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看似收入不少的所谓“中产”,其实多数人经济上紧巴巴!甚至网上有个留学后刚在美当白领的写有一篇长文,标题是《留学生吐槽在美生活:年薪10万美元过得不如猪》。这样讲似乎有些过份,各人具体情况不同,也许有他的特殊性。但说明了一点,即令收入达到年薪十万,初来美国的人,也未见能很快畅地生活。这是就经济层面而言。
另外是中产与中年的忙碌。没到过美国,或仅仅走马观花来美考察、旅游过的人,以为在美国做白领亦如国内那样轻松悠闲;更有人以为美国是“自由世界”、“花花世界”,人们在这里可以“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其实那是大错特错。
首先,美国不论企业公司,抑或政府机构、研究机关或学校,任何单位不会聘用一个闲职,任何岗位都有他特定要求。且不说达不到要求压根就别想上岗位,就是应聘上了岗,也决不会有你闲散的日子。像国内有的上班一杯茶、一张报、或泡网混日子的岗位,这边根本找不着;出差开会顺道旅游、当个小“官”老婆孩子“群带”这样的“好事”,在美国也找不着。不论说这是“资本主义的血腥压榨”,还是“美国的管理先进”,美国上班当白领,没一个说是轻松的。起早贪黑,大清早开(或坐)一两个小时车赶去上班的多得很。见到许多派去中国出差的,回来没容倒过时差就得上班,这是正常情况!
我在《走进美利坚》书中说过美国中产者其实也是“穷人”,穷于没有时间、“没了属于自己的时间”(详情在书里说了)。
的确,美国有许多地方算是“花花世界”。著名的“拉斯维加斯”、“大西洋赌城”等等,任何人都可以前去“花天酒地”。现实中你去得了吗?一是钱从那里来;二是你有时间吗?
“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是美国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追求。尽管美国的穷人因为有国家社安福利保障生活不错,基本做到了“衣食无忧”。但凡有能力的人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当一名美国穷人。美国的富豪毕竟只占总人口的2%,他们过的“天堂顶层”生活不是多数人能达到的。社会的大多数是中产。这是发达国家、富裕社会的标志。
中国之所以眼下把十年“奋斗目标”确立在“奔小康”上,是考量了具体国情。迈过“小康”而达到中产占社会主体,我们还有一段长路要走。新总理最近提出“让中国十亿人口城镇化”。这是一个宏伟目标,其内含实际上也包含了提升全国中产者比重,但要实现绝非轻而易举。
眼下不少国人想走捷径来美国进入“中产”。虽不是不可能,但据我所见,美国中产者就个人而论,首先得具备在充满竞争的美国社会,具备上岗就业的个人能力。而且身体、思想观念与生活习惯具备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心理素质:敢于承受艰难困苦,具备拼搏图存精神;有失败再战的顽强斗志。
说一千道一万,在美国当一名中产,最不能少的是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找得到一份几万美金年薪的工作,而且不能失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012年12月8日
美国的那些事儿(七)
--想起阿基米德那句话
作为客居这里的“外国人”,想向国人讲述“美国的那些事儿”,实在太多太多。有时会问自己,最要介绍的该是些什么?
也许这是“愚人自问”。且不说并没人问你,就是有人这样问,谁又能答得准确?这恐怕属于“测不准”、或“静不定”问题。不过,我还是试着回答看看。
先谈人物,美国最该介绍应当是哪几位?我想,不是现任总统奥巴马,也不是历史人物华盛顿,倒是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非因他们是赚钱多的富豪,而是他们创立的事业。这些方面,值得我们钦佩与学习。
也许会有人说,对他们用不着介绍。今天中国各地书店、网络媒体上面他们的资料数不胜数,小学生都看过,还用得着隔十万八千里再说?
是的,作为世界首富之一的比尔·盖茨与创建了全球最高市值公司的乔布斯,莫说中国,就连非洲贫困地区的人,都知道他们。
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两个人的关系会像斯蒂夫·乔布斯(SteveJobs)
和比尔·盖茨(BillGates)有这么多的“巧合”:两人同年出生(1955年);同样没有修完大学;同期创业;同时进入研发个人电脑领域,灵感同样来自Xerox。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创建个人电脑产业。
比尔盖茨的理想是让“每张桌子上一台电脑,每台电脑都装微软”,最终证明他成功了。乔布斯更不同凡响,把一个消费类电子公司做成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集群;一个人颠覆了通讯业、音乐业、影视业、个人电脑业、物流业、软件业等等所有他曾经涉足的行业。虽然他五十多岁就走了,却能够唤醒美国人、中国人、欧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等的生命感和价值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如果把创业时候的定位比做杠杆的着力点,“撬动地球”的位置当然是离开支点越远越好,但越远的地方越高,难度越大。有几个人愿意费力爬到那个高点呢?伟大的创业者必须在开始的时候明白自己选择的高度,并有耐心、有能力。
比尔·盖茨、乔布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是在撬动地球杠杆爬得最高处的人。他们能如此,不单纯技术水准,更因着具有的先进的思维理念、卓越的创造才能、高超的见识水平与具备的客观环境条件。他们是地道的美国人。
记得去年,在深圳召开过一次《中国能不能出现“苹果”类似企业》的讨论会。不少企业高管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倾向性看法认为,不是中国人才、智力逊于老美。能够“颠覆”旧有、创新世界一流科技与商业成果,当然首推得有类似人才。如乔布斯、比尔·盖茨这类开创性人才的出现绝非偶然,是他们国家、社会综合条件具备的结果。
“如果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如果有了适宜的土壤,创新型人才也能大量涌现。在地球的东方能不能打造“撬动地球杠杆”那类人才成长的客观条件,令创造的奇迹在中国也大量涌现?!
2012年12月1日
美国的那些事儿(六)
--地球人都来买美国房子
上面是近日这边报上登出的一条新闻。华人看了,第一个感觉是兴奋:中国人有钱啦!想当年莫说在美国买房子,更别想一次付款买下美国房,那时候来这里能住上一小间出租屋就不错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热播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主人翁王启明到纽约千辛万苦谋生存,住的是地下室,干的是手动编织机给商场织毛衣。可如今,咱中国人有钱啦!美国人买房还得从银行贷款,买一栋房子实际上要付双倍价:一倍付给银行交利息;一倍付给房主,分期付款得十几二十年。现在,中国人来美国买房,白花花的银子一次付清,真气派!光去年一年,中国人就拿来90亿买美国房!
90亿美元是多少?五百五十亿人民币啊,我的天!《北京人在纽约》那个时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远在地球另边的中国人为什青睐美国房地产?
相对而言人少地多的美国,住宅比起中国来,可谓“价廉物美”。如上图中最贵那套也才百万美金;上图右边那套,也不到30万,合人民币两百万不到。要在中国上海、北京,没有一、两千万人民币拿不下来。所以有人讲,在中国城市买一套房,在美国可以买几套!
可是,别忘记一点,买美国房子每年是要交地税的啊!
如上图右上角那套房,虽然卖价只有人民币两百万,但每年得交1。2万美金的地税。也就是说,每年还得按时交当地政府七万五千人民币的税金。平时房前屋后的剪草、修树等等维护费在外。
早两天应一位华人朋友之约,去看他在新泽西新买的住宅。所谓新买的并非新建的,是中国人所讲的“二手房”。购价二十万美元,地税每年也是1。2万。不过他的房子比张照片上那套小多了。那位朋友讲,暂住它三几年后准备换住公寓房,那样地税就少多了!
美国买房为什么要交地税?说起来话长。我在《走进美利坚》那本书里有详细述说,这里不重复。一句话,美国联邦以下的州、市政府所有开支,就靠这地税收入。随着美国政府开支日增,房产地税每年还在增长。
当然,对能来美国买房的中国人,地税这点钱他们无所谓。送儿女来美国读书、有子女在这边就业,能由在中国家庭出资为之买房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富的人们。虽然眼下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刚迈上、甚至还没迈上小康,但少数先富者或富豪,拿百几十万买套美国住宅已不成问题。十三亿中国人里面哪怕有百分之一,对美国房地产业的复苏,也是不得了的一支巨大力量。所以美国为之高兴!
《世界日报》所指一年90亿,不仅指来美买房自住的国人。重要的是,中国投资人出巨资到美国办房地产投资业。这样的“富豪”可不是小打小闹买两套住宅。
美国土地广阔、金融危机萎缩的房地产业眼下刚复苏,中国巨资投入进来,对美国经济是极大利好。
在这里,让我想到了中国的房地产业。最近报载,即将但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有话称:“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
十亿中国人的“城镇化”这是新总理提出的宏伟目标,实现在一目标得多么大的投资啊!前十多年中国房地产业虽然成就巨大,教训亦不谓不深:大发展、大调整反反复复,政府出手一压再压房价。一个本来该由市场主导的大产业,总在政府的所谓“调控”之中,该由政府全力调控或全权掌握的一些方面,又看不见政府出面,至少从观念到政策有些乱套。
我讲的意思是:住房买不起的社会人群,应当如美国那样划定范围,或称“无收入或低收入者”(即所谓“穷人”),他们买不起房但也要住房,政府就应当纳入社会福利。或“廉租”或“低价卖给”,有如美国的“老人公寓”,则应由政府掌管建成专住(租)穷人;真正市场导向的城市房地产,则该听命于市场调节安排,不应由政府操作,否则,叫什么市场经济?强压的结果,不但投资跑了,与房地产相关的工业如钢铁、建材、水泥都萎缩了。特别是土地,更应在宏观政策引导下,由市场机制处置,而不是由政府强撤强迁拿土地“官倒”买卖!
美国的“内需拉动”,一是房地产、二是飞机、汽车、三是社会零售业。中国更须拉动内需。如果还是那样跛脚的房地产政策,至少这一块“内需拉动”难为做好。中国巨资不在本国“城镇化”大业中施展拳脚,跑到地球另边的美国来帮忙拉动别人的内需。照我看,不能怪投资人,似乎该由政府多个思考。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2012年11月28日
美国的那些事儿(五)
--试谈美国苹果与中国茅台
咋看起来,“苹果”与“茅台”无法相题併论:一个在美国,一个属中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产品:一个科技类用品,另一个用来吃喝;拿它们来对比意义不大。
但我以为,就社会影响、在国家统计GDP的份量,以及社会关注度、影响力等方面,还是可以对比一番。
作为市场消费,它们都属社会产品;生产社会产品的,都归入市场企业(公司),又都是股票发行的上市公司。是产品、有价值是它们共同的属性。
先谈美国的“苹果”:苹果公司,原称苹果电脑公司,是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是全球最大的PC厂商,也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其核心业务是电子科技产品。苹果的AppleII于1970年代助长了个人电脑革命,其后的Macintosh接力于1980年代持续发展。最知名的产品是其出品的AppleII、Macintosh电脑、iPod音乐播放器、iTunes商店、iMac一体机、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等。在高科技企业中以创新而闻名。
2012年2月底,苹果市值在派息预期的刺激下大涨,一举突破5000亿(美元)关口。
11月15日,苹果股价收报525。62美元,下跌2。1%,盘中创下522。62美元的近半年新低,自今年9月份创下705。0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以来,苹果股价累计跌幅已经达到了25。5%。按照525。62美元的收盘价计算,苹果总市值为4944。5亿美元,跌破了5000亿美元大关。
再说中国的贵州茅台:茅台现在的流通市值是2400亿(人民币),而贵州全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不过4500亿(10年)。贵州茅台的流通市值,占贵州全省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还多。目前53度飞天茅台的价格涨幅约200元,已经从数月前的1600元涨到了1800元,而在部分大超市的酒水柜台看到,价格甚至已飙升至1980元,似乎有攀上2000元大关的势头。
归纳一下(大至时间约定):
A。市值:
苹果:5000亿美元(约合31000亿人民币);
茅台:2400亿人民币。
B。市价:
苹果:(以iPad代表吧)大约2000元人民币/台;
茅台:(以贵宾价代表)大约2000元人民币/斤。
C。股价:
苹果:(最高)705美元/股(约合4500元人民币/股);
茅台:(最高)250元人民币/股。
D。开发历史:
苹果:10年-15年;
茅台:800-1000年。(历史悠久,本人无从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