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四十一洲际导弹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和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推进剂三级固体燃料,射程14000千米,弹长17.5米,弹径2.2米,弹重20吨;弹头为一枚1200千克的30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或6枚200千克3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制导为三轴液浮惯性陀螺 数字式空间计算机,精度为100~200米。
俄罗斯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
“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后期,它是“白杨”(SS-25)导弹的改进型。
白杨-M导弹虽然其大小及某些设计特性都明显地受到了反导条约的限制:最大飞行距离为10000千米,长22.7米,壳体最大直径1.86米,重47.1吨,弹头重1.2吨(长5.2米),但是,白杨-M导弹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其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装成多弹头的导弹,而且其分弹头还可以单独制导。
俄罗斯RS-24洲际弹道导弹
RS-24的10枚分弹头可能采用了吸波吸热或反射折射等反雷达、反红外探测方面的新技术,增加了对方反导系统的跟踪、识别难度,有效提高了导弹弹头的突防能力。
该导弹装置了增程推进系统,可使其射程达12000千米以上,远优于“白杨-M”的9000千米,这就可以使RS-24导弹机动到俄罗斯国土纵深发射,以确保在对手导弹防御系统拦截前实现多弹头分离,有效突破,又能保证精确击中美国的重要目标,摧毁目标。
美国“三叉戟”II洲际弹道导弹
“三叉戟II”导弹是在“三叉戟I”C-4型导弹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号,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该弹1990年服役,主要装备“俄亥俄”级核潜艇,每艇载弹24枚。弹长13.42米,弹径2.1米,射程11100千米,发射重量59000千克,投掷重量2722千克,发射方式为三节推进;固态燃料;导引系统星光惯性制导,弹头为8枚当量各为10万吨TNT或47.5万吨TNT的分导式子弹头;命中精度90米。
发展现状
世界上试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是苏联的Р-7(苏军的昵称是Семёрка,意为“老七”),北约代号SS-6“警棍”。这枚导弹于1957年8月21日从位于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试射成功,飞行了6000千米。
目前拥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际弹道导弹(包括潜射导弹)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五国。
至于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拥有中程弹道导弹,而且正在研发洲际弹道导弹。普遍相信北朝鲜正在研发洲际弹道导弹,该国在1998年和2006年进行的两次导弹试射未取得明显的成功。
在2002年,美国和俄罗斯达成《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将各自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削减至不多于2200枚。
2010年2月,美俄签署新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承诺将在未来几年内把核武器数量降至1550枚,运载工具减至700件。
重大意义
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为人类的空间探索提供了直接而坚实的基础,空间技术史上许多著名的运载火箭,如“宇宙神”(美国)、“红石”(美国)、“大力神”系列(美国)、“卫星”(苏联)、“质子”(苏联),以及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等都是从早期洲际弹道导弹设计中移植过来的(这些设计最终都没有在洲际导弹中使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洲际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已大为提高,不再需要携带破坏力巨大的弹头即可摧毁预定目标,所以尺寸已比早期导弹大为减小,弹头也比原来更轻,推进剂则改为固体燃料(这使得它们的运载能力要低于运载火箭),但处在洲际弹道导弹研发初期的各国一般仍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因为其构造比固体燃料火箭更为简单。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一般遵循“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思想。
到了1970年代,美苏都开研制反弹道导弹系统,这使得上述“相互确保毁灭”原则的基础受到威胁。为避免军备竞赛加剧,1972年5月26日,美苏签署了《反弹道导弹条约》,以保存现有洲际弹道导弹的威胁力,保证冷战双方的平衡。
然而这一平衡在1980年代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启动星球大战计划,发展新一代的“和平卫士”和“侏儒”洲际弹道导弹后再次受到威胁。这些举动导致了后来的各次《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