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求孩子分担家务活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应该要求孩子分担一定的家务活,并鼓励孩子外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分担一定的家务活,如整理自己的床铺、收拾好玩具、洗涤、清扫等。此外,还可以让孩子到外面干一些计时工,如为街心栏杆刷油漆、到餐馆干活以及卖小礼物等。即使是那些自身经济状况很好的父母,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劳动去挣钱,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
4.父母要善用课外书籍,深化孩子的认识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父母可以通过有关勤俭节约的故事,选读或讲述课外书籍中的儿歌、童话、名人轶事来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注意勤俭节约,让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让孩子在故事中加强认识。
5.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使用学习用品上要讲节约,不要因为写错一两个字就撕掉一大张纸,不要老是碰断铅笔芯。同时,要在生活细节上养成节约的习惯,如人走灯灭、一水多用、爱护衣物等。注意让孩子在细小的事情里养成节约的习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在日积月累中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勤俭节约的种子。
6.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
废旧物品若是善于利用,也是能“变废为宝”的,比如: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等。这样既可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的练习。
7.让孩子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
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了解劳动与金钱的关系还是必要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利用假期或休息日参加公益劳动或勤工俭学,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挣钱不易。在家庭有关财务问题的讨论中,父母最好也让孩子加入进来。比如装修房间是家里的大事,一般要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设计具体方案,怎样少花钱又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往往要经过反复论证。这是一个让孩子懂得家庭收入是有限的,而且有时必须在花费上做出取舍的道理的好办法。在家庭经济决策中让孩子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增强他们处理钱财的能力。
8.培养孩子的记账习惯
孩子年纪小,不知道如何记账,刚开始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将未来一星期所需要的花费记录下来,然后逐日补上额外支出的项目,慢慢养成孩子记账的习惯。等到建立起几次记录后,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记账。几个月后,父母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的消费倾向,了解他们对金钱的价值与感受,若发现有偏差,可适时纠正。另外,记账也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理财意识和习惯,让他们理解花钱容易挣钱难的道理。
9.指导孩子如何用零花钱
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制数额,不要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可少给些,时间间隔可短些,随着年龄增大,一次可给得稍多些,时间间隔也可长些,如每星期或每十天给一次。其次,家长要过问孩子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每次给钱时,可让孩子说说上次的零花钱用在哪里。用得不当,应予批评,甚至暂停“援助”。有些家长要孩子记账,过几天查一次账,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该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尽可能不用。总之,要教育孩子既不乱花钱,也不要养成吝啬的“守财奴”性格。
10.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
只要父母放手,五六岁的孩子已能独自进行一些小额消费,如买点零食等。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有个原则,不能让孩子大手大脚地花钱。如一位母亲听说有亲戚生病,取出钱请人转送。女儿看到,从压岁钱中取出百多元钱,也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孩子乐于助人应予肯定,但这样“一掷百金”的做法令人担心。有的父母带孩子去儿童乐同,预先说好只能花多少钱,要是超出数额,就要花孩子的压岁钱。有时孩子意犹未尽,也就干干脆脆自己“掏腰包”了。这也是不可取的。孩子自己有钱,花钱也要学会节省。如坐公交汽车,父母身边没有零钱,让孩子付,孩子也很乐意,但孩子有时却主动要求坐没空调的车,这就是孩子学会省钱的一种表现。对孩子来说,让他自己体验节约花钱,比一千遍一万遍地说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11.培养孩子理财投资意识
父母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花钱、算账的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中孩子需要购买的东西很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哪些买了划算,这样使孩子从小学会正确用钱。同时,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储蓄存款,增加金融知识。如将逢年过节、过生日,长辈或亲友送的压岁钱、贺礼等进行零存整取。让孩子自己计划管理,体验理财的滋味。
纠正孩子粗心的不良习惯
要想纠正孩子粗心大意的不良习惯,父母平时就要细心、精心、耐心。
孩子粗心,父母头疼,教师头疼,连心理学家也头疼。孩子为什么会粗心呢?
形成孩子粗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气质因素:有这种因素的孩子对感觉刺激的敏感性较差,注意力又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又如知觉习惯的因素:有这种因素的孩子对知觉对象的反应不完整,分辨不精细;又比如兴趣的因素:这种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情比较认真仔细,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却马马虎虎等;最令父母伤脑筋的是粗心会逐渐变成一种行为方式,最后演变成办什么事情都冒冒失失、粗枝大叶,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大哈”。
粗心的孩子的突出特点是动作快,脑子慢。这种孩子做事之前一般不会耐心细致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因而事情做完之后常常会漏洞百出。这种情况一般会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善,但是对那些已经形成粗心习惯的孩子,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们形成新的知觉、思维和行为的模式,那么他们就只好当一辈子“马大哈”了。
粗心儿童并不鲜见,但美国的金斯伯格教授通过长期研究证实:有的孩子粗心原因可能是患有一种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病症——注意力缺损症,其典型症状即是时不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以前,医生们倾向于把儿童特别多动和精神难以集中而总在自家的世界里胡思乱想视作两种不同的病症:前者为“小儿多动症”,后者则为“注意力分散症”。但金斯伯格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的证据显示,两者是由大脑出现的完全相同的问题引起的,只是因为患者性格不同,以致表现出的形式也不同罢了。具体来说,如患儿性格外向,即表现出属冲动型的多动症;相反如性格内向,则往往表现出属分散型的精神不能集中。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儿童医疗中心的史沃森指出,约占3%的学龄前儿童患有这种注意力缺损症。但遗憾的是,在世界许多地区,或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或由于诊断和医疗条件的限制,注意力缺损症至今仍未被当做是一种疾病,当然也更谈不上给予有效治疗了。如在相当多的国家,粗心普遍被父母看做是一种“性格特点”,粗心儿童因此要么被放任自流,要么遭到辱骂或棍棒处罚,其大脑中负责支持和控制自己行为的部分明显缺乏活力。史沃森还警告说,这些儿童如得不到科学治疗,占近一半的无法坚持在校学习,长大后违法乱纪者的比例也较高。
那么,父母怎样帮助孩子解决粗心的毛病呢?
1.培养孩子良好的知觉能力和辨别能力
孩子之所以粗心,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知觉能力和辨别能力。父母要提高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比如向孩子提供“找相同点”和“找不同点”的图画,让孩子去发现图画中各种细节上的变化,培养他们仔细地观察事物和仔细地比较的事物的能力,并且要求他们把比较的结果用语言大声地讲出来,以便巩固知觉的发现。这种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哪怕是看到树叶上的一只小虫,也可以让孩子去仔细看看,看清楚虫子身上有几个花斑、几条腿等。
2.训练孩子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孩子很难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因此需要父母进行很具体的指导。比如将两根一样长的棒子前后错开放在孩子面前,问他哪一根长。试验表明,有的孩子说上面一根长,有的孩子则认为下面一根长。这时,父母可以诱导孩子换一个角度再看这两根棒子。说上面一根长的孩子是因为他只注意到棒子左端,当让他同时再看看木棒右端,他的说法可能就会改变了;说下面一根木棒长的情况则相反,孩子只注意到木棒右端的长短,而忽视了木棒的左端。通过这个例子,要让孩子知道学会观察木棒的两端。
3.及时纠正孩子粗心的错误
父母发现孩子因粗心而犯错误,应该及时要求他重新更正,用新的动作链条去纠正原有的习惯动作,塑造新的动作。这对于克服粗心也是完全必要的。必要时,父母可在旁边给予具体指导,如果“扶一把”,就能防止重复出错。
4.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父母还可以用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办法治疗孩子的粗心。是否有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准。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中,特别要注意孩子过失的处理。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发生一些过失,这毫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责怪孩子,如这样说:“你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讨厌!快走吧,回家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去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儿就玩儿。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这般,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细想一下,不正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吗?
1920年,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
父亲说:“这12.5美元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个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一般来说,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当然,在这种时候,父母应当保持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词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
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把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称为关键时刻,因为能否处理过失具有关键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责任心,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