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锻炼身体效果最好。国外科学家揭示,人体机能一昼夜的变化非常大,如肌肉每天8~12点和14~17点,其速度、力量和耐力均处于最佳状态;3~5点和12~14点则处于最低状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查尔斯·帕纳蒂报道,人一天中最大吸氧量的最高点是下午6点左右,最低点在上午6~10点。运动能力达到高潮是下午4~6点。人的嗅觉、触觉反应最敏感也在下午5~7点。心率和血压是下午5~7点最平稳。根据生物钟理论,人体各种活动都受生物钟控制。一天24小时内,体力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都有一定的规律,促使体力发挥到最高点的许多因素,大多在下午至傍晚时间达到高峰。所以将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4~6点,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都达到高峰时效果最好,同时还能使智力中枢抑制,运动中枢兴奋,达到积极性休息的目的。
四、晚上练
晚上睡前能否锻炼,只要不影响睡眠是可以的。有些人还有习惯,练后感到舒适,上床入睡快,且睡得深沉,既然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以健身跑为例进行实验得出,心情轻松、动作柔和的跑步,使大脑运动中枢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灶”,通过神经调节,抑制大脑其他中枢的活动。这样的跑步有助于提高睡眠效果。如跑步的量过大、强度过高,因过度兴奋会使运动中枢所形成的新的“兴奋灶”向外扩散,就难以抑制其他中枢的活动。
受测者跑步的距离和强度不同,运动量大小亦有差异,但跑步结束至睡觉前20~30分钟,各自的运动心率恢复到安静心率也各不相同,跑900米的人心率基本恢复,且自感心情轻松而不紧张,大脑平静而不烦乱,睡得深沉,次日醒后全身舒展,毫无倦意。
从以上所谈的四个时间的利弊分析来看,将锻炼时间安排在下午的4~6点,更符合科学,更有益身心健康。
(第五节)伤病后何时恢复锻炼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必须讲科学、选方法、重实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达到有益而无害。
一、损伤后何时恢复锻炼
生活中,尤其是锻炼时受多种因素影响,经常发生肌肉、韧带拉伤,划破皮肤,关节扭伤,甚至关节脱臼或骨折等损伤。损伤后,如尚未完全恢复就参加锻炼,不但会延长损伤恢复的时间,而且还可能造成新的损伤,而每次重新损伤后,损伤部位的组织又需再次恢复,时间过久,多次重复,就可能形成某些职业病,如足球踝、网球肘等,都是因伤后未痊愈,过早参加训练(锻炼),使原伤加重,影响原伤部位正常功能的恢复所造成。
年龄不同,损伤部位不同,损伤性质差异不同,恢复时间也不同,如:手指骨折:儿童3周能恢复,成人则需3~5周。
锁骨骨折:儿童4周能恢复,成人则需6~10周。
长骨骨折:儿童6~8周,成人则需8~10周。
跟腱断裂:儿童6~8周,成人则需8~9周。
单纯肩关节脱臼,一般需要7天能恢复。
轻微踝关节扭伤,一般需要5天能恢复。
轻微挫伤,一般也需5天才能恢复。
股后屈小腿肌拉伤,3~5天可以恢复。
以上损伤所需恢复时间,单从解剖生理和运动医学角度来说,仅是大概时间。损伤治疗期间或休息过程中有疼痛感,就不能锻炼,休息期间,如损伤部位没有疼痛感觉,可做些轻微活动。活动时,如损伤部位有不适感或痛感加剧,则应立即停止锻炼。活动中,如损伤部位反应基本良好,便可适当加量,若仍无不良感受,可逐渐加大损伤部位的幅度或强度。以试探方式进行锻炼。
损伤治疗或休息期间,如果是运动员,切记不要中断对心肺系统机能的锻炼,如踝关节受伤,可避免踝关节与其相关部位,进行其他项目或部位的锻炼,以免心血管的机能与呼吸机能过多退化。有实验证实,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如6周不进行训练,其机能下降非常明显。
能否带伤锻炼?从运动医学角度来说,是不可以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又不能绝对化,必须自己实践,自我判断。如遇以下五种情况,最好暂不锻炼。五种情况是:关节疼痛、肿胀;损伤部位运动时痛感加剧、扩大;疼痛持续三天不减;损伤部位感染;锻炼后,次日清晨损伤部位痛感加剧。
二、病愈后何时恢复锻炼
在此以重感冒为例。感冒轻者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痛,重者四肢和关节疼痛,浑身乏力,咽喉充血,发冷、头痛,甚至高烧至39℃~40℃,还伴有胃肠功能紊乱,消化机能下降,食欲不振,严重时还诱发肺炎、心肌炎等疾病。轻感冒可适度做些轻微的户外活动,运动量和强度应适中,否则易引起疲劳使抵抗力降低,病毒乘虚而入会加重病情或引起其他并发症。感冒或其他病愈后,均须经过4~6天恢复。
(第六节)餐前饭后不宜剧烈运动
一、餐前30~40分钟不宜剧烈运动
道理既深奥也很简单。运动时,支配内脏器官和骨骼肌的交感神经极度兴奋,使心跳加快,大脑兴奋,血液循环加速,呼吸加深加强,肾上腺素和汗腺分泌增多,骨骼肌的血管扩张,70%以上的血液流向肌肉和皮下。与此同时,副交感神经也参与活动,抑制胃肠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使胃肠蠕动减慢变弱,胃液分泌减少,使其消化食物的功能大大减退,即使运动结束,这种状态还要经过30~40分钟才能恢复。剧烈运动后,胃口差食欲减,且喜欢清淡或流食。如经常餐前剧烈运动无疑会有损健康。
二、饭后1~1.5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
因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依存,既独立又统一,且功能相反。如饭后剧烈运动就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影响消化:吃进食物,要经过口腔、胃肠等消化器官等一系列的“机械加工”和唾液、胰液等消化液与消化酶的化学分解,才能被吸收。剧烈运动会使骨骼肌与胃肠出血,70%以上的血液流向肌肉和皮下,而胃对食物的挤压、磨碎等繁忙加工同样急需大量血液。胃肠供血不足,蠕动减弱变慢,严重影响其功能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甚至引起消化不良而损害健康。
影响呼吸:饭后剧烈运动,胃中食物充盈,使横膈膜上顶,会影响正常呼吸。
恶心呕吐:胃中充满食物,剧烈运动时身体上下震动牵拉肠系膜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
有的同学刚吃完饭就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也有的边吃边运动,这对身体是不利的。因为刚刚吃完饭,大量的食物都积存在胃里。食物的消化要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多来完成,此时,副交感神经(支配消化系统的神经)正处于兴奋状态,它调节消化系统的工作,使消化器官的血管大量开放,血量增多,以输送足够的氧气和养料,来适应消化系统正常工作的需要,使吃进的食物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如果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就会使交感神经(支配运动系统的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肌肉中的血管大量开放,以输送较多的氧气和养料供运动器官所急需,这就势必抽调一部分消化系统的血液到运动器官,消化器官的血液则相对减少,胃壁松弛无力,影响了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因而食物便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和吸收,使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延长,食物就会发酵,吐酸水的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如果长此下去,就会使肠胃的防腐能力逐渐下降,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综上所述,饭后1~1.5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但饭后稍稍休息片刻,适度进行轻松、柔和、呼吸自然的散步,走走看看,走走停停,则是可以的。
三、运动后不宜立即进食
个别同学剧烈运动后感觉饥饿,马上就进食,这也是不科学、不卫生的。剧烈运动所消耗的能量较多,这些能量都要靠血液来输送,所以在运动时,你会感到心跳加快,这是心脏积极进行工作,来满足运动系统的需要。即使运动停止,心血管系统工作并不能立即达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还需要继续工作才能逐渐恢复。因此,不少人运动后不想立即吃东西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运动后立即吃饭,不仅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对消除疲劳也没有好处,所以运动后不应立即进食。
一般的讲,运动后应做些放松的整理活动,再休息半小时左右吃饭是比较适宜的。
四、注意科学饮水
水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少年体内水的含量占体重的70%~80%左右,水不仅可以调节体温,而且能够帮助消化、输送营养物质、排泄废物及分解糖元。有人研究认为,在人体运动时,每分解1克糖元,需要3克水,如果没有水,体内很多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直接影响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研究证明,当人体失水达到体重的4%,肌肉工作能力会下降20%~30%,失水达到体重的10%。就会造成周围循环衰竭,当人体含水总量丧失10%~20%时,就会引起死亡。一个人如果不吃食物只喝水,能生存20天左右,假如不吃食物也不喝水,生命只能维持7天。由此可见,水在人体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一定要注意饮水的科学性。
运动时,使人感到口渴难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运动时呼吸加强,水分散发较快,唾液分泌减少变稠,使口腔和呼吸道比较干燥而致,这时可用水漱口。
运动后,有的同学为了解渴而立即大量饮水,这样会稀释胃液和消化液,使胃内酸度减弱,杀菌力下降,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同时还会增加心理负担,不易消除疲劳,所以在运动后也不应大量饮水,更不宜摄取大量冷饮、冷食,否则会使喉咙发炎,甚至沙哑,也容易发生腹泻现象。
科学的饮水方法应该是:在运动中如果渴得厉害,可先漱口。第一,运动后要先用清水或者淡盐水漱口,然后少量喝些淡盐水,采取多次少量的办法。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淡盐水中加些白糖、桔汁,以补充缺失的维生素,这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
新说“饭后百步走”
我国有句老话:“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现代科学分析并非如此。因为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里,这时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胃中的食物。此时,如适当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适量地进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如果餐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再说,胃里的消化液是由吃进食物的条件反射而产生的,胃部饱满,胃液才能分泌旺盛。如餐后散步,胃部在活动中快速蠕动,把没有经充分消化的食物过早地推入小肠,使食物的营养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此外,餐后散步,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以及进行过胃手术的病人尤其不利。它有可能导致心绞痛,加重头晕,上腹饱胀不适,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阵发性房颤等病症的出现。而餐前散步则不同。此时,胃中空虚,脂肪细胞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散步易将其“动员”出来化为热量而消耗掉。因此,餐前步行半小时更有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