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疮
1.病症概述
口疮是口腔粘膜疾病中最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具有周期性复发的规律,所以常称为复发性口疮。历代医家将口疮的病因、病机概括分为虚、实两类。实症的表现是:发病迅速,病程短,一般7天~10天逐步愈合,愈后不留瘢痕;溃疡好发于口腔前半部,多见于唇、舌、颊、口底等部,龈,颌少见;初起的红赤稍隆起,中央出现溃点,逐渐扩大凹陷,呈绿豆粒大或黄豆粒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多覆有黄白色膜,周围绕有红晕。虚症的表现是:发病稍缓,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间歇期时间长短不等,终年不断,此起彼伏;溃疡多发于口腔前半部,但久病者逐渐向口腔后部移行,侵及软腭及腭弓;溃疡大小不等,周围微红不肿;溃点数量少而分散;溃疡疼痛轻微或不痛;全身症状明显。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额窦、胃、上颌、下颌、上身淋巴腺、三叉神经、脾等反射区(见图)。
B:基本按摩手法
用拇指按揉足上颌、下颌、上身淋巴腺、额窦、三叉神经反射区各5分钟。若心脾胃积热者,加按脾脏、胃反射区各2分钟~3分钟,每日1次。
3.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保洁及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水果青菜,忌油腻辛辣食物。
(2)按摩手法以持续有力为宜,劳逸有度,减少房事。
(3)口疮应及早治疗,以防止在白色溃烂小泡相邻相隔合处形成较大的溃疡面。
(4)保持大便通畅。
4.辅助疗法
(1)重搓足底,摇摆踝及各趾。
(2)掐点手掌侧口疮点、劳宫、内阳池穴。
(3)用艾绒加入其他药物(如丁香、附子等)做成艾条点燃对准脐部进行熏烤,直到病人感到温热舒适。
二、近视
1.病症概述
近视眼是指眼的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屈光系统后,结像在视网膜之前的屈光状态。其表现为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过屈折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到达视网膜上形成一弥散光环。因此,物象模糊不清。而来自近处的光线为分散光线,当光线来自该眼远点时经眼屈折后恰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故对近距离物体能获得清晰图像。引起近视的原因有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长期近距离工作、照明不良、工作时间过长等)等。尤其是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阶段,眼外肌长期紧张状态下的机械性压力,使巩膜逐渐延伸,眼球加长,产生近视和使近视度数增加。此外,由于屈光间质的屈光力(如圆锥角膜、球形晶状体、晶状体半脱位)增强和屈光指数的增加都可造成近视。中医称近视眼为“能近怯远”、“近觑”等。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眼、肾脏、输尿管、膀胱、肾上腺、脑垂体、生殖腺等反射区(见下图)。
B:基本按摩手法
(1)先试压脚掌,取痛感最强的位置压揉2分钟~3分钟,然后搓擦第二趾、第三趾、第四趾、第五趾趾根各5分钟,每日1次。
(2)按擦足眼,肝脏、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各5分钟,若系假性近视加按肾上腺、脑垂体、生殖腺反射区各2分钟~3分钟。每日1次~2次。
(3)压揉双足拇趾5分钟,将第四趾根部下方出现的硬块揉散,一般每次5分钟~8分钟。每日2次。
(4)左右转动足踝和手腕各10分钟,每日2次。
3.注意事项
(1)纠正不良的看书、写字的姿势,不要躺着看书。
(2)看书时光线不宜太暗或太强。
(3)一次看书、写字的时间不宜太长,长时间看书应在中途放松眼睛。
4.辅助疗法
(1)用发夹钝头或牙签刺激两足眼、肾脏、肝脏反射区各3分钟~5分钟,每日1次~2次。
(2)屈膝而坐,用两手搬起两脚的五个脚趾,尽力低头,如此练习5分钟~10分钟,每日1次~2次。
(3)揉压手食指和中指各10分钟,每日1次~2次。
三、麦粒肿
1.病症概述
麦粒肿又称“睑腺炎”,为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边缘或眼睑内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红肿,形若麦粒,又称麦粒肿。细菌多为葡萄球菌。
外睑腺炎症初起时脸部有不适感,逐渐出现自觉痛。当致病菌很强烈时,可有恶寒、发热的全身症状。内睑腺的炎症要比外睑腺疼痛剧烈。发生麦粒肿时,初起肿块较硬,有压痛感。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或脾胃湿热毒邪、热毒上攻、外感风热而引起,属“针眼”的范畴。
麦粒肿一般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和类固醇类药物治疗,中医则根据不同的症状,辨证施以不同的方剂。如外感风热,则疏风清热,常用银翘散;如热毒上攻则采用清热解毒、泻火通脏的方法,如黄连汤;如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托里排脓,常用托毒散;如脾骨湿热则清热除湿,化痰散结,常用化痰丸。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肾、肾上腺、眼、脾、胃、输尿管、膀胱、肺、大脑、额窦、颈项、肝、胆等反射区(见下图)。
B: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点按足部肾、肾上腺、眼、脾、胃、膀胱反射区各2分钟,按摩力度以胀痛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输尿管反射区2分钟,推按速度以每分钟30次~50次为宜。
(3)由足内侧向外侧推按肺反射区1分钟,要求同(2)。
(4)点按大脑、额窦、颈项、肝、胆反射区各1分钟,要求同(1)。
(5)重复(1)、(2)、(3),时间减半。
3.注意事项
(1)足部按摩每天2次。一般按摩3天~5天,配合局部用药就可治愈。
(2)预防麦粒肿要保持面部的清洁,特别是眼睑缘及统膜囊的清洁。
(3)用酒精棉球在双侧足的中趾尖消毒后,用消毒后的三棱针点刺放血,挤出黑血即可。
(4)蹲坐,脱去鞋袜,用双手向上用力扳足5趾,同时用力低头,数分钟后,感到全身气血畅通,每日行2次~3次。
4.辅助疗法
(1)麦粒肿未成脓时,用炙或烤灼法刺激二间穴,一次即可消肿止痛,成脓时,炙一次脓即溃出,2次即可治愈。
(2)炙后溪穴一次也能治愈麦粒肿。
(3)双足的中趾尖点刺放血3滴也可治愈麦粒肿。
(4)在气温寒冷的冬天或气温骤降时,可做面部热敷,以利睑腺管的畅通。
四、耳鸣
1.病症概述
耳鸣是听觉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种症状。病人听到一种实际上不存在的声音,鸣叫如蝉声,在安静的环境中更为明显。这种声音可持续、也可间断性发生。一般传导性耳聋的病人常出现低音性耳鸣,神经性耳聋多伴有高音性耳鸣,有的还耳内作痛。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肺、大脑、脑干、三叉神经、耳、平衡器官、肝、胆、淋巴腺各区、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见下图)。
B: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点按足部肾、膀胱反射区各2分钟,按摩力度以胀痛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输尿管反射区2分钟,推按速度以每分钟30次~50次为宜。
(3)由足内侧向外侧推按肺反射区2分钟,要求同(2)。
(4)点按大脑、脑干、三叉神经、耳、平衡器官、肝、胆、胸部淋巴腺、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各2分钟,要求同(1)。
(5)重复(1)、(2)、(3),时间减半。
3.注意事项
(1)足部按摩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急性患者一般1个~2个疗程奏效,慢性患者要坚持长期按摩。
(2)足部疗法对神经性耳鸣、耳聋和暴发性耳聋有一定的疗效,要针对病因治疗。
(3)鼓膜内陷而导致耳聋者,在采用针刺治疗同时,结合“自家吹气”法对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有补益。
(4)远离噪音区,注意调理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4.辅助疗法
以两手掌紧按外耳道口,并以四指反复敲击枕部乳突部,再以手掌对外耳道作规律的一开一合,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分钟~5分钟。
五、中耳炎
1.病症概述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在农村较常见,但有些人认为这是小毛病。其实,有些中耳疾病,如慢性胆脂瘤性中耳炎,不仅可损害听觉,造成耳聋,而且因耳的解剖部位与头颅中窝的脑膜接近,长期不治,将导致颅内并发症而危及生命。中耳炎表现为耳中流脓性液体、耳痛、听觉不灵敏等。
2.相关反射区及基本按摩手法
A:相关反射区:耳、上身淋巴腺、胸部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甲状旁腺等反射区(见下图)。
B:基本按摩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