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本山“出洋相”说开来
过完春节来到美国,看到这边所有的中文报刊都登载着美国华人各种各样春节庆祝活动的报道。可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在美国,春节活动也一样地丰富多彩!
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节目是许多文章谈论的题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观点与在国内看到的很相似,说明如今网络时代,民族的文化也是国际的文化,它是跨越国界的!
身在美东纽约地区,每年春节,娱乐明星接踵而至,更拉近了华人与中国内地的距离。就如同大陆来的人,多数家里都安装了中央电视台的中文频道一样,即使人在美国,许多华人家庭文化氛围依旧与在国内差不多。即使离乡背土,也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眷恋,所以这里一切涉及中国的活动,就特别令华人关心。
就文化传播而论,知道的好事很多。特别是去年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纽约演唱会,高水平地传扬地道的中华文明,得到中美各界一致赞赏。宋祖英来自湖南湘西,我们作为她的家乡人,倍感亲切和高兴!今年春节过后,姜昆率团,巩汉林、戴志诚等大牌明星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华夏之夜》元宵晚会,他们不因是“大腕”而讲排张。演出由华夏中文学校为主组织,在新泽西州州政府的爱国大剧院进行,从报道来看,各方反映很好。
也是在春节元宵将至之时,从报刊得知,国内著明“笑星”赵本山要来作首次美国演出,而且重头戏放在钮约。我虽然不一定准备前往现场观看,但对这件事一直非常关注。十多来年,我们年年看“春晚”,每次赵本山的小品都令人笑得前仰后合。连着那些从东北铁岭小镇走出来的男女演员,也因着赵本山的逐年走红,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家喻户晓的明星。他的那些小品笑料,许多成了流传为民间的“时尚名词”,诸如“忽悠”、“卖拐”、“太有才”等等。
随着赵本山这次的团队在美国从西到东,各场演出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不少华人因中国笑星来了那种荣耀感和兴奋之情,却由兴奋而至疑虑、最后终于失落乃至失望了!
开始还只是说:赵本山纽约演出被“忽悠”;后来听说:“赵本山纽约演出惨遭滑铁卢,华人社团制定‘抢救’计划”;再后来就是:赵本山在媒体见面会上竟说出“我的票不用你们推”,激怒了多日来忙碌推票的华人社团人士;及至最后“美国律师已经起诉赵本山索赔百万”……当然,我们也知道,此中还有许许多多情况复杂的过程与原因,很难言尽。
可是,赵本山这次来美国在公众面前所表现的一切,不能不说是“出了洋相”。这是来过美国的国内知名艺术家所没发生,至少是未有所闻的。媒体报道的这些,还只是赵本山这次匆匆的美国之行的外在表现。在他几场演出之后,这里的舆论界对他有更深层的剖析:赵本山那些“下里巴人”的作品也许在国内的确笑倒了不少人,他传播的东北民间通俗艺术也不无可取。可是作为一个喜剧明星,他没有把讽刺、搞笑的文化内涵提高到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度。他经常是拿社会弱势群体取乐,甚至经常讽刺的是残障人,这次来美国也一样照旧。乃至有美国人士说:如果下次赵本山再来,一定会遭到美国群众的抗议。
还有的评说,对比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赵本山使出的笑料点子和针砭讽刺的对象就显得十分轻浮,缺少时代的针对性,显得过分地“小儿科”!
本来,笑星艺术家,不但应当取悦群众,而且应当用笑启发群众。寓笑小品如果不能是一种呐喊,至少也应当是一种启迪,那才称得上艺术。如果只能取悦于冲动一时,为人付之一笑提供些“包袱”“段子”,充其量也就只算耍耍滑稽!赵本山能够使人们发笑,但笑的不够深沉,缺乏更多的内涵,这大概是他的功夫未到之处。
诚然,人无完人。艺术人生也有一个成熟过程。对人,包括社会名人,我们也不能要求过高过急。更何况像赵本山这样从最基层农村小县城,完全是自个儿摸趴滚打走出来的艺术家,更不能求全责备。只是作为已经登临中华大国群众艺术峰尖浪口的赵本山,至少应当多些自知之明:人家说你是“明星”“大腕”,你自己应当知道自己的斤两轻重,世界之大,艺海之深,特别是在国际水准的评判面前,还是多点谦虚少点傲气、多点智慧,少些自以为聪明的愚钝则更好。尤其是如果还有走向国际大舞台宏愿,就更要方方面面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是国人,至少是身在国外的中国人对赵本山的企望,也是对中国现代艺术家们的企望!
2007年3月16日写于纽约
(注:本稿已于2007年3月22日摘要登载于《世界日报》“民意论坛”)
忘不了的永久之痛
1966年中国历史上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大灾难,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四十年。凡经历过这场灾难,特别曾经受到过打击迫害的人,怎么样也无法忘记那永久之痛!那场标榜“文化革命”实为反历史的动乱,它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败坏道德人伦、大量伤害无辜、制造无数冤假错案、破坏社风民俗、倒退国计民生……总之,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实质上是开历史大倒车、与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经济进步背道而驰,是一场中国历史的大倒退,其恶劣影响与社会伤害,罄竹难书!
直到1981年邓小平主政,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结论是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样来定性那场灾难,日后青史是否认同还很难说。但毕竟还是对之作了否定,算是在现阶段安抚了社会人心,也因此才有了其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共产党和毛本人也都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事过不到半世纪,怎么一提及那场“文化大革命”,现在倒有人非常忌讳了呢?如果真是相信人民,如果真是力图振兴中华,就应当勇于面对历史,不害怕对错误的反省与检讨,更何况那场大错的直接责任人不但已被明确认定,且人已作古,有何不可再谈再评?
就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所犯错误,今后历史也必作全面正确评价,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抗拒的。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历史上从没有完美无缺的完人。毛泽东发动的文化革命,不可能不再受历史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政者坦然对待人民,无论对现实还是历史,人民要评价批评,都应视为正当权益,广开言路比封锁舆论要好得多。
现在中国有一种说法,为了发展经济,舆论必须“宏扬主旋律”。意思是除中央说讲的之外不能再有“杂音”;只能讲成绩不能过多讲缺点,甚至有的缺点根本就不能讲!其实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不能从狭隘角度而论。市场经济从来就是民主观念的产物。言论都不能自由,哪来得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说明,只有让人民说话,才有国家民族的真正振兴。
因此,即使文革的事再臭再坏,有何不可再讲再议?已经认定是大错特错的文革,老百姓要再批再谈,从中吸取教训也是正常不过的,犯不着当心害怕。就算此中有个别人是为其他意图,我认为也不可能对中国现实伤筋动骨,有何惧哉!
当然,作为历史的教训之一,中国再不能也不应搞什么“运动”了,历史上的所有“运动”包括“政治运动”,无一不是“名运动实破坏”。所以,再评文革也好,再批文革也好,作为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在四十年之后再来看它,不妨以冷静、客观、更多从学术研讨的角度,而无需来一场再评文革的“群众运动”,这对今后接受教益更有好处。中国历史上有过许许多多极坏的事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类,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对之批判。何况文革,其受害者还大有在世之人,对那场忘不了的永久之痛,疗伤补痛之法,必然是时时事事记取,从中希望吸取其教训,尤其是对当政者而言。能如此,乃民主真义之所在,于中国之富强发展只会有好处。
写于2006年3月16日
感悟“独特”
岁末年初,从这里听到的最好消息是“超英赶美,毛语成真”。国外媒体报导中国大陆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两万三千亿美元,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毛主席五十年代提出的“超英赶美”,在历经半个世纪后,终于梦想成真!对此,我们国家对外仍保持低调,未作过多宣传。因为虽然成就巨大,毕竟人均很低,经济结构诸多矛盾尚待解决,对“中国崛起”国际上还有人正在找岔子、施加压力……
尽管如此,国人看来,这仍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数代人梦寐以求的“中华腾飞”,正在我辈时日里实现,怎不令人兴奋不已!
近代世界,继日本五十年代出现“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之后,正在谋求“腾飞崛起”的国家,除中国之外,还有印度、巴西等数国。然而,短短二十多年,中国迅猛发展,得以快步超越,国外评论认为,主要得益于人数众多的廉价成本和十三亿人口的广阔市场。因为有这两大优势,引来全球大量投资;因为有这两大优势,出口产品极富竞争力。所以外汇储备大增、外贸出口年复一年上新台阶……
然而在我看来,上面所讲优势,印度、巴西,还有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一样:极低廉的劳力,广阔的市场同样具备,而中国却能更胜一筹,走在前面,必然另有深层缘故。那就是在各国普遍之中,中国更有中国的特色。伟人邓小平二十多年那句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看来是多么深刻!
我们发扬了哪些“特色”,这是一个经济学论题,“外行”人很难讲得明白。依我看来,是我们转轨到市场机制之后,没照搬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开放市场;在统一的全国大局中再发挥各地的特色。总之,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使我们既引进了别人之长,又不完全是人家那套翻版,超速发展的中国,才成了与众不同的世界亮点!
认识并找准自己的独特,最大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看来真是一门大学问。看似简单不过的“中国特色”几个字,哪里知道,蕴藏的份量与伟力,字字千钧、青史为鉴!
从普遍意义上说,万事万物都有其“独特”。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因着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重复,每个人都堪称“独特”!再大而言之,不同地区,不同个体,即使同样工作,发展同样产业,也不是一样效果。所以,“独特”是事物的必然,趋同与差异是一切事物的两面。
在寻求最优最佳进程中,能不能主观意识、并恰当地把握、发挥自己的独特,不是听其自然,而需智慧、创造。奥妙也在这里。
早几年,记得好多省提出“发展战略”都是优先“电、汽、化”:即把发展“电子、汽车、化工”当作重点。结果,真能如此的,只有那些把握了独特的才见了成效;后来许多省又提“工业强省、农业大省、旅游旺省”,也不是所有都能实现;目下“文化产业建设”进程,我看更要把握和创建各自的特色。
纵观各类成功人士,也多是善抓时代与个人之“独特”。比尔·盖茨、戴尔这类IT奇才,他们当初还在大学校园,因着敏锐地抓住新技术与市场接合的机遇,宁可中断学业立马行动。那种“与众不同”,真是超乎一般的“独特”!我认识中南大学的两位“院士”,当别人深入一个门类钻研,他们却在两部类结合点上寻找“独特”。细想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在大家选择之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看来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得走出平常之外,或选准独特蹊径、或造就有别他人的“独特”。当然,成功大小不同,“独特”也会各自有别。
但是,也还另有一说:我就安于平凡,“平平淡淡才是真”,“没有特点是我最大的独特”!也对,哪能说这有什么不好?因为这正是大多数!
本人大概也就属于此类。只是回过头看走过的路,千万人同行,找不出自己有什么特别!
2006年2月8日写于美国新州
(曾登于《湖南作家网》)
赤(吃)遍天下的中国饮食文化
老规矩,每逢过年,第一要考虑的是如何吃!当家者要想好做什么吃;城里人要想好到哪里去吃;朋友之间会考虑请哪些人来吃;老奶奶早就想好了怎么样做好的给儿孙们吃。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每逢高兴之时,谁都希望在吃上体现和体味出大家心里的高兴。人都要一日三餐,吃的水平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吃是一种享受,做吃是一种艺术,吃的内容和花样,那多彩的食品佳肴,折射出各地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美国过年,不会有如国内那种热闹。非但因为美国没有中国的春节概念,就是他们自己的年节,也没咱国人那种社会热烈。然而在异域他乡的华人,总忘不了中国过年,今年爱春节正巧有碰上是周末,我们还是以吃为主去“欢度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