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作为天下第一陵,从秦汉以来,就受到朝廷祭祀和明令保护。在抗日战争时期,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共产党和国民党,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在黄帝陵联手举行了祭祀黄帝的活动,影响十分深远。黄帝陵的胜迹,成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十分向往的地方。古老的桥山,茂密的松柏林,苍劲粗大的黄帝手植柏,金碧辉煌的轩辕庙和轩辕大殿,庄严肃穆的黄帝浮雕宝像,端庄秀丽的人文初祖金匾,铭刻于汉白玉石上的黄帝双足足印,由文化名人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墓碑等,以及古人书写的“桥陵龙驭”石碑等,吸引着众多的朝拜者。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炎帝园的炎帝祠和秦岭北麓常羊山上的炎帝陵,是炎帝发祥地姜水之畔的着名胜迹所在。位于宝鸡市境内的秦置吴阳古县的武畤,曾经是古雍西部,是黄帝祭祀天帝的圣坛。这种祭祀天帝的习惯,一直传续到晚周即东周时期。秦灵公时期,武畤圣坛一分为二。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从泾阳回到宝鸡,在吴阳祭祀天帝和人祖。在吴阳上畤祭黄帝,在吴阳下畤祭炎帝。这是全国最早的在一个区域同时祭祀中华人文始祖的历史记录。
位于咸阳市境内的漆水河畔的好畤古县的好畤,是古雍东部,是黄帝祭祀天帝的圣坛,后来,也是纪念黄帝的胜迹所在名区。如今在永寿县境内,有一座好畤黄场平顶山。传说山上曾有过黄帝祭天圣坛、黄帝庙和轩辕殿等。
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洣水河畔的鹿陂塬上的炎帝陵,和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厉山镇的神农庙,是炎帝在南方发展壮大时期的着名胜迹,同样受到国家重视和炎黄子孙的崇敬。在河北省涿州市的涿鹿县,建有中华三祖堂,供奉着炎帝、黄帝和蚩尤。在山西省高平市和长治市,也有众多的炎帝纪念胜迹存在。在河南省古韩国都城新郑市、新密市,也有诸如少典坟、能耐庄、具茨山等属于黄帝故里范围的文化遗存。在郑州市黄河风景区还新建有炎黄二帝的巨大的造像,十分壮观。所有这些圣迹,都成了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开展追宗祭祖活动、进行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
5、后裔认同。炎黄始祖,开创文明,繁衍子孙。如今,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十三亿中华儿女,还有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广大的海外侨胞、华人后裔,大家总是梦魂相牵,心心相印。他们之间,只要彼此共认炎黄文化始祖,表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便会亲如一家,同胞情谊,手足连心。这种以文化认同作为互相亲近的方式,已经远远胜于血缘认同、地缘认同和业缘认同的程度。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总是在患难与共之时,风雨同舟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前一阶段,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与炎黄子孙异同问题的学术讨论,使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体的总体称谓,是中国各民族团结觉醒的象征标志。不是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的独有称谓。炎黄子孙,不是民族称谓,而是民族后裔称谓。作为炎黄后裔和炎黄文化的继承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只有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过程中,积极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无愧于这一光荣的称号。
6、原始族团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的民族。在始兴和统一时期的炎帝和黄帝的带领下,在民族融合、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过程中,以最早的原始族团之一的华夏族团为凝聚核心,联合夷狄、苗蛮族团,逐步形成了以中部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团结一致的民族共同体。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崭新的格局,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数目最多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现在,56个民族56朵花,各民族族群之间,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地为世界各民族大团结,做出自己的榜样和应有的贡献。
7、国族认同。国族之名,是一个关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国族概念,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具体民族体质、身份登记意义上的民族概念。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是大中华和中华民族这一国族概念的首倡者。他的三民主义主张,唤起民众的不懈努力,以及后来建立的中华民国,都是在实现民族自觉和自为的前提下进行的。从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建立民国”的宗旨,到总理遗训中的谆谆教导,国族的观念一脉相承。“余致力革命,凡四十余年,深知欲得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其中,充满着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共建中华民国的美好理想。孙中山先生把民族解放观念和国家主权观念,提高到等量齐观的重要程度。这是他继承和发展自汉武帝以来,关于中华大一统思想的具体表现。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虽然没有能够全部真正实现这一伟大理想,但是,1949年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却做到了这一点。在此国名之中,完整的包含了中华主权国家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自立和解放的完美统一。
8、文化元典认同。中国是世界上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最早的国家。炎黄文化在发展过程之中,通过各种介质的载体媒体,通过各种途径,记录、收藏和传播了丰富的文化典籍。许多着名和珍贵的文化元典,成为中华儿女学习和认识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基本教科书,成了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座右铭,也成了中国人进行“礼义廉耻”等教化的必修科目。从启蒙教材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幼学琼林》、《弟子规》、《女儿经》,从浩瀚如海的“四书五经”,到汗牛充栋的丰富馆藏。所有这些文化典籍,都成了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成了知识同构、情愫相通、灵感共鸣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并且,在当今时代,通过对文化典籍的再版、注释、发行、收藏和再研究,以及充分发挥其中最具有当代价值的东西,已成为增进元典文化认同,为发展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新的贡献的新趋向。
9、节庆风俗认同。中国是世界上节庆风俗最多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是汉文字文化圈中,保存古代节庆风俗最完整的国家。其中,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是关乎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时令。一元复始的春节,祭奠祖先的清明节,纪念屈原、赛龙舟、食粽子的端午节,庆团圆、食月饼的中秋节,赏菊登高的重阳节,还有三伏避暑,九九数九等习俗,以及各地的庙会文化,婚丧嫁娶风俗,人生礼俗,都具有炎黄文化的显着特色。海内外炎黄子孙,通过这种节庆风俗的约定和继承,不断地延续着中华文化的生命。
另外,像太阳纪年,太阴记月,干支标记岁月,十二生肖记载相属,直到今天,依然在生活中不断地得到使用。这种节庆风俗的认同,维系和发展着龙的传人的生命情趣。在五彩缤纷的时代,稳定着炎黄子孙的生活节奏和感情脉搏。
10、宗亲认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中华姓氏宗亲会,在恳亲、友亲、助亲的宗旨下,寻民族之根,究宗亲之源,续乡邦之情;故国神游,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编写宗族谱系家乘,宏扬祖风和族内名人的道德风尚,联结人心,协和万邦。这就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价值,增进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许多着名的姓氏宗亲会,努力为故里家乡,招商引资,捐赠钱物,培养人才,献计出力,贡献很大,受到欢迎。比如,世界刘氏宗亲会为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捐款塑建刘邦塑像和修建纪念广场,为保护和修复刘邦陵墓做出努力。世界苏氏宗亲会,为修复陕西省武功县苏武祠陵贡献很多。世界马氏宗亲会,为杨凌马氏故里的建设也出力很大。
另外,像山西省洪洞县举行的大槐树寻根问祖纪念活动,福建省宁化市石壁村的客家人的故里寻根问祖纪念活动,都具有多宗亲会联手开展活动的性质,规模与影响很大,收到了显着的效果。
以上这些文化认同表现充分说明,炎黄文化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质,善于兼收并蓄的文化体系,是一个亲和力最强、文化认同力最具有人情理路、认同表现性最为丰富的伟大的人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