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亦称支气管癌,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与女之比约为4∶1~8∶1,其病因尚不清楚。大量资料说明,吸烟是肺癌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城市大气污染和烟尘也可能与肺癌发病有关。
起源于较大支气管靠近纵隔的肺癌,称中心型肺癌,常为鳞癌和未分化癌;起源于较小支气管邻近肺边缘的,称周围型肺癌,多为腺癌。肺癌的症状,决定于它的发生部位、发展阶段和并发症。周围型肺癌,位于肺的边缘部,早期无症状。中心型肺癌,发生于较大的支气管,症状常较明显。最初出现支气管黏膜刺激症状,如干咳或仅有少量白色泡沫样痰,极易误认为伤风感冒。肿瘤不断增大,支气管腔变窄,呼吸时局部可听到哮鸣音。支气管狭窄的远端,痰液引流不畅,常引起继发感染,产生肺炎或肺脓肿。此时可有发热、咳嗽及咳脓痰。癌肿本身糜烂或肿瘤侵蚀肺血管,可出现血痰,通常为痰中带血或继续少量咯血。癌肿完全阻塞支气管时,出现肺不张,病人常感到胸闷。癌肿转移到胸膜,就有胸痛,且可发生血性胸水(所谓癌性胸水)。大量胸水压迫心肺,可引起气急。癌肿压迫喉返神经时,出现声哑;压迫隔神经时,可出现隔麻痹:压迫上腔静脉时,静脉回流受阻,头面部租上半身可有浮肿。部分肺癌病人还可出现杵状指、趾,四肢关节疼痛和男性乳房增大等症状。
早期诊断,是决定能否手术根治的关键,但早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X线所见又易与肺炎、肺结核等相混淆,因此要提高警惕。凡年龄在40岁以上,特别是长期吸烟的男性,咳嗽、咳痰、咯血数周不愈者,应进一步详细检查。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很重要。成年人经常进行胸部X线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肺癌无疑是必要的,但要确定肺癌的诊断,还需进一步作痰细胞学检查,寻找癌细胞,其准确率在80%以上。近年来,全国不少医院开展的经胸壁肺穿刺细胞学,其准确率达90%以上,适用肺周围型肿块的诊断。中心型肺癌可作纤维支气管镜检。在支气管内可以直接看到肿瘤,并可取小块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另外,同位素扫描检查,也是诊断肺癌的一种较新的方法。
肺癌的治疗效果如何,取决于病变发现的早晚。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中草药治疗及免疫疗法等。手术治疗效果最好,对于病灶较小,且局限于一个肺叶内的早期病例,及时外科手术切除,约有半数病人可治愈。放射治疗次之,单纯药物治疗最差。因此对确诊的病例,应争取及早手术。不能手术的病人,可考虑放射治疗。化学药物如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自力霉素、长春新碱等,有时可缓解病人的症状。目前多采用短疗程、大剂量的多药联合疗法。中草药和免疫治疗,对改善病人的症状,减轻放疗或化疗的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乳腺纤维瘤
乳腺纤维瘤常见于20~25岁妇女,一般多为单发性,亦可有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内出现。其发生与雌激素的刺激(卵巢功能旺盛)有密切关系,因此极少发生在月经来潮前或绝经期后。
乳腺纤维瘤为良性瘤,含有纤维组织和腺组织,两种成分的比例不一,但一般都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与皮肤和胸肌筋膜毫无粘连。瘤体多在乳房外上方,每呈卵圆形或圆形,大都有樱桃至鸡蛋大,亦有更大的。表面光滑,质坚硬,无触痛,用手指按推肿块时,其活动度较大。生长缓慢,可能数年无变化。病人常无任何自觉症状,如果瘤内含有较多的腺组织,可受内分泌活动的影响,在月经期前病人有局部胀痛或肿块稍有增大。
乳腺纤维瘤虽属良性,但有癌变可能,因此一旦发现,应连同包膜予以整个切除。切除标本应常规送病理切片检查。多发或极小的乳腺纤维瘤也可试用雄激素治疗。如甲基睾丸素,每日5毫克~15毫克,月经后10日开始,第二次来月经前停止,总量以不超过100毫克为宜,可收一定疗效。
乳腺癌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一般为单侧、单发。以40~60岁绝经期前后发病最多,特别是月经初潮年龄早而绝经晚的人,或者长期使用雌性激素者,以及从未生育和没有亲自哺乳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更高。在乳腺癌患者中,男性发病率极低。
乳腺癌在早期为无痛的单发的小肿块。多在乳房的外上方,少数在内上或内下方。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多无自觉症状,一般是在医生作体格检查时发现,少数是由病人无意中发觉。肿块逐渐增大,因其向各个方向生长快慢不一样,所以边界往往像“螃蟹”一样不规则。癌细胞侵犯乳腺内的韧带可使乳房表面皮肤凹陷,乳房抬高,乳头内陷。当癌肿侵犯乳腺管时,可有血性渗液自乳头流出。癌瘤向外发展及堵塞淋巴管时,乳房及皮肤水肿,毛囊处即形成许多点状小孔,呈现橘皮样外观。癌肿继续发展时,肿块与基底组织粘连而固定于胸壁,瘤体可破溃形成癌性溃疡,有恶臭易出血,可引起顽固性疼痛。乳腺癌除局部浸润外,常经淋巴途径转移到同侧腋窝淋巴结,锁骨上、下淋巴结及对侧腋窝淋巴结,使淋巴结增大、变硬,但无触痛。若经血液循环可转移到骨、肺、脑等器官。病人可逐渐出现消瘦、乏力、贫血、发热等恶病质。
为了早期发现乳腺癌,特别是中年妇女,如能自查、自扪、自报,多能实现早诊、早治,提高治愈率。自己检查乳房内有无肿块存在,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将手指伸直并拢进行们摸,而不是用手指抓捏乳房,以免将正常的乳腺组织误认为是肿块,如发现乳房内有可疑的肿块,必须请医生检查,并作必要的化验,包括钼靶X线摄片、活体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放射、激素、抗癌化疗和中草药等,但目前疗效最满意最可靠的方法仍是早期手术,其他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措施或乳房癌晚期不能手术时采用。手术时可先将肿块局部切除,并立即作冰冻切片检查,证实是乳腺癌后,才进行根治手术。
胃肠息肉
凡是黏膜上隆起的病变,除癌以外,都可称为息肉。因此息肉实际上包括许多性质不同的病变:有的是肿瘤,例如腺瘤和乳头状瘤;有的是黏膜增生的结果,例如增生性息肉;有的继发于结肠的炎性病变,例如炎性息肉。胃肠息肉是一种凸向胃腔和肠腔的肿瘤样物,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本病可能为癌前期病变。
胃息肉病为胃黏膜的腺瘤,是一种上皮性良性胃肿瘤,呈息肉样隆起,故又称胃息肉。可为广基、窄基或带蒂。常位于胃窦部,向货门方向逐渐减少。腺瘤样息肉大都是单个的,多发性息肉较罕见。胃息肉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有合并症时才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或出血。幽门部带蒂的息肉,凸入幽门时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胃息肉主要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因此80%~90%的患者多伴有低酸或无酸症。
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病,可在颜面、手、前臂、前胸的皮肤,以及唇、口腔黏膜、结膜有棕黑色色素沉着斑。并可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绞痛、便血,甚至严重贫血的症状。本病为先天性疾病,与遗传有关。
结肠和直肠息肉,其息肉的数目和形态各不相同。增生性息肉是多发的露滴样的小隆起;炎性息肉是成簇的短指状的隆起;乳头状瘤隆起的基底较广,表面呈绒毛状;在儿童中最常见的儿童型息肉和多见于成人的腺瘤,是基底较广的隆起,或球形或卵形的肿块,有蒂与肠黏膜相连,数目可以从一个到多个;有一种叫家族性腺瘤病的,是能遗传的,一家多人同有此病,病人有多发性的腺瘤,结肠和直肠可以布满腺瘤样的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儿童型息肉都不会癌变;腺瘤可能癌变,广基的比有蒂的癌变机会大,小于1厘米的癌变机会小;乳头状瘤癌变的机会较大;而家族性腺瘤病则几乎迟早会发生癌变。息肉的主要症状是慢性间歇性便血。在近端结肠的表现为黑便,在远端结肠或直肠的表现为鲜血,量少、不与粪便相混,大便成形,可能一侧有凹陷性压迹。近肛门的带蒂息肉常可在排便时从肛门脱出,在肛门口可见一紫红色的肉块。
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都不必手术。腺瘤离肛门7厘米~8厘米以内的,可以通过肛门予以切除;位置较高的有蒂的或无蒂而小的,可以通过乙状结肠镜或纤维光束结肠镜,电灼切除;如在结肠镜内切除有困难或者不安全,瘤体小于11.5厘米的可以不切除,但要随访观察,大于1厘米~1.5厘米的应该剖腹切除;儿童型息肉位置低的切除方便,位置高的如果切除困难,可不必勉强,因它有自行脱落的可能;乳头瘤一般范围较大,常须作肠段切除术;家族性腺瘤病人常须作广泛的肠切除,有时连直肠也不能保留,需要作人工肛门。胃息肉病的治疗,有蒂息肉可经内镜行息肉摘除或电刀切除术;无蒂息肉可经内镜行酒精注射或手术切除。
食道癌
食道连结咽与胃,为管状器官,仅起消化通道作用,全长约25厘米。食道肿瘤以癌最多,良性肿瘤少见。食道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祖国医学称为“噎嗝症”。病因尚不明确,某些饮食习惯或与致癌有关,如长期饮烈性酒,喜食醋或酸菜,喜食过热、过硬或粗糙食物以及吞食过快等等。此外,口腔卫生不良、慢性齿槽脓漏、龋齿等慢性刺激,亦可为致癌诱因。
食道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男性。北方发病率较南方为高。典型的早期症状是病人咽下食物时有迟缓、滞留或者轻微哽噎感,不妨碍进食,且时轻时重,故常被忽视,但伴随精神、情绪的改变常反复发作。还可见到不少进食一向良好的患者,只因吃饭时偶然噎了一下,便逐渐产生了吞咽困难。国内统计约有50%的早期患者有这类症状,日本报道则高达90%。这种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最后可滴水不进。反吐食物时没有呕的动作,吐物因未接触过胃酸而无酸味。如癌肿侵犯或压迫胸膜和脊神经,可出现胸背部疼痛。晚期可转移到肺、肝和锁骨上淋巴结,并出现营养不良、脱水、贫血、恶病性质等。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一旦出现吞咽不适或咽下困难的症状时,就应及时到医院做食道细胞学(拉网检查),X线钡餐造影及食道纤维内窥镜等项检查,必要时尚须进行CT检查。
食道癌确诊后,应力争早日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后配合放疗、化疗或其他综合疗法。中医采用扶正培本、活血化癖或清热解毒等药物,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胃癌
胃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危害健康较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病因尚不明了,可以与胃局部慢性病变、饮食习惯及遗传有关。
胃癌早期往往无明显的特殊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饱胀、消化不良、胃纳减退等一般消化道疾病症状,而不为病人或医生所重视,待出现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呕吐、吞咽困难、呕血、便血、上腹痛或上腹包块时,病程已达中晚期,经治疗后其5年生存率仅为15%~20%,而早期胃癌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因而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治疗是决定胃癌疗效的两大关键因素。
胃癌是不难早期发现和诊断的,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在早期诊断方面除依靠有关病史外,X线双重气钡造影及纤维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措施,特别是纤维胃镜检查,能直视观察病变,取活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绝大多数的胃癌患者都可以及时得到确诊。另外要努力开展对胃癌知识的宣传和胃癌普查工作,以便能够更多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生存率。
我们平时应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及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以减少溃疡病及慢性胃炎等病的发病率,重视并及时积极地治疗胃的癌前期疾病,减少胃癌的发病率。胃癌的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前术后可辅以化疗及中草药治疗,应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抗病能力,树立战胜癌瘤的信心。
结肠癌
结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多见于乙状结肠,其次为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肠。大多为腺癌。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已知可能与遗传、免疫缺陷、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以及与慢性结肠炎、肠息肉、肠腺瘤等病变有一定关系。
结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者,但近年来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早期症状主要是排便习惯的改变,多数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稀便或不成形,排便前可有腹痛,继而病人可出现粪便带血或呈脓血便,患者多因此而到医院就诊,但常被认为是痢疾、肠炎而延误诊断。随着病变的发展,可以出现稀便或者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伴有腹痛和腹胀。到病程晚期,腹部可在相应的部位出现肿块,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表面呈结节状,此时病人一般情况较差,出现消瘦、乏力、浮肿、贫血等全身虚弱表现。
目前还没有早期发现结肠癌的特殊方法,但可靠的病史及体格检查对诊断结肠癌有很大帮助,结肠X线钡灌肠方法和纤维结肠镜检查可为结肠癌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结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前做好包括控制饮食,服用肠道抗菌素及清洁灌肠的肠道准备,保证术后恢复顺利,同时采用化疗、放疗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措施,以提高疗效。疗效的好坏,关键是能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治疗的绝大多数患者是可以达到彻底治愈的。
直肠癌
直肠癌是发生在直肠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病因不明,但认为与结肠、直肠的某些病变,如息肉、腺瘤有关。直肠血吸虫病亦为癌的诱发因素。直肠癌大多数为腺癌,扩散途径与结肠癌相同,有直接浸润、淋巴和血行转移等,但淋巴转移为直肠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直肠癌的主要症状是大便习惯的改变,排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但无粪便或仅有少量血性黏液:随着肿瘤增大症状更加明显,并出现排便困难,里急后重及腹胀、腹痛等症状,此时常被误诊为菌痢、肠炎或痔疮,应提高警惕。晚期直肠癌侵犯骶骨神经丛时,直肠内或骶骨部出现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下腹、腰部及下肢放射。癌肿侵犯膀胱时可产生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转移至肝脏则出现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病人呈恶病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