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9日,宜城南环路通过验收。至此,宜城镇环城路已全线通车。环城路全长10.86千米,沿线桥梁17座,与内城7.17千米的干道连接成网,使城区道路密度及人均道路占有量大幅度提高。环城路全线开通,有效地缓解了城区道路拥塞状况,也为宜兴市新区开发、城区公交线路的通车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的合理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1日)1995年1月11日,市人民医院获卫生部颁发的“二级甲等医院”铜牌
1995年1月11日下午,宜兴市人民医院举行“二级甲等医院”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市人民医院已成为县(市)级最高等的医院。
宜兴人民医院前身是县卫生院,1946年7月15日,首任院长陆祖仁率工作人员接收县:卫生院筹设公医院,院址为宜城瀛园。1949年4月24日,宜兴解放,县军管会派军代表接管县公医院,改名为宜兴县人民医院。1951年4月15日,改为宜兴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6年5月8日,恢复原名。1959年春,医院搬至西氿边虹桥东侧,原法藏寺内。1963年春,迁至瀛园东侧原宜兴第二中学旧址。1968年,医院与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麻风病防治所合并成立宜兴县人民卫生院革命委员会。1971年12月22日,恢复宜兴县人民医院的名称。1975年,医院第三次迁址至宜城镇通贞观路南侧,占地面积50余亩。1976年8月,经上级批准,创办卫生学校,1982年2月2日,卫生学校从医院划出,单独成立,更名为宜兴县卫生进修学校。1988年1月,宜兴撤县建市,医院改称宜兴市人民医院。1989年4月,医院被镇江医学院列为教学医院。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宜兴市人民医院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院容院貌、基本建设、医疗设备、职工队伍、医疗技术、人才素质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医院已具有相当规模,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先后荣获国家计生委“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医院”、江苏省“十佳医院”、“抗非典工作先进”等荣誉称号。
(12日)1997年1月12日,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属工业企业改制工作
1997年1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属工业企业改制会议,会议明确提出采取以股份合作制为主,以及兼并、拍卖、先售后股等多种改制形式,基本完成市属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4月29日,在宜兴化肥厂召开的市属工业企业改革交流工作经验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对“大而盈”、“大而亏”企业,可采取集体控股、职工及社会法人参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可采取整体嫁接、分块搞活的办法再求整体突破;资不抵债企业可采取“挂老建新”的形式实施改制。到1999年9月底,全市7523家应改制企业全部改革到位,32个乡镇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13日)1995年1月13日,宜兴市公路管理处获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995年元月,宜兴市公路管理处受到交通部、人事部的联合表彰,被评为1991~1993年度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这是全国交通系统的最高荣誉。
(14日)1953年1月14日,苏南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开掘周墓墩
1953年1月14日,苏南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至宜兴,开掘周墓墩(周处的衣冠墓)。发掘出一批古陶瓷和42件铜器、铁器、金器及石骨、水晶、琉璃等制品和有文字、花纹的墓砖,并发现墓砖刻有“元康(晋惠帝年号)七年(公元297年)九月二十四日阳羡所作周处将军砖”字样。1975年,南京博物院发掘了周墓墩墓葬群的另4个墓墩。两次发掘后,整个墓墩平整,由县制药厂和房管所建造了厂房和居民楼房。
(15日)1951年1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委任的宜兴县“县长”王企杰被枪决
1951年1月15日,解放前历任国民党杨巷、和桥、丁蜀三区区长,解放后潜伏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委任为宜兴县“县长”的王企杰,在杨巷被县人民法院公判枪决。至3月底,全县剿匪肃特告一段落。据统计,共破获潜伏、派遣匪特34股1000余人,击毙40余人,击伤9人,捕获565人。在捕获的人员中,有军事纵队长等100余人、“县长”4人。缴获各种枪163支、子弹4400余发、手榴弹24枚、电台设备1架及有关证件138件。同时破获由国民党官员、散兵游勇、地痞流氓、地主恶霸以及其他反共分子相互勾结成的几人至几十人不等的地方土匪18股200余人,缴获枪24支、子弹300余发,破获经济土匪25股250余人。
1985年1月15日,县召开首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
1985年1月15日,宜兴县第一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在宜城隆重召开。县长薛锋在讲话中阐述了侨务工作的重要性,并号召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以满腔热情的态度,谱写爱国爱乡的新篇章,为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为实现新时期的三大任务,争取我县提前两年实现经济翻番的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大会经过到会代表的民主协商,选举产生出宜兴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一致选举冯国熙同志为侨联主席。
1986年1月15日,丰义乡成为全县第一个亿元乡
1986年1月15日,《1985年乡镇企业统计年报表》数据显示:丰义乡1985年工业总利润368万元,工业生产总产值为10460万元(其中乡办企业总产值10013万元,村办工业总产值447万元),成为全县第一个亿元乡。改革开放后,丰义乡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全县连续九年被评为工业先进单位,几年中产值、利润均连续以35%的递增率前进。
(16日)1993年1月16日,宜兴建成全省县(市)级第一家长途程控电话局
1993年1月16日零时,宜兴市邮电局TS2000线程控交换设备顺利开通运行,建成全省县(市)级第一家长途程控电话局。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话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江苏省邮电管理局的支持下,宜兴市邮电局投资1000万元,从台湾引进长途程控交换设备,使宜兴市长途通信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8年1月16日,宜兴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市)称号
1998年1月16日,宜兴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市)称号,获此荣誉的县(市)在省内仅2家。宜兴市广播电视起步较早,发展速度较狭,1954年建立江苏省第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1970年创办宜兴电视转播台,1983年正式批准为宜兴电视台,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省第一家县级电视台。1986年建立调频广播电台,1992年开始筹建有线电视台,1994年成功推出主持人直播广播节目。1995年被广电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江苏省惟一的一家县级有线电视台。2000年3月2日,市广电局下属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三台合并,成立宜兴市广播电视台,与宜兴市广播电视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2年6月8日,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保留宜兴广播电视台频道,成为全国15个保留自办频道的县(市)级广播电视台之一。
2004年1月16日,东坡书院整修完毕并对外开放
2004年1月16日,投资500多万元,经过两年多修缮和重新布馆的东坡书院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并正式开放。东坡书院为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居住和讲学之所,又称“蜀山书院”,始建于宋代,书院历经沧桑,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现今留下的建筑是明代重建的。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人士曾前来讲学。书院曾培育了潘序伦、倪维德、范保文等我国一流的学者。
书院位于丁蜀镇蜀山南麓,面南背山而筑,总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大门上有1983年舒同所书的“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牛,两旁为“砚池”。左边新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第一进,面阔七间,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面二间保存匾额三块:一为清翰林院编修吏部侍郎周家楣手书的“东坡买田处”,二为清浙江巡抚任道镕手书的“讲堂”;三为清道光江宁布政使杨能格手书的“似蜀堂”;第一进与第二进倚东墙有屋二间,栋梁窗格较讲究。第二进是主建筑,七间。上悬三块匾额,是第一进三块匾的复制品。大厅宽畅,可容三四百人。檐下斗拱,东西枋上雕云鹤、卷草,中枋刻人物画像,中间神座,朱漆贴金,出于名匠之手。正面墙上,嵌碑刻七块,皆清代重修书院的碑刻。东边是三间二层楼房,西面二间是“湖山拱秀厅”。第三进天井的东西,各有侧室三间。第三进建筑古朴,前部原为“讲堂”,后部名“似蜀堂”。由此上行,地势渐高,登上石级可上最后一进。第四进原是七间楼房,登楼可见市镇全景和太湖远景,楼早已焚毁,1930年重建,建国后曾多次加以修葺。这次重建的第四进七间楼房,原是苏东坡当年的居室和生活用房,现辟为名人书画展览室。后院是新辟的“橘园”,有橘树数十株,花木扶疏,颇具韵味。1983年6月,书院被列为宜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7日)1981年1月17日,全县第一个农村文化中心在分水成立
1981年1月17口,全县第一个农村文化中心——分水公社农村文化中心正式成立和开放。该中心是在体制和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把文化、电影、广播等部门集中一起,实行行政上统一领导,学习宣传统一安排,经费统一管理,并成立中心站管理委员会。文化中心是一座上下各5间的文化楼,内部设有电视室、图书阅览室、康乐球室、展览室等,还有一座可容纳上千人的影剧院。该中心的成立,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截止到1982年底,全县有22个公社建立了文化中心。
1984年1月17日,宜兴持续降大雪
1984年1月17日起,大雪持续47小时,降雪量77.1毫米,积雪深度达37厘米。城内外电话、广播、电线杆折断多处,车辆停驶。
1991年1月17日,著名书画家黄若舟来宜兴拍摄电视讲学片
1991年1月17日,87岁高龄的宜兴籍著名书画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黄若舟,怀着为发展宜兴陶瓷献计献策的心愿,偕上海电视大学摄制组一行7人,来宜兴陶瓷公司拍摄了以“书画同源、陶瓷书画立体造型”为主题的电视片。他们还到善卷洞摄取了有关镜头。该片由黄老于当年春节后携往日本作讲学教材。
2006年1月17日,蒋洪亮同志任中共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同志任中共宜兴市委副书记
2006年1月17日,中共无锡市委锡委组[2006]64号、127号文件通知:蒋洪亮同志任中共宜兴市委委员、常委、书记[保留剐市(厅)级],王中苏同志任中共宜兴市委副书记。
(18日)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一月十八日,宰相、杰出的戏剧家吴炳殉难
吴炳,字可先,号石渠,晚年又自称“粲花主人”,宜兴宜城人。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先后授湖北武昌府蒲圻县知县、山西提学副使、工部都水司主事等职。南明桂王永历元年,授兵部右侍郎,不久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仍兼兵部右侍郎。八月,吴炳奉命护送王太子,在湖南城步被清兵俘获。次年正月十八日,连续绝食斗争7天而亡,年仅54岁。葬下湾石亭埠(今属环科园山门村)。清乾隆四十一年赐谥“忠节”。
吴炳还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最著名的剧本有《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情邮记》、《疗妒羹》,合称“粲花五种”。其中《绿牡丹》名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为越剧保留剧目;《西园记》为昆剧传统剧目之一,并相继与《画中人》搬上银幕。
1956年1月18日,全县私营商业全面完成公私合营,私营工业公私合营基本完成
1954年9月30日,全县进行公私合营工业、私营工业、手工业的全面普查,为确定分期改造提供可靠的依据。1955年3月,县委在徐舍镇进行小商贩互助合作试点工作,组建社会主义初级形式的合作商店。1955年9月1日,县人委正式批准汤渡地区17个窑户合营为建新陶器厂,这是宜兴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同年9月24日,全县对私营商业进行普查,为过渡时期实现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可靠的资料。1956年1月10日,全县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业的合营工作。申请合营的占总户数175户的80%。其中石灰业、米厂全行业申请合营,陶业申请的占92.7%。同年1月18日,县人委批准丁蜀镇陶瓷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全县私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1月31日,全县私营工业也都公私合营。全县完成了对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月31日,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全县5495户私营商业,组成公私合营256户,合作商店2113户,保留经、代销店3126户,并按照量才录用、适当照顾的精神,安排私商人员115名,其中任正副经理63名,门市部主任52名。
1983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宜兴县划归无锡市
1983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为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制定的《关于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的报告》。行政区划调整后,宜兴县划归无锡市。建国后,宜兴县归属管辖几经调整,1949年4月,宜兴县属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南行政公署武进行政区,6月改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26日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17日属镇江专区。1958年8月镇江专区机关迁至常州市,改称常州专区。1959年9月专区机关迁回镇江市,仍称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1月18日起,属无锡市。
1999年1月18日,国家重点治太项目——烧香港工程破土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