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会把CEO拿下,我想CEO如果不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私人的行为,比如说贪污、形成宗派、任用自己的人,表面上尽管企业赢利了,但这时候我会很警惕。另外就是当形势发生变化时,他本人却不能通过学习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说的老做不到,即使业绩表现还不错,也会引起我的警惕。所以会用人的人,考察属下时固然不能离开业绩来说明问题,但是决不是仅仅看业绩。做领导的完全跟着业绩的风向转,那谁都会当领导,还用得到我吗?谁不会根据业绩好坏来换人?!在美国公司,主要就是没有真正负责的人,大家都是小股东,容不得CEO犯错误。”
总之,在柳传志看来,杨元庆所犯的这些错误都是联想集团可以接受的错误,这正好印证了杨元庆的成长,所以他一再地鼓励杨元庆:“作为股东的代表,联想集团的董事长,你去打仗,十仗中有七仗能打胜,就是优秀的指挥官,认真地反省是一回事,但不能因为有一仗打败就在各个方面的压力下徘徊不前。”“你如果过于保守,你永远不敢犯错误,企业反而会死掉。”也正是有了柳传志的支持和鼓励,杨元庆才能大胆实施自己的战略,引领联想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拓展透析
“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外表温文尔雅像个典型的“白面书生”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2007年8月比亚迪F6下线仪式上放出的这句话,着实令世界吓了一跳,这句话甚至被称为2007年全球汽车界最“牛”的语录,王传福也从此有了“狂人”的称号。
要知道,丰田取代通用“江湖老大”的位置,艰苦奋斗了50年时间,而王传福说出这番豪言壮语时,比亚迪刚刚进入汽车领域不到5年时间。2008年比亚迪的销量目标是20万辆,而到2025年要成为全球第一,至少也要1000万辆的规模,两相对比,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对于这句话,业界更愿意相信这是比亚迪的一种宣传手段。
王传福之所以敢这么“狂”,主要是因为比亚迪掌握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当时的情况是,作为比亚迪“常规武器”的新能源汽车F6双模电动汽车——F6DM将于2008年下半年量产,而作为比亚迪“核武器”的纯电动车将在2009年年中推出,比亚迪会凭借技术领先优势而先行一步。对于比亚迪未来的发展,王传福充满了信心:“我相信这个产品可以改变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甚至可以把国际油价拉下来!而且在电动车时代,发动机与变速器都将成为过去时。”
然而,事情却没有朝着王传福预期的那样发展。从2010年年初开始,比亚迪汽车销量开始出现下滑,随后经销商“退网门”事件爆发。为改变2010年销量目标大幅缩水的现状(2010年销量目标为80万辆,计划增幅80%,但实际销量为52万辆,增幅为15.5%),王传福对销售体系乃至整个比亚迪汽车业务进行战略重整——大幅度精简人员及组织架构、削减投资项目等调整举措,无不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
面对困境,王传福坦然认错:“2005年推出F3以后,比亚迪连续5年取得高速成长。当然,我们在网络扩张上犯了一些错误,过多地关注了网络的数量,忽略了网络的质量。其次,在一些产品的小问题上做得不够细。我准备从2010年到2012年花3年时间进行调整。如今我们要为过去犯下的错误埋单,2011—2013年是比亚迪的调整年。”
对于未来,王传福仍然信心满满,在他眼里,比亚迪翻身还是要依靠电动汽车。他说:“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真的做到50万台,我相信比亚迪在这里面将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将会称雄世界,首屈一指的不是比亚迪就是奇瑞。”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犯错误总是难免的。一个人对于错误的认识,对于错误的态度,承受错误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人生成就。作为企业的一把手,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但是,我们一定不能犯同样一个错误,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错误,学会为错误埋单,学会超越错误。
一把手要做串起珍珠的那条线
没有线,这些珍珠成不了项链。
对于人才,我有一个看法,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更需要的是管理人才。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好的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就像珍珠,没有线,这些珍珠成不了项链,好的科技人才我可以通过高薪把他挖过来,但挖过来之后,没有好的管理人才,他们还是起不到该起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线,因此管理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有的人不是珍珠,不能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但他是一条线,能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来。
· ——2001年12月柳传志在“联想清华校园世纪寻才活动”上的讲话
背景分析
柳传志最初响应中科院的号召以办企业的方式把科技成果推向社会,把计算所的发明卖给千家万户,在让千家万户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把技术变成利润,就体现了他给自己的定位:不去随大流做科学家、发明者,而是充分发挥自己在组织和谋略上的特长,做好一个管理者,招募人才,发掘人才的潜力,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做一条把一颗颗闪光的珍珠串起来的线。
在柳传志的倡导下,联想提出了自己的人才管理理论:项链理论。也就是说,人才竞争不在于把最大最好的珠子买回来,而是要先理好自己的一条线,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如果没有这条线,珠子再大再多还是一盘散沙。没有好的管理形成强有力的企业凝聚力,仅仅依赖高薪也难留住人才。
柳传志眼中的“珍珠”必须具备几个条件:有强烈的责任心,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善于学习和总结。总之,就是具有上进心、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学习型员工。为了串起这样的“珍珠”,联想在选人上可谓煞费苦心。
第一,严格的面试手段。联想从国外引进了一套针对个人的心理测评工具,这套工具能对人的十几个倾向做出判断,通常做完这样一套测试要花上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联想会根据业务部门的特点,从岗位特点出发对员工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如对于一个研发人员岗位,在选择人员时就可以忽略财务方面的问题。
第二,试用期的考验。新员工在报到的当天,就要接受为时两个小时的“入厂教育”,内容包括公司规章制度,甚至具体到怎样打电话等。在试用期即将结束前,新员工还要接受为期一周的封闭培训,了解公司的文化、理念、产品、历史、发展方向等。如果是进入业务部门工作,还要再进行培训。联想还实行新员工指导人制度,即每位新员工都将被安排一位指导老师,这位指导老师可能是资格老的同事或是部门经理。在三个月的试用期结束时,指导人不仅要对自己指导的新人做出评价,而且新人也要对指导人的指导做出评价。
第三,员工分类管理。联想把员工分成4类,一类是既认可联想价值观又出业绩的员工,这当然是最好的,联想会给他足够的舞台;第二类是能力非常强,能不断出业绩,但未必认可企业文化的员工,对这类人联想在人才管理和开发方面会考虑不同的策略;第三类是很认可联想价值观但做不出业绩的员工,这类人是联想要着力加强培养培训的群体;第四类是既不认同联想价值观又不出业绩的员工,这类人当然会被辞退。
在柳传志看来,过去的人才管理把人视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现在的管理把人才当作资源,人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现在的管理则强调人和岗位适配,强调人才的二次开发。也就是说,现代企业对人才的管理不仅是要让他为企业创造财富,也要让他寻找到最适合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体现出他的个人价值,实现他的个人理想。
拓展透析
对于一串珍珠项链来说,珍珠固然璀璨夺目,但是如果没有那条线,终究只能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作为一个企业,整体形象永远是高于一切的,再璀璨的“珍珠”也只是独立的个体,只有一条完美的“项链”,才能代表一个企业真正的实力。
柳传志将做一个优秀一把手的关键归结为4点:
第一,一把手要明白自己企业里的事是什么事。
第二,一把手要明白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他应该出现在什么位置上,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三,一把手要明白手里边的人是个什么状况,他们和你想要的状况肯定不一样,你必须得明白公司内的关键人员的特性。
第四,一把手要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使用自己手里的人,或者去发现更好的人才。
把这几点做好了,一把手这条线也就能将整个企业串成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一把手自然也就当好了。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认为自己创业的成功,是得益于自己做了一条把珍珠串起来的线,就是把那帮比他有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他说:“新东方每个人都是一颗珍珠,但是在串成项链以后,价值会倍增。现在我愿意变成这么一根线,实际上我也正在做这个工作。线必须坚固耐磨,不管被什么磨砺都不能断,也就是说我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宽容度必须是极大的,只要这根线不断,新东方珍珠项链还会更长。所以我觉得我只要做好这根线就行了。”
俞敏洪串起的第一颗“珍珠”是徐小平。1995年年底,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到美国,这里曾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当年就是为了攒留学的费用,他丢掉了在北大的教师职位。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俞敏洪的创业经历后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
俞敏洪串起的第二颗“珍珠”是王强。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俞老师”,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这两颗“珍珠”,在新东方的快速发展中闪耀出耀眼的光芒,与俞敏洪组成了一个坚固的铁三角,被外界称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
俞敏洪串起的“珍珠”还有被朋友们怀疑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包凡一,他在现实压迫下,读完传播学硕士之后,再熬出一个MBA,居然成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会计师,但在俞敏洪的邀请下,也毅然加入了新东方的创业团队。
随着新东方的进一步发展,俞敏洪这根“线”串起了更多的“珍珠”:钱永强,美国耶鲁大学商学院MBA,新东方著名教学专家,作为投资人,他投资了交友网站世纪佳缘;周成刚,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传播学硕士,之前担任过BBC亚太部记者和节目主持人;杜子华,中国英语考试培训界的领军人物;胡敏当时已经是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硕士生导师……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单独拉出来都是一块响当当的名牌。
新东方的豪华阵容,是俞敏洪一手主导并引以为豪的事情:“光靠我一个人不行的,新东方的成功来自一批人的个人魅力,我唯一做到的就是把这批人笼络在一起变成一个团队——新东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