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标志是由《奥林匹克宪章》确定的。它有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环、黑环、红环,下面是黄环、绿环。整个造型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内容,“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
奥林匹克标志最早是根据1913年顾拜旦的提议设计的,起初国际奥委会采用蓝、黄、黑、绿、红色作为五环的颜色,是因为它能代表当时国际奥委会成员国国旗的颜色。1914年在巴黎召开的庆祝奥运会复兴20周年的奥林匹克大会上,顾拜旦先生解释了他的会标设计思想:“五环——蓝、黄、黑、绿、红环,象征世界上所有承认奥林匹克运动,并准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五大洲,第六种颜色白色——旗帜的底色,以至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能在自己的旗帜下参加比赛。”因此,作为奥运会象征、相互环扣一起的5个圆环,奥林匹克标志便体现了顾拜旦先生提出的可以吸收殖民地民族参加奥运会,为各民族的和平事业服务的思想。自1920年第7届安特卫普奥运会起,五环的蓝、黄、黑、绿、红色开始成为五大洲的象征,分别代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演变,对奥林匹克标志的阐释也出现了变化。根据1991年最新版的《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标志”条的附则补充,奥林匹克旗和五环的含义,不仅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而且强调所有参赛运动员应以公正、坦诚的运动精神在比赛场上相见。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标志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是国际奥运会的专用标志,未经国际奥委会许可,任何团体和个人不得将其用于广告或其他商业性活动。国际奥委会还要求各国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奥林匹克标志,以确保奥林匹克运动的权威性、避免奥林匹克标志被滥用。
(第二节)奥运会会徽
每一届奥运会组委会都为所举办的奥运会设计一种独特的会徽,也称为会标。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运会会徽中的奥林匹克标志覆盖的面积不得超过全徽面积的1/3,而且奥林匹克标志必须完整出现,不得改动。奥运会会徽的图样不仅要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而且还要反映出东道国和奥运城的特征。奥运会会徽图案必须报送国际奥委会审查批准。
奥运会的会徽图样通常是通过广泛公开征集,择优选中的。历届奥运会会徽的图案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即相互套连的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同时衬以表现奥运城和东道国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的主体图案,使人一眼就可看出奥运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奥运会会徽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艺术性标识。每届奥运会的会徽,是该届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各主办国设计的会徽,未经奥运会组委会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和为商业服务。这一规定保证了奥运会会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均有会徽设计。现代奥运会的会徽大都饰有五环交织的标志,衬以反映东道国地理、历史、民族风俗特点的主题图案,从视觉上表达世界。每届奥运会的会徽宣传画都是灵感与智慧的融合,是艺术与精神的再创造。早期会徽与奥林匹克宣传画是一致的,其形象具有张贴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运会商业色彩越来越浓,会徽也从宣传画中脱离出来,设计趋于简洁抽象,蕴意深刻。
以下为部分奥运会会徽图案:
第1届奥运会会标第
2届奥运会会标
第3届奥运会会标第
4届奥运会会标
第5届奥运会会标第
7届奥运会会标
第8届奥运会会标
第9届奥运会会标第
10届奥运会会标
第11届奥运会会标第
14届奥运会会标
第15届奥运会会标第
16届奥运会会标
第17届奥运会会标第
18届奥运会会标
第19届奥运会会标
第20届奥运会会标第
21届奥运会会标
第22届奥运会会标第
23届奥运会会标
第24届奥运会会标第
25届奥运会会标
第26届奥运会会标第
27届奥运会会标
第28届奥运会会标第
29届奥运会会标
(第三节)奥林匹克旗
国际奥委会会旗。奥林匹克旗长3米,宽2米,旗的图案是白色无边的绸布上镶绣五个彩色的奥林匹克圆环。自左至右环的颜色为天蓝、黄、黑、绿、红。从旗左上角近旗杆处开始,蓝色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草绿色代表澳洲、红色代表美洲,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法国人顾拜旦1913年建议设计,1914年在巴黎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首次使用。1920年比利时国家奥运会向国际奥委会赠送一面同样的旗,后成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会旗。此后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举办上届奥运会的城市代表将此旗转交给举办当届奥运会的城市市长,保奥林匹克旗存在该市市政厅内,4年后再进行同样的交接仪式。奥运会期间则以代用品悬挂在主体运动场上。冬季奥运会会旗,是1952年由挪威奥斯陆市赠送,交接、保存和使用的办法同夏季奥运会。
(第五节)奥运会吉祥物
吉祥物一词,源于法国普罗旺斯语Macotto,直至19世纪末才被正式以Mascotte的拼写形式收入法文词典,英文Mascot由此衍变而来,意指能带来吉祥、好运的人、动物或东西。为冬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68年格勒诺布尔的第10届冬季奥运会。这个被称为“雪士”(Schuss)的半人半物的卡通型滑雪小人儿形象,有着夸张的硕大脑袋和细巧而坚强的身体,象征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小精灵。S的原意是“高速滑雪”。为夏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这只被称为瓦尔迪(Waldi)的装饰性德国纯种小猎狗形象在巴伐利亚随处可见。小猎狗灵活、忍耐和坚韧的特性也是运动员性格的表征。其头尾对称地涂着浅蓝、深蓝、深绿、嫩绿、黄、褐各色,以此象征德意志大地和天空的色彩,这种色调还表达了一种热闹和谐的气氛。这种色调被后继者效仿。
196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季奥运会吉祥物“雪士”(Schuss)
奥运会吉祥物大多以举办国有特色的动物形象为创作原型。从1972年奥运会以来,几乎每届奥运会的举办国都选择一些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作为本届奥运会的吉祥物,用以同各届奥运会相区别。
如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组织者第一个选定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德国种小猎犬作为本届奥运会的吉祥物,并取名为“瓦尔迪”(Waldi)。
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吉祥物小猎狗“瓦尔迪”(Waldi)
1976年,由于因斯布鲁克冬奥会的组织者们因某种原因,被迫临时抱佛脚在短时间内,迅速设计了一个雪人娃娃作为吉祥物,但是它在商业上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6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冬季奥运会吉祥物1976年,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选择了一只名叫“阿米克”(Amik)的海狸作为吉祥物。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吉祥物海狸“阿米克”(Amik)
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城冬奥会吉祥物“罗尼”(Roni)
1980年,浣熊“罗尼”(Roni)出现在普莱西德湖城的冬奥运会上,这是一个勉为其难的吉祥物。由于将在同年举行的莫斯科夏季奥运会捷足先登,已选定棕熊为其吉祥物,普莱西德只好忍痛割爱,放弃用纽约州的象征棕熊为吉祥物,而选择了浣熊。
1980年前苏联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棕熊“米莎”(Misha)
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隆重推出棕熊“米莎”(Misha)为吉祥物。棕熊的图形是专门为儿童书籍插图的苏联画家奇齐科夫设计的,他画的那只模样可爱的小棕熊腰间系着一条皮带,皮带扣上有奥林匹克五环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