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09200000023

第23章 贾思勰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农学遗产

我国勤劳的农民有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在封建社会里,农民虽然受到极度苛酷的剥削和非常残暴的压迫,生活非常凄惨,但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在辛勤的劳动中还是有很多的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的生产经验。这些创造和经验,由许多农学家加以总结,写成了许多农学著作。我国不仅在很早以前就是农业发达的国家,而且也是有最丰富的农学遗产的国家。

我国最古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着很多我们祖先关于农业生产的创造和经验的记载。以后的许许多多的书籍里,关于农业生产经验的记载,更是十分丰富。西汉末年,农学家氾胜之总结了当时和以前一部分农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一部叫做《氾胜之书》的农学专门著作。这本书的科学性在当时来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以后,崔的《四民月令》等等,也都是我国农业科学的珍贵遗产。但所有这些著作,就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来说,或是就科学水平来说,都远不如我们现在所要说到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这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在六世纪的一部最完整的、最有系统的、内容最丰富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书中闪烁着我们祖先的智慧的光辉和伟大的创造力。贾思勰能够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写成这样的一部伟大的著作,主要是由于他很注重生产实践,关心人民生活,肯虚心向农民学习,同时又能够勤修苦学。贾思勰的巨大成就有力地告诉了我们,我们的祖先,在祖国的土地上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农业生产经验,是多么丰富,我们应该珍视和发扬这份光辉的遗产,使它有利于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北魏(386~534)末期人,他的老家在现在的山东。他出身于地主家庭,后来做过高阳郡(郡治在今河北高阳)太守。

贾思勰虽然是地主家庭出身,但他与当时一般地主子弟和读书人不同。这些人轻视劳动,并且喜欢作毫无实用的空谈,而贾思勰则十分注重生产事业,有着发展生产和富民强国的热切愿望。因此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认为对发展生产事业有贡献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贾思勰像 的。他很推崇西汉时候(前206~23)的龚遂、召信臣,东汉时候(25~220)的王景和三国时候(220~265)的皇甫隆等人,向别人介绍他们的事迹,希望大家,特别是做官的人,向他们学习。

他说,龚遂在他作渤海(郡治在今河北沧州)太守的时候,奖励人民努力耕田养蚕,发展生产。他要那里的人民每人种一棵榆树、五十棵葱、一百棵薤、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只大母猪,五只母鸡。有带着刀、剑之类东西的,他就叫卖了去买牛。在春季和夏季,大家必须到田里去劳动;秋冬里要评比收获积蓄的成绩,并让大家收集各种果实。由于龚遂奖励生产,当时原是生产比较落后的河北东部一带,便逐渐富裕起来,人民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召信臣也是西汉时候一个注意发展生产事业的官员。他在当南阳(郡治在今河南南阳)太守的时候,常亲自下乡劝勉大家努力耕种。他又十分重视水利事业,到处考察水道和水源,领导南阳人民开辟了大大小小的渠道,造起了几十处拦水门和活动水闸,使农田有水可以灌溉。南阳的农业因而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因而也获得改善。

东汉时候治理黄河出名的王景,尤其受到贾思勰的崇敬。王景领导农民在黄河下游筑堤防水,使得当时黄河两岸居民不受水灾的痛苦。这不用说是一件有利于发展生产的巨大事业。但最使贾思勰佩服的,还是王景在当庐江(郡所在今安徽庐江)太守的时候,他把北方用铁制造的农具介绍到南方去,并在那里推广了用牛耕地的方法。这就大大增强了当地人民对自然斗争的力量,许多荒地开垦起来了,已耕的土地也比以前耕作得精细了。

贾思勰也很佩服三国时候在敦煌当过太守的皇甫隆。皇甫隆初到敦煌的时候,那里的人民还不知道用犁和耧之类的农具,因此费力大而收获少。皇甫隆向当地的农民介绍了犁、耧等等农具,改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

在封建社会里,绝大多数的官吏都贪污腐化,他们只知道搜括民脂民膏,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像龚遂、召信臣、王景、皇甫隆等那样注意发展生产事业,关心人民生活的人是不多的。我国农业生产事业的发达,以及先进生产技术由中原推广到边疆,由黄河流域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更南的地带,这当然是广大农民的伟大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与这些人努力总结经验,推广进步的耕作技术分不开的。贾思勰深受他们的影响,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榜样。

贾思勰非常重视劳动生产,而鄙视不参加劳动生产和不懂得劳动生产的人。他在《齐民要术》的序文里引经据典地说:一个农民不耕种,可以使一些人饥饿;一个妇女不纺织,可以使一些人挨寒受冻。又说:人生要勤恳劳动,勤恳地劳动就可以不至于穷困。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贾思勰在当时不可能看出人民的饥饿和贫困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但是他主张勤劳生产这一点是很对的。对于像孔子那样在封建社会被尊为圣人的人,他也指出不懂得生产劳动是孔子的一个缺憾。他说:当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耕田的时候,孔子因为没有亲身经验,便回答说:我知道的不如老农。这就是说,像孔子那样有智慧和聪明的人,学问也有 不到家的地方,也有一些事情是不会做的。因此,他要求人们要善于学习生产实践方面的知识。贾思勰特别强调生产实践的重要意义。他说,哪怕你有禹和汤那样聪明,但是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参加实际生产的人高明。他讥笑那些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生产知识的人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那不能算是有学问的。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养成了注重实践、谦逊谨慎和踏踏实实的作风,他的治学态度是非常严谨的。

贾思勰既然是具有这样的品德的人,他做高阳太守的时候,自然和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完全不同。他关心人民的生活,注意发展生产事业,同情人民的痛苦。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作一个“好官”。他说:圣人不以自己的名位不高为可耻,只是忧虑人民的贫困,奖励生产就可以使人民摆脱穷困。他除了奖励生产以外,还亲身参加劳动。当时,黄河流域的人民,常常把养羊作为副业,贾思勰也在家里养了一些羊。他以自己的实际经验来帮助农民改善养羊的方法。《齐民要术》里介绍的怎样使羊吃得又饱又好,怎样使羊不受冻,怎样使羊长得肥壮,和剪取羊毛等等方法,大部分都是贾思勰由亲身体验中得来的。贾思勰为了提醒养羊的人注意贮藏饲料,还用自己在养羊中的一段失败的教训来作为说服材料。有一年他养了二百头羊,因为没有注意贮藏足够的饲料,结果许多羊在冬天饿死了;熬过了冬天的羊,也因为没有吃饱吃好,大都半死不活,并且满身长了癣疮。

贾思勰很接近农民群众,常跟他们谈论生产上的事情。他虚心地向农民请教,尤其是注意向老农学习生产上的经验和知识。那时候,在黄河流域居住着汉人、氐人、羌人、羯人、鲜卑人和匈奴人。各族人民在生产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生产经验。经过他们长期的辛勤劳动,北方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各族人民在耕种、畜牧、种植树木方面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贾思勰很看重这些经验,把它看作是保证人民生活的重要方法,他下决心要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传播出去,以发展祖国的农业生产,这样,他就下定决心,写成了这本《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和它的内容

贾思勰为什么把自己写成的这一部书叫做《齐民要术》呢?“齐民”这个词儿,用现代语言翻译出来,就是“平民”或“人民”的意思,“要术”就是谋生的主要方法。“齐民要书”四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人民群众谋生的主要方法”。

《齐民要术》的材料,是从各方面得来的。贾思勰大量引用了古书上有关农业方面的材料。他引用《诗经》上的材料就有三十条,其中有些记载着公元前十世纪到六世纪的生产经《齐民要术》书影验。有的古书早就散失了,幸亏《齐民要术》大量引用,才保存了一些下来。上面提到的农学家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就是这 样。现在我国科学家研究这部杰作,就把《齐民要术》中所引用的文字,作为很重要的参考材料。《齐民要术》引用的古书,多到一百五六十种,可见贾思勰对古代的农学遗产的继承是花费了很多的劳动的。

贾思勰除了引用古书上记载的农学知识,加以消化,并且融会贯通以外,还花费了很大的工夫和力气,来整理和总结前代书籍上没有记载过的宝贵生产经验。这主要就是他很注意采集民间的歌谣和谚语,从这里面寻求有用的农业知识。例如在种麻方面,《齐民要术》里有着“夏至后,不没狗”这样一句谣谚。这句谣谚的意思就是说,过了夏至种的麻,连狗那样高也长不到,所以种麻一定要在夏至以前。用非常简单的语言,道出了农民的宝贵经验。贾思勰注意搜集民间谣谚,正是由于他懂得有关于农业的谣谚是农民宝贵生产经验的结晶。

贾思勰知道,要总结和整理农业知识和技术,单靠搜集古书上的材料和民间谣谚还不够。因此,他还访问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农,向他们请教,吸取了许许多多的实际生产知识。不但如此,贾思勰还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观察和生产实践,来检验古书上记载的和当时农民的生产经验。

由此可见,《齐民要术》中的话,每字每句都不是随便写下来的,而是有来历、有根据,经过实践检验过的。这就是《齐民要术》所以成为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史上不朽著作的原因。贾思勰的这种总结前人和当时农民的生产经验、注意生产实践、虚心求教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后代学者们的模范,是值得发扬的。

《齐民要术》这本书篇幅虽然不很多,内容却十分丰富。全书九十二篇,分成十卷。第一卷和第二卷记载着农作物的耕种和谷类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的栽培方法,第三卷是关于蔬菜的栽培方法,第四卷和第五卷是叙述木本植物、果树、林木和染料作物的种植方法,第六卷里是讲畜牧和养鱼的技术,第七、八、九卷是关于食品的加工制造和保存的方法,以及家庭手工业等,第十卷是关于北朝统治地区以外出产的农作物。有人说《齐民要术》这部书集我们祖先从西周到北魏的生产知识的大成,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齐民要术》这本书说明,早在一千四五百年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先进的水平。

《齐民要术》不仅总结了当时以及以前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也记录下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以及各族人民间生产经验互相交流的情况。例如有关养马、喂羊和制造乳酪的方法,就是兄弟民族的宝贵经验,而作物栽培的知识和技术,则是由汉族人民传给各兄弟民族的。这说明祖国大家庭里各族人民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也说明了各族人民在祖国生产事业的发展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不误农时,因地种植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总结了我们祖先哪些重要的生产经验呢?

首先,贾思勰指出:农作物的栽培和管理,必须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和不同的土壤特点来进行;也就是要不误农时,因地种植。这是贯穿在《齐民要术》中的一条根本原则。他说:顺随天 时,估量地利,可以少用人力而得到较大的成功,要是根据人的主观办事,违反自然法则,只会多花费劳力而很少收获。换句话说,就是既要根据客观条件和法则,又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和法则。

贾思勰指出各种农作物的栽培都有一定的时候,他把最适宜的季节叫作“上时”,其次的叫作“中时”,不适宜的季节叫作“下时”,并且告诉大家不要错过适宜的栽培季节“上时”。他又指出,种植各种作物的土壤条件,也各不相同。在《齐民要术》里,贾思勰还根据实际经验说明,同一种作物不仅在不同的土壤上使用种子的分量不能相同,并且同一农作物在上时、中时、下时下种,用种子的分量也有差别。这些原则,都是合乎科学的。

关于土壤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有许多很有意义的记载。他说: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没有大蒜,都得向朝歌(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去取蒜种;但是种了一年以后,原来的大蒜变成了百子蒜(即蒜瓣很小很小的蒜)。并州芜菁的根,像碗口那么大,就是从别的地方取来种子,种下一年,也会变大。在并州,蒜瓣变小,芜菁的根变大,是土壤条件造成的结果。这说明栽种农作物必须注意自然条件。

贾思勰用农民的生产经验和他自己亲身的实践证明,农作物的“本性”并不是不能改变的。他拿四川的花椒移植到山东的情况做例子,说明花椒本性不耐寒,生在向阳地方的,冬天要用草包裹起来,不然就会冻死;但生在比较向阴地方的,因为从小就经受寒冷,获得了耐寒冷的习性,冬天就可以不必包裹。这就是说,植物的本性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可以改变的。从这里,可见我们祖先早就从生产实践中知道了植物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也知道除了要重视自然条件以外,还可以“驯化”农作物。

2.精耕细作和保墒、抢墒

在耕作方面,贾思勰很注重精耕细作。上面提到的西汉农学家氾胜之就主张地要耕得深、锄得细,下种后要注意浇水施肥,要锄去杂草等等。贾思勰接受了氾胜之的思想,并且总结了当时农民的实际经验,加以发展,更明确更详细地说明应该如何进行精耕细作。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说:地一定要耕得早,耕得早,一遍抵得上三遍,耕迟了,五遍抵不上一遍。他又说:耕地要深,行道要窄。也许有人要问,耕得太窄不是就会耕得慢么?是的,行道窄,自然要慢一些。但是,如果行道耕得太宽了,就会耕得不均匀,深一处,浅一处;而且耕牛因为用力太多,也容易疲乏。

贾思勰为什么这样重视深耕呢?原来农民的经验告诉他,植物和人一样,人要长得健壮,就得吃好吃饱,营养丰富,耕得深,庄稼的根就能扎到很深的地里去,吸取较多的养料和水分。这样庄稼就不怕干旱,能长得又肥又壮。

贾思勰又根据农民的经验指出:耕完地以后,就要立即把土锄细和耙平,经过几次锄、耙,才好开始播种,当绿油油的谷苗长出田垅以后,还要反复地锄地。这不是为了把地里的杂草锄去,而是要使土壤松匀,土壤锄得越疏松均匀,农作物就越容易吸取土壤中的养分。所以,《齐民要术》里说:切不要看到地里没有了杂草就停止锄地,要反复不 停地把土壤锄松锄细,锄的遍数越多,结出来的子粒就越是饱满肥大,等谷苗长到约一尺高以后,还要用一种名叫锋的古农具去松土。可见我们祖先很早就十分注意深耕细作了。

一千四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很注意水的供给来增加农业生产。黄河流域在当时是干旱地区,因此,怎样防旱、保墒实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祖先在保泽保墒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远在西汉时候,我们祖先已经很注意水利灌溉,用河水或井水来灌溉田地,使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到了南北朝(420—589)的时候,我们祖先更加积累了许多保泽保墒的经验,这也在《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下来。上面提到耕完地以后,就立即要把地耙平,为的就是保持地里的水分,这就是保墒。

《齐民要术》里也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冬灌”的经验。这就是把雪紧紧地耙在地里,或把雪积成大堆,推到栽下种子的坑里去。这是为了防止大风把雪刮走,使地里有充足的水分。这样,春天长出来的庄稼就会特别旺盛。

《齐民要术》里还要大家注意抢墒。农谚说,“早种一日,就能早收十天”。这就说明抢墒的重要。黄河流域在春末夏初播种的季节里,雨量很少,经验告诉我们的祖先,必须趁雨播种。《齐民要术》总结当时的经验说,谷物的播种,最好是在下雨之后。雨小,如果不趁地湿下种,苗便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就不容易长得健壮。但是,遇到雨大就不能这样做,因为雨太大,地太湿,杂草就会很快地长起来。同时,谷物也不适宜在过湿的土地上生长。这就要在地发白后再下种。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很善于和自然作斗争的,他们并不是机械地搬用经验。这样保墒保泽的经验,即使在今天来说,也是很宝贵的。

3.选种和浸种催芽

只要参加过农业生产的人,都知道选择优良品种的重要意义。远在西汉时候,我们祖先就很注意选种和保藏种子,并且积累了宝贵的选种、藏种的经验。谷物成熟的时候,要把粒大穗大的摘下留作种子。摘下来的种子要挂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吹得很干很干,然后藏在竹器或瓦罐里面。最好和上一些干艾,防止种子生虫。到南北朝的时候,选种和藏种的经验更加丰富了。《齐民要术》里告诉我们:如果不选种,不但庄稼长不好,种子还容易混杂。种子混杂了,就会给生产带来很多麻烦,不但出苗会迟早不齐,谷物成熟的时期也不一样。在舂碾粮食时,有的还没有熟,有的舂碾过度,不但难得均匀,回收率也会减少,煮起来也会夹生不熟,很不好吃。

关于选种的方法,《齐民要术》里说,不论是粟、黍、秫、粱,都要把长得好的、颜色十分纯洁的割下来,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到第二年的春天打下来,单独种在留种地里,准备作下一年的种子用。留种地要耕作得特别精细,要多加肥料,要常常锄地,锄的遍数越多,结的子粒就越结实,才不会有空壳。种子收回来后,要先整理,并且要埋藏在地窖里,这才可以防止种子混杂的麻烦。

在收取瓜种方面,《齐民要术》记载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它说:瓜种要拣取“本母子”瓜里的种子。所谓“本母子”瓜,就是最早结出来的瓜,它里边的种子,出苗早,结瓜也早。但并不是“本母子”瓜里的全部瓜子都是好种子。《齐民要术》里说,要截去瓜的两头,拣取中间部分的种子。因为中间部分的瓜子要比两头的大,在它的子叶里贮藏的营养料比其他瓜子多。因此,这种瓜子长的瓜秧比较旺盛,结的瓜也好。现在,我国农民留瓜种,一般是留取早辈瓜子,在北方某些地区,拣取瓜种有时仍参考《齐民要术》里所记载的办法。

《齐民要术》里也记载着浸种催芽的方法。当时虽然还不懂得用盐水浸种,但已经知道用水浸种了。《齐民要术》里说,在播种前二十天,就应该用水淘洗种子,去掉浮在上面的米比子,晒干后再下种。也有让水稻浸到芽长二分,早稻浸种到芽刚刚吐出时,再播种的。

4.施肥和轮作、套作

我们的祖先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懂得,要想获得好的收成,除了深耕细作、保墒、选种以外,还得注意施肥和轮作,使农作物有充足的养料。氾胜之是很注意肥料的作用的,他在《氾胜之书》里介绍了一种丰产的经验,叫做“区田法”。他说,区田法可以使庄稼获得足够的肥料,不一定好地才能获得高产。到南北朝时,我们的祖先不仅重视使用粪肥,而且积累了使用绿肥的经验。《齐民要术》里说,秋天的时候,要是耕种长着茅草的土地,最好让牛羊先去践踏,然后进行深翻。这样,草被踏死了,深翻后埋在地里可以作肥料。在没有茅草的地里,秋耕时也要把地里的杂草埋到地里去,第二年的春天草再长出来时,要再把它埋到地里去。这样,经过耕埋青草的土地,就像施了粪肥的土地一样肥沃,长出的庄稼就会又肥又壮。

《齐民要术》里还记载着我们祖先栽培豆科作物作为绿肥的经验。书里说,用过豆科作物做绿肥的地里,如果种上谷子,每亩可以收到很大的产量。《齐民要术》里也提到用围墙和城墙的土作肥料的办法。直到现在,这些办法对我国农村的积肥造肥,也还是很有用处的。

早在西汉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提出过用休耕和代田法来恢复土壤的肥力。代田法是用犁在田里犁出一条一条宽一尺深一尺的埂,犁出来的土堆在两埂的中间,成了一条一条高起的垅,垅也是一尺宽。谷物的种子撒在埂里,在谷苗生长的过程里,逐渐把垅上的土和草培在苗根上,等到夏天,垅上的土培完了,谷物的根就扎得很深,既耐风又耐旱。到庄稼收获以后,再把原来是垅的地方犁成埂。第二年就在新犁的驯里种东西。这种耕作方法可以使一部分土地得到休闲,地力容易恢复,产量因而也高。到了北魏的时候,我们祖先又进一步创造了轮作的方法。他们懂得土壤里含有各种各样的养分,而每种作物都各有几种特别需要的养分,因此,如果只种一种作物,就会使土壤中的养分供给发生缺陷的现象。实行轮作,种植的农作物常常更换,就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因而也就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齐民要术》里详细地讨论了轮作的方法。它说:有的农作物连栽不如轮作,麻连栽就容易发生病害,降低麻的品质。接着又讨论了哪一种作物的“底”最好是什么。什么是“底”呢?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茬”。书里说:谷物的“底”最好是豆类,大豆的“底”最好是谷物,小豆的“底”最好是麦子,瓜的“底”最好是 小豆,葱的“底”最好是绿豆。可见我们祖先当时对轮作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种用轮作发挥地力和培养地力的方法,现在仍旧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里总结了我们祖先实行套作制的经验,认为这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大有好处。他说,葱里可以套种胡荽,麻里可以套种芜菁等等。这个套种法是我们祖先在耕种技术上的创造。

5.果树栽培

《齐民要术》也总结了我们祖先在栽培果树方面的宝贵经验。

贾思勰说,果树的种类很多,有的耐寒,有的欢喜润湿,有的在冬天结实,有的要在风和日暖的时候才开花结果。各种果树的特点既然各不相同,栽培的声法也不能一样,不能以适合一种果树的方法死搬硬套地应用到别的果树上去。例如李树、林檎树用播种移栽的方法,最好是扦插;梨树则用嫁接的方法最为适宜等等。

在果树的蕃植方面,《齐民要术》里列举了培育实生苗、扦插和嫁接三种方法。

贾思勰根据农民的经验,指出培育实生苗首先要注意留下味最好的和最肥大的果实作为种子。他认为这是一个根本原则。

在这以外,他还提出了几种极有意义的方法。关于桃树,他说:桃子熟的时候,连果肉一起埋到粪地里,到第二年春天再把它移到种植的地上去,这样桃树的成熟早,三年便可以结果,因此不必用插条来扦插。要是不把种子放在粪地里,植株不会茂盛;如果就让桃树留在粪地里生长,果实不会大而且味苦。

关于栗树,他说:栗子刚成熟,剥出壳以后,立即埋在屋内的湿土里面,并且一定要埋得深,不要让它受冻;剥出来留了二天以上,见过风和太阳的,就不会发芽。

《齐民要术》也很重视用扦插的方法来蕃植果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使果树提前结实。他说:李树性坚,长得慢,要五年才结实,所以要用扦插。扦插的李树,三年便可结李子。

扦插可以使果树提早结实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用来扦插的树枝,一般是由靠近地面的老枝上剪下来的,它已经有一定的年龄了。如果已有二岁的年龄,那么扦插以后再过三年,便是五岁,正好是开始结实的时候了。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很细致地总结了嫁接果树的方法。以梨树为例,他说,嫁接法可以使梨树结实早,而且梨肉细密。嫁接梨树最好用棠树或杜树作砧木。砧木要拣粗壮一些的,嫁接最好在梨树刚刚发芽的当儿,至迟不能迟到快要开花的时候。

嫁接时首先要注意防止砧木发生破裂,所以最好在树桩上先缠十几道麻绳,再用锯子在离地五六寸的地方截去它的上部。为了避免受大风的吹刮,桩不能太高;但高一些也并不是没有好处,因为桩高,梨树就可以长得快一些。所以桩留得高的,最好四周用土或别的东西围起来,以免因大风而发生破裂。

其次,嫁接的树枝要注意在向阳的一面剪取,因为向阳一面的树枝能够结较多的果实。

再次,插枝的时候要让梨枝斜面的木质部和砧木的木质部接上,皮和砧木的皮连在一起。嫁接了以后要用丝棉把 树桩裹严,并且在上面封上熟泥。最好再用土掩盖起来,只让梨枝刚露出一点尖。此外,还必须经常浇水,使土地经常保持润湿。

《齐民要术》里讲到扦插和嫁接可以使果树提前结实,这就说明我们祖先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在生产实践中,对果树发育阶段的理论,已经有了认识。

贾思勰也很注意防止果树遭受霜冻的损害。他总结当时的实际经验,认为雨后初晴的秋夜,常常会出现霜冻。这时候就要在果树园里堆起杂草,点起火来熏,要使全园都有烟气。这个防止霜冻的方法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6.牲畜饲养

在畜牧业方面,贾思勰也总结了许多有很高科学价值的经验。我国很早就开始饲养马、牛、羊等牲畜,但古书里关于饲养方面的经验的记载却不多。这主要是因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人民,很早便以耕种为主,因而偏重于总结农耕方面的经验。到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兄弟民族把他们丰富的牧马、牧羊等经验,带到了中原地区来了,这就大大丰富了中原人民在这方面的知识。

贾思勰根据当时人们的实际经验,在《齐民要术》里指出,畜养动物首先应该重视选种,要选择最好的母畜来做种畜,不能随随便便让不好的母畜繁殖后代。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牲畜的遗传性。

除此以外,《齐民要术》还很重视牲畜怀胎的环境,以及小牲畜出生后的环境对它们的影响。他说:最好把腊月和正月里的羊羔留作种畜,十一月和二月的便次了一等。不是这几个月里生的羊羔,毛不润泽顺直,骨架也小。因为八、九、十月里生的羊羔,母羊在生它们的时候虽然很肥,但到冬天便没有奶了,这时候青草已经没有,小羊如何能够养育得好呢?三、四月里生的羊羔,这时候虽然有青草,但小羊还不会吃,并且气候转热,母羊的奶也比较热,他们只能吃母羊的热奶,所以不好。五、六、七月份,羊羔热,母羊也热,热上加热,所以更坏。十一月至二月里生的羊羔,因为母羊早已长肥了,有足够的奶可以供给小羊,到母羊奶完的时候,青草已经生出,所以很好。

其次,贾思勰告诉我们要注意对肉用牲畜的阉割和掐尾。在一千四五百年前,我们祖先虽然还不知道为什么截去尾尖,猪就会长得特别肥大的道理,但当时已经发现了这个奇妙而有趣的方法了。《齐民要术》里说,肉用的小猪,生下来第三天就要掐去尾尖,满六十天再犍(阉割);并且说,犍猪如果不掐去尾巴尖,不但容易得破伤风,而且会长得前大后小,只有掐去尾尖的猪,才会长得骨细肉多。现在已证明这是十分科学的。这又一次有力地说明,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是最宝贵的。

在牲畜的饲养法方面,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总结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关于养马,贾思勰指出:马饿时可以喂给比较坏的饲料,饱时再给好的,这样马可以吃得多,因而也可以肥壮。饲料要铡得细,粗了马吃了不会肥壮。给马喂水也有一定的规则。俗话说:“早起骑谷,日中间骑水。”就是说早上马饮水要少,中午可以让马多饮一点;到了晚上,因为要过夜,要让它尽量饮水。每次饮水之后,要让马小跑一阵,出汗 消水。

《齐民要术》里也记载了几十个医治马病的方法。如发现马“中谷”(消化不良),就用麦芽三升和在马草里喂马。如果发现马“中水”(鼻脓症),就把食盐放进马鼻里去。这都是我们祖先由实践中得出来的很有效的方法。

关于放牧羊群,《齐民要术》里有许多有趣的记载,而特别着重于冬天藏草喂羊的方法。它说,冬天喂羊的方法最好是在地势高爽的地方,用树棒竖插起圆形的栅栏。在栅栏里堆积干草,任羊在栅栏外走动,不断地抽草吃。这样,羊到来年春天,就长得又肥又壮。否则,就是把一千车草扔给十只羊吃,结果是大部分草被踩在地上给糟踏掉了,羊还是吃不饱。

大家知道,牧羊除了肉食以外,更重要的是剪取羊毛。《齐民要术》里总结了剪取羊毛的经验说,从三月到八月间,剪完羊毛后,要把羊好好洗刷干净。这才可以使以后长出来的羊毛又白又洁。但是,八月半以后剪毛,就千万别再给羊洗澡了。因为这时节气已经过了白露,印有贾思勰的邮票早晨和晚上的寒气容易把羊冻坏。剪毛在什么时候妥当,要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条件来决定。在黄河流域,八月间必须剪一次羊毛。如果不剪,毛长得粘连起来,这种羊毛就不能织毡子,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长城以外或沙漠地区的羊,因为八月以后天气渐渐冷起来了,就不宜剪毛,免得冻死。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中原一带也就普遍制造乳酪,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介绍了“作酪”、“作干酪”、“作漉酪”、“作马酪酵”和打酥油等方法。这些方法西晋以前在中原地区并不普遍,由于后来和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这些方法才传到中原地区来。

7.农村副业

我们祖先不仅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而且在农村副业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养蚕最早的国家。相传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织帛的方法。栽桑养蚕后来就成为黄河流域农民们的主要副业,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到公元五世纪的时候,我们祖先更发现了用低温可以延迟蚕卵孵化的窍门。具体的方法是把蚕卵低放在长颈的瓦坛里,盖好坛口,再把它放在冷水里面,这样可以延迟蚕卵孵化的时期达二十天左右。在当时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很差的情况下,我国劳动人民竟能够发现这样巧妙可行的方法,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勇于创造和具有高度的智慧。到北魏时候,我们祖先的养蚕缫丝的经验更加丰富了。《齐民要术》总结当时的经验指出,养蚕的屋子里要温度适宜。太冷蚕长得慢,太热就枯焦于燥。因此,养蚕的房屋,冬天四角都得生火炉,屋子的冷热这样才会均匀。在喂蚕的时候要把窗户打开,蚕见到阳光吃桑叶就多,也就长得快。这时候用柘树叶养蚕也开始了,我们祖先也知道了柘丝质量很好,拿来作胡琴等乐器的弦,比一般的丝还强,发出来的声音非常响亮。在《齐民要术》里记载的柘蚕取丝的方法,可能是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我们的祖先也很注意用植物性染料把衣料染成各种颜色。例如《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提取红蓝花中所含的色素作染料的方法。在采集来的鲜花里加上从蒺藜或草灰里取得的碱汁,揉捣以后,滤出浓汁来,再往里面放些酸石榴汁或酸饭浆水调匀,就成了鲜红的染料。《齐民要术》里还说到保存这种染料的方法:把花汁倒入一个小布袋里,滤去里面的清水,趁里面留的染料半干半湿的时候,捻成一片一片的小块,再在阳光里晒干。这样,非但保存方便,就是放的时间长一些也不会败坏。

这种制造染料的办法看来似乎很简单,但我们如果想到当时因为没有化学工业,没有强酸浓碱,我们祖先竟能想出了用酸饭浆来代替强有机酸,用草灰水来代替碱质的办法,要是没有很高的才智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是不可能的。

在《齐民要术》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北魏时候,我们祖先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使用“皂素”的经验。在没有肥皂以前,人们是用草灰、蒺藜灰的汁水,或是用豆科植物种子,如皂荚等来洗衣服的。书里说,白绸的衣服用灰汁洗过几次就坏了,不但颜色会变黄,而且衣服的质地也会变脆。最好是用小豆粉末洗白绸衣服,小豆粉不但可以把衣服洗得非常洁白,洗过的衣服还非常柔软。《齐民要术》中的这个记载,是人类利用“皂素”最早的记载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酿造方面也取得很大的成就。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记载了酿酒、造醋、作酱、制豆豉、作蚱等等方法。

上面所介绍的,只是《齐民要术》内容的极少部分,但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在一千四五百年前,我国农业科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著作。这本书里生动地叙述了科学和生产的关系,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来自实践”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全书还贯串着“科学必须为生产服务”的精神。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对以后的农业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给以后的农学家树立了一个榜样。《齐民要术》以后,我国四种规模最大的农学著作,即元朝司农司编《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清朝“敕修”的《授时通考》,没有一种不拿《齐民要术》做范本的。就是规模比较小的许多农学著作,如陈敷的《农书》、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也都受《齐民要术》的影响。

贾思勰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上的许多伟大成就,保存了这样丰富的农学遗产,的确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的。我们应该好好地接受祖先遗留下来的科学成就,学习他在科学上实事求是的精神,献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创造我国科学上更伟大的成就而努力!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爆笑小神棍:原来是差生

    爆笑小神棍:原来是差生

    作为茅山派马家的第五代传人,马听秋虽然是个神棍,嗯哼,不不不,是天师。却一朝穿越现代,成为了X市第一中学里有名的小太妹。面对惨不忍睹的成绩,老爸发出的最后通牒,还有一堆的白莲花,以及原身留下的一堆烂摊子,看她怎么样玩转现代,承包学校。
  • 纤尘前传

    纤尘前传

    即使是最微小的尘埃,也能释放出无穷的力量!
  • 军迷的时空之旅

    军迷的时空之旅

    许多年后,当面对阎王时,这个穿越者便会想起带来命运转折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天,他给自己续了一秒。
  • 复仇公主的夏樱之恋

    复仇公主的夏樱之恋

    六岁的她们本该像个小公主样幸福地生活,可惜亲人的抛弃让她们踏上了复仇的道路……十年后,她们拥有了世界上遥不可及的地位,为了复仇,她们回到了中国,没想到却遇见了他们……复仇能成功吗?他们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敬请期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梦遇乾隆之前世今生

    梦遇乾隆之前世今生

    谢瑶池特别喜欢清朝乾隆年间的古董,她的家中到处是古董,因为一张床,一枚戒指她穿越到乾隆年间,成了一个内务府的包衣奴才,由于选秀进宫成了一名宫女,无意间巧遇乾隆,成就一段清龙汉凤的姻缘。她的前世与香妃哪一个是乾隆的专宠?她到底有什么魅力?乾隆对她说,今生欠来生还……
  • 骗子与哼哼怪

    骗子与哼哼怪

    林顺顺因为好奇心过于旺盛,偷听了许溢分手现场,哪知人心险恶,许溢作为校游泳队的种子选手、体育学院男神的扛把子,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心胸狭隘,竟挟私报复,迫她代他义务劳动、替他洗衣、给他买水甚至是帮他考试作弊!这让她这个年年奖学金、身为表率的班级干部情何以堪!许溢(给她递上奶茶,顺便替她擦掉嘴边饼干屑):可是我帮你教训了你的前男友。林顺顺:那是因为我帮你在你前女友面前撑了面子!许溢:我还帮你打跑了变态。林顺顺:那是为民除害!许溢:我还给你买了好多好吃的。林顺顺:那是我帮你挡了一闷棍你还人情!许溢(无奈叹气):小骗子,那都是因为我喜欢你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家庭主夫奋斗记

    家庭主夫奋斗记

    主要讲的是一名家庭主夫,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蒸蒸日上的一名工作者,后来因为结婚,生子,妻子的要强追求工作迫使他为了孩子而放弃了前程,在家当了名家庭主夫使之夫妻两个人的感情变淡离婚,孩子跟着他,因为常年在家带孩子的缘故让他很难再找工作,有一次因为一个小小的举动侍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 亡龙觅宝

    亡龙觅宝

    几个少年通过上古灵阵竟来到另一个世界,那就是一一玄天大陆,一场场阴谋、一场场战争、把少年卷入神魔大战。不为人知的势力正等着他的到来,一对对充满恶意的眼正盯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