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需要知识,军事家们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希望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敌人,那样行军布阵自然可以从容不迫。博弈学上按照双方掌握信息的情况,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一般来说,掌握的信息越多,胜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实际上,所谓的了如指掌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博弈的双方都会竭尽全力地获取对方的信息,到现在,这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信息学。一提到信息,人们似乎就想起间谍,的确,间谍就是博弈的产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要依靠间谍们舍生忘死的获取。因为,有些信息是公开的,这就是公共知识,这些妇孺皆知的知识如果运用恰当,它们会为博弈者增加不少的胜算。三国中的刘备就是这种利用公共知识的老手。
中国儒家的“亚圣”孟子曾经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们评论三国中的三个大老板时,公认为曹操占据了天时,孙权拥有地利,刘备依靠的是人和。人和是什么?人和就是人心。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就要满足他人的需要,就要从权力和财物上使别人得到满足。如果说要获取人心,曹操应该是最有本钱的,他占据了中原,有钱有权,能够满足文臣武将的各种需要。而历史上的刘备可谓是一个一清二白的大掌柜,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但人们却认为他收买人心是最成功的。他到底是靠什么获取人心的呢?他依靠的就是公共知识。
如果把曹操和刘备两个人的综合实力作一比较,刘备可以说算不上曹操的强硬对手。在事业上曹操戎马一生,在诸侯割据的乱世中崛起,东征西讨,凭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官渡之战的胜利统一了中国北方。可以说曹操的地盘是靠自己真刀真枪打下来的。而刘备投靠刘表,凭借赤壁之战的胜利强“借”到荆州;凭刘璋的好意邀请而占有益州。
在政绩上,曹操改革政治经济体制:政治上废除三公制,实行丞相制;经济上实行屯田、租调制等一系列大胆的措施,使中国北方由战乱不断、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逐步到社会安定、生产恢复和发展民族和睦。刘备只是继承了刘表、刘璋的基业,好像没有什么重大的政绩。在个人才能方面,曹操是著名的军事家,有《孙子注》、《兵书要略》、《兵书接要》等“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曹操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史称“建安风骨”的文化领头人,尤其是他“乐府诗”的造诣是当时的顶峰。曹操在经济上也实行了许多前人没尝试过的政策。刘备除了留下几个“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外,也就没有留下什么了,但为什么刘备能够成为曹操的强硬对手,三分天下,他能够获得西南一隅呢?
刘备的才能主要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世的圆滑,对宣传和造势尤为擅长,在公共信息战中他占有绝对的优势。刘备最大的本钱就是“刘皇叔”这块招牌。实际上,说穿了也是一文不值,因为刘备按家谱推演,他是西汉中山王刘胜的后代,刘胜是两汉皇室后裔,在历史上以养育的子女多而出名,据考证有一百多个子女。刘备即使是刘胜的后代,也是隔了三百多年的事情,中间已经经历了十几代人。
古代为了避免皇子皇孙坐吃山空,在爵位上实行嫡长子继承祖辈的爵位,而且没有功劳的话,每经历一代人,爵位都降一级,其余的子孙大多只分给一定的家产,所以经过十几代人的延续,到了刘备这一代靠卖草鞋为生,成为贫家子弟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刘皇叔”这个名号还是靠曹操帮他讨到的。试想一下,曹操让刘备见到汉献帝,这位从小颠沛流离、三餐不继的末代皇帝,好不容易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又被曹操盯得死死的,毫无帝王尊严可言,好不容易找到一位似乎有点名堂的宗族,查查家谱,还能攀上亲,于是刘备就捡了个“刘皇叔”的称号。这位“刘皇叔”抗击曹操的旗帜就是他是“汉室后裔的正宗”,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有汉献帝的“衣带诏”。他把这块招牌举得高高的。让天下人都知道,这就是公共知识,刘备反击曹操就成了正义与邪恶、正统与败类的较量了,这在被儒家思想灌输了近四百年的士大夫中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无数的士人被刘备欺骗,或者将官印拱手让给刘备,如陶谦之流;或者像徐庶、诸葛亮一样,跟着刘备东奔西跑,到处流亡。而事实上,刘备干的是折腾汉室江山的勾当,关羽、张飞欲杀操救帝,刘备就是不点这个头,就是汉献帝以血书求救,刘备照旧不为所动,当他人逼着救驾时,刘备干脆不辞而别。刘备的那块疆土不是从外姓手中夺来的,他先是算计刘表,后是排挤刘璋,倒腾的都是汉家宗室控制的地盘。对待汉家的一贯方针是:先巴结讨好,取得信任,等站稳脚跟后,再主动出击,最后是清理门户。对汉家可谓是“宁叫刘备负汉家,也绝不叫汉家负刘备”。
刘备表面上同刘璋兄弟相称,实际上早已暗中收买背叛刘璋的张松等人,当刘璋以诚相邀时,刘备却顺手牵羊,取而代之。刘备又厚在那里,仁在何方?刘备自己不为汉家尽心尽力,却念念不忘汉家这面破旗,用皇叔之名捞取好处,每到一个地方,就打出这块招牌。甚至编些民谣,让小孩到处传唱,为自己收买人心。
反观刘备的对手曹操却是对公共知识利用得最不成功的一位。曹操本来是拥有公共资源最多的老板,可惜他在信息宣传上却让对手占了上风。他最大的本钱是胁持了汉献帝,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丞相本来可谓师出有名,但他的对手却利用他手中的“王牌”做了反面文章。
袁绍进攻曹操时,曾令陈琳代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文中说曹操“豺狼野心,潜苞祸谋,乃欲挠折栋梁,孤弱汉室,除灭中正,专为枭雄”,连曹操听了,都出了一身冷汗。周瑜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也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所有的对手都知道,如果让老百姓真的认可了曹操是汉朝丞相,那曹操就占据了公共资源的优势。于是大家都左一个“汉贼”,右一个“汉贼”地叫骂开了,同时又不约而同地认可刘备“刘皇叔”的招牌,把刘备捧得高高的来抑制曹操。正如西方哲学家所说:谎言说了一百遍也会变成真理。刘备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小子,被汉献帝一拉,大家一吹,就成为“匡复汉室”的正统,被汉献帝正儿八经封为丞相的曹操反而成为想窃取帝位的“奸雄”。曹操想拿汉献帝号令天下,怎奈诸侯不听;想将汉献帝抛弃,则担心自己“匡扶汉室”的招牌毁于一旦,从而招来万世骂名;想取而代之,又怕引起更强烈的反对,成为天下公敌。所以,汉献帝成了曹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一根鸡肋。曹操挟持汉献帝达二十四年之久,废之易如反掌,曹操却始终不敢。在他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只好将代汉的历史使命交给了儿子曹丕。
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捧杀”和“骂杀”的博弈策略,可以将信息翻云覆雨,从而为自己制造出最需要也是最具有“可信度”的信息来。
相对于曹操来说,刘备和孙权要幸运得多。曹操做丞相、封魏王,起码在名义上是经过了汉献帝的正式册封。而刘备平定西蜀之后,没经汉献帝的批准,便在成都自称“汉中王”,怎么就没有人说刘备是“僭越”呢?后来,刘备和孙权都登基做了小王朝的皇帝,有谁说过他们是“国贼”、“奸雄”、“叛逆”?甚至从未想过要匡扶汉室的袁绍、袁术、刘表、吕布等人,也没有被加上“汉贼”的恶名。
我们把刘备和曹操在公共资源的利用上转化为博弈,两者之间在信息利用效率上谁占了上风就更加明显。刘备有利用“刘皇叔”和像别人一样做割据军阀两种选择。曹操也有作为“汉相”和军阀两种出路。而实际上,刘备用“刘皇叔”可以增加自己的砝码,曹操用“汉相”名义与刘备斗,反而从中占不到便宜;曹操打出自己军阀的本性来与刘备厮杀,还能减少许多顾虑。刘备如果不用“刘皇叔”的招牌,也就是一个小军阀,不管曹操用什么名义,他都是不堪一击。考察历次刘曹之间的战斗,刘备真正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曹操的战役几乎没有,就是有那么一次争夺汉中的战斗,也是以曹操主动撤军而告结束。
曹操屡次有机会杀掉刘备,也有理由杀掉刘备,但一直没有这样做。当年刘备依附公孙瓒时,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向刘备求救,刘备遂从公孙瓒处借来数千兵马,又借得将军赵云,往徐州救援。此时吕布偷袭曹操的根据地濮阳,曹操不得已而退兵,刘备则进驻徐州。其后陶谦病故,将徐州城交与刘备,刘备遂自领为徐州牧。此后被曹操所败的吕布前来投奔,刘备让其居小沛。刘备引狼入室,让吕布占据了徐州,刘备只能前往许都投奔曹操。曹操不计前仇,反而表奏刘备为豫州牧,至此人称刘备为“刘豫州”。
其后,刘备随曹操的力量灭了吕布,一起回许都,却不愿居于人下,以打袁术为借口,向曹操借兵,曹操允之。打完袁术后,刘备立即攻占徐州,想自立门户,又被曹操打得妻离子散。对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人,曹操能够以大气量容纳,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刘备的宣传工作到位,他是“刘皇叔”,天下皆知,杀了皇叔,这个“汉贼”可就是铁定的了。所以,在公共信息的利用上,曹操与刘备的博弈,曹操可以说是栽了一个大跟头。刘备才是变色龙,是一个真正善于粉刷自己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