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并非是无动于衷的,常常因是否满足某种需要而引起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喜欢或厌恶等情绪体验,即训练者会为取得好成绩而兴奋,也会因为担心无法获得好成绩而感到焦虑等。这就需要我们自身来适当地调节我们的情绪,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真正目的。
(第一节)体育锻炼中的情绪问题
一、体育运动中学生自身的情绪问题
责任与责任感、集体气氛、认知定向以及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以牺牲个人情感为代价。教师利用压力来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挥,他们只考虑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由于学生在运动中无法使自己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因此,中途退却的比率很高。有好多小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就是这方面的原因。
在我们看某种体育项目比赛时,也经常会有这样一种印象:并不是天赋最好的运动员夺得了桂冠,而是那些能够超越自我并更好地控制个人情感的运动员夺取了桂冠。高水平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可以允许自己表达各种情感和情绪,因为在这一运动层次,运动员已学会了在需要时压抑住或体现出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所以说,情绪是参加体育运动的先决条件,是人类的需要。它以意志为基础并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发展个人兴趣、建立个人价值观的过程中,情绪是参加运动的主要促发因素。然而,教育和训练的宗旨是重视智能而忽视情绪。在体育锻炼中应当把智能发展和情绪发展结合起来,应当既能够理解各门课程的要求,也能理解个人情绪的需要。旨在创造优异成绩的组织,甚至体育运动组织,也常常忽视个人的情感基础。
二、学校体育运动中的情绪问题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将体育活动作为社会、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因素引入人的活动,因此,可以把体育课看成是充满乐趣的体验。运动天赋很高的儿童和运动能力一般的儿童都有机会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愉快感、合作以及个人的成功。在此,情感性的目标设置和社会学习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有些情况下,学校体育被引入只注重成功而不去考虑一般儿童和残疾儿童的歧途。为了创造一种长期坚持体育活动的积极气氛,就应当满足所有体育活动参加者的需要。
以上各点均应反映在学校的课程中,如果每个儿童在身心上健康发展,就必须认真对待体育锻炼中的情绪问题。
三、闲暇体育中的情绪问题
参加闲暇体育活动是自愿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体育项目,乐趣和社会交往是进行这种选择时考虑的基本因素。
像假日这样的情境常常诱发人们在没有压力和社会监督的气氛中去学习新的运动技能。这里唯一的先决条件就是应根据身体条件坚持参加闲暇体育锻炼,而不要受情绪的摆布,时断时续地进行锻炼。减少情绪冲动性是为了身体的健康。当然,有些闲暇体育活动就是为体现情绪特点,娱乐本身就是最初参加闲暇体育活动的目的。
(第二节)焦虑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如果在运动时出现观察能力减弱,思维迟钝,反应缓慢,完成动作误差较大等情况。
一、不同焦虑水平对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
(一)过低焦虑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会导致心理活动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大脑皮层不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和提高注意集中程度,身体运动器官的功能和智力因素就不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具体表现为:肌肉差别感受性降低,观察力减弱,思维迟钝,反应缓慢,完成动作的误差增大。即过低的焦虑水平不利于体育学习。
(二)过高的焦虑会妨碍体育学习
会破坏短时间动作记忆,干扰注意状态,产生消极认知(如担心失败)使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模糊,旧有的暂时神经联系难以恢复,新的暂时联系难以形成,失去精确掌握的运动知识、技能的标准,以致运动协调性丧失。如产生多余动作。
(三)体育学习需要适度的焦虑
适度的焦虑水平才有利于多数学生的学习。由倒U曲线可知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但必须考虑到个体差异,项目差异等等。如有经验的体操学生,赛前焦虑要比缺乏经验的学生高;而跳伞、篮球、摔跤等则刚好是没经验的学生,赛前焦虑水平高于有经验的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查理斯·斯皮尔伯格的研究表明能力中等而焦虑低的学生,其成绩较中等能力而焦虑高的学生为优,能力低的学生,无论焦虑高低其成绩均劣,能力高的学生,无论焦虑高或低,其成绩均优。
二、焦虑对体育活动的影响范围
(一)焦虑对体育学习内容的影响
简单易学便于掌握的动作能承受较高的焦虑,而对于生疏的场地、器械等体育教学新情境,或对于新学习的、需要随机应变且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则对焦虑的承受能力较低。
(二)焦虑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年级或不同年龄的学生所需要的焦虑水平是不一样的,同样水平的焦虑状态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小学阶段焦虑一般会抑制学业上的成绩,到了中学阶段焦虑的激励作用往往超过破坏作用,到大学阶段焦虑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普遍地呈弱的负相关或零相关。即低年级的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焦虑对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焦虑并不直接引起体育学习积极性的衰退,但有体育学习焦虑的学生往往仍存在着学习动作技能及运动知识的要求,但如果同时出现了体育学习动力的衰退与体育学习的焦虑,就易形成对体育学习的过度紧张与恐惧心理,这样不仅影响到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会出现早期的体育学习心理功能障碍征兆。
知识链接
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一般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两大类。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环境因素是比赛的重要程度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通常,参加越是大规模的比赛,对于运动员来说就越重要,所引起的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水平也就会越高。主场与客场、预赛和决赛、积分和排名、观众的多少及支持度、媒体的报道力度等,也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运动员对体育比赛重要性的主观评价。从胜负的角度来看,竞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是产生赛前状态焦虑的次重要环境因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大,给运动员带来的赛前状态焦虑水平升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与升高状态焦虑水平有关的个性特征方面的因素有两种,它们是高特质焦虑和低自尊。特质焦虑作为一种个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将竞争和社会评价看作是更具威胁性或不具威胁性。相对于低特质焦虑的个体,高特质焦虑的人倾向于把竞争看作具有更大潜在威胁,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赛前状态焦虑水平的激增。自尊也与对威胁的知觉和产生相对应的状态焦虑变化有关。与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的运动员相比,低自尊的运动员往往有着更低的自信、较少的经验和更高的状态焦虑。因此,通过有效的途径改善运动员的自信,对于降低运动员的状态焦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体育锻炼中不良情绪的控制
一、焦虑情绪的控制
体育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是经常出现的紧张与松弛、失衡与平衡的一种心理变化过程,它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措施和心理练习来加以控制与排除。
体育学习焦虑控制的目的:排除动作学习和操作障碍以及通过排除学生的苦恼来增强学生主观上对体育学习的满意感。
正确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适当降低难度,通过反复练习来体验成功感,克服焦虑情绪,增强自信心。
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要完成的动作上,不过多地与他人进行比较。
通过多种途径和有关的自我放松方法,并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调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1.培养自信心。
2.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焦虑情绪可能会被学习的热情所掩盖。
3.排除外界暗示。
4.通过谈话诱导降低压力。
5.应用心理调整的技能。
(1)暗示;
(2)沉思;
(3)认知压力模拟。
二、紧张情绪的控制
如果你出现肌肉紧张、动作不协调心跳过快、心神不安尿频等情况,此时你可能会产生紧张情绪。那么如何有效的消除紧张情绪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通过分解动作和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增强自信心。
2请老师或同学进行保护和帮助。
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
4从老师或同学的示范和榜样中吸取力量,相信人能够做得好,自己也能够做得好。
5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自卑情绪的控制
如果你出现退步,几次失败后就不愿意再练习,冷漠、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等现象,此时你可能会产生自卑情绪,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来自觉克服这种自卑感的出现:1肯定自己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2为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可以操作的目标。通过达到这个目标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3课后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体能和技术。
4把挫折当成前进的动力,培养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念。
5自学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实践,不断体验成功,逐渐克服自卑情绪。
(第四节)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
长期心理紧张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直接危害身心健康。调节心理紧张的方法有许多。我们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体育运动,这些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效果又好。
一、参加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可提高机体的摄氧量,增进心肺功能,参加有氧运动最能够消除人的烦恼心情,运动后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可改善心理状态。
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散步、快走)、慢跑、打球、健美操、游泳、爬山、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其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同举重、赛跑、跳高、跳远、投掷等具有爆发性的非有氧运动相比较,有氧运动是一种恒常运动,是持续5分钟以上还有余力的运动。
医学研究表明:
运动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振奋。要想有好的心情,参加有氧运动,每周3~4次,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
二、呼吸法
通过慢而深的呼吸方式,来消除紧张,降低兴奋性水平,使人的波动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的方法。
步骤:
站直或坐直,微闭双眼,排除杂念,尽力用鼻子吸气;轻轻屏住呼吸,慢数一、二、三;
缓慢的口呼气,同时数一、二、三,把气吐尽为止;暂停数一、二、三;
再重复三次以上。
做完后感受如何,请写下来。
三、肌肉放松法
通过一定的方式(呼吸、暗示、表象、音乐等)使肌肉逐渐放松,使大脑逐渐入静,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大脑对全身的控制支配能力的方法。
准备动作:选择姿势。以舒适放松,全身肌肉都不费力为准,仰卧、半仰卧、靠背坐、站立姿势都可以,通常采用靠背坐姿势较多。
开始动作:全身放松坐好,轻轻闭合双眼,想象自己正处在一个非常舒适宁静的环境之中。
调节呼吸:变正常的呼吸为慢速、深长、均匀而自然的腹式呼吸。呼气时尤其要放慢并完全呼出。
松感阶段:在语言的诱导下,按照从右到左、自上而下、先四肢后躯干的顺序体验肌肉放松的感觉。
热感阶段:按上述同样的顺序在语言诱导下,体验身体各部位温暖的感觉。
静感阶段:感觉前额清凉、内心平静、周围没有任何刺激和干扰,只听到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声音,宁静而舒适。
松静状态:全身心进入放松入静状态,头脑宁静、肌肉放松、心情愉快。在这种状态下充分享受和体验。
结束训练:这时可以慢慢睁开双眼,你会感到眼前的一切更加清晰,当恢复到正常状态时,放松训练自然结束。
肌肉放松训练的语言暗示,一般来说,先由他人暗示进行(或用录音),待练习者比较熟悉训练的内容和程序之后,可以采用自我暗示进行,最好每天做1~2次,每次10~15分钟。
四、自我暗示法
这是一种用语言对人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过程的方法。
为了消除惊慌,保持一定的心理稳定状态,要进行积极自我暗示,如,心中默念:“我很放松”、“我能行”、“我相信我自己有力量,我一定会取得胜利”……总之,在压力情境下,只要善于运用积极、肯定、明确的词语暗示自己,就能取得积极暗示的效果。
除了运用这些心理调节方法消除紧张外,小学生还应该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