是结核杆菌经口腔、龋齿或扁桃体侵入,经淋巴管累及颈淋巴结引起病变,少数继发于肺或支气管的结核病变,但只在人的抗病能力低下时发病。结核杆菌侵及淋巴结皮层窦内形成若干结核结节,继之结节相互融合增大,并逐渐向淋巴中央蔓延,可波及整个淋巴结,受累淋巴结明显增大。炎症常累及淋巴包膜,出现淋巴结周围炎,易与相邻的淋巴结及其他软组织发生粘连。肿大的淋巴结可因结缔组织增生而成纤维化,但多数发生干酪样变性、坏死及液化而形成寒性脓肿。脓肿或穿通,彼此融合,或向外溃破,形成瘘管和溃疡。

中医学将本病称为“瘰疬”,是发生于颈项部腋间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块成串,累累如串珠之状,故谓之瘰病,俗称“老鼠疮”、“疬子颈”。一般认为小者为瘰,大者为疬;推之活动者为瘰为气,推之不动者为疬为血,所以又有气瘰、血疬。

中医认为,本病常因忧思忿怒,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滞痰凝,阻于经脉,结于颈项而成。痰湿日久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盛肉腐而成脓,破溃成疮,脓水淋漓,耗伤气血阴津,渐成虚症。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于颈项所致。

“治疗”

1.初起(结节型)

1.1外感风毒证

“症状”本证发作较急,属瘰疬中表证、实证。表现为颈项两侧结核,一二枚或更多,初起肿势宣浮,皮色不变,继而转红,灼热,压之疼痛。伴恶寒发热,舌质红,苔白腻,脉浮数或浮滑。

“方一”防风羌活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防风3克,羌活3克,升麻3克,川芎3克,牛蒡子3克,黄芩3克,薄荷3克,昆布3克,海藻3克,夏枯草6克,酒僵蚕6克,甘草3克,连翘6克。

“功效”清热疏风,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防风、羌活、薄荷、升麻、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通窍;黄芩、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散结;僵蚕解毒化痰散结;川芎行气活血;海藻、昆布化痰软坚散结;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疏风,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按语”本方治疗气滞血瘀之证。临证可酌加赤芍、姜黄、郁金、桃仁、红花、香附等增强行气祛瘀之力。

“方二”牛蒡解肌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

“组成”薄荷6克,荆芥6克,连翘10克,山栀10克,丹皮10克,玄参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2克,石斛12克。

“功效”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牛蒡子、荆芥、薄荷疏散风热,解毒散结;连翘、夏枯草、山栀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丹皮、玄参、石斛滋阴清热,凉血散瘀;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化痰消肿之功。

“按语”热甚者,加黄芩、生石膏;便秘,加瓜蒌仁、莱菔子;成脓后,加穿山甲、皂刺。对痈肿无肝火偏旺、阴津内伤之证者,夏枯草、玄参、石斛皆宜慎用。

1.2外感热毒证

“症状”伴发热烦燥,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一”柴胡葛根汤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柴胡3克,天花粉3克,葛根3克,黄芩3克,桔梗3克,连翘3克,牛蒡子3克,石膏3克,升麻1克,甘草1.5克。

“功效”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葛根疏风清热;石膏、黄芩、升麻、连翘清热解毒;牛蒡子、桔梗、甘草清热利咽;天花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

“按语”本方常用来治疗痄腮属温毒在表者,以微发热恶寒,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触之痛甚,咀嚼不便,舌红,苔薄白薄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纳差食少者,加山楂、神曲。

1.3外感气毒证

“症状”外感四时杀厉不正之气,聚成肿块,宣发暴肿,色红皮热,身寒热,头痛项强,四肢不舒,脉弦数。

“方一”连翘败毒散

“来源”《伤寒全生集》

“组成”连翘9克,山栀9克,黄芩9克,玄参12克,薄荷5克,防风5克,桔梗5克,升麻5克,川芎6克,柴胡6克,牛蒡子6克,当归、羌活各8克,芍药10克,红花各6克。

“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防风、桔梗、薄荷、升麻、牛蒡子、柴胡、羌活疏散风热,宣肺通窍;连翘、黄芩、山栀、玄参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当归、芍药、川芎、红花养血活血,消肿止痛。

“按语”本方适用于伤寒汗下不彻,邪结耳下硬肿。

“方二”舒肝溃坚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夏枯草6克,僵蚕6克,香附5克,石决明5克,当归3克,白芍3克,陈皮3克,柴胡3克,川芎3克,穿山甲3克,灯心草3克,红花2克,姜黄2克,生甘草2克。

“功效”疏肝解郁,化痰溃坚。

“用法”水煎服,饭前温服。

“方解”本方香附、陈皮、柴胡疏肝理气,调理肝脾;当归、白芍、川芎、红花养血活血,消肿止痛;夏枯草、石决明、僵蚕、灯心清肝化痰,散结消肿;穿山甲、姜黄破血通经,溃煎止痛;生甘草解毒调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化痰溃坚之功。

“按语”本方治疗瘰疬、乳痨、乳癖属肝郁血瘀,痰火凝结者。临床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1.4肝郁痰凝证

“症状”本证主因内伤所致,表现为颈项两侧肿块,结核大小不定,皮色如常不痛,质中偏硬,推之可动,伴胸闷胁胀,口苦,纳食不香,舌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方一”①逍遥散合②二陈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炙甘草15克,当归30克,茯苓30克,芍药30克,白术30克,柴胡30克,半夏15克,橘红15克。

“功效”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烧生姜1块、薄荷少许,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并可以作为肝经引经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生姜辛散达郁;方中半夏、橘红理气燥湿祛痰。

“按语”肝郁气滞甚者,加香附、陈皮;血虚甚者,加熟地。

“方二”消瘰丸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煅牡蛎300克,生黄芪120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朱血竭30克,生明乳香30克,生明没药30克,龙胆草60克,玄参90克,浙贝母60克。

“功效”化痰软坚,健脾清肝,通气活血。

“用法”上药10味为蜜丸,每次9克,每日服2次。

“方解”方中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血竭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浙贝母理气化痰散结。

“按语”服药期间,禁恼怒,禁食煎炸之物;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中期(肿疡型)

2.1寒痰证

“症状”肿块按之波动,少有疼痛,皮色不变,面色苍白,畏寒,脘闷纳呆,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方一”阳和汤

“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30克,肉桂3克,麻黄2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姜炭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散寒通滞,行气回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温肾助阳,强壮筋骨,共为君药。肉桂、姜炭温通血脉,为臣药。麻黄宣发阳气,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而散寒结,为佐药。生甘草为使药,解毒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

“按语”阳证痈疡见患处红肿热痛不宜使用,兼气虚不足,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疼痛明显,动则加剧者,加附子。

“方二”小金丹

“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白胶香150克,制草乌150克,五灵脂150克,地龙150克,木鳖(去壳,去油)150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归身75克,麝香30克,墨炭12克。

“功效”化痰除湿,祛瘀通络,消肿止痛。

“用法”十味药,除麝香外,其余九味药研细末,将麝香研细,与上药粉末配研,过筛。每100克,粉末加淀粉25克,混匀。另用淀粉5克,制稀糊泛丸,每丸重0.6克,阴干或低温干燥即得。每次2~5丸,1日2次,小儿酌减。

“方解”方中草乌、木鳖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消肿散结;乳香、没药、归身、地龙、五灵脂、麝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白胶香、墨炭活血止血,解毒生肌。

“按语”本方用于一切阴疽疮疡。可与阳和汤并用,或交替使用。

2.2热痰证

“症状”肿块按之波动,皮色暗红微热,伴有疼痛。常兼见两颧潮红,低热盗汗,腰腿酸软,苔少舌红,脉沉弦而数。

“方一”托里透脓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炒穿山甲3克,白芷3克;升麻2克,甘草2克,青皮2克,当归6克,生黄芪9克,皂角刺5克。

“功效”益气补血,托里透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酒对服。

“方解”方中生黄芪、当归、人参、白术补益气血,托毒生肌;穿山甲、皂角刺、白芷溃坚排脓;升麻升阳举陷而祛邪,青皮理气化滞;甘草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酒取其辛散之性,以助药效。

“按语”恶寒发热显著者,加金银花、野菊花;气血虚弱,脓液稀少者,加重方中黄芪、人参、当归的用量;疮口久不收敛者,配合生肌散外敷;疮口有胬肉高突者,配合平胬丹外敷。

3.后期(溃疡型)

3.1气血两虚证

“症状”病程日久,肿块溃破,脓液清稀,每多夹有败絮状物,疮口腐肉呈灰白色,久不收口,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脉沉或细缓。

“方一”八珍汤

“来源”《正体类药》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白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功效”益气补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药;白术、茯苓助人参益气;当归、白芍助熟地养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使全方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益中并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功。

“按语”肝阳上亢所致头面眩晕禁用本方。失眠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食少者,加陈皮、砂仁醒脾和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增补脾益气之力。

“方二”十全大补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6克,肉桂3克,川芎6克,地黄12克,茯苓9克,白术9克,甘草3克,黄芪12克,川当归9克,白芍药9克,生姜三片,大枣两枚。

“功效”温补气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与地黄配伍,益气养血,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肉桂少许温补肾阳,黄芪益气固表,生姜、大枣增强补益之效。

“按语”此期治疗旨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缓解期与减少复发。若伴有关节、皮肤、肾脏、肠道、神经系统损伤者,或出现器官功能严重受累者,则当根据情况详细辩证,制定相应的制剂或方药。

3.2阴虚火旺证

“症状”疮口经久不愈,皮色紫黯,脓稀量少,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身体羸瘦,口干颧红,舌尖质红少津,脉细数。

“方一”①六味地黄汤合②青蒿鳖甲汤

“来源”①《小儿药证直诀》②《温病条辨》

“组成”熟地12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丹皮9克,茯苓9克,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功效”滋阴补肾,泻火退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熟地滋阴补肾,益精填髓,为君药。山萸肉补肝肾;山药益脾阴,二者皆能固精,同为臣药。泽泻利湿泄浊;丹皮清泻相火;茯苓淡渗利湿,均为佐药。六药合用,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三补三泄,以补为主,共奏滋阴补肾之功;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生地滋阴凉血;知母滋阴降火,丹皮泻阴中之伏火。

“按语”遗精盗汗明显者,加龙骨、牡蛎涩精敛汗;兼脾虚气滞腹满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以妨碍气滞脾。脾虚泄泻者慎用本方。

甲状腺疾病

“概述”

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颈前部漫肿或肿块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甲状腺疾病及其他良性或恶性肿块,中医称之为瘿。本病表现为颈前结节或喉两侧满肿或结块,逐渐增大,病程缠绵。

中医认为,瘿病的病因有冲任失调,肝肾不足,心火妄动等,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相互交结,其病变机理复杂、互为因果。

“治疗”

1.肝郁气滞证

“症状”适用于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者,即肿块可随喜怒而消长,痛胀可因情绪而加重或减轻。肿块漫肿软绵为气滞,坚硬如石为气结。伴胸胁胀痛,易怒,舌苔薄白,脉弦滑。

“方一”四海舒郁丸

“来源”《疡医大全》

“组成”青木香15克,陈皮6克,海蛤粉6克,海带60克,海藻60克,海螵蛸60克,昆布60克。

“功效”理气解郁,化痰消痈。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9克,每日1~2次,水、酒送下均可。

“方解”方中青木香行气解郁,散结消肿;陈皮理气化痰,健脾和中;海蛤粉、海带、海藻、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螵蛸收涩敛疮。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郁,化痰消瘿之功。

“按语”本方治疗气郁痰凝的气瘿。以颈前部肿大,皮色不变,随情志喜怒而消长为辨证要点。情志不畅而兼见胸闷、胁痛者,加郁金、香附、柴胡、枳壳;声音嘶哑者,加射干、柴胡、枳壳;痰瘀互结,触之有结块者,加三棱、莪术。

“方二”逍遥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5克,当归9克,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9克,柴胡9克,薄荷3克。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和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按语”本方肝郁气滞甚者,加香附、陈皮;血虚甚者,加熟地。

2.气滞血瘀证

“症状”适用于瘿病肿块色紫坚硬,或不能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或肿块表面青筋盘曲及网布红丝,有固定性疼痛。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脉濡涩。

“方一”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9克,红花6克,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瘀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熟地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诸药相合,活血而不伤血,化瘀而不伤正。

“按语”血崩气脱之证不宜应用本方。

3.痰气郁结证

“症状”肿块位于颈部皮里膜外,按之坚实或有囊性感,尚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患部无红热变化。舌苔白,舌质淡,脉弦滑。

“方一”海藻玉壶汤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海藻3克,昆布3克,半夏3克,陈皮3克,青皮3克,连翘3克,贝母3克,当归3克,川芎3克,独活3克,甘草节3克,海带1.5克。

“功效”化痰软坚,消散瘿瘤。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为君药。贝母、半夏、连翘化痰散结,为臣药。当归、川芎、独活活血通络,青皮、陈皮疏肝理气,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痰气郁阻,胸闷不舒者,加香附、郁金、海蛤粉;脾虚湿甚,便溏乏力者,加白术、山药、扁豆;能食善饥者,加知母、生石膏。本方应长期使用,直至病愈;甘草与海藻比例应小于1:2,不仅副作用小,而且还可以增强疗效。

4.热毒壅盛证

“症状”肿块宣浮肿胀,肿势不能局限而界限不清楚,质地较软,或木硬胀痛,或局部皮肤有红热现象。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淡红,脉浮。

“方一”普济消毒饮

“来源”《东垣试效方》

“组成”黄芩(酒炒)15克,黄连(酒炒)15克,陈皮6克,生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功效”疏风清热、化痰解毒。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清热解毒;生甘草、桔梗清热利咽;陈皮理气而疏通壅滞;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

“按语”以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5.肝肾亏虚证

“症状”瘿病有肝肾亏损之症,有颧红、盗汗、耳鸣、头昏目眩,或腰膝酸痛,或月经不调,或烦躁易怒。若合并心火妄动,则症见心悸、心烦、失眠、口苦、舌尖红、脉数者。

“方一”左归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大熟地124克,山药12克,枸杞12克,山萸肉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龟板胶12克,川牛膝9克。

“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用法”上药炼蜜为丸,每次9克,早、晚空腹时,淡盐汤送下。

“方解”方中熟地滋肾填阴;山萸肉养肝滋肾,涩精敛汗;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峻补精髓,兼顾阴阳;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筋骨。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功。

“按语”脾虚泄泻者慎用本方;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而见骨蒸潮热者,去鹿角胶、枸杞,加女贞子、麦冬以养阴清热;火灼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方二”交泰丸

“来源”《韩氏医通》

“组成”桂心3克,黄连18克。

“功效”交通心肾。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2~3克,睡前半小时服。

“方解”方中用黄连清心泻火,以制偏亢之心火;肉桂温补肾阳,而助肾之气化。如是则气化行而水津升,心火挫则阳不亢,以恢复水火互济之常态。两药合用,相反相成,共奏交通心肾之功。

“按语”阴虚不寐者,禁用本方;方中肉桂用量不宜过大;遗精、遗尿者,加益智仁、金樱子、芡实、乌贼骨。

滑膜炎

“概述”

滑膜炎是一种无菌性炎症的疾病,属临床上是难以治愈的顽症。膝关节滑膜炎主要是因膝关节扭伤和多种关节内损伤。另一种原因是感染,其中常见的是滑膜结核。

膝关节滑膜炎,在老年人多继发于膝关节骨关节炎,主要是因软骨退变与骨质增生产生的机械性生物化学性刺激,继发膝关节滑膜水肿、渗出和积液等。青壮年人多因急慢性损伤所致。急性外伤包括膝关节扭伤、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关节内积液或有时积血,表现为急性膝关节外伤性滑膜炎。有时也因单纯膝关节滑膜损伤所致,如外伤较轻,或长期慢性膝关节劳损,加上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关节逐渐出现肿胀和功能障碍者,则形成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本病又有“鹤膝风”之称,中医认为其发生是膝关节急性损伤后,关节内瘀滞积液,湿热相搏,使膝关节发热、肿痛,热灼筋肉而拘挛,致关节屈伸不利,谓之“痹证挟湿”或“湿气下注”,属中医的“痹证”范围。

“治疗”

1.急性创伤性滑膜炎

1.1瘀血积滞证

“症状”局部肿痛、压痛,皮肤暗红,触及有波动感,质较硬,舌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方一”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9克,红花6克,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熟地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诸药相合,活血而不伤血,化瘀而不伤正。

“按语”血崩气脱之证不宜用本方。

1.2湿邪潴留证

“症状”肌筋弛弱,肢体酸楚重着疼痛,筋骨痿弱无力,步履艰难,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一”羌活胜湿汤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3克,防风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荆子2克。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羌活、独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防风祛风除湿;藁本、蔓荆子、川芎祛风散寒除湿以止头身疼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痛剧者,倍用羌活以增强通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加枳壳行气除满。

“方二”健步虎潜丸

“来源”《伤科补要》

“组成”龟胶、鹿角胶、豹骨、何首乌、川牛膝、杜仲、锁阳、当归、熟地黄、威灵仙各2份,黄柏、人参、羌活、白芍、白术各1份、大川附子1.5份、蜜糖适量。

“功效”补气血,壮筋骨。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丸为绿豆大。每服10克,空腹淡盐水送下,每日2~3次。

“方解”龟胶、鹿角胶、锁阳、当归、熟地黄补益肝肾,养血和血;豹骨、川牛膝、何首乌、杜仲、威灵仙舒筋活络,强壮筋骨;人参补气;黄柏清热燥湿;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白芍、白术补气健脾,养血止痛;附子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按语”本方宜与羌活胜湿汤合用治疗上述疾病,疗效更佳。

2.慢性滑膜炎

2.1寒邪凝滞证

“症状”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

“方一”乌头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芍药、黄芪各9克,炙甘草9克,川乌6克,(用蜜50克,先煎)

“功效”温经祛湿,散寒止痛。

“用法”水、蜜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川乌配麻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两药相配增强了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之力;黄芪、芍药、甘草合用,益气养血,和营缓急,并能制约乌、麻之峻烈。

“按语”本方温经止痛作用较强,但补虚之力较弱。

2.2风邪偏盛证

“症状”患者关节痛无定处,甚者伴有皮疹出现,苔白或黄,脉浮数。

“方一”蠲痹汤

“来源”《百一选方》

“组成”羌活6克,姜黄6克,当归12克,赤芍9克,黄芪12克,防风6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

“功效”祛风除湿、清除肿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羌活、防风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黄芪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当归、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生姜辛温,疏散风邪并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若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湿热偏盛,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

另外,本病临床常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肿胀消退后,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预防粘连,患者仰卧位,医者先点按髀关、伏兔、双膝眼、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解溪等穴;然后将患者髋、膝关节屈曲90°,医者一手扶膝部,另一手握踝上,在牵引下摇晃膝关节6~7次;再将膝关节充分屈曲,再将其伸直。最后,在膝部周围施以滚法、揉捻法、散法、捋顺发等。动作要轻柔,以防再次损伤滑膜组织。

滑囊炎

“概述”

滑囊炎是滑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急性滑囊炎的特征是疼痛,局限性压痛和活动受限。如为浅部滑囊受累,局部常红肿。化学性或细菌性滑囊炎均有剧烈疼痛,局部皮肤明显发红,温度升高。滑囊炎多次发作或反复受创伤之后,可发展成慢性滑囊炎。发作可持续数日到数周,且多次复发,异常运动或用力过度之后能出现急性症状。因疼痛、肿胀和触痛,可导致肌肉萎缩和活动受限。

滑囊是充满滑膜液的囊状间隙,位于组织间产生摩擦的部位,如肌腱或肌肉经过骨突起的部位。滑囊对正常运动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运动各部位之间的摩擦力。滑囊可与关节相通。滑囊炎最多发生在肩部,其他常见发病部位有肱骨鹰嘴,髌前或髌上、跟腱、髂耻部、坐骨部、大转子和第一跖骨头。滑囊炎病因可能与肿瘤,慢性劳损,炎性关节炎或慢性感染,如化脓性细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多是损伤后关节内瘀滞积液,湿热相搏,使膝关节发热、肿痛,热灼筋肉而拘挛,致关节屈伸不利,加上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关节逐渐出现肿胀和功能障碍者,则形成慢性膝关节滑膜炎。多属中医的“痹证”范围。

“治疗”

1.瘀滞证

“症状”多见于早期。局部肿痛、压痛,皮肤暗红,触及有波动感,质较硬,舌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方一”舒筋活血汤

“来源”《伤科补要》

“组成”枳壳6克,荆芥6克,红花6克,羌活6克,防风9克,牛膝9克,独活9克,五加皮9克,当归9克,续断9克,杜仲9克,青皮5克。

“功效”舒筋活络,祛湿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红花、牛膝、当归、续断、杜仲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羌活、独活、防风、五加皮、荆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枳壳、青皮行气化湿。

“按语”本方治跌打损伤,证属血瘀夹湿者。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湿盛者,加薏苡仁、防己、白术。

2.虚寒证

“症状”多见于后期,局部酸胀、困累,畏寒喜暖,神疲体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一”桂枝汤

“来源”《伤科补药》

“组成”桂枝、赤芍、枳壳、香附、陈皮、红花、生地黄、延胡索、当归尾、防风、独活。

“功效”祛风胜湿,和营止痛。

“用法”各等份,陈酒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红花、赤芍、当归尾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延胡索、独活、防风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香附、枳壳、陈皮行气化湿;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生地养阴,防以上过用燥性药物伤阴。

“按语”若气虚不足,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疼痛明显,动则疼痛加剧者,加附子。

肩周炎

“概述”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一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与关节囊发生慢性退行性病理变化的疾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故俗称“五十肩”。

肩周炎病因复杂,创伤等造成的肩部长期固定不动、内分泌紊乱、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湿邪等因素,均可造成肩部肌腱、肌肉、关节囊、滑膜囊、韧带受损,使肩关节滑膜、关节软骨间粘连,关节囊皲裂闭锁。肩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间发生粘连,喙肱韧带增厚挛缩成索状,滑膜隐窝闭塞,肩峰下囊增厚,囊腔闭塞,关节囊粘连至骨,肱二头肌腱与腱鞘均有明显粘连,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紧张,将肱骨头抬高可限制其各方向的运动。

中医认为,老年人肝肾渐衰,气血虚亏,筋肉失于濡养,若受外伤或风寒湿邪侵袭,易致肩部静脉不通,气血凝滞,筋肉挛缩而变生诸证。

“治疗”

1.风寒凝滞证

“症状”可见于病变各期。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恶风畏寒,复感风寒之邪疼痛加剧,得温则痛减,或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

“方一”三痹汤

“来源”《妇人良方》

“组成”独活6克,秦艽12克,防风6克,细辛3克,川芎6克,当归12克,生地黄15克,芍药10克,茯苓12克,肉桂1克,(冲服)杜仲12克,牛膝6克,党参12克,甘草3克,黄芪12克,续断12克。

“功效”补肝肾,祛风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川芎、当归、生地、芍药补血和血;茯苓利湿健脾;杜仲、牛膝、续断舒筋活络,强壮筋骨;党参、黄芪、肉桂补气温阳,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方中药力较峻烈,以体实气壮者为宜,对阴虚有热者及孕妇慎用。

“方二”桂枝汤

“来源”《伤科补药》

“组成”桂枝、赤芍、枳壳、香附、陈皮、红花、生地黄、延胡索、当归尾、防风、独活。

“功效”祛风胜湿,和营止痛。

“用法”各等份,陈酒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红花、赤芍、当归尾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延胡索、独活、防风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香附、枳壳、陈皮行气化湿;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生地养阴,防以上过用燥性药物伤阴。

“按语”若气虚不足,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疼痛明显,动则疼痛加剧者,加附子。

2.气血瘀滞证

“症状”多见于病变的早中期。肩部疼痛或肿胀,以夜间为重,肩关节活动受限,舌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方一”身痛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秦艽9克,川芎9克,桃仁6克,红花6克,甘草3克,羌活9克,没药9克,五灵脂9克,香附9克,牛膝9克,地龙9克,当归15克。

“功效”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牛膝、地龙舒筋活络,强壮筋骨;秦艽、羌活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香附、川芎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活血而不伤血,化瘀而不伤正。

“按语”本方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鼻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因方中活血祛瘀药物较多,故孕妇忌服。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3.气血亏虚证

“症状”多见于病变后期。肩部酸痛,劳累痛剧。肩关节活动受限,或伴肩部肌萎缩等,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

“方一”黄芪桂枝五物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9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功效”益气温经、和血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芪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生姜辛温,疏散风邪;大枣甘温,养血益气;姜枣又能和营卫,调和诸药。

“按语”偏气虚者,气短懒言,四肢无力,适于本方治疗。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

“方二”当归鸡血藤汤

“来源”经验方。

“组成”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龙眼肉6克,白芍9克,丹参9克,鸡血藤15克。

“功效”补气补血、舒筋通络。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熟地滋阴养血;当归、鸡血藤、丹参养血通络,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按语”偏血虚者,头晕,眼花,心悸,耳鸣者,应用本方疗效更佳。临床应用时,上方可酌加白术、茯苓健脾以防滋腻碍胃。

急性乳腺炎

“概述”

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又称为乳痈。好发于产后1个半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本病的特征是乳房肿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生于哺乳期的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的称“内吹乳痈”,临床上较为少见;不论男女老少,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

本病的发生除产后抵抗力下降外,主要与细菌入侵和乳汁郁积有关。细菌多通过破损的乳头经淋巴道侵入乳腺组织;或通过输乳孔潜伏于乳腺导管内,一旦有各种原因导致乳汁郁积就易发生感染,也有通过血循环传播细菌到乳腺组织内而发病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常见。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内有肝胃郁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汁郁积,乳汁闭阻,气血瘀滞,从而腐肉酿脓而成乳痈。

“治疗”

1.气滞热壅证

“症状”乳房结块,排乳不畅,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恶寒发热,头痛不适,胸闷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方一”瓜蒌牛蒡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瓜蒌3克,牛蒡子3克,花粉3克,黄芩3克,生山栀子3克,连翘3克,皂角刺3克,金银花3克,甘草3克,陈皮3克,青皮1.5克,柴胡1.5克。

“功效”疏肝清胃,通乳散结,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青皮疏肝理气;山栀、黄芩、连翘、银花清热解毒;牛蒡子疏散风热;瓜蒌开郁化痰,消肿散结;花粉清热生津;皂角刺活血消肿散结,溃疮排脓;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治疗肝郁热壅所致的乳痈初起。乳汁不畅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川木通;肿块明显者,加当归、赤芍、桃仁;热重者,加石膏、知母。

2.热毒炽盛证

“症状”乳房结块增大,肿痛加重,焮红灼热,继之结块中软应指。伴壮热不退,口渴喜饮。或切开排脓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一”①五味消毒饮合②透脓散

“来源”①《医宗金鉴》②《外科正宗》

“组成”①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②生黄芪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穿山甲3克,皂角刺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托毒溃脓。

“用法”水煎服后加酒一、二勺和服,每日一剂,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方解”方中用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野菊花、蒲公英均有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尤强。加酒少量通利血脉以助药效。生黄芪大补元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善穿透消散,软坚溃脓,直达病所。

“按语”本方以局部红肿热痛,或疮形如粟,坚硬根深,舌红脉数等一派阳证、实证。

3.正虚毒恋证

“症状”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清稀不尽,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伴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或低热不退,饮食量少。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方一”八珍汤

“来源”《正体类药》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白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功效”益气补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药。白术、茯苓助人参益气;当归、白芍助熟地养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为佐药。炙甘草益中并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功。

“按语”失眠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食少者,加陈皮、砂仁醒脾和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增补脾益气之力。肝阳上亢所致头面眩晕禁用本方。

4.肝旺郁热证

“症状”发生于怀孕期,乳房肿痛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数。

“方一”逍遥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炙甘草15克,当归30克,茯苓30克,芍药30克,白术30克,柴胡30克。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烧生姜1块、薄荷少许,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且可以作为肝经引经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生姜辛散达郁。

“按语”肝郁气滞甚者,加香附、陈皮;血虚甚者,加熟地。

5.气血凝滞证

“症状”初期应用大量抗生素或寒凉中药后,乳房结块,质硬不清,微痛不热,皮色不变或暗红。舌质正常或边有瘀点。苔薄白或黄,脉弦涩。

“方一”四逆散

“来源”《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6克,枳实6克,柴胡6克,芍药6克。

“功效”疏肝理气,祛瘀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白芍敛阴养血,柔肝缓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炙甘草益脾和中并调和诸药。

“按语”惊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泻利下重者,加薤白;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

荨麻疹

“概述”

荨麻疹属于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为特征,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反复发作或更久。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季节,男女皆可发病,其发病的主要因素是机体敏感性增强。

本病因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故名瘾疹。《诸病源侯论》认为本病是阳气外虚,外风入于腠理,与气血相搏的结果。《疡医大全》不仅指出本病的发生于肠胃变化有关,而且提出“内热生风”,“外风引动内风”的学术观点。在治疗上提出“疏风、散热、托疹”的治疗原则,《外科大成》主张的“宜凉血润燥,甚用风药”。

中医认为,本病与禀赋异常,而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也可因气血虚弱,卫气失固;或因饮食不慎,多吃鱼腥海味、辛辣刺激食物;或因药物、生物制品、慢性感染病灶、昆虫叮咬、肠道寄生虫;或因七情内伤、外受虚邪贼风侵袭等多种因素所诱发。

“治疗”

1.风寒证

“症状”风团色白,遇冷或风吹则加剧,得热则减轻,多冬春发病,苔薄白或薄白而腻,脉迟或濡缓。

“方一”桂枝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3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服后啜热稀粥。

“方解”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等量合用,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功兼佐使之用,综观本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按语”素有喘咳者,可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

“方二”麻黄桂枝各半汤

“来源”《伤寒论》

“功效”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3克,芍药6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4枚。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后下诸药同煎,取汁温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方解”方中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之功;芍药益阴和营;炙甘草、生姜、大枣既能缓和麻、桂峻烈之性,又能调和诸药。

“按语”喘重,加苏子降气平喘;痰多清稀者,加细辛温化寒饮;服药后禁大汗;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五辛及臭恶等物。

2.风热证

“症状”风团色红,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夏秋发病,苔薄黄,脉浮数。

“方一”消风散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6克,蝉蜕6克,苍术6克,苦参6克,石膏6克,知母6克,当归6克,胡麻仁6克,生地6克,木通3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为君,以祛除在表之风邪。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俱为臣药。更佐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当归、胡麻仁、生地养血活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按语”本方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如此则祛邪与扶正兼顾,既能祛风除湿,又可养血以助疏风。使风湿得去,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

3.肠胃实热证

“症状”风团出现时可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甚至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滑数,部分患者有肠道寄生虫病。

“方一”①防风通圣散合②茵陈蒿汤

“来源”①《宣明论方》②《伤寒论》

“组成”防风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芍药15克,大黄15克,薄荷叶15克,麻黄15克,连翘15克,芒硝15克,石膏30克,黄芩30克,桔梗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荆芥8.5克,白术8.5克,栀子8.5克,茵陈30克。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便。

“用法”为末,每次6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方解”方中麻黄、防风疏在表之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荡涤在里之实热从大便而解,荆芥薄荷助麻黄、防风解表;连翘、栀子、黄芩、石膏、桔梗清泄里热;滑石、茵陈清利湿热;川芎、当归、白芍和血祛风;白术健脾益气,甘草、生姜调和诸药。

“按语”表证不解者,去麻黄、防风;若内热不甚者,去石膏;无便秘者,去芒硝。

4.气血两虚证

“症状”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则发作加剧,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濡数。

“方一”八珍汤

“来源”《正体类药》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白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功效”益气补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药。白术、茯苓助人参益气;当归、白芍助熟地养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使全方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益中并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功。

“按语”失眠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食少者,加陈皮、砂仁醒脾和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增补脾益气之力。肝阳上亢所致头面眩晕禁用本方。

“方二”当归饮子

“来源”《济生方》

“组成”当归9克,白芍药9克,川芎9克,生地黄9克,白蒺藜9克,防风9克,荆芥穗9克,何首乌6克,黄芪6克,甘草3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养血滋阴;防风、荆芥穗发表散风,透疹消疮;制首乌、蒺藜补益精血,黄芪补气固表;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以血虚有热,风邪外袭,症见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发赤疹瘙痒为辨证要点。

5.冲任不调证

“症状”常在月经前数天开始出现风团,往往随月经的干净而消失,但在下次月经来潮时有发作,常伴有痛经或月经不调

“方一”①四物汤和②二仙汤

“来源”①《仙授理伤续断秘方》②《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组成”熟地黄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仙灵脾9克,仙茅9克,巴戟天9克,黄柏5克,知母5克。

“功效”补血和血。

“用法”为粗末,每次9克,水煎,去渣,食前热服。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仙灵脾、仙茅、巴戟天温补肾阳;黄柏、知母滋肾阴,泻相火。

“按语”本方治疗冲任不调证,月经量少色淡者,加熟地、白芍、川芎、女贞子养血调经;闭经或痛经者,加五灵脂、生蒲黄、丹参活血通络;腰膝酸软者,加川续断、桑寄生、杜仲、狗脊补肾壮腰;面部烘热,阵阵而作,易汗者,加玄参、牡蛎益阴潜阳。

“方二”丹栀逍遥散

“来源”《内科摘要》

“组成”牡丹皮3克,山栀3克,甘草3克,当归9克,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9克,柴胡9克。

“功效”疏肝清热,养血健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牡丹皮清血中之伏火,山栀善清肝热,并导赤下行。柴胡清热疏肝解郁,当归、芍药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按语”用于患者发作时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所致者。

湿疹

“概述”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湿疹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发病原因尚未明了,过敏体质可能是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急性湿疹呈对称分布,皮疹形态多样,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等,自觉剧痒,抓破后可引起感染。病程2周左右,容易转为慢性,且反复发作。慢性湿疹以四肢多见,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呈苔癣样变脱屑,色素沉着,瘙痒严重。常可急性发作,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

一般认为,本病为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来自外界亦可来自机体内部。外界过敏原如化学药品、化妆品、染料、某些动物的毒素,蛋、鱼、虾、牛奶等异性蛋白及花粉、尘埃等。内源性过敏原如体内病灶,肠寄生虫病,某些代谢、内分泌或消化功能紊乱以及人体自身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自身抗原。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性不耐,加之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相搏,浸淫肌肤而成,其中“湿”是首要因素。

“治疗”

1.湿热证

“症状”皮损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流水、边界不清,瘙痒剧烈,伴胸闷、纳呆,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方一”①萆薢渗湿汤合②二妙散

“来源”①《疡科心得集》②《丹溪心法》

“组成”萆薢30克,薏米30克,滑石30克,黄柏12克,赤苓15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苍术12克。

“功效”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黄柏、苍术清热燥湿、健脾泻火。

“按语”久病气虚者,加白术、黄芪;腰酸神疲者,加人参、鹿角胶。

2.风热证

“症状”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遍发全身,剧烈瘙痒,常抓破出血,渗液不多,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

“方一”消风散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荆芥3克,防风3克,牛蒡子3克,蝉蜕3克,苍术3克,苦参3克,石膏3克,知母3克,当归3克,胡麻仁3克,生地3克,木通3克,甘草3克。

“功效”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解表,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按语”风热偏盛而见身热、口渴者,加银花、连翘;湿热偏盛而见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苔黄厚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血分热甚而见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

3.脾湿证

“症状”皮损暗淡不红,渗液少且清稀,可有淡黄色脱屑,或以结痂浸润的斑片为主,面色无华,纳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黄,或有腹胀,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濡濡。

“方一”除湿胃苓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炒白术3克,炒厚朴3克,陈皮3克,猪苓3克,泽泻3克,赤茯苓3克,炒白术3克,滑石3克,防风3克,栀子3克,木通8克,肉桂3克,甘草3克,灯心草2克。

“功效”健脾利湿,理气和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白术健脾除湿,理气和中;猪苓、泽泻、赤茯苓、滑石、木通、栀子利水渗湿;防风祛风胜湿;肉桂温中健脾;甘草解毒和中;灯心草利尿通淋。

“按语”口苦而粘,苔黄腻者,去肉桂,加黄连、车前子;神疲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4.血虚证

“症状”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皮肤肥厚粗糙,色淡红,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阵发性瘙痒,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方一”当归饮子

“来源”《济生方》

“组成”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30克,生地30克,炒白蒺藜30克,防风30克,荆芥穗30克,制何首乌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15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5片,水煎去渣温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养血滋阴;防风、荆芥穗发表散风,透疹消疮;制首乌、蒺藜补益精血,黄芪补气固表;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以血虚有热,风邪外袭,症见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发赤疹瘙痒为辨证要点。

“方二”四物消风饮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生地黄12克,当归身6克,赤芍6克,荆芥5克,薄荷(后下)蝉蜕5克,柴胡4克,川芎4克,黄芩4克,生甘草3克。

“功效”滋阴养血,润燥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凉血养血,滋阴润燥;生地黄凉血清营;荆芥、蝉蜕祛风止痒;柴胡、薄荷、黄芩、生甘草疏风清热解毒;生甘草兼能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常用于治疗外耳湿疹、鼻前庭湿疹、皮肤瘙痒、剥脱性唇炎证属阴虚血燥者。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烟酒、鱼虾。

全身性皮肤瘙痒病

“概述”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有慢性疾病的人,临床表现仅有全身性皮肤瘙痒和伴有继发性抓痕、血痂、脱屑、色素沉着,而无原发性的皮肤损害。瘙痒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在安静和晚上睡眠时作痒,抓搔后可缓解减轻;重者日夜均痒用力抓搔至皮肤出血仍不能止痒,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本病的发展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内分泌失调、神经官能症等全身性疾病以及气候季节改变,物理因素刺激、老年人皮肤萎缩干燥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因复杂,凡禀性不耐,气血虚弱,卫外失固,气滞血瘀,血热内蕴等,均可成为本病的内在原因;六淫之邪侵袭,或食入辛辣肥厚,鱼腥动风之品,以及皮毛、羽绒等衣物接触均可为本病的外因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泛发性者,内治为主,外治为辅;局限性者,外治为主,内治为辅。

“治疗”

1.血热生风证

“症状”多见于青壮年人,好发于夏季,皮肤瘙痒、色鲜红,触之灼热,搔破处呈条状血痕,遇热逢暖则剧,近寒得冷则愈,每随心绪烦躁或食入辛辣则瘙痒加甚,伴心烦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一”止痒熄风汤

“组成”生地6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丹参12克,白鲜皮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先煎10克,紫草10克。

“功效”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地、丹皮、赤芍、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鲜皮、紫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龙骨、牡蛎镇经安神,平肝潜阳。

“按语”口苦、急燥易怒者加胆草10克,柴胡10克;口干心烦者加栀子20克。

2.瘀血阻滞证

“症状”可发于任何年龄,不分季节,瘙痒多限于腰围、足背、手腕部等受挤压部位,症见抓痕累累,伴有紫色条痕,面色晦暗,口唇色紫,舌质暗或有瘀点或瘀斑,口干不欲饮,脉涩滞。

“方一”活血祛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当归尾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荆芥9克,蝉衣6克,白蒺藜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营消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荆芥、蝉蜕祛风散热;白蒺藜补益肝肾,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疼痛较重者,加三七粉3克,(冲服);失眠、多梦,加炒柏子仁、炒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15克;心悸闷气,加瓜萎、薤白、广木香各15克,青陈皮12克;气虚四肢无力,加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

3.血虚生风证

“症状”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之人,好发于秋冬之季,夏季多减轻或自愈,证见皮肤干燥,遍布抓痕,夜间痒甚,经常搔抓处皮肤顽厚,上覆细薄鳞屑,或遍布血痂,病程迁延数月至数年。瘙痒每遇劳累而加剧,伴神情倦怠,昼不精,夜不寐,常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方一”当归饮子

“来源”《济生方》

“组成”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30克,生地30克,炒白蒺藜30克,防风30克,荆芥穗30克,何首乌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15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5片,水煎去渣温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养血滋阴;防风、荆芥穗发表散风,透疹消疮;制首乌、蒺藜补益精血,黄芪补气固表;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以血虚有热,风邪外袭,症见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发赤疹瘙痒为辨证要点。

4.风盛作痒证

“症状”多发于春季,症见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抓破出血,随破随收,破处多为干性。经年累月,皮肤肥厚,或状如牛领之皮,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一”乌蛇驱风汤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乌蛇9克,蝉衣6克,荆芥9克,防风9克,羌活9克,白芷6克,黄连6克,黄芩9克,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6克。

“功效”搜风清热,败毒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乌蛇祛风通络;蝉衣、荆芥、防风、羌活、白芷发表散风;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甘草调合诸药。

“按语”本方适用于风热盛于表而渐入于里,有报道称和四物汤加减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疗效显著。

5.风湿外袭证

“症状”多发于长夏之季,以青壮年多见,症见皮肤、瘙痒剧烈,由于反复搔抓,患处可见糜烂、流滋、水疱、脓疱、潮红等继发性皮疹,舌红,苔腻,脉弦滑。

“方一”全虫方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全虫6克,猪牙皂角6克,苦参6克,皂刺12克,刺蒺藜15~30克,炒槐花15~30克,威灵仙30克,白鲜皮15克,黄柏15克。

“功效”熄风止痒,除湿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全虫、猪牙皂角、皂刺熄风止痒,托毒攻伐;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苦参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刺蒺藜祛风止痒;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黄柏、炒槐花清胃肠之结热,以期调理胃肠,清除湿热蕴积之源。

“按语”本方对于慢性顽固的瘙痒性皮肤病偏实证者最为适宜。瘙痒甚、皮损肥厚,明显色素沉着或伴有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服此方时,禁食荤腥海味、辛辣动风的食物。孕妇慎用,儿童与老人酌情减量。

6.风寒束表证

“症状”多见于冬季,常见于阳气不足之人,瘙痒可见于周身,以胫前为甚。每多由于寒冷诱发或加剧,症见皮肤干燥,上覆少许细薄干燥鳞屑,抚之即落,瘙痒逢暖或汗出时则减轻或痊愈,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方一”麻黄桂枝各半汤

“来源”《伤寒论》

“功效”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3克,芍药6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大枣4枚。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后下诸药同煎,取汁温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方解”方中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之功;芍药益阴和营;炙甘草、生姜、大枣既能缓和麻、桂峻烈之性,又能调和诸药。

“按语”喘重者,加苏子降气平喘;痰多清稀者,加细辛温化寒饮;服药后禁大汗;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五辛及臭恶等物。

7.湿热下注证

“症状”多见于肛周、女阴、阴囊等部位。瘙痒为阵发性,夜间尤甚,摩擦、汗出、潮湿等常为其诱因,瘙痒多突然发作,剧烈难耐,因搔抓局部可出现焮肿、水疱、脓疱、丘疹、糜烂、流滋等皮疹,妇人常伴有带下色黄,腥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方一”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3克,黄芩3克,栀子3克,泽泻3克;川木通1.5克,车前子1.5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柴胡1.5克,甘草1.5克。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草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黄芩、栀子清热燥湿;车前子、木通、泽泻、清热利湿,导湿热下行;生地养阴,当归养血活血;柴胡疏畅肝胆;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湿盛热轻者,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米以增利湿之功;阴囊红肿热痛者,去柴胡,加连翘、大黄以泻火解毒。

花斑癣

“概述”

花斑癣俗称汗斑,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损害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时间较久的呈浅色斑。皮疹无炎性反应,偶有轻度瘙痒感,皮损好发生于胸背部,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本病致病菌系一种嗜脂性酵母,称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或正圆形糠秕孢子菌。此菌是正常皮肤的腐生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潮湿、局部多脂多汗、和卫生条件不佳等,此菌仅侵犯角质层浅层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

中医认为,风湿侵肤,与气血凝滞所成是发病的主要因素。紫白癜风乃一体二种,紫因血凝,白因气滞。本病之发生,乃是由体热、风邪和湿气侵入毛孔,与气血凝滞,毛窍闭塞所致,或有他人传染而得。

“治疗”

本病以外治为主。对于顽固患者,可以选用防风通圣散。

“方一”防风通圣散

“来源”《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15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芍药15克,大黄15克,薄荷叶15克,麻黄15克,连翘15克,芒硝15克;石膏30克,黄芩30克,桔梗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荆芥8.5克,白术8.5克,栀子8.5克。

“功效”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方解”方中麻黄、防风疏解在表之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荡涤在里之实热从大便而解,荆芥薄荷助麻黄、防风解表;连翘、栀子、黄芩、石膏、桔梗清泄里热;滑石清利湿热;川芎、当归、白芍和血祛风;白术健脾益气,甘草、生姜调和诸药。

“按语”表证不解者,去麻黄、防风;内热不甚者,去石膏;无便秘者,去芒硝。外治法可采用密陀僧散外搽患处;或以枯矾、雄黄各等份、研细末,鲜茄子切片,蘸药粉涂搽。

白藓

“概述”

本病多见于儿童,初起时头皮毛发根部出现灰白色屑斑,小者如豆粒,大则若硬币,日久可逐渐蔓延融合而扩大成片,毛发干枯,断折易落,参差不齐。搔痒或甚明显,久则毛发黄枯脱落,形成秃斑。一般愈后毛发可以再生,亦有永不再生者。病程较长,经年不愈,多在青春期到来后或多不治自愈。

白藓大多由羊毛状小孢子菌或铁锈色小孢子菌引起的头皮和毛发感染。青春期可自愈,这可能与青春期皮脂腺发达,头皮游离脂肪酸对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关,愈后不留疤痕。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接触患者的理发用具、帽、枕等传染而得;或理发时腠理司开,外邪侵入,结聚不散,以致气血不调,皮肤干枯而成;或由脾胃湿热内蕴,湿甚则痒流汁,热甚则生风生燥,肌肤失养,以致皮生白屑,发焦脱落。

“治疗”

本病以外治为主。对于顽固患者,可以配合内服法。

“方一”白藓汤

“来源”(经验方)

“组成”茵陈12克,蒲公英30克,银花15克,土茯苓30克,苦楝皮15克,土荆皮9克,蛇床子9克,苦参9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祛风杀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茵陈、蒲公英、金银花、苦参、土茯苓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土荆皮、苦楝皮、蛇床子具有祛风杀虫止痒的功效。

“按语”口渴心烦加花粉、栀子;脾虚湿盛加白术、滑石;咽喉肿痛加银花、山豆根;便秘加麻仁;大便秘结、舌苔黄燥加大黄。

另外,临床还常配合外治法,如外涂一扫光或雄黄膏,或5%硫磺膏配合拔发治疗。或用皂楝散:皂矾6克,炒苦楝皮9克,炒焦黄豆15克,川椒3克,共研细末,与适量桐油调和。用药前先剃去头发,再以明矾4.5克,川椒4.5克,煎水洗净患处,然后擦药,每日一次,15天为1疗程。

斑秃

“概述”

斑秃是秃发的一种,俗称“鬼剃头”,是一种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头皮鲜红光亮、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慢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年人患病更为普遍。其特征为头皮突然皮状脱落,脱发处的头皮鲜红光亮、状如涂油,故名油风。若头发全部脱落称全秃,全身其他处毛发也同时脱光者,则称为普秃。

斑秃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情志抑郁、内分泌障碍等,常易引发此病,常发生于过度精神紧张和机体劳累引起。此病可能因高级神经中枢功能障碍,毛细血管痉挛,毛发营养障碍而导致脱发。如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过度疲劳等,可突然发病或加重病情。对有过敏背景的斑秃,则可能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常发于青年之人,由于血热内盛,复由心绪烦躁,七情不遂,郁久化火,火热内蕴,热盛生风,毛发因之秃落。所以青少年患本病,多为内热所致,其治疗亦应以清热凉血,祛风生发之剂,不可妄服补药。精神情绪变化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治疗”

1.血虚风燥证

“症状”包括血热风燥证、风盛血燥证等。脱发时间较短,进展很快,有时是大把脱落,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头发干燥,头晕,目眩,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方一”神应养真丹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天麻、羌活、木瓜、菟丝子各等份。

“功效”养血活络,祛风荣发。

“用法”共为细末,入地黄膏加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空腹温酒、盐汤送下;或改为水煎服。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养血活血;菟丝子益精荣发;合四物汤补益肝肾,养血荣发;天麻、羌活祛风散寒;木瓜化湿活络;温酒、盐汤送下以助药力。

“按语”本方治疗风袭阳络,血虚失荣的油风。精血亏虚,失眠脱发者,加何首乌、黑芝麻养血益精;风湿阻络,日久不愈,加鸡血藤、丹参、红花、桑枝;风热上扰,头痛瘙痒者,加菊花、薄荷、防风、蔓荆子。

2.气滞血瘀证

“症状”在头发脱落前,先有头痛、偏头痛或者头皮刺痛等自觉症状,脱发病程较长或突然脱发,或病变处有外伤血肿史,胸胁胀痛,烦热难眠。舌淡暗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方一”①逍遥散合②通窍活血汤

“来源”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医林改错》

“组成”炙甘草15克,当归30克,茯苓30克,芍药30克,白术30克,柴胡30克,秦艽3克,羌活3克,香附3克,桃仁9克,红花9克,当归9克,牛膝9克,川芎6克,没药6克,地龙6克,炒五灵脂(包煎)甘草6克。

“功效”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健脾养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逍遥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且可以作为肝经引经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薄荷、生姜辛散达郁;通窍活血汤方中川芎、桃仁、红花当归活血祛瘀,秦艽、羌活、地龙通络活络除痹,没药、五灵脂、牛膝加强行瘀止痛之力,香附理气以利瘀血消散,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产后体弱、肢体周身疼痛者,加生黄芪;关节僵直、骨节畸形者,可选加蜂房、乌梢蛇、全蝎、炒穿山甲。肝郁气滞甚者,加香附、陈皮;血虚甚者,加熟地。

3.气血两虚证

“症状”包括心脾两虚证。患者多在大病、久病、产后发病。脱发渐进性加重,病程较长。伴有唇白,心悸,气短语微,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等全身症状。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或细弱。

“方一”八珍汤

“来源”《正体类药》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白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功效”益气补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不拘时温服。

“方解”方中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为君药。白术、茯苓助人参益气;当归、白芍助熟地养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使全方补而不滞,为佐药。炙甘草益中并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之功。

“按语”失眠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食少者,加陈皮、砂仁醒脾和胃;气虚甚者,加黄芪以增补脾益气之力,肝阳上亢所致头面眩晕禁用本方。

4.肝肾不足证

“症状”脱发经久不愈,甚至全秃或普秃,或边脱边长,所长之发纤细柔软。伴头晕,失眠,耳鸣,目眩,腰腿酸痛或遗精盗汗。苔少,舌质淡,脉细数。

“方一”七宝美髯丹

“来源”《积善堂方》

“组成”制何首乌赤白各300克,(去皮切片,黑大豆拌,九蒸九晒)乳拌茯苓150克,牛膝(酒浸)150克,当归(酒洗)150克,枸杞(酒洗)150克,菟丝子(酒浸蒸)150克,补骨脂(黑芝麻拌炒)120克。

“功效”滋养肝肾,补益精血,乌发壮骨。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丸重10克。每次1丸,每日2次,清晨温酒送下,午时姜汤送下,卧时盐汤送下。

“方解”方中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为君药。枸杞、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补血,共为臣药。当归补血养肝;牛膝补肝肾而强筋骨;茯苓健脾助运,淡渗利浊,以防纯朴而碍中焦之运化;补骨脂温补肾阳,助阴药之生化,寓“阳中求阴”之意为佐药。

“按语”本证辨证要点为须发变白,牙齿松动,腰膝酸软。对于脾胃虚弱而兼有痰饮内停者,不宜使用。临床可配合首乌针剂注射或冲剂口服;黄芪当归针剂注射;乌须生发丸内服;金锁固精丸口服;七宝美髯丹;六味地黄丸、肾气丸或八珍丸,或神应养珍丹。

足癣

“概述”

足癣是一种极常见的足部浅层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因其脚趾间或足底部生小水疱,脱皮糜烂流汁而有特殊气味,故称脚湿气。足癣因脚部角质层厚、皮脂缺乏、汗腺丰富、出汗较多、足部潮湿,利于霉菌生长繁殖而起,常在夏季加重,也有人终年不愈。其特征是足部出现水疱,脱皮,皲裂,糜烂。本病多系足跖部、趾间感染皮肤癣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所致。

中医将本病称为“脚气疮”、“烂脚丫”。《外科正宗》曰:“妇人脚丫作痒,乃三阳风湿下注,凝结不散,故先痒而后湿,又或足底弯曲之处痒湿皆然”。因此,本病发生是由脾胃二经湿热下注而成;或久居湿地,水中工作,水浆浸渍,感染湿毒所致。

“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内治,但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时,可辨证分为二型论治。

1.偏湿证

“症状”表现为水疱与脱屑,初起水疱成片,干后脱屑,搔痒无度,夏重冬轻,舌质红,苔薄,脉数或滑数。

“方一”三妙散

“来源”《济世奇方》

“组成”夏枯草15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味甘性寒,清热解毒消痈;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二药合用,可解一切痈疡肿毒。夏枯草清泄肝火,清热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

“按语”热毒重者,加连翘、野菊花;成脓者,加皂角刺、炙山甲。

2.偏热证

“症状”趾间湿润,糜烂浸淫,瘙痒臭秽,红烂脱皮,或者染毒成黄水疮,局部焮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一”萆薢渗湿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

“组成”萆薢30克,薏米30克,滑石30克,黄柏12克,赤苓15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通草6克。

“功效”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按语”本方治疗湿热下注之臁疮、下肢丹毒、脚丫破烂、肛周脓肿、妇女带下阴痒等。兼久病气虚者,加白术、黄芪;腰酸神疲者,加人参、鹿角胶。

对糜烂型,临床可配合半枝莲煎水待温浸泡患足,再外敷荆芥散或脚气粉;水疱型者,可以用复方土槿皮酊外搽,有脓疱者,用青黛膏外搽。

结节性红斑

“概述”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对称发生于小腿伸侧的红色或紫红色的炎性结节性皮肤病。其特征为散在的皮下结节,鲜红到紫红色,大小不等,按之疼痛。好发于小腿伸侧,皮损常反复出现,使病程迁延数月之久。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3~6,以春秋季节最为多见,是由细菌(主要是链球菌、结核杆菌)或真菌引起的过敏反应。

本病类似于祖国医学的“湿毒流注”、“瓜藤缠”,外感风邪,内有湿热,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瘀血凝滞而成本病。

“治疗”

1.湿热证

“症状”起病较急,皮下结节红肿,压痛明显,伴有头痛、发热、关节疼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滑数。

“方一”三妙丸

“来源”《医学正传》

“组成”黄柏12克,苍术18克,川牛膝6克。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黄柏苦以燥湿,且善祛下焦之湿热;苍术燥湿健脾,使湿邪去而不再生。牛膝引热下行。

“按语”用药时,宜姜、盐汤下,忌鱼腥、荞麦、热面、煎炒等物。

2.血瘀证

“症状”结节色紫,触之坚硬,胀痛明显,伴有下肢沉重,苔薄,舌暗红,脉弦涩。

“方一”桃红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9克,红花6克,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

“功效”养血活血祛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熟地滋阴养血,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诸药相合,活血而不伤血,化瘀而不伤正。

“按语”血崩气脱之证不宜用本方。

同类推荐
  • 消化系病诊治争议病案集

    消化系病诊治争议病案集

    近年来国内外出台越来越多的相关疾病诊治指南,使我们在诊治中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但是,诊治过程中还是有许多复杂的案例,需要结合实际病情,灵活掌握,适时运用。基于提高医术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的需要,我们收集了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的若干争议病例,在浙江省内多次组织消化专科医生讨论会,对这些争议病例对照诊治规范或共识进行分析,发现或多或少都有教训可供汲取。本书对这些病例逐个进行点评,并附有国内外对相关疾病的诊治指南,解读其中所存在的疑问。
  • 神奇的人体生命节律

    神奇的人体生命节律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的出版,将对我国人体生命节律的研究与应用起到推动作用。相信人体生命节律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掌握,将会为人类生活、安全及社会生产活动带来巨大的效益。
  • 中医学第二版

    中医学第二版

    本书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针灸、中医临床常见病五章。
  • 儿科临证医案

    儿科临证医案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是学习中医儿科诊治经验、提高诊疗水平很有价值的参考书,适合于中青年儿科医师、基层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自学者参考。
  • 本草纲目天然养生食物速查

    本草纲目天然养生食物速查

    在日常生活中,吃具有不同的性味、功效的食物,就可以达到养生食疗的目的。本书结合《本草纲目》精选了数百种日常中最常见的、天然食材,详细阐述了其性味归经、养生功效、食用禁忌以及简便易行的食疗方,方便读者查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食物,起到真正的养生的效果。
热门推荐
  • 和而不平

    和而不平

    从小白到大神,从只是消遣到以之会友,它带走了什么又带来了什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中小企业28种激励误区

    中小企业28种激励误区

    激励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战略性课题。对于各级主管来说,如果企业不能让一位员工为企业更好地工作,那企业可以找其他人来取代他;但如果企业不能让大多数员工甚至新招售货员更好地工作,那企业就必须激励他们。在保健因素实施成本越来越昂贵的今天,不妨尝试本书中激励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您会发现——原来激励员工也可以这样做。
  • 爱情看上去很偶然

    爱情看上去很偶然

    一场错位的相亲,导演了一场错位的相爱:陆尘宇替代苏枕与孟小吟相亲,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让她心动的却是苏枕;苏枕阴差阳错约会了秦伊诺,秦伊诺对他一见钟情,他却悄悄爱上孟小吟。两对情侣看似平静发展,却暗潮涌动:陆尘宇当着孟小吟的面与性感巧克力女郎放肆地跳着贴面舞;秦伊诺开始用尽手段引诱传媒集团总裁徐昌郡;苏枕和孟小吟深埋心底的真实感情日渐苏醒。
  • 天道祖龙进化系统

    天道祖龙进化系统

    少年穿越异界意外成蛇且看他如何进化为祖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哑舍古镜之续篇

    哑舍古镜之续篇

    看了古镜一篇,突然很想让何亦瑶和霍去病真正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篇续文,不过由于我写不了长篇小说,所以这篇略短
  • 中国少年百科知识2:历史文化卷

    中国少年百科知识2:历史文化卷

    本书讲述了对世界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让青少年更多的了解、体悟历史。
  • 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06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紧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省委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和改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解决关系民生的实际问题,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重要经济指标实现新的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物价比较低、群众得实惠比较多的良好态势。
  • 秦少游词精品

    秦少游词精品

    《秦少游诗词文精品丛书:秦少游词精品》在编写过程中,坚持以能力为导向,查阅了大量最新出版的旅游教材、专著、报刊,并广泛听取业界的宝贵建议,把握旅游发展最新动态,采用最新数据和资料,力求教材起点高、立意新、信息新、案例新。重点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秦少游诗词文精品丛书:秦少游词精品》特别注重文字表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逻辑、层次清晰,内容精炼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