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起跳以后,身体应保持住较伸展的姿势向上腾起,同时在摆动腿和同侧臂的带动下,围绕身体纵轴旋转,使身体转向背对横杆。这时采取较伸展的姿势,可以减慢围绕身体矢状轴和额状轴的旋转速度,防止上体过早地倾向横杆,有助于以摆动腿同侧臂和肩为先导超越横杆。
当头和肩越过横杆以后,要及时仰头、倒肩和展体,并利用身体重心向上的速度,收腿挺髋,形成身体的背弓姿势。这时两腿屈膝稍后收,两臂置于体侧,这样可以缩短半径,加快围绕身体额状轴的旋转。当身体重心移过横杆时,则应做相反的补偿,即含胸收腹,控制上体继续下旋,同时以髋部发力,带动大腿和小腿加速向后上方甩腿,使整个身体脱离横杆。
整个过杆动作是沿着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顺势、依次和快速地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多余的动作,特别是过大的挺腹和收腹,引起髋部的位置急剧的上升或下落,都会给过杆造成困难。此外,还应根据助跑的快慢和起跳以后相对于横杆位移的速度,确定适宜的背弓程度。通常背弓越大,完成过杆动作的时间越长。
落坑技术比较简单,在向后上方甩腿之后,保持着屈髋伸膝的姿势下落,最后以上背部或背部落于海绵坑。落坑后做好缓冲,防止受伤。
二、跳远
(一)跳远技术发展概述
跳远,过去叫急行跳远,它是古代的奥林匹克竞赛及古希腊5项运动里都有的一个项目,是现在学校体育教学和田径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练习跳远能发展人的速度、弹跳力和灵巧性,并能增强心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增进身体的健康。跳远的场地设备比较简单,学习跳远又比较容易,因此青少年们比较喜欢这项运动。
跳远方法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有比较长的历史,但在近代的田径比赛中,有记载的第一个男子跳远世界纪录是在1864年创造的,成绩是5.48米。半个多世纪以后,到了1931年,日本运动员于1935年用蹲踞式的姿势跳出了8.13米的成绩,他的快速助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目前的世界纪录是美国运动员鲍威尔用走步式创造的8.95米。
女子跳远在1948年第14届奥运会上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现在的女子跳远世界纪录是前苏联运动员于1988年创造的7.52米。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跳远水平很低,男子纪录是6.91米,女子纪录是5.06米。新中国成立后,跳远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目前女子全国纪录是7.03米,男子全国纪录是8.40米。
从跳远技术的发展来看,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初是简单的蹲踞式,以后有了挺身式,又有了走步式。今天的跳远技术,正向着快速的助跑、迅速而有力的起跳和较高的跳跃高度方向发展,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熟练而准确地掌握先进的技术。
跳远的完整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的。成绩的好坏主要是助跑速度和起跳技术决定的,当然,平稳的空中姿势和合理的落地动作,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总之,各个部分的技术都是跳远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跳远技术
跳远的完整技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部分组成。
1.助跑
助跑的任务是获得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快速、有力踏板和起跳创造条件。
跳远成绩与助跑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获得高的助跑速度,必须有相应的助跑距离。目前优秀运动员的男子助跑距离为40~50米,女子助跑距离为30~35米。助跑距离要根据天气(寒冷、逆风等)和身体情况(体力良好或不足等)进行调整。助跑中,一般设两个标志:第一标志设在起跑点,第二标志设在最后6~8步起跳脚着地处。
助跑开始姿势有两种:一种是从静止姿势开始,一般采用两腿微屈,两脚左右平行站立的“半蹲式”。这种方法第一步的幅度和速度较易稳定,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另一种是行进间走几步或跑几步踏上起跑点后,开始加速。这种方法助跑动作比较放松、自然,有利于发挥助跑速度,但对助跑的准确性增加了难度。
助跑的加速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加速。从助跑一开始就用力跑,步频始终很高。这种方法能迅速获得较快的速度。另一种是逐渐加速。与一般加速跑相似,在逐渐加大步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步频。其加速时间较长,跑的动作较轻松,踏板准确性较好,为大多数运动员所采用。
开始几步助跑,身体前倾较大,脚积极着地,两腿用力后蹬,摆动腿迅速前摆,两臂用力前后摆动。助跑中段时,躯干逐渐抬起,与地面成75°~80°角,加大腿和臂的摆动幅度,后蹬充分有力,使身体加速前移。
最后几步助跑,是助跑技术中的重要环节。运动员既要保持高速度,又要做好起跳准备。最后几步助跑动作仍然保持较大的幅度和速度,身体重心应保持较高位置,平稳向前移动,在保持步长的基础上,加快步频,形成加速上板的攻势。一般来说,助跑最后一步步长,比倒数第二步步长稍短。
2.起跳
起跳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助跑速度,获得尽可能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向空中腾起。起跳动作可以分为起跳脚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如图所示)。
(1)起跳脚着地
在助跑最后一步,为了加快着板动作,起跳腿大腿前摆抬得比短跑低一些,采用像跑时那样的“趴地”动作,积极下落着板,脚跟与脚掌几乎同时接触起跳板。此时,躯干与地面的角度为90°~107°,小腿与起跳板的夹角为65°左右,膝关节角为175°~178°。
(2)缓冲
缓冲在于减缓起跳的制动性。减少助跑速度的损失,积极前移身体,为快速有力地蹬伸创造条件。
起跳脚着板后,由于惯性,迫使起跳腿的髋、膝、踝关节很快地弯曲缓冲。优秀运动员缓冲时,膝关节最大弯曲角度为135°~145°。此时,身体保持较直的姿势,使身体重心保持较高的位置,积极加速身体前移。
(3)蹬伸
当身体重心达到支撑点上方时开始进行蹬伸动作。此时,两眼正视前方,上体保持正直,提肩、拔腰,同时下肢快速蹬伸,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直,身体伸展向前上方腾起。腾起角为18°~24°。
起跳时,摆动腿和两臂做快速摆动。当起跳脚踏上起跳板时,摆动腿大小腿折叠,屈腿前摆,加快身体重心前移。在起跳腿蹬伸时,摆动腿快而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出,带动髋部迅速前移。两臂配合下肢动作屈肘做有力摆动。摆动结束前瞬间,摆动腿大腿约与地面平行,起跳腿同侧肘关节接近肩水平,另一侧臂后摆接近最大限度,摆动动作突然制劫,以增强起跳效果。
3.腾空和落地
腾空动作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和为落地创造有利条件。正确的落地是为了争取更好的成绩,以及防止受伤。
起跳结束后即进入腾空阶段,运动员要保持起跳结束时的“跨步”姿势,向前、向上腾起。这一“跨步”姿势一般称为“腾空步”。“腾空步”之后的空中动作一般有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三种。
蹲踞式:起跳成腾空步后,上体仍保持正直,摆动腿的大腿继续高抬,两臂向前挥摆,起跳腿开始向前上方提举,逐渐与摆动腿靠拢,形成空中蹲踞的姿势。(如下图中所示)
挺身式:进入腾空步后,摆动腿的大腿随即积极下放,小腿由前向后下呈弧形摆动,髋关节伸展,两臂向下、向后上方摆动,这时留在身后的起跳腿与向后摆动的摆动腿靠拢,臀部前移,胸、腰稍向前挺,形成展体挺身的姿势。(如下图中所示)
走步式:起跳进入腾空后,摆动腿以髋为轴开始放下,并向后摆动,同时起跳腿屈膝,大腿向前提,随即向前伸小腿,形成空中换步动作。两臂配合腿的动作做大幅度环绕摆动。随后,摆到身体后面的摆动腿向前收与起跳腿靠拢,并向胸部提举,形成在空中迈两步半的走步式。如果在空中再继续将起跳腿放下,摆动腿前摆,然后起跳腿靠近摆动腿向胸部提举,双腿落地,就形成了在空中迈三步半的走步式。
准备落地时两腿要屈膝高抬,上体前倾,在脚接触沙坑前,两腿尽量向前伸直,此时上体不应过分前倾。两臂由上经前向下后方摆,脚触沙坑后及时屈膝,使身体重心向下、向前移过支撑点。
(第三节)投掷
一、推铅球
(一)推铅球技术发展概述
推铅球是田径运动的投掷项目之一,它对增强体质,特别是发展躯干和上下肢力量有显著的作用。
古代奥运会没有推铅球的比赛项目。大约在1340年有了炮兵,当时炮弹是圆形的,重量是16磅。士兵们利用和炮弹形状、重量相同的石头,做投掷游戏和比赛。后来把石头改成了金属的,逐渐变成现在的铅球,并将这个重量折合成7.257公斤,作为男子铅球的重量,1975年又改为7.26公斤。
推铅球在历史上曾采用过按运动员体重分级进行比赛的办法。后来实践证明,推铅球距离的远近,并不完全取决于体重,更重要的是能否掌握合理的技术和是否具有全面发展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