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18800000002

第2章 跟着厚黑学做人

琢磨事,要先琢磨人

天下什么最难琢磨,答案是“人”。天下最复杂的是人,但天下最简单的也是人。无人不爱利,无人没有欲;无人不爱听好话,无人不爱得好处。所以,只要把握住人性去观察、去琢磨,就一定能发现可供抓住的弱点,一定能找到可供利用的弱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说好话,给好处,该“喂”的“喂”,该“捧”的“捧”,该抓住的抓住,该放弃的放弃,只要抓住了核心的问题,便是什么人都在琢磨之中了,自然也就可以在与人交往中游刃有余了。

胃口大的人,就让他吃个饱

厚黑之能人,必能利用一切形式以达到利用对自己有用之人的目的。若欲取之,必先予之。凡是懂得如何利用他人者,必懂得这一点。每个人都是有“胃口”的,若让人为你所用,必先满足人之“胃口”。即便有时这胃口有些大了,甚至难以接受,但也必先将之喂饱,以图大事得成。待其利用价值过了之后,下手必也黑之又黑。

汉初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将韩信是个胃口大的人,不但食量大得惊人,事业方面的野心也是非同一般的大。

韩信向来自负,恃才傲物,他之所以能忍受“胯下之辱”,就是因为他有天大的胃口要去满足,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大事业要去做,不能让这么一点小事耽误了以后的前程。终于老天让他认识了刘邦。而最以知人善任为傲的刘邦看到了韩信的“大胃口”,所以一开始就将籍籍无名的他登坛拜将,对其十分尊重,并令其统领三军,极大地满足了韩信的心理需求,又怎能不令他出力效忠呢?此后,韩信功名日隆,胃口也不断膨胀,而处于战争中的刘邦知道自己必须借助韩信的军事才能,于是他一次次满足韩信的胃口,并显得对韩信愈加尊重。韩信用兵自负,虽然他屡打胜仗,但打仗时几乎从不听刘邦的指挥,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却依然以他为重。在韩信平定齐国后,又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而此时正被困于荥阳,日夜盼他来救的刘邦虽气得破口大骂,但还是依他的要求封他为齐王。刘邦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胃口。在剿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后,韩信的胃口自然又胀大了,当时兵权还握在韩信手里,于是刘邦又封他为“楚王”,再次满足他的胃口。可此时刘邦已经开始了夺取兵权的行动,直到最终将韩信骗杀。

胃口大的人,就让他吃个饱。刘邦喂足了韩信,韩信也终于帮他打下了天下。后来韩信被吕后所杀,很多人认为刘邦背信弃义,负了韩信。可大家又不禁思考,以韩信之功,怎会落得个如此下场?许多人认为是韩信太专横了,仗着自己功劳大,有时候连对刘邦都不太尊重,伤了皇上的自尊心。然而,以刘邦之厚脸皮,又怎会因为这一点而动杀机呢。对于刘邦而言,韩信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胃口又太大了,所以该杀了。韩信死于自己已经“吃”了太多,而胃口还在膨胀。能忍受像韩信之恃才傲物、骄横无理又“胃口”奇大的人,非把厚黑之道运用到巅峰的如刘邦者不能做到。

说话艺术,口才价值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特点就是因物赋形,遇到什么东西就是什么形状。与人交际也是同样的道理,见到什么人,就应当说什么样的话。你与他站在同一立场,自然就容易拉近距离,消除隔阂。所以,厚黑学讲究“见人说人话,见神说神话”。这样自然就容易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上通下达,手眼通天了。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自古至今,无论在商场上还是官场上,如何说话无疑都是最重要的。口才好的人能把别人的说成自己的,让别人心甘情愿地给自己办事,还对你感激涕零、口口称谢;口才不好者给人办了好事还落个处处挨骂,人人喊打的局面。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将“口才、金钱、原子弹”列为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到了60年代,又将“口才、金钱、计算机”看成最具力量的三大武器。口才,即如何说话,一直独占鳌头。

口才研究的鼻祖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纵横家鬼貉子。他的着作《鬼谷子》就是专门教人如何运用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简而言之,就是为达到目的而察言观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神就说神话。鬼谷子的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很多人对此都不屑。但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的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个人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鬼谷子的弟子中有两个最为着名,这两个弟子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更令他们自己在中华史册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便是苏秦和张仪。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军队共同抗秦,何等荣耀,何等显赫。而后,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轻易就拆散六国合纵,使秦国得以逐个击破,为秦国立下不朽的功劳。

当然,大多数人可能一生都不会有苏秦、张仪那样的机会,但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口才了。任何人的生活中都处处体现着口才的价值,与人交际当然要让人听着你的话舒服,同时又能彰显自己的机智或诚实。

有这样一则故事,印证了口才的作用。古代有个卖锅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锅好,每次卖锅时必定要将锅掷到地上,并且使其完好无损,以证明锅的质量很好。然而有一天,这个卖锅的人运气很不好,他将锅往地上掷时,锅一触地就破了。但这个卖锅人一点也没有惊慌,他马上对买锅的人说:“看,像这样的锅,我是绝不会卖给你的。”说着又拿起另一个锅使劲摔在地上,锅毫无破损,卖锅的人说:“这样的才是我要卖给你的。”买锅的人当然很高兴地把锅买了去,临走时还夸他诚实,买锅就要买他的。如此一来,这个卖锅人不但成功地应付了“砸锅”的突发事件,摆脱了尴尬局面,而且还表明了他的诚实和机智,并顺利地做成了生意。这便是说话的艺术,口才的价值。

不但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要能将横的说成竖的,坏的说成好的。只要于你有用,只要利于你达成目的,便是你要说的东西。还要让人相信,让人觉得有理。苏秦合纵,当了六国的丞相;而张仪连横,助秦国统一了天下,凭的都仅仅是一张嘴。因为这张嘴上跳动的是艺术,讲出的是才能,如若掌握了说话这门艺术,自然就能走遍天下而无往不利了。

嗅觉灵敏,见风转舵

在厚黑术的运用过程中,灵敏的嗅觉是必不可少的。若没有灵敏的嗅觉,无论是在官场、商场还是交际场中,无论你的脸皮有多厚,心眼有多黑,都找不准方向。万一一不小心站错了队,那结局肯定是好不了。所以,凡善用厚黑术的人都必有一个灵敏的“鼻子”,嗅觉发达,善于做“墙头草”,哪面有势力,就投靠哪面,哪方有前途,就跟着哪方。今天还称兄道弟,共谋前程,明天一旦你失势,就给你告密,并做得理所当然,问心无愧。

臭名昭着的袁世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败类,但此人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嗅觉灵敏,见风转舵之快无人能及,很有资格在厚黑大庙中位居一席。

袁世凯曾任驻朝鲜通商大臣,1895年起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因为当时中国维新救国运动风行,光绪也表现出励精图治的一面,主张支持维新运动。袁世凯看到了这一点,觉得如果支持维新派肯定能获得不少好处,于是他在1896年加入了康有为等组织的“强学会”,与维新志士们一起慷慨激昂,致力救国,并迷惑了这班书生气十足的维新人士,光绪帝对他也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1897年,袁世凯任直隶按察使。为了寻求支持变法的军事力量,光绪皇帝于9月16日在玉澜堂接见了他。光绪帝先问袁世凯:“新政是不是符合当前的社会潮流?”袁世凯说得天花乱坠,扬言非新政不能救国。光绪心里高兴,又问他:“要是让你统率军队,你会对朕忠心耿耿吗?”他马上磕头发誓道:“臣当竭力报答皇上厚恩,一息尚存,必思报效。”光绪帝听了非常高兴,决定对他予以重任,第二天就降旨升袁世凯为侍郎后补,专门让他办练兵的事务,试图以此拉拢袁世凯保护变法。袁世凯也终于达到了他掌握军队的真正目的。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军队无疑是实力的最有力象征。有了军队,袁世凯在政治上的分量又重了很多。

1897年9月18日晚,谭嗣同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到法华寺袁世凯的住处,坦率地告诉袁世凯自己来访的目的,动员他杀掉荣禄,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等人支持维新变法,救国救民于水火。谭嗣同还对袁世凯说,如果袁世凯是背信弃义之徒,就请他到颐和园去告发自己,谋取荣华富贵。袁世凯当场慷慨激昂地表示:“我和你都受到皇上的非常之遇,救护之责,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拍着胸脯吹牛皮:“诛荣禄如杀一狗耳!”9月20日,袁世凯离京请训时,光绪再次召见他,除勉励袁世凯好好训练新兵外,还谆谆嘱咐,要他好好保护新政,并赐密诏一道,才珍重道别。

以光绪、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党,既无政权,又无军权,两手空空,却要对付慈禧这一帮根深蒂固的封建顽固势力。大祸临头之际,只得孤注一掷,寄希望于这个外表拥护新法的袁世凯。哪知道,袁世凯此时早看出了他们势力孤单,不足成事,在获得他想要的军权以后,维新派已无可利用价值,现在他琢磨着怎么投向慈禧,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袁世凯一到天津,便立即奔到荣禄的住处告密。荣禄听后大惊,连夜赶回京城,直接到颐和园乐寿堂求见慈禧太后。慈禧半夜爬起来听了荣禄的报告,气得七窍生烟,即刻带领大批随从杀回紫禁城。于是,“百日维新”就此夭折。慈禧太后再一次“垂帘听政”。变法六君子被杀,光绪被囚禁于瀛台。袁世凯却因告密有功,受到慈禧的宠爱,官职一升再升,最终成为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首脑人物。

所谓“墙头之草,随风摇摆。为官之道,见风转舵”。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墙头草”,随风派。袁世凯之所以官运亨通,无疑得益于他灵敏的政治嗅觉,在“强风”处获得收益,在“弱风”处巧取豪夺。只要手段运用得宜,便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管他哪方风强哪方风弱,只要自己站对了方向就没有问题。

晓之以理,诱之以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而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欲望。所以,自古至今,说服别人无非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将道理说清,利益给足,自然能打动人心,达到目的。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剿灭吴国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而勾践能有这个机会,全在于当年吴王夫差没有将越国彻底消灭。夫差之所以没有下定决心一举灭掉越国,以致留下后患,却与当时他宠信的大臣伯豁的进言大有关系。

吴国打败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向夫差求和,愿举越国全民投降吴国,并带着妻子去服侍夫差。伍子胥劝夫差说,越围与吴国世代都是仇敌,现在既然打败了他们,就应一举吞并越国,不能让越国再存在下去。夫差觉得有理,准备彻底灭了越国。勾践为了保存越国,与群臣商议计策。大夫文种献策说,夫差即位不久,打了这次大胜仗已经巩固了地位,一时应该没有什么打算了,现在坚持灭越,都是伍子胥的注意。而吴国太宰伯嚭这人贪财好色,而且他与伍子胥一直有矛盾,却很得夫差的喜欢,可以从这个人身上想办法。于是,勾践让文种去买通伯嚭,促成和议。

文种带着美女、珠宝和白璧夜访伯嚭,并卑躬屈膝地对他说:“东海贱臣越王勾践派我来禀告太宰,他因年轻无知,得罪了吴王,现在懊悔已经来不及了。他久闻太宰对吴王有显赫的功勋,是吴王的心腹爱臣,所以特意派我送来美女和若干礼品,表达对太宰的万分敬仰之意。勾践想求太宰在吴王跟前促成和议,他甘愿为吴王内臣,伺候吴王,那么我们越国也就名存实亡了,从此对吴国再没有一点威胁,只想保留个名字罢了。一旦太宰促成了合议,此后,贡物将源源不断地供奉给您。”

此时,伯嚭虽对美女、珠宝已经有些动心,但仍不满意地说:“眼看着越国就要打下来了,那时你们全国都归我们吴国了,你这一点东西算什么?”

文种说:“我国虽然打了败仗,但现在还有一支精兵。吴国如果逼人太甚,我们将杀妻杀子,烧毁宝物器皿,与你们背水一战。吴国就算最后胜了我们,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座空城罢了。没有了美女、珠宝,没有了粮食,就算你们灭了越国还有什么用呢?剩下的一点东西,等再分到太宰的名下,恐怕就什么都没有了吧!但要是太宰促成了此事,那么勾践名义上是来服侍吴王,其实就是来服侍太宰您呀。以后,春秋进贡的宝物就会先人太宰府再进宫中。那样的话,可以说是太宰您独揽全越国之利,别人连边都沾不上。希望太宰您好好考虑考虑。”

伯嚭觉得文种说得很有道理,露出了笑容。文种趁热打铁,接着又说:“我随身带来的美女,是从勾践的王宫中专门挑选出来的,将来还会搜寻民间的绝色送来伺候太宰。”伯嚭笑道:“既然越王不找别人而先找我,一定是因为了解我不是一个乘人之危的人,这使我感到很欣慰啊!那好,明天我一定在吴王跟前竭力促成和议。”

第二天,伯嚭见到夫差的时候,报告说文种又来求和了,并反复说明接受越国的投降既能得实惠,又能得仁义的名声,这可是当盟主很重要的一个条件。而且,勾践夫妇愿意人吴为臣,伺候吴王,这样,越国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接受投降远比穷兵黩武要好得多。再说,吴王即位还不到两年,内部还不十分稳定,对外用兵需要速战速决,而不利于拖延。再与越国打下去,对吴王的地位也有影响。夫差一想很有道理,便应允了。当下就召见文种,商定勾践夫妇于第二年5月入吴称臣,越国所有,尽入吴宫。当伍子胥听说前来劝阻的时候,却为时已晚。

文种夜访伯嚭,先晓之以理,让伯嚭明白留下越国对吴国的种种益处,尤其是对他的好处,然后再诱之以利,讲明以后会源源不断地送来美女、珠宝等。这样,伯嚭想不动心就难了。当然,这也是利用了伯嚭贪财好色,而且对越国向来没有什么恨意而得来的结果。

抓住核心,对症下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往往是矛盾复杂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每件事情的每个问题我们都一一去解决的话,恐怕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其实,每件事的核心问题往往只有一两个,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些核心矛盾,就能提纲挈领,看清事情的脉络,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把力气都用到这个主要问题上,事情再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清朝康熙年间,台湾还一直由郑成功的后代统治,没有归附清朝。康熙皇帝想收复台湾,几次出兵都没成功。这时,康亲王举荐姚启胜出任福建总督,全权负责收复台湾。姚启胜是浙江会稽人,跟随康亲王多年,在大小平叛战役中屡建奇功,康亲王对他十分器重。当时在起用姚启胜的问题上,朝廷内部曾有不少反对意见。康熙亲自召见姚启胜,当面对他进行了策问考察,随后才正式让他上任。

当时的台湾虽然内部矛盾严重,十分混乱,但因为台湾官员和百姓都不了解,也不相信清政府,所以台湾军民的抵抗情绪很强烈,再加上清朝水师没有台湾水师善于水战,因此收复台湾对清政府来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姚启胜上任后,针对当时台湾的状况和官民的心理,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方针,在对郑家军进行军事打压的同时,一反原总督不信任当地人的态度,安抚居民,并广贴布告,宣传保护沿海百姓,欢迎他们投诚。这一举措很快收到了效果,渐渐有沿海居民前来投诚。其中有个叫黄震的人曾是郑成功手下的百夫长,郑成功去世后,他降清归闽,以道士的身份隐居在福建,静观两岸的形式变化。

他看到姚启胜的安抚的确是出自真诚,受到感召的他主动找到姚启胜,建议修建专门安置台湾投诚官兵的场所。姚启胜接受了黄震的建议,在漳州修建了“修来馆”,专门用来安置降清官兵。姚启胜对投诚者不计前嫌,给予高官厚禄和妥善安置,而郑氏政权内部此时则矛盾重重,连军饷都快要发不起了。两相比较,人心自然渐渐归附于姚启胜,于是投诚者与日俱增。就连台湾派来的使者傅为霖也被姚启胜收为内线,暗中为清军通风报信。在台湾郑氏正式归降前,约有十三万郑氏官兵已经投诚降清。姚启胜的招抚政策为收复台湾立下了头功。

至此,台湾政权已经摇摇欲坠,再进行军事剿灭已经变得相对容易。而此时的核心问题已经由人心向背转为了纯军事问题。原清军将领大多不善海战,所以清政府兵员虽多,要收复台湾,却还缺了一个熟悉台湾、善于海战的将领。姚启胜深知这点,于是他多次力荐降清的台湾旧将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但因施琅的侄子在郑家军中任职而一直没有成功。

姚启胜却没有就此死心,后来又进行各方调查,在弄清施琅的侄子因密谋降清而被杀害后,他再次将施琅举荐上报,并详述了施琅与郑家的这段不共戴天之仇,施琅因此才获得了康熙的信任。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力排众异,郑重宣布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封太子少保。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兵攻占台湾门户澎湖列岛,歼灭郑家军主力。此后,康熙又让姚启胜招抚台湾郑氏当局。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权者郑克壤决定归顺清朝。至此,台湾又重新被纳入清朝版图中。

清朝之所以能够成功收复台湾,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康熙皇帝大胆起用了姚启胜和施琅;而施琅之所以成功又要依赖于姚启胜对他的招抚和大力举荐。

收复台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但南于姚启胜抓住了最为主要的问题,并下全力去解决这些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就注定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局必定会以清朝的胜利而告终。所以,无论看待什么问题,都要注意去领悟其最关键的核心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自然也就会药到病除了!

凡事要做最坏的打算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当身处顺境时,人们往往会志得意满,自我感觉过于良好,做任何事都只想到好的一面,总是幻想着成功之后的种种美事,却忽略了万一失败了怎么办,自然也就没有考虑如果失败了该怎样应对。所以常有人说,处在逆境自然是不幸的,但不会有太多危险,因为趴在地上的人是不会被摔死的。最可怕的是已经身处高峰却只知道欣赏高处的风景,而忘记了脚下的深山峡谷。这种人很容易摔下来,而一旦摔下来就往往会粉身碎骨。

任何人、企业或是国家都随时有可能陷入到危机当中,失败在很多情况下都无法避免,应付失败最好的方法就是凡事事前就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不理想的结局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容应付,而不至于手忙脚乱。美国着名商人特朗普曾说过:“有人说我只相信积极思维的力量。事实上我却很相信消极思维的力量。在经商方面我恰恰是十分保守的。每做一笔生意,我总是预先做最坏的打算,如果你凡事都先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意味着你有能力应付最坏的情况,那么成功将会不期而至。”

从前有头驴,它毫无怨言地帮主人拉磨,每天都重复着单调的劳动。一天,小马跑来告诉它,主人已经买回一台小钢磨,今后就不再用驴拉磨了。驴听到这个消息,经过短暂的兴奋后,反而变得心事重重起来。小马便问:“驴兄,你马上就要从这种枯燥的日子中解脱出来了,为什么还叹气呢?”驴说:“有了钢磨就不用我再拉磨了,这当然是好事,可一旦不用我拉磨了,那我又去干什么呢?主人该不会杀了我吧?”小马却高兴地说:“你从此可以帮我一起给主人搞运输,也可以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是很好吗?”驴连连摇头说:“那样每走一步都会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多可怕呀!而且我又没你跑得快,又不熟悉环境,如果做不来,说不定主人就会杀了我呢!”小马说:“唉,也对,谁叫你是个蠢驴呢。不过,你也不要悲观,主人怎么会随便杀你呢。”果然,第二天主人就不让驴拉磨了,而是带着它和小马一起去搞运输。驴很害怕做不好会被主人杀了,于是它就努力地工作,只为了能够活下来。而小马却不以为然,驴来帮它后,它反而懒惰了很多。

一段时间后,驴已经适应了运输的工作,而且驮的货物比小马还多。尽管如此,驴还是每天提高警惕,并暗暗探好了路,一旦哪天主人来杀它,它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栅栏的缺口处跃出去,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它相信自己已经可以跃过那道从前无法逾越的栅栏了。终于有一天,主人拿着刀向他们走过来,警觉的驴很快就发现了,奋力向栅栏跑去,跑了一段后它才注意到主人竟然是要杀小马。小马也直到这时才发现主人要杀它,惊慌地朝栅栏跑去,但它最近工作太懒散了,曾经那道可以轻松跃过的栅栏已经成了它生命的障碍。最终,小马被主人杀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就像上文中的驴那样,随时都要有危机意识,而不能自以为聪明能干,就不思进取,以为永远不会有危险降临在自己身上,总是幻想着自己已经多么多么优秀,而忘记了自己脚下的路可能已经不再踏实,随时都有陷下去的可能。每做一件事,预先都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样,就没有什么结果能逃出你的预计,你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应付那些结果,而且这样做的话,往往会有令你惊喜的结局出现。

智慧做人的厚黑哲学

做人的智慧博大精深,如何掌握做人的智慧?关键就是要博得他人的好感。压制住自己的私欲,适当地运用“善良”,学会“慷慨”与“原谅”,愿意“吃亏”,当你具备这些“品质”时,那么你就已经赢得了他人的好感。

将“伪善”运用到恰到好处

在厚黑的处世哲学中,没有善恶,只有利益。所以,当“善良”符合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时,厚黑者当然不会介意去“善良”一把。然而,善良的定义往往是因对不幸的人抱有同情、怜悯之心而去帮助别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善良是要损害自己的利益去令别人获得利益的。所以,在以厚黑为处世哲学的人那里应该是找不到真正的善良的。人们往往把在善意行为的表象掩盖下的实际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做法称为“伪善”。历史上的许多着名人物都是“伪善”行为的能手。

例如开创宋朝三百多年江山的宋太祖赵匡胤,便是此中的佼佼者。赵匡胤以将军身份,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夺取后周政权,几乎没费一兵一卒就当上了皇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7岁,当时政局很不稳定。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春),北汉勾结契丹,一起入侵后周。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是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后,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只能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认为朝中只有大将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在国家危难时,赵匡胤却推脱说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赋予赵匡胤最高军权,让他可以调动全国兵马,赵匡胤这才领命。几天后,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发,傍晚行至陈桥驿后安营扎寨休息。

这时,军中懂得天文星术的苗训却拉着门吏楚昭辅,指导他观看此时的天象:只见天上太阳下面又出现了一个太阳,一道黑光在两个太阳之间来回游荡着,很长时间才消失,这天生异象令全军哗然。正好此时又有传闻说韩通把持朝政不发粮饷,于是大将军赵普和各位将军连夜开会讨论此事。黎明前,全部军士在驿门集合,喧哗吵嚷着说要拥立赵匡胤做皇帝。有人出来阻止,军士们也不加理睬,只是不停喧闹。天快亮时,军士们渐渐逼近了赵匡胤的寝帐,由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进帐禀告兵变之事,睡梦刚醒的赵匡胤这才慌忙起床出帐。这时诸将士已经排好了整齐的队伍,纷纷站立在大帐前说道:“诸军无主,愿拥立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还没有来得及说话,便有人把一件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于是,将士们一齐下拜,高呼“万岁”,然后搀扶着他蹬鞍上马。赵匡胤故作无奈,握紧缰绳,对众将士说:“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众将士都下跪答道:“一定唯命是从。”赵匡胤便慷慨激昂地说道:“太后、主上,我都以最高的礼节侍奉他们,你们不得惊驾犯上;京内大臣与我同朝为官,你们不得欺压凌辱他们;朝廷府库及士庶之家,你们不得抢掠侵扰。遵守命令者有重赏,违背命令者罪及妻子,绝不宽恕。你们可听清楚了?可能遵守?”众将士听到命令后,都齐声答应,觉得赵匡胤是个深明大义的明主。赵匡胤于是整饬军队、严肃军纪,开始转移方向,又回到京城。副都指挥使本来打算组织军队抵抗,却被政变将领王彦升杀死在家中。赵匡胤顺利登上了皇位。

当时,赵匡胤虽手握军权,但并非人人都拥其篡位。所以,赵匡胤故意下令保护太后、皇上,不许伤害皇家之人,又表明所有原有官员皆不罢黜,且令将士不得欺辱,因此得到了大多数官员和百姓的支持。赵匡胤故作姿态的一再声明,让他只遇到很小的一点抵抗就成功地篡夺了皇位。赵匡胤篡取政权手段之高,不得不令人佩服。这除了要归功于他成功地利用了当时的政治形式及自己手握天下兵马的实力外,恰到好处的“伪善”表现,也为他的顺利夺权贡献良多。

“伪善”是一种厚黑手段,运用好了不但能给自己带来利益,还能赢得一个好名声。但要把“伪善”运用好也并不容易,少了可能根本毫无用处,无法掩饰自己的真正目的;而太过了也很容易露馅,以至被人识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只有将“伪善”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不易察觉背后的用意,即便是让别人知道了,也不得不对你俯首称臣,才算掌握了其中的真意。

投其所好,意在掳之

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当然也少不了求助于人。这时候,往往要低三下四,请客送礼,以求达到目的。但在与人交往,尤其是求人过程中有个前提,就是要投“脾气”,关键就在于能否投其所好。

在推销过程中,如何打动顾客是一门艺术。当领悟了投其所好的诀窍后,也就等于掌握了推销的艺术,这时,成功就会越来越近。菲德尔电气公司的一位推销员就用这种办法达成了一笔大生意,顺利完成了推销用电的任务。

有一天,菲德尔电气公司的一位推销员走到一户看来很富有的人家门前。户主布朗肯·布拉德老太太只将门打开了一条小缝,当她得知来人是来推销用电的推销员之后,便毫不留情地把门关上了。推销员又鼓足勇气敲了半天门,大门才又勉勉强强地打开了一条小缝,但没等他说话,老太太却已经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开了。推销员只好暂时离开。不过他并没有气馁,经过一番调查后,他又上门了。等老太太把门开了一条缝时,他赶紧大声说道:“布拉德太太,很对不起,打扰您了,但我这次来并不是为了让您买电,只是想向您买一点儿鸡蛋。”听他这样说,老太太的态度温和了许多,终于把门打开了,老太太温柔地问他:“您怎么知道我的鸡蛋好呢?”推销员暗自高兴,他知道投其所好之计算是初见成效,于是更加诚恳、恭敬地说:“我听附近的人说只有您家的鸡蛋是最好的。夫人,我今天想给太太做个蛋糕,今天是她的生日。可您知道,做蛋糕一定要有好鸡蛋才行,所以我只能跑到您这里来请您卖给我几个了。”老太太一听顿时高兴得眉开眼笑,赶紧把他拉进了屋里。

推销员进屋后,很快速地瞄了一下四周的环境,发现屋里有整套的奶酪设备,断定男主人是养乳牛的,于是继续说:“夫人,我相信您卖鸡蛋赚的钱一定比您先生卖牛奶赚的多。”推销员这一次算是说到了布拉德太太的心眼里,他跟丈夫向来谁都不服谁,可从来没有人当面承认过她比她丈夫强。因此,布拉德太太马上把推销员当作了知己,不厌其烦地带他参观鸡舍。推销员知道,他的计策即将成功了。但他在参观时还是不失时机地发出各种赞美的声音。在赞美声中,老太太与推销员谈得越来越投机,也越来也深入。老太太滔滔不绝地传授给他养鸡经验,他也听得很认真。老太太同时也向他请教了用电的好处。他们变得很亲近,几乎无话不谈。推销员针对养鸡的需要详细地向老太太阐述了电的作用。两个星期后,推销员所在的公司收到了老太太的用电申请。更让推销员欣喜的是,不久之后,老太太所在地申请用电的住户源源不断。原来老太太已成为这位推销员的义务助手。

投其所好不是教你狡诈,不是坑蒙拐骗,它需要动一点脑筋,是心智机能的调动。投其所好是交往沟通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找到了对方的爱好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往往都能有所收益。投其所好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沟通方法。它是为了寻求不同人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就像将两匹驰骋在旷野上的骏马拉入同一条跑道中,让它们彼此相识,共同奔驰。投其所好就是调动你的知识、才能的优势,来向你所求助的人发出你真诚的信号,使别人愿意来帮助你,最终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得理之时让三分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见人都应该是讲理的,也都知道没有理就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就会感觉理亏。可是就算得理了也不要做得太绝,要给人留条活路。同样之理,在待人做事方面,没理不要胡搅蛮缠,得理也要让人。这就是俗话说的“为人不可太绝”的道理。

胡雪岩在做人方面有一点很令人钦佩,那就是即使完全有能力置对手于死地,而且也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时,他也绝不把事情做绝。

有一次胡雪岩到苏州办事,临时到“永兴盛”钱庄兑换二十个元宝急用,谁知这家钱庄不仅不给他及时兑换,还平白无故地诬蔑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的银票没有信用,使他非常生气。胡雪岩在这家钱庄无端受气,自然想狠狠整它一下,而且他也完全有能力把“永兴盛”彻底整垮。“永兴盛”钱庄本来就来路不正,而且“永兴盛”的经营也有问题,他们贪图重利,虽然只有十万银子的本钱,却放出二十几万的银票,已经岌岌可危了。胡雪岩本来想借浙江与江苏有公款往来这件事,凭着自己的影响,将海运局分摊的公款、湖州联防的军需款项、浙江解缴江苏的协饷等几笔款子合起来,换成“永兴盛”的银票,直接交江苏藩司和粮台,由官府直接找“永兴盛”兑现,这样一来,“永兴盛”不倒也得倒了,而且这一招借刀杀人,一点痕迹都不留。即使将它一击倒地,大概也不会有多少人同情,可能还会因为替钱庄同业清除了一匹害群之马而得到赞扬。但即使是这样,胡雪岩最后还是放了“永兴盛”一马。足见他一直所秉承的“将来总有见面的日子,要留下余地,为人不可太绝”这句话并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确确实实这样去做的,这其实可以看做是胡雪岩的一条做人准则。

这其间自然有胡雪岩对于自我利益的考虑,正所谓“将来总有见面的机会”,事情做得留有余地,也就为将来见面留有了余地。事实上,对于生意人来说,这样考虑也是十分必要的。

俗话说:“给人一活路,给己一财路。”从商者都应该把目光放远一些。有一天,一位旅客在飞机场上看见一位衣冠楚楚的商人在大声斥骂一名搬运工,后来打听知道,工人只是将他的行李托运得慢了一点。这位商人却没完没了地咒骂,虽然工人已经再三道歉,他却还没有收敛的意思。商人骂得很凶,搬运工却越显得若无其事。等商人走后,那位旅客称赞搬运工有涵养。“噢,是吗?”搬运工笑着说,“你明白吗,那家伙是到加利福尼亚去的,可是他的行李嘛,将会运到纽约去了。”可见得理不饶人对自己也是没有好处的。

和有的商人喜欢咒骂别人不同,美国着名的钢铁大王查尔斯·史考勃是一个喜欢用微笑来解决问题的人。一次中午休息时间,他经过自己的钢铁厂,看到有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就在他们的正上方高悬着一块大牌子——“禁止吸烟”。史考勃思考了一下,面带微笑地朝吸烟者走去,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幽默地说:“各位,如果你们能够到外面抽掉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顿时,几名吸烟的工人马上把烟火掐灭,并对史考勃产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为史考勃没有直接责骂他们,而是用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让他的下属乐于接受自己的批评。在这个小故事中,钢铁大王可谓很有理了,但他没有盛气凌人,没有用粗暴简单的方式,而是得理让人,结果他的工人不但纠正了错误,还对他心存感激。

处世无方最易得罪他人而招来横祸。与你共事的人只要受了你的气,就可能会跟你作对。而得理让人则会赢来人们的感激和尊重。人们经常陷入“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的自我意识之中。可天下的理又怎么会让你一个人占尽,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之时让三分,这样既给别人留了颜面,也算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学会“爱上”自己的敌人

“爱上”你的敌人,大多数人听到这句话,可能都无法理解。“爱上”敌人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多数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即便是暂时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应当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者抓住机会嘲讽对方一番,中伤一下也是好的,又怎么能够“爱上”呢?可见要“爱上”敌人是多么难。就因为难,所以人的胸怀城府才有高下,有大小,也就是说,能做到“爱上”敌人的人,他获得的成就往往比只会中伤敌人的人要高。当然,这里的“爱上”指的是在你的敌人处于强势时应采取的一种策略。你主动示好就迷惑了对方,使对方搞不清你对他的态度,甚至误认你们已化敌为友。等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伺机而动了。

公元1661年,清顺治帝病死,8岁的玄烨即位,改年号为康熙,奉顺治帝遗诏,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在皇帝亲政前主持大局。康熙一直在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抚养下长大,太皇太后孝庄十分精明能干,又很有政治远见。在她的教养下,康熙少年时就具备了精明能干、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刻苦练习武艺,功夫精熟。但由于按照清朝规定,后宫女性不得参与朝政,所以朝政一直掌握在四个辅政大臣的手中。

虽然四位顾命大臣共同主持朝政,但这四位大臣彼此之间也有矛盾。其中索尼、遏必隆、鳌拜属两黄旗,而苏克萨哈则属正白旗。在鳌拜和遏必隆眼里,苏克萨哈是一个异己,所以他们处处与他为难。索尼虽然机敏精明,德高望重,但年老多病,常常默许鳌拜的所为。遏必隆在军国大政上没有什么主见,总是随声附和鳌拜,甚至还把自己的位置让给鳌拜。鳌拜虽然在四大臣中名列最后,但他是三朝元老,战功显赫,经常居功自傲,朝臣们也都非常畏惧他。只有苏克萨哈对鳌拜的骄横跋扈十分不满,经常和鳌拜发生争执。于是两人积怨成仇,彼此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1666年,鳌拜寻衅将支持苏克萨哈的三位大臣苏纳海、朱昌柞、王登打入监牢,甚至都不等康熙同意,就擅自假传圣旨把人杀了。

索尼死了以后,鳌拜决心除掉苏克萨哈这个唯一的绊脚石。1667年7月,康熙亲政。苏克萨哈自动请求罢官去为先帝守陵,并说,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保住性命。他这么说,就是为了一吐被鳌拜打压的郁闷之情。鳖拜见他如此明目张胆地表示对自己的不满,顿时动了杀心,他抓住这个机会,假托皇上的名义,将苏克萨哈及其兄弟、子侄全部逮捕入狱,随后鳌拜又指使亲信编造罪名,奏请皇上要将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康熙知道鳌拜是为报私仇,但迫于鳌拜手握兵权,又党羽众多,虽恨鳌拜入骨,却装出非常尊重鳌拜的样子,下旨将苏克萨哈绞死。

此时,康熙虽已亲政,可是鳌拜仍在结党营私,培植羽翼,继续把持朝政,根本没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政事常常是鳌拜在家商议决定,然后拿出来施行,甚至连康熙决定的事情也可以推翻重议。当着康熙的面,整拜经常高声质问并呵斥大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康熙深感一日被鳌拜压在头上,就一日不是真正的皇帝,于是下定决心清除“鳌拜集团”。但此时万万不能公开招惹鳌拜,于是康熙不动声色,对鳌拜表现得愈加尊重,还给鳌拜加封晋爵,只在私下里暗暗布置。鳌拜有一次生病,康熙亲自到他府上探望。当康熙走到病床前时,御前侍卫们发现鳌拜神色异常,立即抢先一步,从鳌拜的卧席下面翻出一把刀来。这本是意图弑君的铁证,康熙却不动声色,笑着说:“刀不离身,是咱们满洲人的习俗,怪不得鳌少保。”对此事丝毫没有追究。

为擒拿鳌拜,康熙选出一批身强力壮的小侍卫,组成一队,每日练习摔跤。鳌拜奏事,康熙也不让这些人回避,还表现出一副玩物丧志的样子,于是鳌拜以为皇帝年少爱玩,不喜欢管理朝政,就毫不戒备。

1669年的一天,康熙单独召见鳌拜。等鳌拜一进来,康熙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小侍卫们一跃而出,经过殊死搏斗,终于将鳌拜拿下,并将其打入大牢。康熙召大臣们审定了鳌拜的三十条大罪,按律应处斩。鳌拜恳请免于一死,指着自己身上为救太宗皇帝而留下的伤疤,请皇上法外开恩。于是康熙改判鳌拜终身监禁,并把鳌拜的党羽亲信一网打尽。不久,鳌拜也死于狱中。

假如康熙在亲政之初,不能忍受鳌拜骄横跋扈、目无君上的态度,他是无法把朝政夺回来的,反而会惹来鳌拜的防御、戒备,甚至造反也不无可能。但是,康熙聪明地“爱上”了鳌拜,对他处处给予尊重,表示恩宠。如此,才顺利地消除鳌拜的防卫之心,夺回了政权。所以,当你与敌人的实力无法相比时,不妨采取主动,“爱上”敌人,这样就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迷惑住对方,以获得最后的胜利。

“慷慨”得当,回报无穷

以厚黑哲学为生存之道的人,自然不会随便把自己的东西拱手送人,但也有许多成大事者由于慷慨而得益。厚黑做人,如果你“慷慨”得适当,就能获得无穷的回报。在这方面,善于以“慷慨”做投资的吕不韦堪称专家。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往来于各地,倒买倒卖,积累了万贯家财。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昭王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子楚排行居中,不受宠爱。因此,被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曾经多次攻打赵国,因而赵国对待子楚也就不太客气,所以子楚在赵国生活窘迫,很不得意。

有一年,吕不韦到邯郸做买卖,见到了子楚,心想:“这人可以用来做笔大买卖。”于是他前去拜见子楚,说:“秦王老了,安国君已经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喜欢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虽然没有儿子,但能够确立安国君的继承人。如今你们兄弟一共有二十多人,你排行居中,不太受宠,所以才长时间被留在赵国做人质。如果大王去世,安国君继位为君,那么您就别指望与早晚守在你父亲身边的兄弟们竞争太子的位置了。”

子楚说:“那我又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现在您手头拮据,又客居异国他乡,没有金银珠宝孝敬父亲,也没有能力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怎么富有,但我却愿意携带千两黄金为您去秦国打点,说服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继承人。”子楚听到此言连忙叩头拜谢,说道:“如果您的计划真的能够实现,我甘愿与您共享秦国。”

于是吕不韦便拿出五百两黄金送给子楚,作为在赵国生活和结交宾客的费用,同时又拿出500两黄金购买稀奇珍贵的宝物,带着去了秦国。他把带来的东西以子楚的名义全部献给了华阳夫人,并声称子楚如何贤良聪明,遍交天下诸侯宾客,如何日夜流泪思念着父亲和夫人。

华阳夫人听说后,非常高兴。吕不韦又设法劝说华阳夫人认子楚做儿子。华阳夫人觉得有道理,就找机会委婉地对太子谈起了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说他非常贤良聪明,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华阳夫人又流着眼泪说:“我虽有幸能够得到太子的宠爱,但不幸的是没能为您生个儿子,我希望认子楚做儿子,立他为继承人,以便使我的终生都有个依靠。”

安国君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就和华阳夫人刻下玉符作为凭证,约定立子楚作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又送了许多财物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作子楚的老师,子楚因此在诸侯国中名声大振。

吕不韦有个非常漂亮又能歌善舞的小妾,而且已经怀上了吕不韦的孩子。有一次子楚和吕不韦一起饮酒时见到了这个女人,非常喜欢。于是趁起身给吕不韦敬酒的时候,向他讨要这个美人。当时吕不韦很生气,但考虑到小妾已经怀上了自己的孩子,就想趁此机会让自己的后代有朝一日成为秦国的主人,于是就献出了他的小妾。这个小妾向子楚隐瞒了自己有孕在身的真相,十个月后,生下了赢政。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攻邯郸,形势危急,为此赵国要杀掉子楚。吕不韦拿出六百两黄金贿赂了看守子楚的小吏,子楚才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军营,后来回到了秦国。

不久,秦昭王去世,安国君在位一年之后也去世了,谥号为孝文王。太子子楚继位,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吕不韦被任命为丞相,封文信侯,享有河南洛阳十万户的封地。庄襄王在位三年后逝世,太子政继位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至此,吕不韦的权位达到了顶峰。

吕不韦通过他的“慷慨”不仅封侯拜相,富可敌国,更是让自己的儿子做了秦国的国王,自己成了“仲父”,真可谓回报无穷!可见有了智慧,再在适当的时候付出适当的“慷慨”,所能获得的回报必定是巨大的。

明处吃亏,暗中得福

俗语有云:“吃亏是福”。厚黑学认为,这里所谓的吃亏是有意识地主动去吃“亏”,其行为当然也是有目的性的。有时候,你表面上好像做了一件非常吃亏的事情,其背后得来的确是极大的好处。

刘邦起兵之初,让萧何主持关中的事务,他自己在外征战。当刘邦与项羽对峙时,却三番五次地派人慰问萧何。萧何觉察出刘邦是在怀疑自己,弄不好就要惹来杀身之祸。经过与谋士商量,他把自己的弟弟和亲戚中能当兵的壮年男子全送到了刘邦的军队中。这样虽然家人和亲朋不理解,但他知道,这个“亏”是一定要吃的。

果然,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以后,在与群臣评论谁的功劳最大时,谁也没有想到他会说是萧何。众臣觉得萧何虽有功,毕竟只是个文官,怎么能与那些在战场上拼死厮杀的将领们比呢?刘邦却说:“你们所有人都只有自己跟着我,虽是出生入死,也不过你们一人而已,可萧何把他的全家都送到了军中,他是带着整个家族与我刘邦共荣辱啊!”于是群臣哑口无言了。萧何此后更受重用,位及相国。

萧何因为当年的这一明智之举,不但使刘邦的疑心尽去,还为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厚黑学认为,真正懂得在厚黑为人处世上寻求利益者,往往都是不拘泥于一时的“亏”和“福”的。只有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福利。

古时候,有个国王想买一匹千里马。他派人四处寻找,可找了3年也没有找到。有个大臣打听到某个地方有一匹千里马,就对国王许愿说,只要给他千两黄金,他保证3个月内把千里马带回来。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大臣马不停蹄地去找那匹千里马,可当他赶到那里时,那匹千里马却已经死掉了,它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一架马骨。大臣想:自己已经向国王许了愿,如果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去,国王肯定会怪罪,闹不好性命都会不保。怎么办呢?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大臣终于有了一个主意——他拿出所带黄金的一半即500两黄金,买下了那匹千里马的骨头。3个月的限期到了,大臣便带着买来的马骨去见国王。见大臣买的不是千里马,而是一架马骨头,国王大怒道:“我要你买的是千里马,你却花500两黄金给我买回了这些无用的马骨头,难道你不知这是欺君之罪吗?”

大臣平静地回答说:“陛下请息怒。您不要小看这马骨头,它会为您变出千里马。”

国王听了之后很纳闷:“此话怎讲?无用的马骨头怎么能变出活马来呢?”大臣说:“死的千里马尚且肯出500两黄金,何况是活的千里马呢?听说陛下肯花500两黄金买一架千里马的骨头,天下的人就会相信您真的爱惜千里马,因此很快就会把活的千里马送上门来的。”

国王认为大臣说的有道理,就以隆重的仪式埋葬了马骨。这件事不胫而走。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把3匹千里马送到了国王的面前。

身带千金欲求千里马而不得,用500两黄金买回一架马骨,就有3匹千里马上门求购。其中得失,一目了然。故事中的大臣做的“吃亏”事自然也就变成了好事。可这样的“好事”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通达世事的智慧,敢于吃亏的勇气。所以,做人做事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就不肯放手,更不要抱着死也不吃亏的心思,要学会在表面的亏损中求得藏在暗处的福利。

拼命离间,省得攻坚

我国古人在政治斗争和两国交战中就已经把“离间”“反间”等计策运用得出神入化。俗话说“祸起萧墙”、“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当从外面无法突破敌人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敌人内部想办法,而离间无疑是最为实用,也最为奏效的方法。

该小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君子

人们经常会以君子或小人评论别人的品行,每个人都喜欢和君子交往,厌恶小人。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君子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顾及他人的利益,所以每个人与之交往起来都会放心,觉得安全。而小人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不但从不关心别人的利益,还会损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在与小人的交往中,君子往往是吃亏受屈的一方。

之所以小人常常战胜君子,获得利益,并不是因为君子不如小人聪明。通常是君子行事光明正大,所以缺点、弱点暴露无遗。而小人则是因为躲在暗处,尽管耍阴耍狠,手法上却漂漂亮亮,无懈可击。于是正、邪之间的对战,通常是小人踩住了君子的弱点,而君子要抓住小人的“辫子”却是难上加难。所以,小人很容易耀武扬威,得意于一时;而君子要战胜小人,必须要有“以小人之道还治小人之身”的能耐,而且不能被自己的君子性格所束缚,不屑和小人计较。事实上,该小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君子。

明朝弘治年间,有一次兵部抓到了一个叫做王和尚的强盗首领,在审判过程中,王和尚在事实面前只能认罪,而且咬出了另外两名主要从犯多应亨、多邦宰兄弟。随后,这两名原本以为自己可以逍遥法外的多家兄弟也被缉拿到案,认罪服法。

人证、物证俱在,罪犯已经认罪,本应是铁案一件了,但奇怪的是,没过多久,多家两兄弟的母亲却不断上告说兵部审判不公,她的孩子是冤枉的,要求重审。

这时,担任兵部尚书的王阳明看过案宗后,知道王和尚本就是个臭名昭着的强盗土匪,他交代的多家两兄弟的罪行也都与事实相符,而且,多家两兄弟也已经认罪了。可此时,他们的母亲却如此嚣张,到处喊冤,一定是认为能为儿子翻案无疑,但她凭什么如此有恃无恐呢?王阳明认为其中必有文章,他推想多家兄弟的母亲可能已经买通了王和尚准备翻供,好为儿子脱罪。

于是,重新审案当天,王阳明以安全为由,将审判地点设在衙门后堂的密室。密室昏暗,审判桌子下面又用布帘挡上,王阳明预先在桌子底下藏了一名官员,然后再传提三名罪犯。三名罪犯到了之后,王阳明只随意问了几句话,事先安排好的衙役便前来报告说有贵客来访,王阳明就借口出门迎接客人,把三名罪犯单独留在密室里。三名罪犯眼看四下无人,就立刻抓住机会,交头接耳起来,三人先是相互埋怨,又把原先商定给王和尚的好处复述了一遍,在王和尚表示同意后,还把准备串供的说辞又互相印证了一遍,确定没有漏洞,才安静下来。

等王阳明回来之后,事先躲在案桌底下的官员立刻爬了出来,将王和尚准备要为多家两兄弟脱罪的供词重述了一遍。三个罪犯一看,当场傻眼,拼命叩头请求饶命。

对这种已经串通、买通好的案子,如果王阳明只是威威严严地坐在公堂之上,除了严刑逼供之外,恐怕也只能将人放了!而王阳明能够讲究办案技巧,聪明布阵,智慧断案,该小人的时候,绝不君子,如此狡猾的罪犯,也只有认罪的份了。

该小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君子,君子只有抛掉束缚自己的某些死板的道德枷锁,才能有望在与小人的斗争中获得胜利。事实上很多时候君子的失败往往损害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许多无辜的人的利益;小人的伎俩通常也并不是很高明,只是他们从来不会去考虑别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可以置大多数人的利益于不顾,所以可以不择手段。因此,在与小人的斗争中,该小人的时候,绝对不能君子。

主动掀牌,避免摊牌

在社交活动中,总有一些事情最后会面临非摊牌不可的选择,是选择自己掀牌,还是等人摊牌,这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与其等到别人摊牌将你推人死角,倒不如主动掀起牌来,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反而能力挽狂澜。

如在推销商品中,夸夸其谈虽经常迷惑住意志不坚的人,摇尾乞怜虽常常博得善良人的同情,可遇到有主见、爱怀疑的人就不那么好用了。这时候,主动掀牌,不卑不亢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一位做事很有主见的商人,对推销员向他推销的商品总是持怀疑态度,也很少买推销的商品。久而久之,推销员们都已经对卖给他东西感到绝望了。有一天,一位推销员来到他的门前,这个推销员知道自己如果上来就对自己的商品一通吹嘘,肯定是不能成功的。来此之前这位推销员早就仔细分析了对方的具体情况,并想出一条推销妙计。双方一见面,推销员便很有礼貌地说:“我早知道您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对我今天上门拜访您肯定会提出不少异议,今天您是否买我的商品无所谓,我只是很想听听您的高见。”他一边说着,一边把事先准备好的18张纸片摊在商人的面前,“请随便抽一张吧!”这位商人从推销员手中随意抽出一张纸片,见卡片上面写的是顾客们对他所推销的产品提出的异议。当客户把18张写有顾客异议的卡片逐个看完之后,推销员接着说道:“请您再把那些纸片翻过来读一遍。”原来每张纸片的背后都标明了推销员对每条异议的辩解理由。这位商人一言未发,认真看完了纸片上的每行字,最后忍不住露出了平时少见的微笑。面对这位办事认真又经验老练的推销员,这位商人开口道:“我认了,请你开个价吧。”

小小一张纸片虽然平常,可此时在推销员的手里却成了掀牌的“秘密武器”;寥寥几句异议虽然刺目,在这里却成了当面掀牌的绝好帮衬。如果他上来就滔滔不绝的夸赞自己的产品,等商人自己提出异议的时候,再来试图掩饰或辩解,肯定已经无法令商人相信他了,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推销员开诚布公地在顾客面前掀牌,有时会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在当面掀牌之后,顾客往往失去了反击的余地和推托的借口,心思全被对方琢磨透了,再要重复原先的老调,岂不让人笑话,反而令自己难以下台。所以,当面掀牌并不等于高挂免战牌,而是一种新的挑战方法,是推销员的主动出击。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推销员缺乏挑战意识,没有一种主动出击的精神面貌,他们寄希望于顾客的“施舍”和“赐予”,表现出一种乞求对方的神态,这样是很难收到预期的推销效果的。这如同乞讨式的化缘,其实并不能挽回颓势,即使顾客大发慈悲,产生恻隐怜悯之心,那也仅仅是对推销失败的暂时安慰罢了。

只有具备挑战意识,在各式各样的对手面前掌握主动权才能为自己的成功带来希望。当各种斡旋都已失去作用,不得不面对摊牌时,不妨主动出击,把话挑明,把牌掀开。当你这样做了时,也许就会发现,对方已经失去了对付你的杀手锏,气势会随之减弱,成功也会向你招手。

拈花惹草,方便误导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女人是祸水”“好色误事”的说法,所以,许多自我标榜有志气、有抱负的男人都会做出一副不近女色、清心寡欲的样子。且不论他们的样子是真是假,至少表面上做足了样子。

这种观念在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许多人都曾利用这一点来掩藏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以期达到误导敌人,保存或发展自己的目的。更有人以此来降低甚至瓦解敌人的防备,以便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

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被许多人称之为“反武侠”或是“后武侠”。作品中,主人公韦小宝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流氓、无赖”,他不但武功全无,还出身妓院,没有志气,逢人便带三分笑,别人骂他也不生气,而且到处拈花惹草,一副色鬼样。但就是这个小无赖到处钻营,处处吃香,不但娶了七个老婆,还得皇上欢心,位极人臣。他把武功高、权力大、正直、奸诈的各色人等全都耍了一个遍,可他这样一个下三烂的小角色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表面看来,韦小宝矮小猥琐,不学无术还好色无德,而他也很善于利用自己的这些外在形象,所以他把上至康熙、下至妓女的所有人都蒙骗了。几乎每个人初见他时都看不起他,可到最后,所有亲近的人都要倚重于他,他的敌人不是被他耍死,就是投降认输。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仰着他去打台湾、神龙岛,甚至打沙皇俄国,而他也能每次成功而返;威名远播的天地会总舵主要依靠他去实现反清复明大计,甚至最后把总舵主之位都传了给他,可见对他的器重。而与他最亲近的两股势力居然是不共戴天的大仇家,他能在其中插科打诨、游刃有余,不靠他的误导能力又怎么昆的过去呢?他在拈花惹草,调戏各路美女的过程中,收复神龙岛,签订中俄协议,收复台湾。而在情场之上,众多的翩翩佳公子也都纷纷败于他的手下,各个落得下场凄惨,要不是一开始被他误导而根本看不起他,对他不加防备,他又岂会那么容易得逞。

韦小宝最大的武器其实就是,拈花惹草、故作无知、逢人就笑、大耍无赖。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韦小宝善于暗箭伤人,再加上人们被他误导后看不起他,有时候他的明枪也能起到暗箭的效果了。所以说,当面对那些一时无法或无力解决的敌人时,不妨学一学拈花惹草,将敌人误导,然后再寻找机会将他打倒。

没有心计就不会中计

工于心计者,总喜欢算计别人。习惯了别人上自己的当,却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有被算计的时候。俗话说“没有心计就不会中计”。这并不是说,只有傻子才不会中计,是说人不能太工于心计,有时候,坦荡一点,反而不会钻进圈套里。不自以为聪明,别人也就无法利用你的这点反过来算计你。

东汉末年,曹操率兵攻打襄城,张绣退进城里,闭门不出。曹操见城厚沟宽,很难接近城池,于是命令士兵运土填壕沟,又用土布袋装满柴火、草等杂物,放在城边作为登梯;然后又立起云梯,查看城内的情况。曹操还亲自骑马绕城观察,三天后,他传令说:“让军士们在西北角堆积柴草,集合兵力攻打,就从那里上城。”

贾诩看到这种情形,心里明白曹操的意图,于是他告诉张绣说:“我在城上,见曹操连续三天绕城观察,他见城东南角的砖土颜色新旧不等,防御多半都被毁坏了,就想从那里攻城,然而他却虚张声势在西北角堆积柴草,想引诱我们撤兵守西北角,他就能趁着黑夜,从东南角攻入城内。”张绣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对付?”贾诩说:“这很容易,可以命令年轻精壮的士兵吃饱喝足,然后藏在东南角的房屋里;而让老百姓假扮成官兵,虚张声势地去守卫西北角。到了夜里,就任凭他们从东南角爬城,等他们爬进城内,我们就打他个措手不及,一定可以捉住曹操。”张绣听罢,依计行事。

这时,早有探马报告曹操,说张绣已经撤退全部兵力到了西北角,集中防守,东南角非常空虚。曹操于是命令官兵备上铁锹、铁缨、爬城器具,白天带领军队攻打西北角,到了晚上,却带领精兵从东南角爬过壕沟,砍开防御木桩。城里一点儿动静也没有,曹军一齐拥人。突然,只听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曹军慌忙撤退。背后张绣亲自带领勇壮兵士杀了过来,曹军大败,退出城外,逃了数十里。张绣一直追杀到天明,才收军回城。曹操自以为得计,却没想到反被张绣算计了被打得落荒而逃。这件事说明工于算计的人很容易被人算计。

蒋干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周瑜联合刘备抗曹时,因为他和周瑜自幼就是同学,所以向曹操自荐: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服周瑜投降。周瑜听说蒋干来访,就知道他是来劝降的,于是在欢迎席上先设计堵住蒋干的嘴。周瑜告诉众将:“蒋先生是我的同窗好友,他不会是曹操的说客,大家不要生疑。”并解下佩剑交给大将太史慈,对他说:“你拿着我的佩剑做监酒。宴上,只是叙叙朋友之谊。如果有谁提起打仗的事情,你就马上给我斩了他。”这样一来,蒋干没法再提劝降的事。酒足饭饱后,周瑜和蒋干共睡一床。周瑜装作醉的不行,吐了一地。蒋干却因为劝降的事没有成功,谋划怎样才能回去向曹操交差,自然就睡不着,然后见周瑜鼻息如雷,于是起身寻找有价值的情报,然后发现了一封“蔡冒张允谨封”的信。蒋干大吃一惊,蔡瑁、张允已经投降了周瑜。再想看其他书信时,只见周瑜在床上翻了个身,于是急忙灭灯躺下。

此时只昕周瑜嘴里含含糊糊地说:“子翼,我数日之内,教你看操贼之首!”夜近四更的时候,蒋干听见有人人帐轻声叫道:“都督醒了吗?”周瑜故作突然惊醒的样子,问那人:“床上睡着什么人?”那人回答:“都督请子翼同睡,怎么忘了吗?”周瑜装着十分懊悔的样子说:“我从来没有喝醉过,怎么偏偏昨天喝醉了呢?这下耽误了大事,有什么事?”那人说:“江北有人来了。”周瑜嘘道:“小声点!”接着轻轻唤道:“子翼!”蒋干心中暗笑,却装着睡着了。

周瑜悄悄走出大帐。蒋干于是竖起耳朵偷听外面说话,只听有人在外面说:“张、蔡两位都督说急切间下不了手,……”后面的话声音很低,蒋干听不清楚。过了一会儿,周瑜入帐又轻唤:“子翼!”蒋干只是蒙头假睡。于是,周瑜也上床睡下。蒋干觉得此行得到了这么一封重要书信,无疑立了一大功,于是,趁天没亮就偷偷摸摸溜回江北。曹操生性多疑,一看蒋干带来的书信大怒,立即将蔡瑁、张允杀了。

周瑜设计引蒋干上当,借曹操之手杀死熟知水军的蔡瑁、张允,除去了自己的心腹大患。蒋干过江自以为善于心计,岂知弄巧成拙,反帮了周瑜的大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得计反中计。所以说,做人有时候没有心计反而是好的,那样别人也就无法利用你的“聪明”反过来算计你了。

减少争论,缄默做人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明智的人,也无法保证自己的观点永远是正确的,有赞成者,就必有反对者。所谓“祸从口出”,话说得太多也肯定会遭到非议的。所以平时说话最好是慎重一点,减少争论,缄默做人。

语言是银,沉默是金

生活中很多人总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申明自己的主张;可有时候,自己的观点未必正确,主张未必合理。所以,很多时候,急于表达未必比沉默倾听来得更有用,尤其是当你想要提出问题或与别人有分歧时,开口就更要深思。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值得提出来,就不必大动干戈地把小分歧变成大冲突。因为,花费时间和精力纠缠于小分歧是不明智的。此外,当自己或他人的情绪正在火头上的时候最好对分歧闭口不谈。俗话说,沉默是金。适当的沉默不仅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还可以给予对方梳理思路的时间。有位名人说:沉默是迷人的、富有力量的。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懂得适当运用这最有价值的沟通工具——沉默。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随时准备攻击别人。所以,做人要谨慎,即使在十句话中说对了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但是如果说错了一句则常会受人指责;即使十次计谋有九次成功也未必有功,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

在自己不懂的事情方面,更要善加利用沉默的法则。你可以不表达自己的任何观点,而去观察别人的态度,看别人怎么说,这样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报机之后,当时的大公司西方联合公司表示愿意购买他的这项新发明。可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东西到底值多少钱,它究竟能发展成什么样子,能带来多少收益。而且爱迪生并不精于商业,他只知道自己发明了这么一个东西,有人肯买它而已。因此,他不知道这项发明的价值到底是多少。爱迪生的夫人建议说,如果他们能同意给2万美元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这太高了。”爱迪生觉得,这个价钱他都没敢想过。可既然夫人提出来了,那么不妨试一试,所以爱迪生尽管觉得这样的要价有些太高,还是鼓起勇气来到了西方联合公司。西方联合公司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表示他尽管提出条件来,当西方联合公司的代表询问爱迪生到底要价是多少时,爱迪生还是感觉2万美元的价格太高,自己有些羞于启齿,于是他只好保持沉默。不料,那位代表见爱迪生沉默不语,只好自己提出了想法,表示公司愿意出10万美元买下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

这则故事真正体现了沉默是“金”的道理,至少在爱迪生身上,他的沉默为他多赢得了8万美元。

正是爱迪生的沉默,使他真正地了解了自己发明的价值,知道了西方联合公司的心理价位,还让他懂得了商业知识的重要性。正如鬼谷子所说的: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欲闻其声,反默。即善于沉默倾听的人,才能观察得知别人的真实情况。所以君子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也绝不可冲动急躁;做事宁可显得笨拙,绝对不能自作聪明,觉得高人一等。凡事须深思熟虑,有的放矢,尽量避免冲突,告诫自己保持沉默。在不懂的事情面前从容倾听,保持沉默。当你学会了沉默的法则,会发现世界变得更为宽广。

宁拜人为师,勿好为人师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说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无论是贫富贵贱、聪明愚蠢,都可能在某些方面比你懂的更多。因此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而要做到甘拜人为师并不容易,因为从人性本质上讲,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保护壁垒,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这使得人们都喜欢狭隘的从自身出发,自以为是,很难心甘情愿虚心向别人学习。

相对于甘拜人为师,“好为人师”却是人们喜欢做的事。这里说的“好为人师”当然指的不是喜欢做老师这个职业,而是说很多人喜欢对他人指指点点。虽然说有些人出于好心,觉得自己对旁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或者是自以为是,认为别人的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才是对的。其实,即便是善心,也含有自以为是的观念。他们没有意识到也许别人跟他一样,一直认为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所以,单从人性角度来看,“好为人师”者是不被人欢迎的。

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果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好为人师,会让人觉得讨厌、恶心,甚至成为人们挖苦、讽刺的笑柄。

钟弱翁是宋朝奸臣。此人喜欢诗画书法,学的不怎么样,却最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据说,他每到一地方,都喜欢贬低那里榜额上的字画,总是要让人把那些字画消除掉,然后再自己写一些东西填上去,但他水平有限得很,写的东西所有人都不喜欢,但碍于他的身份和情面也不好说什么。

有一次,钟弱翁到庐陵,路过一个山上的寺庙,寺中有个阁楼造的非常漂亮,还题有诗文。钟弱翁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就和同行的人一起过去看看,来到近前,只看到那阁楼上题的字是“定惠之阁”,而旁边题字人的名字却已经看不清楚了。

钟弱翁见只是山中一个小寺,题字人名字又看不清楚了,以为肯定是无名之人写的,于是就肆无忌惮地评论这题字的种种缺点,简直批的一无是处。同来之人,都觉得题字书法奇峻,是难得的好字,虽然知道钟弱翁这人一向好为人师,喜欢胡乱批评别人,却也没想到他如此不学无术,不懂好赖。钟弱翁却浑然不觉人们对他的厌恶,还不知好歹地叫一个看门的小和尚拿梯子过来,想取下题字,用自己的“墨宝”来取而代之。可等小和尚把梯子搬来,取下题字的牌匾,他擦拭后靠近仔细一看,却发现竟然是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钟弱翁当着很多人的面要强撑面子地说:“像这样的字画,怎么能不刻一个石碑?”于是语言含糊地命令手下人去刻石碑,自己匆匆地离开了。这件事传得很快,钟弱翁从此成为人们的笑柄。

像钟弱翁这样不学无术却好为人师当然会成为笑柄,即使有些学问了,也不可以好为人师,指点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拜人为师与好为人师会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人群中,以他人为师,向别人学习,除了可以促进自己成长之外,还可以满足对方的优越感和虚荣心。从人性角度讲,这样等于你认同了对方的观念,当然会给人以极大的满足感。所以,拜人为师者往往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和认同。反之,好为人师却不是一件可取之事。不管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指出来,如果对方和你不是亲密到无法再亲密的朋友或家人,很有可能他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会采取不友善的态度。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壮大的,人类的知识财富也是慢慢地发展的。具体到个人的成功与财富当然也要耐心地慢慢积累。中外众多的富豪绝大多数都是一步一个脚印,靠汗水与智慧才积累起巨大的财富的。

20世纪30年代,何善衡来到香港寻找发展机会,他和几位友人合资,在中环永乐街七十号开设了“恒生银号”。虽然起初股本有限,但何善衡工作勤恳,又善于经营,所以生意慢慢有了起色。随着生意愈来愈好,其他亲戚朋友都如蚂蚁嗅到蜜糖一样,争相主动提出人股建议,于是资本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当时的主要股东除了何善衡外,还有林炳炎、梁植伟、盛舂霖等。恒生银号的业务分布在香港、上海、广州三地。林炳炎是香港总部的领导,何善衡则留在了广州,他们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41年圣诞香港沦陷,为了逃避日军统治,恒生银号的股东便带着资金离开香港,逃到澳门暂避,因为当地已有另一家老字号的“恒生银号”,所以他们在澳门改名为“永华银号”,依然是个不大的企业。

1945年8月,日军战败投降,永华银号立即迁回香港经营,当年9月复业,重新改回“恒生银号”。当时战争刚刚结束,市民经历过“银纸无用论”的教训,很多货币钞票,在战争当中几乎变成废纸,只有黄金才能保值。因此,战后,百姓依然以黄金作为主要储存资产的方式,只有在需要购物时,才把黄金换成货币。因此,很多人都需要银号的服务,于是恒生银号生意兴隆,何善衡再一次返回广州坐镇。1947年,香港兴起了炒金热潮,黄金涨价速度甚快,银号的生意变成以炒金为主,兑换反而成了次要业务。炒金之道,何善衡最擅长,因此,何善衡到香港主管炒金。仅一两年时间,何善衡就为恒生银号带来了巨额收益,成了恒生银号的头号功臣。自从恒生银号成立开始以来,林炳炎一直是银号的领导人,1949年林炳炎病逝后,何善衡凭借经验和成绩,当上了恒生银号的领导。这时候,何添、利国伟等相继加入成为股东。恒生银号资本再一次扩大。

战后生意发展愈来愈好,香港金融业日益兴旺。1959年,恒生银号以巨资在中环兴建了总行;1960年1月1日,恒生银号正是更名为“恒生银行”。此后,恒生银行陆续成立分行,到了1965年,总共开了九家分行。1965年是恒生银行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当年,香港经济起飞,地产物业市道兴旺,无论实业家还是地皮炒家,都向银行银号借贷,银行业生意火暴。为了吸引存户,银行以高息作招徕,争相做借贷的生意。过热的业务必有迅速冷却的机缘,过度借贷的银行如果出现呆坏账,未能及时收回现金周转,便可能会出现信任危机。有些银行银号便有此情况,最后连并无财务危机的恒生银行也给卷入挤提漩涡,提款的客户挤满总行分行。无奈之下,何善衡只能以出让51%的股权换来汇丰银行的支持,最终才渡过难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恒生银行创作了一首很优美的银行宣传片,鼓励市民储蓄而且把钱存放在银行。由60年代开始,“恒生银行”这个名字,渐渐为香港人所知,而恒生银行亦伴着不少香港人成长,由小银号发展成大企业。到1969年,恒生银行的分行已经开了39间,同年,恒生银行制订了“恒生指数”的股票概念,以33只最有实力的股票,作为计算股市升跌势的工具。自此,恒生指数就成了香港股票市场的正式指数,极有权威性。

1972年,恒生银行上市后,资本得以大大扩张,生意亦愈做愈大。

集腋可以成裘,聚沙可以成塔。做生意的目的是赚钱,只要有钱赚,不分多和少。不仅是何善衡的恒生银行,世界上许多富商巨贾,也是从小商小贩做起的。美国的亿万富翁沃尔顿,是经营零售业起家的;鼎鼎有名的麦克唐纳公司,是经营小小的汉堡包发财的;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创业之初也是做小小的塑胶花生意的。不仅仅是做生意,任何人生的成功都离不开积累和努力。俗话说:滴水可以聚成大海,累土可以成高山。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需要阳光雨露的长年照耀与滋润。从一介平民到超级富翁,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韧劲。只有耐下心来一点点地积累,一天天地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收获自己的那片“森林”。

真诚为善,智慧做人

真诚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正因为这世上太多的算计与欺骗,所以人们往往容易被真诚感动。人与人之间不是只有战争,即便是对立的双方,也有化敌为友的可能。当你想让你的敌人成为朋友的时候,真诚经常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三国时期,诸葛亮以机智胜人,以计谋称雄。但所谓计谋也并不都是黑暗里的算计,有时候真诚也是一种计谋。

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南方的少数民族发生武装叛乱,诸葛亮决定亲自南征。诸葛亮带军出发前,接受了参军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当时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在南方很有威信和影响,诸葛亮为了使蜀汉政权和少数民族和谐发展,采用了“攻心”战术,即要以真诚来打动孟获,于是他下令军队在同孟获作战只能生擒。

经过一次交战,孟获果然被活捉了。孔明对他不杀不辱,为了使他心服,还有意在他面前显示自己士兵的战斗力,命令军队列阵,亲自把他领在阵前并对他说:“这样的军队你能打得赢吗?”诸葛亮就是想以这种毫不隐瞒军力的真诚打动孟获,同时,也让他知道双方实力上的差距,知难而退,以达到使双方和平共处、“以和为贵”的目的。谁知道孟获是个不服输的人,回答说:“以前我不知你军的虚实,被你用计策打败,现在看了你军的阵势,只不过如此而已。如果给我机会再打一场,我肯定能够取胜。”诸葛亮见孟获没有心服,就把他放了。孟获回去集合部队再战,结果仍然是兵败被擒,他还不服气,诸葛亮就又把他放了回去。就这样,七擒七纵,孟获确实感到诸葛亮智谋高强,又不是存心与自己为敌,而且他对自己七擒七放,所表现出来的真诚确实深深打动了自己,便心悦诚服地投降了。他对诸葛亮说:“远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七擒孟获,一向被世人津津乐道。可人们注意的一直都是诸葛亮在“七擒”中高超智谋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往往忽视了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放”所表达的诚意。

诸葛亮“七擒七纵”不仅达到了使孟获真心降服的目的,更是其大智慧的体现,是一种对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是为了互相包容,求同存异以达到共生、共长、共赢的目的。

为人做衣,甘当配角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主角往往只有一个,而配角却有很多。当力量不足以做主角或不适合做主角时,你是甘当生活的匆匆过客,还是甘当配角,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着名诗人鲁黎曾说:“总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有时时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成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有时候,“为他人作嫁衣”,甘当配角,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节与胸襟,从而赢得人们的尊重。

辛亥革命时期着名的革命家、政治家黄兴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在许多人看来,中等身材、外表刚毅倔强、宽肩膀、体格强健有力、面貌丰腴、蓄黑髭的黄兴乃是“中国革命之拿破仑”。辛亥革命期间流行“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说法。而黄兴那种甘为孙中山的配角,不考虑私利,努力为革命的精神更是令很多人对他肃然起敬。

1905年之前,孙中山与黄兴没有任何联系。1903年,湖南人章士钊以《三十三年之梦》为底本,半译半叙,编写了《孙逸仙》一书,认为“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一时风行天下,人人争看”。黄兴就是读了这本书才对孙中山的思想与事业有了初步的了解。

1905年,孙中山来到日本,在经杨度的引荐下,黄兴与孙中山见了面。二十多天后,“中国同盟会”便成立了。在“中国同盟会”成立会上,正是黄兴提议:“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本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孙中山才顺利当上总理。

在认识孙中山之前,黄兴就已经创立华兴会,独立领导了两湖的革命。随后,黄兴的许多朋友、同志都成了留日学生,并先后成了同盟会的领导和骨干,如宋教仁、陈天华、刘揆一等。光复会领袖大多数与他也很接近,辛亥革命之后立宪派的要员也与他的关系融洽、密切。最为重要的是,黄兴几乎直接指挥、领导了大部分的武装起义,与军界的关系更为紧密。孙中山虽然从事革命的时间更早,但他主要是个理想家。在民国初创之际,人们重视的是践行,享有“笃实”盛誉的黄兴被各方看好乃是顺理成章的。

但黄兴知道孙中山比自己更适合做总理,他适合的是为孙中山的理想去实践,去执行。正因为有了这一点认识,在辛亥革命之际,孙中山回国前,黄兴主持处理了大部分军政、民政要务,包括筹款、议和等重要事务,经受了很大考验。但从同盟会时期到民国初年,他从来都不曾打算从孙中山手中夺取领袖地位。这样的机会曾一次次地出现在他面前,但他每一次都坚决地拒绝了,并一直坚定地维护孙中山的“主角”形象。

黄兴身上的这种配角意识,放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罕见的,处处闪现出他的伟大人格。配角并不只是龙套,做好配角,也能成就一番事业。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并将其视之为“道”的最高境界,可谓精辟至极。音乐至最华美反而听起来变得平淡缥缈了,形象至最完美反而变得不着行迹了。做人也要做到最高明,那就是将“与众不同”变成“平庸无能”。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所谓“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是说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适时表现出虚弱不堪,无法成事的样子,以此来迷惑强大的对手。在厚黑处世中,可以用此计施于强敌,在其面前,尽量锋芒敛蔽,忍住自己想有所表现的欲望,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如睡似病的模样,使对方心生鄙夷,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即如闪电般地将对手击败。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猎人想捉住老虎,就装成了一只肥猪,学着猪叫,这样既可引出虎来,又可使其不加戒备,等到时机成熟,再猛然出击,打它个防不胜防。李宗吾认为,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可以先装出软弱无能的样子,使其不存疑心,一旦有机可乘,出其不意,可一举将其降服。三国时期司马懿就是靠这招,最终杀了曹爽。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曹睿病重。在龙榻上,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将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他。司马懿痛哭流涕,发誓效忠。当天,魏明帝死去,太子曹芳即位,史称魏齐王。两位辅政大臣,司马懿德高望重,曹爽则年轻浮躁。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曹爽多次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京城重要官职。不久,曹爽又奏告小皇帝,说司马懿德高望重,官位却在自己之下,甚感不安,应将他升为太傅。

曹芳应允,将司马懿封为太傅,架空了他的权力。然后,曹爽命尚书省官员凡事要先奏告自己,从而独揽大权。专权后的曹爽一天天骄横自大,像一只急速膨胀的气球。

此时,司马懿却压制住自己的情绪,始终对曹爽保持谦虚恭敬。到了公元247年,曹爽已经基本控制了朝政,京城的禁军也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于是朝中的大事,曹爽就基本上不再同司马懿商量了,偶尔司马懿发表些意见,他也根本不听。

对此,司马懿表现的似乎并不计较,依然表现出谦恭的样子。此后不久,他的风瘫病复发了,便回家静养,不再管事。这一病差不多就是一年。

曹爽开始对他还不太放心,公元248年冬他的心腹李胜将出任荆州刺史,他特地让李胜去向司马懿辞行,观察一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到了司马懿府,见司马懿让两个婢女在两旁扶着,才站得起身来招呼李胜,他接过一个婢女拿来的外衣想要穿上,不料手颤颤抖抖,衣服又掉在了地上。

随后他坐下,用手指了指嘴,表示要喝水。婢女就端来了一杯稀粥。他接过粥送到嘴边,慢慢地喝,只见汤水滴滴答答地往下落,弄得胸口上湿了一片……

李胜回到曹爽那里,将司马懿的情形一一禀告,最后说:“司马公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了,不足为虑。”这样一来,曹爽算是彻底放心了,从此再也不加防备。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祭扫魏文帝的皇陵,曹爽兄弟也跟随前往,只带了少量的卫兵。

他们出城不久,在曹爽府中留守的部将严世忽听到街上有大队人马跑动的声音,心中起了疑心,马上登上城楼察看情况,他一看大惊,只见司马懿坐在马上,带着一支军队向皇宫的方向狂奔,虽然司马懿已经是白发飘飘,但精神依然矍铄。

最后,司马懿逼迫曹爽自请降职,后又诛他三族,不可谓下手不狠。司马懿通过一场兵变,一举击败了曹爽及其同党,牢牢掌握了政权。他的这一招“虎行似病”,着实给曹爽之流有实权没实力的人上了一课!

曾国藩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做人要内挺内坚,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李白也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可算把这隐藏实力,“虎行似病”刻画得入木三分。

当然。如果装病“装”进了状态,忘了本来的意图,反而被人所乘,那就得不偿失了。一味地厚,一味地忍耐,而忘记了自己的真正目的,那跟厚黑学的出发点就背道而驰了。

富而不奢,富而不骄

富有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当然,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生活物质上的富足,“富”还包括那些在各自领域里取得的成功。人生难得富贵,富贵了要做到“富而不奢,富而不骄”殊为不易,但也正因为其不易,那些真正做到的人才受人们尊敬。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人们在称赞他时总是不吝惜任何褒扬之词,如力学之父、微积分之父、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等。

牛顿却说:“我不知道别人怎样看我,我自己以为我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常常为发现一块比平常更美丽的贝壳而沾沾自喜,对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无知。”

正是这种从不骄傲也不炫耀的个性,使他备受尊重,也令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在“小小”的成就面前迷失了自己;也正是这种谦虚、不焦躁的个性让他在发现了万有引力后,在光学及其他的研究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牛顿从来不拿自己的科学成就来当炫耀的资本,也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点继续发现科学原理的线索。无论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他一直保持着谦虚、清醒。

正是由于这种富而不骄的个性,才让他没有停止自己寻求真理的脚步,才获得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科学成果。

再如,戏曲舞台演出时,很多演员总想“坐中间,当主演”,一旦取得点成就,就耍起了大腕,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了。但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派”艺术创始人尚小云先生却从不把自己看成大腕,他对每个人都和蔼可亲,照顾同行,而且经常主动要求当配角,给一些年龄比自己小,资历比自己浅,甚至辈分比自己低,艺术成就及社会声望都比自己差的演员配戏,这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怪事”。

20世纪20年代初,弱冠之年的京剧旦角赵桐珊在北平广和楼演出《乾坤福寿镜》时,尚小云特意去观看了一次。其实该剧早已是尚派代表剧目,而且蜚声剧坛,尚小云曾将此剧传授给杨荣环、孙荣惠以及吴素秋等人室弟子。然而看完赵桐珊的演出后,尚小云觉得“失子惊疯”中胡氏的疯癫形态,被赵桐珊演得逼真而且深刻,于是托人说合,凡自己专场演出此剧,就请赵桐珊饰主角胡氏,自己配演丫环寿春。此举使赵桐珊极受感动,也被戏曲界一时传为佳话,因为赫赫名家给一位声誉及成就都比自己差的演员当配角儿,实属罕见。尽管此时的赵桐珊也是一位赫赫名家,而且会戏甚多,所饰人物又都光彩夺目,被人称作“能派”,但与尚小云相比其声誉毕竟有些相形见绌。

正是尚小云这种“富而不奢,富而不骄”的真性情,让他不但被同行敬仰,世人爱戴,也令他自己在艺术上不断进步、精益求精,终成为一代大家。

牛顿和尚小云都分别是自己领域里的泰斗人物,而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们“富而不奢,富而不骄”的个性息息相关。他们从不会为了一点点成就便沾沾自喜,不会拿着那点成就四处炫耀,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百尺竿头更讲一步。

得意莫忘形,有酒莫尽欢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做人一定要谦虚,不故步自封、不自满,更不能自以为是,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谦虚谨慎者很少犯错误,也不易被人利用;聪明伶俐、骁勇悍战的人,一旦飘飘然,得意忘形,那么很容易犯错,从而受到巨大损失。

三国时期,刘备帐下五虎上将之首关羽,乃一代英雄,勇武盖世。但最终却死在了一时的得意忘形之上。

关羽一直最受刘备器重,所以被委以驻守“根据地”荆州的重任。以关羽之勇武,当然谁来攻打都只有吃败仗的份。曹操派曹仁来攻打关羽,反被关羽打败,吓的曹仁固守樊城不敢应战,向曹操求救。曹操急忙派于禁为先锋,庞德为副将,大举七军之兵,来救曹仁。关羽乘八月天气暴雨时节,驻兵襄江之上。等到水涨船高的时候,关羽大军乘着战船从上游直杀入于禁驻兵的下游。大水淹没了于禁七军,关羽大败曹兵,活捉于禁,斩杀了庞德。

关羽水淹七军,志得意满,觉得拿下樊城是轻而易举之事,却没有想到这时孙权正打着荆州的主意。本来关羽一代名将并非莽撞之人,可惜他这次却因为新立战功,得意至极,轻易就上了吕蒙和陆逊的当。

吕蒙也算个为将之才,关羽对他虽并不放在眼里,可也还是提防有加。为了攻下荆州,吕蒙采纳陆逊的建议,装病辞职,回到都城养伤去了。孙权故意派陆逊这个默默无名之辈驻守陆口。这样一来,关羽更是不把东吴放在眼里了。再加上陆逊一到陆口就写信给关羽,对关羽赞赏有加。他在信上说:“您观察敌人的破绽,乘机发兵,亲自率领纪律严明的队伍行军布阵,以很少的兵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战绩堪称伟大。敌人的溃败,对于我们同盟国来说,也得利不少,所以一听到您获得大捷的消息后,我们都大肆庆贺,真想也跟着您一起席卷曹贼,共同辅佐汉室。……我早就仰慕将军的风采,渴望能得到您的教诲。曹将于禁被您擒获,远近的军民都为之欢欣鼓舞,并且认为将军的功勋足以永垂后世,即使是从前晋文公退避三舍、大败楚军的城濮之战,淮阴侯韩信的背水立阵、摧毁赵国的宏图大略,也都比不上您这次大胜的功劳啊……”

关羽见陆逊这么谦虚,便把假话当成了真的,再也不怕东吴的兵力,就把自己的守军调了一大部分到樊城来,准备和曹仁决战。陆逊把这些情况探听得清清楚楚,然后便一一向吕蒙作了报告。于是吕蒙趁夜袭击荆州,大获全胜。关羽就在这种情况下,被人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落了个败走麦城、被俘身死的结果。

骁勇善战、勇武盖世的关羽之所以落得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悲剧结局,不能不说与他的自视清高、得意忘形有关。事实上也正是他的得意忘形的性格让他拒绝了与东吴的联姻,从而走向了灭亡。自古至今,这种失败的教训数不胜数。所以我们要时时不忘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一时得志便忘乎所以,忘了身后的危险。

屈伸有度,才能进退自如

古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古英雄都是屈伸自如之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进时,也有退时,若只知道进,不懂得退,所有的大事业都要半途而废。所以,自古就有“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之说。

唐高祖李渊就是个最会屈伸之道的人。他从不意气用事,总是能审时度势,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所以,李渊才能在隋朝末年天下纷争、群雄并起的乱世之中,乘势而起,由弱变强,最终统一全国。

李渊做山西、河东抚慰使时,奉命缉捕盗贼。一般的盗贼李渊自然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但对北方的突厥部落他却是无能为力,因为突厥拥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李渊是屡战屡败,这令他大伤脑筋。

后来,李渊被封为太原留守时,突厥竟然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命人率兵攻打突厥,却几乎全军覆没。后来还是用了疑兵之计,才勉强退了突厥兵。突厥还支持和庇护郭子和、薛举等人起兵闹事,令李渊更是防不胜防。

在如此威逼之下,很多人都觉得李渊肯定会怀着满腔的仇恨与突厥一决生死。不料李渊竟派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曲节称臣,并表示愿意把“美女、玉帛”全部送给突厥可汗。

众人看到在受如此大辱的情况下,李渊居然做出这种屈节让步的举动,都感到是莫大的耻辱。但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对部下说,虽然屈节让步有辱尊严,但只有做到能屈能伸才可以成为大丈夫,才可以成就一番大业。

根据当时的天下大势,李渊已经下定决心起兵反隋。可要起兵成就大业,只有向西进入关中,才有号令天下的可能。但要西进关中,太原是一个万万不能丢失的根据地。

要如何才能既入关中,又保住太原呢?当时,李渊手下一共只有三四万人马,就算全部驻守太原,也难以应付突厥的侵袭,更不要说再西进关中了。唯一的办法只有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拿些好处。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向突厥称臣,再与之约定,平定京师之后,土地归李渊,美女、玉帛全部都归突厥。

唯利是图的突厥既有好处可拿,自然愿意与李渊修好。由于李渊的屈节让步,在攻打关中的过程中,他从突厥那里得到不少资助。突厥可汗一路给他送了不少马匹士兵,加上李渊购买了大量马匹,很快就建立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队伍。

虽然,很多人对于李渊当时的屈节让步行为不齿,但在当时情况下,李渊的选择可以说是明智的。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了太原,又顺利地西进打下了关中,并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忍一时之辱成万世功业,没有一点气量胸襟很难成大事。自古英雄多磨难,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若不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屈常人之所不能屈,就不会成常人之所不能成,功常人之所不能功。只有把眼光放到最远,胸襟包住天下,能做到屈伸有度,才能在茫茫人世之中做到进退自如,成就一番大事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了解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才能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最后取得胜利。战争如此,生活也如此,做到知人,正确地评价别人,不抱偏见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自古就有“知人者智”的说法;而尤其难得的是知己,不夸大自己、不小看自己,真正做到正视自己。所以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往往也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年轻时,管仲家穷,鲍叔牙家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从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都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辞退,鲍叔牙对人说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却临阵逃跑了,当别人都在嘲笑管仲怕死时,鲍叔牙却没有,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在齐国当了官。当时齐国很乱,王子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围家。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国家没有了君主。公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回齐国,想抢夺君位。管仲带人截击公子小白,然后准备用箭射死他,谁知箭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小白装死骗过管仲,逃回齐国。

因为有内应,小白得以先入齐都,做了国君,史称齐桓公。当年,鲁国进攻齐国,齐桓公发兵抵御鲁国军队,同年秋天,齐军打败鲁军。安定下来后,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做齐国丞相,并想杀掉管仲以报一箭之仇。谁知鲍叔牙却说:“我有幸追随您,您终于做了国君,您尊贵已极,我已经无法使您更加尊贵了。

您若只想治好齐国,现在有我鲍叔牙也就够了;可您若想成就王霸之业,非得用管仲不可。管仲治理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家就能强盛,这样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呀!”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用他?”鲍叔牙仍是不遗余力地劝说齐桓公。

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鲍叔牙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公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俗话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很多人并不能受到赏识。但做人可以没有识人之智,却不能没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是自古以来的“人之患”,做人必须克服此患。人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身份的变化,正确评估自己,准确定位,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

同类推荐
  • 魅力口才是怎样练成的——让你受益一生的当众讲话技巧

    魅力口才是怎样练成的——让你受益一生的当众讲话技巧

    《魅力口才是怎样练成的——让你受益一生的当众讲话技巧》以提高人们的当众说话能力为出发点,采用理论和事例相结合的形式,培养读者在公众场合的讲话能力。它将帮助你克服在公众场合发言的恐惧,提高你讲话的质量,并最终提升你演讲的效果。如果你能坚持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你将会逐步成为各个公共场合令人瞩目的明星。
  • 销售人脉的累积

    销售人脉的累积

    商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拥有一个广泛的人脉时销售人员成功与否的必备因素。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脉,本书已经为您找到了答案。
  • 奥巴马卓越演讲的秘密

    奥巴马卓越演讲的秘密

    全书精选奥巴马风靡全球的精彩演讲,并配有中文翻译、背景介绍、单词注解、精华句型、翻译,以及演讲佳句、演讲技巧揭秘。让你边学英语,边领悟演讲和沟通的技巧,一举两得!
  • 20~30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0~30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本书分为八辑,内容包括:假如一切都失去、做一棵晒不死的马蹄莲、生命里的大石头、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让自己站得更高等。
  • 睡前5分钟心经

    睡前5分钟心经

    《睡前五分钟心经》列举了10种“睡前心经”,这10种心经,带给读者10种不同的心境。在不同的心境里,每一个人都会酣畅淋漓般地感悟生活中的得失荣辱和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本书在引导着每一位读者领略人间真善美的同时,还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斗志,使读者“擦亮自己的心”并尽可能地励志向上,奋斗不已。由此可以说,本书是读者枕边的一位最佳心灵治疗师。
热门推荐
  • 苍穹界

    苍穹界

    风云涌,天地乱,地渊开,魔神苏,万灵亡,魔瞳现,大战启。
  • 二师兄的幸福生活

    二师兄的幸福生活

    二师兄的梦想是左边抱着嫦娥,右边抱着高小姐。咦?小狐狸,你干嘛抛媚眼!莫非二师兄真的很帅?让我们来跟着二师兄的梦想走进他的故事吧!!!
  • 末世劫重

    末世劫重

    前一世,冷苡竹就是一个被白莲花表妹耍得团团转的特级小白。被自己时时刻刻关心爱护的表妹给亲手杀了,还被挖去了脑子了的晶核,平平白白的死了。老天怜悯她让自己重来一次!这一次难道还会当小白?别逗了,看她修仙、练级、杀丧失、虐白莲,一步一步地在末世里踏上王者之路!身边也总会后一个坚强的护盾为她遮风挡雨,为她倾尽所有温柔。可是为何,感觉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到最后居然是……
  • 诸界华夏

    诸界华夏

    被西方神系摧毁衍生地球,在原初地球的帮助下,大部分人被救走,剩下不足千万人。他们在被重新聚合是世界中开始生存,但被授予世界权柄的血脉觉醒者发现这个世界有问题。来自其他世界的威胁,他们该做些什么
  • 莫相依

    莫相依

    在这样魔法和斗气充斥的大陆上,天生什么都无法学习的她被家人所嫌弃,甚至到了最后被当成了替罪羔羊拿了出来,但到了最后居然是她活了下来,且看她在这群狼环伺之下如何活得精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锁心竹马:别想翻墙!

    锁心竹马:别想翻墙!

    [耽美1v1]千潇王朝,三皇子云翎,俊美无比,对外人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样,但有一人例外,君亦黎,朝中大将之子,与云翎“青梅竹马”,“殿下,君公子听闻您府上纳了一名妾氏,要来“打”您……”“还不把本王的搓衣板拿来!还有,本王没纳妾!”人云亦云,愿君不离。
  • 误人与斯

    误人与斯

    童年,是美好而又让人值得回忆的事,可这对于殷素兮来说童年的一切都是痛苦的,父母的不信任,同伴的欺凌,这一切都不如电视里面演的那样纯真美好。
  • 爱的华尔兹

    爱的华尔兹

    舞会上的告白,紫娟的仇视,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向晨曦靠近,她最后的抉择是什么?为爱坚持,还是为了友情放弃,突如其来的分手让她接近崩溃的边缘。夜斯的安慰让她有了勇气面对一切。可是对不起我只爱林浩……
  • 转角的怦然心动

    转角的怦然心动

    “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那人微笑着,眼中却流露出一丝悲伤。“爱情就是想时时刻刻与你在一起。”我心中忐忑的答着,不知道是否是他心中的答案。现在回想起来,他好像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什么是爱情!我心中清楚的知道,我不过是他生命中的过客,无奈的在一起,无奈的分手,无法与他许诺下辈子,因为他的下辈子不属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