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24日,宜兴市成立法律工作者协会
2000年7月2,4日,宜兴市法律工作者协会成立,该协会是由全市执业法律工作者和法律服务所组成的法人社会团体,从此,在司法领域建立了有司法行政部门与协会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到协会成立为止,全市31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及171名专(兼)职工作者申请人会。
2003年7月24日,宜兴市新增十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3年7月24日,市委命名周王庙、潘汉年故居、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驻地、东坡书院、文昌阁、龙背山森林公园、龙池山风景区、竹海公园、无锡中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张渚镇青少年活动中心等10处为宜兴市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此,宜兴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处,其中省级2处、无锡市级7处。1995年3月17日,市委就命名宜兴革命纪念园、徐悲鸿纪念馆、太平天国王府、宜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宜兴陶瓷博物馆、善卷洞、横山水库、周培源故居、尹瘦石艺术馆、善卷镇上东村等10处为宜兴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6月19日,市委命名宜兴市档案馆、宜兴市潘汉年希望小学、屺亭镇徐悲鸿故居为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13个。
(25日)1958年7月25日,丁蜀镇无售货员商店开始营业
1958年7月25日,丁蜀镇第一个无售货员商店开张营业,商店里百货日用品陈列在货架上,顾客一伸手就可以拿到,能自由选择,不受拘束,每种商品都用标签注明价格。
1987年7月25日,民进无锡市委直属宜兴县支部成立
1987年7月25日,民进无锡市委直属宜兴县支部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宜兴县统战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对于团结全县文教界人士,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宜兴县民进支部由12名成员组成,朱震华为副主任委员。1995年8月18日,中国民主促进会无锡市委员会直属宜兴市总支部成立。1998年8月18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宜兴市委员会正式成立。史久一任主任委员。
1991年7月25日,全市开展颁发《土地使用证》工作
为了加强地籍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和省市的部署,全市从1989年1月起开展了国有土地申报登记工作。1990年9月份起又进行了乡镇村企事业单位建设用地的权属调查、设立界标、实地勘丈和申报登记工作。经过市土管局验收,部分乡镇企事业单位用地已符合“权属合法、界址清楚、而积基本准确”三条标准。1991年7月25日,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对全市符合三条标准的用地单位颁发《土地使用证》。首先在归径乡颁发《土地使用证》,然后在各个乡镇全面推开。据统计,这次对乡镇村企事业单位用地的确权调查和发证工作,全市共抽调工作人员600多人,勘丈土地6000余宗,面积近5万亩,设立界址钉4万多只,埋设混凝土界址桩近3000个。截至91年9月28日,全市已有20个乡镇完成了发证工作,其余乡镇的发证工作在10月中旬前结束。这次发证工作是继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1952年)颁发土地证书以后的又一次颁证工作。
1993年7月25日,以中井太一为团长的日本兵库县温泉町职员友好访问团一行7人来宜兴进行访问。
1993年7月25日,宜兴市获得国(境)外办企业审批权
1993年7月25日,经省经贸委批准,宜兴市外经工作实行单独列户管理,获得办理国(境)外办企业的审批权。宜兴市外经计划单独列编,各项外经计划、在国外设立非贸易企业、申请联合国、外国政府和国外非政府组织的援助项目等,均可直接报省经贸委,减少了审批环节,是宜兴市外经工作的一项新突破。
(26日)1992年7月26日,宜兴市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成立
1992年7月26日,宜兴市国际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成立,并首次举办人才市场交流。首次参加交流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人员400多人,106个单位的应聘数为500人,实际当天确定交流应聘178人,有流动意向的200多人。其中市属企业的成交率为77.5%,乡镇企业的成交率为22.5%。
1996年7月26日,国家科委、国家环保局联合主持召开的科技促进环保产业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宜兴环科园与国家科委、国家环保局联合推出了10个代表我国当代最新科技水平的环保项目,寻求合作伙伴,当天就签订4个合作协议。
(28日)1987年7月28日,全县开展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
1985年9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1986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1987年5月至7月,县居民身份证办公室抽调136人,在和桥镇搞试点。7月28日,县召开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会议,介绍和桥镇试点经验,并在全县推开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1988年5月后陆续开始发证,10月,全面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
1992年7月28日,宜兴市地产总公司成立
1992年7月28日,宜兴市地产总公司揭牌,这标志着宜兴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步入了新阶段。新成立的地产总公司为市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公司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并进行土地前开发和提供专业服务,为用地者代办征(拨)用地及转让手续,提供土地信息咨询,参与城市规划区内废弃土地的改造利用等。同时将逐步培育地产市场,为政府积聚资金。
2005年7月28日,中国光大集团高层来宜兴考察
2005年7月28日,属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王明权带领集团高层到宜兴考察。无锡市、宜兴市主要领导分别会见了王明权一行,并就加快光大集团在宜兴投资项目建设以及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交换了意见。光大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经营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管理等金融业务为主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29日)1995年7月29日,苏南商厦发生特大盗窃案件
1995年7月29日深夜,苏南商厦二楼黄金苑、钟表柜保险箱被撬,被盗价值140万元的黄金饰品、现金及其他物品。此案经缜密侦查,并在上海警方的大力协助下,于8月14日告破,盗窃犯顾洪兵(男,23岁,大丰县人)及窝销赃案犯蒋丽群等5人均被抓获归案。
(30日)1998年7月30日,宜兴市获“省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继1993、1995两年,宜兴市连续被命名为省双拥模范城以来,1998年7月30日,宜兴市再一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实现了“三连冠”。宜兴市双拥工作始终坚持年年有创新,年年有提高,坚持把双拥工作列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1998年5月和7月,宜兴市先后两次接受省双拥模范城考评小组的验收,考评小组认为宜兴市的双拥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31日)1988年7月31日,日本爱知县农地林务调查团一行5人来宜考察林业生产,参观宜兴林场官山坞工区、大垄毛竹试验场、茗岭省庄杉木场。
1988年7月31日,全市第一个村级信用分社开业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村级和个体经济迅速壮大。经济发展后,群众存钱难,贷款烦显得较为突出。川埠乡红卫村为融通村级经济,组织闲散资金,方便本村结算和贷款,经市支行批准,决定成立村信用分社。1988年7月31日,全市第一个村级信用分社在川埠乡红卫村开业。分社作为村级民间组织,业务归口乡信用社,吸储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优先支持村企业和个体户贷款。由于银行开到家门口,很受群众欢迎,仅开业两天就吸储资金10.6万元。
1996年7月31日,中国银行宜兴市支行被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金融先进单位”称号,这是江苏省中国银行系统惟一的一家。
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七月,城厢镇的朱方来、路道安等将宜荆试院改办为宜荆经史学堂。周铁桥的谢鸿、周同铨等将竺西书院改办为竺西高等小学堂。这是全县最早开办的近代学校。到宣统末年民国初年(1911年),全县书院相继改办为小学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宜兴市实验小学前身——宜荆经史学堂成立
宜兴市实验小学的前身为宜荆经史学堂,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是全县城镇最早开办的学堂,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知新学堂。翌年,并入经正学堂,改名宜荆公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四月,该校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并迁入孔庙(今校址)。1927年改名县立文庙小学。1937年11月,日军入侵县城,学校被迫停办。1942年8月,汪伪县政府在该校原址开办宜兴县立中学附属小学。翌年秋,复称文庙小学。1944年秋,汪伪县政府办的模范小学(后改为实验小学)并入。抗战胜利后,学校相继改为城南镇中心国民学校、双溪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孝侯区示范国民学校、宜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9年5月,县军管会接收学校。1954~1956年,学校又相继改为宜城中心小学、城南小学。1978年,学校被县确定为重点小学。1981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实验小学,定名为宜兴市实验小学。
1999~2001年进行老校区改造,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2002年9月成功创办了全市首家以“小班化”为标志、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实小分校——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2004年9月八轨四十八班的实小城南新校区正式建成,顺利启用。形成了一个本部、两所分校“一体两翼、振翅齐飞”的办学集团化新格局。
学校以“严格择师”为兴校之本,以科教创新为兴校之路,先后为祖国培养了3万多名学生,其中不乏栋梁之材,有领导宜兴秋收暴动的万益烈士、“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董承良教授、甘肃省原副省长朱宣人同志、获国际模特精英赛全国奖的路易、等等……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全国红十字先进集体、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创造杯”活动最佳组织奖、省模范学校、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科研先进集体等等。
1933年7月,江苏省立宜兴陶瓷科职业学校设立
1933年7月,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的窑业科收归省办,在蜀山单独设立,命名为江苏省立宜兴陶瓷科职业学校(简称省陶校)。1937年11月,日军入侵,省陶校被迫解散。抗战胜利后,省陶校于1947年秋在原址复校。宜兴解放时,省陶校有班级2个,学生22名,教职员10名。1949年5月,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了这所学校。1950年8月,省陶校因生源不足而停办。1959年9月,丁蜀镇的陶都工业大学和宜兴化工陶瓷中学合并重建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是省轻工厅主管的省属中等专业学校。1962年7月,在贯彻“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中,全县所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都先后停办。1964年11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省陶瓷工业学校在丁蜀镇塍里村复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1970年12月24日又复停课。1973年10月,省轻工业局批准省陶校再度复课。1985年3月,经省轻工厅批准,江苏省陶瓷工业学校改名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
1966年7月,全县开展“破四旧”运动
1966年7月,在首都“红卫兵”的影响下,宜兴一中、二中、三中和丁蜀、徐舍中学的学生等纷纷走向社会,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学校教学秩序混乱。8月26日,丁蜀中学900多名师生组成“破四旧”战斗小组,将丁蜀地区100多处大小泥木菩萨捣毁。10月,宜兴重要历史文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宜城镇健康路的会元状元坊,被红卫兵当作“四旧”而拆毁。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在“破四旧”运动中,遭受毁坏,许多人被抄家。
1989年7月,荆溪云片、阳羡雪芽双获殊荣
1989年7月,由农业部在西安组织进行的全国名茶评比活动揭晓,宜兴市参评的“荆溪云片”、“阳羡雪芽”双双登榜,被评为全国名茶。这两只名茶分别是宜兴市新街乡茶林场、太华乡乾元茶场制作的。这次名茶评比活动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共送评茶样116只。经过到会的代表和专家的认真审评,评出的名茶共25只。
1996年7月。宜兴市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
1996年7月,宜兴市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残疾人联合会命名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宜兴市特殊教育起始于1985年,1987年被列为全国肓童随班就读的5个试点之一,1992年投资300万元建造市聋哑学校。1993年9月1日,宜兴市第一所聋哑学校(在宜城东郊)正式开学。市政府把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轨道,做到普、特教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全社会群策群力支持特殊教育,捐款32万多元支持特殊教育事业。10年来,特殊教育成绩显著。国家教委下达的肓童随班就读实验得到国家教委、中国残联、省教委、市教委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其做法和经验在宜兴召开的全国现场会上交流。至1996年底,宜兴市有聋哑学校1所、8个班,9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3.4%;有培智学校1所,4个班,32人;普通小学附设培智班9个,92人,另有636名弱智儿童随班就读,弱智儿童入学率97.5%。学龄肓童100%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