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在罗马奥运会上夺得10000米金牌的是苏联运动员鲍洛特尼科夫。
长时间以来,美国在长跑方面并无拔尖人才。但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5000米和10000米两枚金牌却第一次落入美国人之手。美国运动员舒尔以13分48秒获5000米金牌,联邦德国的诺尔波特和美国的德林格取得第二名和第三名。美国运动员在长跑方面达到世界水平应归功于著名的匈牙利教练员伊格劳(1956年离匈去美)。另一名美国选手米尔斯在10000米比赛中战胜突尼斯的加穆迪和澳大利亚的克拉克而获得金牌,他的成绩是28分24秒4。
60年代最伟大的长跑家是澳大利亚的克拉克。1965年他11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把10000米提高到27分39秒4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克拉克的训练观点是:要使训练完全适合个人的特点与情况,成功的秘诀就是跑——跑——跑。要用意志和毅力克服训练中出现的疲劳,用超负荷的方法逐步培养耐力和速度。
克拉克在其整个运动生涯中共18次打破从2英里到20000米的各种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其中大部分纪录是他在1965~1966年间创造的。克拉克尽管屡创纪录,但他除了在东京奥运会上得过一枚铜牌外,从未在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取金牌。因此,外国记者称他为‘伟大的失败者”。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刮起的“黑旋风”,促成“高原训练法”的诞生。
进入70年代,北欧国家芬兰在中长跑项目上又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他们为了东山再起,把新西兰的著名专家里迪亚德请到芬兰进行指导。1972年第20届奥运会上芬兰人没收了从1500米到10000米的全部金牌,其中维伦一人就独得两枚。
在第21届奥运会上,维伦又再次夺得5000米和10000米两枚金牌,成为70年代风靡一时的人物。
维伦是芬兰这个“长跑之国”在新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里迪亚德训练法在欧洲的真传弟子。维伦等芬兰选手正是采用了持续跑训练法,在室外天然条件下结合了间歇训练法的合理部分,闯出了一条新路——即“综合训练法”。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长跑成了肯尼亚罗诺的天下。
他从10岁开始,在田径场以重复跑
训练为主;从15岁开始,以间歇训练为主。后被送到美国留学,接受了系统的训练,在较短的时间内成绩得到了很快提高。
他在1978年4~6月,奇迹般地创造了4项世界纪录:5000米13分8秒4,10000米27分22秒47,3000米障碍跑8分5秒4,3000米7分32秒。
上世纪70年代末至1982年,世界中跑项目为英国人所垄断,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属塞·科。从1979~1981年,他先后11次打破世界纪录,被誉为所向无敌的“中跑之王”。
1979年是科最光辉的一年,他在42天里连创800米、1英里和1500米三项世界纪录,从而成为田径史上第一个把三项中跑世界纪录集于一身的运动员,创造了奇迹。1981年又是一个丰收年,6月他以1分41秒73的成绩刷新了自己创造的800米世界纪录(1分42秒33)。7月他又以2分12秒8的成绩刷新了1000米世界纪录。8月他将自己保持的l英里世界纪录改写为3分48秒53。一周后,他再一次将1英里的世界纪录改写为3分47秒33,不愧为“冠军中的冠军”。1984年奥运会上,科夺得了1500米的金牌和800米的银牌。
科的训练非常重视身体全面发展,他经常在室内进行各种练习,以发展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并严格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体坛已经认识到训练恢复在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把恢复训练同负荷训练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对待。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加速负荷后的恢复,努力提高恢复的效果。
我国著名中长跑教练马俊仁创造了完整的“恢复”训练法,运动员在超负荷、大强度的训练后能得到迅速恢复,使世界震惊,多名运动员连破女子1500米、3000米、10000米世界纪录。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马俊仁麾下的曲云霞和刘丽,开创性的夺得1500米第三和第五名,并双双打破亚洲纪录。标志着中国女子中长跑开始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1993年,马俊仁率领运动员在三个月内谱写了中国在世界田径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1994年初,王军霞荣获“杰西·欧文斯”大奖。马俊仁和他的弟子在国内外赛场上所创造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女子中长跑在国际田坛占有了一席之地。
进入90年代,在现代竞技体育中,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各国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还在继续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如念动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无形训练法等等,都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同时,教练员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最好的训练形式就是比赛,由此制定出一系列合理的适合运动员个人特点的竞赛制度。并在选材、训练、比赛和恢复等方面进行综合探索,使运动训练呈现出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初,科技化、综合化的训练日益突出,中长跑项目竞争更加激烈。
十、田径跳跃基本术语
助跑
助跑是人体向前水平移动的基本方式。目的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水平速度,为获得较大的起跳效果准备条件。在跳跃运动中称为助跑技术。
由于跳跃项目不同,各项跳跃的助跑形式、助跑距离、路线,以及助跑速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都有差别。但其中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助跑必须与起跳相衔接,为起跳做准备,适应起跳的需要。由此,跳跃任何项目的助跑都不能像短跑那样用最高跑速进行,而是采用“可控跑速”进行助跑,保证顺利、快速地进行起跳。
各项跳跃的助跑最后几步的技术非常重要,助跑动作结构应逐渐与起跳的动作相衔接.主要表现在身体重心保持平稳,不能出现过大的起伏,跑步的步频较快,节奏明显,使助跑与起跳动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起跳
起跳是跳跃项目的技术关键,它主要的任务是转换人体的运动方式。起跳的任务是利用助跑速度和起跳技术结合,从而获得一个腾起高度或超越远度的腾空运动,进而克服垂直障碍或水平障碍。也可以说起跳的任务是要完成由跑步变成跳跃的人体运动转换。
跳跃运动项目不同,要求起跳的动作方式、起跳角度、运动形式也会不相同。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任务,就是要获得项目本身所需要的垂直速度,这在技术上必然表现为起跳时起跳脚着地点,都要落在身体重心投影点的前面,通过一定程度的“制动”,获得垂直速度,改变人体运动方向和运动形式。
起跳动作的完成是通过起跳腿与摆动腿共同协调作用下实现的。其中摆动腿的作用一方面能加大起跳腿的压力,从而能提高起跳的蹬伸效果,另一方面摆动腿又有着减轻起跳腿压力的作用,从而提高起跳的腾空效果。
腾空
跳跃运动的腾空技术,俗称空中动作。
首先,人体腾空后,由助跑、起跳所创造的速度和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在没有其他外力的作肘下,是不能发生改变的。根据这一力学原理,运动员只能利用处在腾空阶段的人体内力作用,产生身体各环节的补偿运动,充分利用腾空空间完成一系列运动,来帮助越过横杆或超越一定远度。
其次,由于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身体产生合力,特别是起跳时,摆动腿与起跳腿的蹬摆配合技术,会产生一种旋转动力,这个旋转动力将使腾空的身体围绕着三个基本轴旋转。
在跳跃运动中,尤其在跳高、撑竿跳高这两个项目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旋转,帮助人体超越横杆。
在腾空阶段的技术中,无论是跳高的比赛项目,还是跳远的比赛项目,都要在腾空阶段完成落地的准备动作。因此要求跳跃运动员所采取的腾空(空中动作)技术,不仅要有利于充分利用腾空抛物线,顺利地腾越高度或跨越远度,而且也有利于最后的落地技术。
落地
落地是所有跳跃运动的最后一个过程。跳跃运动项目的落地技术,不仅是为了减缓身体下落时的震荡,而且对运动成绩的优劣也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在远度跳跃项目中的落地技术,直接影响跳远、三级跳远的成绩。
因此要求跳跃的远度项目,在落地前应使躯干前倾,两臂上举,两腿尽量靠近胸部,借以延长腾空时间,并且注意保持落地后身体稳定。
十一、女子田径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曲折历程
公元前776年开始的古代奥运会,参赛者仅限于男子,女子是绝对禁止的,连观看也不准许,违者处以极刑。因为在古希腊时期,一般妇女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古奥运会明令禁止妇女参加,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希腊体育竞技,系宗教庆典仪式之一,妇女出席,当时认为是有渎神灵;二是古希腊崇尚赤身运动,古奥运会大部分项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要求选手赤身进行比赛,妇女观看,有伤风化。
现代奥运会复兴后,第1届雅典奥运会,作为东道主的希腊,仍沿袭古奥运会旧制,拒绝女子登上奥运殿堂。第2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了11名女运动员,她们参加了高尔夫球和网球的比赛,虽然她们的参赛并未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许可,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因为她们突破了古希腊人设下的两千多年的禁锢,开创了女子走入世界体坛的先河。英国的夏洛特·库伯在网球女子单打中取胜,成为现代奥运会第一个获金牌的女运动员。
从1900年11名女子步上奥运会舞台,至1924年第8届奥运会的136名女子参赛,此间历届女子参赛人数不断增多。
但是,女子参赛问题,一直未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认可。
这期间国际奥委会对女子参赛问题存在着严重分歧,赞成派和反对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只好将问题搁置起来。
1919年当法国提出在奥运会中增设女子田径比赛的建议遭到否决后,一些关心女子田径运动的人士另辟蹊径,1921年于巴黎召开了世界女子体育代表会议,并成立了国际女子体育联盟机构。随后,1922年于法国巴黎、1926年于瑞典哥德堡、1930年于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34年于英国伦敦,先后召开了四届世界女子运动会。1922、1926年两届均为田径项目,1930、1934年两届虽列入了篮球、手球两项,但主要也是田径比赛,而且田径项目相当广泛,从1922~1934年四届中,列入的项目总共达22个之多,其中不仅有短跑、跨栏、跳跃、接力赛等,而且有全能和1000米这样的项目。
世界女子运动会于1934年后停办了。国际女子体育联盟1936年于柏林召开第9届代表大会后也解体了,但是这四届运动会,这个国际性组织对女子体育的广泛开展,特别是对女子田径运动走上世界体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2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22次全会上,通过了决议,正式允许女子参加奥运会比赛,并决定,自1928年第9届奥运会始,增设女子田径项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女子在奥运会的道路上是平坦的。
1928年,当女子田径增设在第9届奥运会上时,首先遭到教皇十一世的强烈反对,他援引顾拜旦说过的话:女子被准许参加的项目日益增多,这是有违我恢复奥运会本意的……奥运会必须为男性所保留。
教皇的反对,保守封建势力的推波助澜,几乎使还未开始的女子田径比赛夭折。但是,国际奥委会没有屈服,经过多方周旋、协商,终于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女子挣脱了樊笼,终于贏得了同男子一道参加奥运会田径比赛的权利。
但是第9届奥运会比赛开始后又遭了厄运,女子田径共5项,其中有一项800米,是本届径赛距离最长的项目。比赛那天。天气阴雨,跑道泥泞,前三名运动员都跑出了当时的世界最好成绩。获得金牌的德国选手林·拉德克的成绩为2分16秒8,被批准为800米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可因这些选手平时训练不够,加之气候不佳,一个个气喘吁吁,到达终点的前六名选手因体力不支,全都摔倒在地,好不容易才慢慢爬了起来。一时舆论哗然,各方面的指责也纷至沓来,认为800米跑超过女子体能的极限。它迫使国际田联和国际奥委会后来取消了这个项目。
在1960年奥运会上,恢复了女子800米跑,在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上还增添了女子1500米比赛,这为中、长跑女子项目进入奥运会奠定了基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女子又增设了3000米和马拉松比赛,性别歧视才被消除。喜爱“美飞人”乔伊纳、克拉贝、中长跑明星卡赞金娜、沃达尔斯潇洒英姿的当代田径爱好者们无法想象奥运会上没有女子田径比赛该是怎样的局面。历史的进步就是如此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女子田径的发展,更使世人赞叹,她们不仅突破了一个个禁区,而且正在完成男子都感到困难的任务。近20年来,对女子体能的进一步认识,加之女子体育在许多国家得到日益广泛的开展,使得奥运会中的女子项目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在耐力的一些项目上,女子甚至赶上或是超过男子。女子田径运动已经迎来它的飞速发展时期。
十二、什么叫滑步、预摆、投掷步
一、滑步
推铅球滑步的目的是使人体和铅球获得最佳的预先速度,为最后用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滑步动作的基本要求是:上体保持原状,左大腿带小腿向抵趾板方向摆动,右腿借此摆动顺势蹬伸,随滑移快收右小腿,右脚擦扫地面,滑后落成“推前姿势”。
滑步动作过程包括预摆团身、左腿摆动和右腿蹬伸,右腿拉收内扣、左腿积极下压脚快速着地取得最后用力前的准备姿势。
推铅球滑步动作的主要技术要求是:①充分发挥左腿的摆动和右腿蹬地的力量,要特别重视左腿的摆动方向;②收拉右腿时右腿不要离地过高;③上体保持原有姿势,两腿动作协调配合;④滑步结束时铅球投影点远离支点(右脚),保证推铅球有较长的工作距离。
二、预罢
预摆是指在掷铁饼预备姿势后,以身体为中心摆动铁饼的过程。其目的是使铁饼摆脱静止状态,增强持饼臂和手对铁饼的肌肉感觉,使铁饼远离身体,顺利进行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