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09200000056

第56章 附录(13)

区域民俗文化建设的跨世纪课程:黑龙江民俗文化研究的历史与未来

郭崇林《北方论丛》

韩国“辰韩”民俗与洞庭蛮越民俗之比较

张国荣《益阳师专学报》

审美空间的拓展:评李明泉《民俗审美学》

段晓敏《社会科学研究》

论民俗“约定俗成”的相关因素及过程

姚周辉《云南师大学报》

民俗研究和民族凝聚力

陈勤建《文汇报》

移风易俗,醇化民风

粱景和等《光明日报》

论传统习俗与民族社会规范

黄光成《思想战线》

从河东方富看山西晋南的民俗文化

辛菊《山西师大学报》

《前世姻缘传》与民俗文化

王平《民俗研究》

田野调查与文献稽考:惠东文化之谜试解

郭志超《厦门大学学报》

昭穆制度浅议

孙祖眉《社科纵横》

台湾的民族与民俗风情简介(待续)

赵世平《陕西社科院学刊》

珠江三角洲城镇民俗初探

刘怀君《中山大学学报》

风俗文化与道德建设

刘锅钧《天津师大学报》

梅山文化区域信仰民俗的调查与思考

鄢光润《民间文学论坛》

苏北殊俗

杜吉华《江苏地方志》

徽州民俗与徽州方言

赵日新《民俗研究》

谈萧田民俗的地方特色

吴丽萍《福建史志》

桃花潭畔话古风

汤锦程《文物天地》

游艺民俗:当代科际整合研究趋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支点:《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读后

张士闪《民俗研究》

谈谈平海城的地域文化

王宏宇《岭南文史》

赣民俗特征论兼及赣民俗研究受冷落的原因

万建中《广西民院学报》

访海峡彼岸的民俗老人娄子匡先生

叶春生《民俗研究》

罗山民俗轶闻

李光轸《河南文史资料》

秦淮河乡土风情最

吴定元《南京史志》

客家传统民间文艺与客家社会生活

何志溪《客家》

论岭南民俗文化圈的古代文艺学

彭会资《学术论坛》

民俗:永久魅力的冶炼炉:读《松江夜治》断想

白蕾《北方民族》

风俗

周柏泉《江苏历史档案》

燕都乡士闻见录

庄孔韶《民俗研究》

民俗、习惯法、典范社区:读《泰山民俗》

张士闪《民俗研究》

《礼运》出于苟子后学考:附论苟派在《易传》传承中的作用

康大鹏《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

广东始兴客家风俗

廖晋雄《广东史志》

“万里写入胸怀间”:评赵伯陶着《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

张亚新《文史知识》

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民俗影响刍议

邱久荣《北方民族》

礼:古典形态演变史及其政治功能的衰减:中国早期国家体制危机探讨之二(下)

马育良《公安师专学报》

婺源民俗乡音采撷

陈受中《徽州社会科学》

福建民俗同亦异妙趣横生异亦同

何锦山《广东民俗》

浅析梅山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郑伯红《邵阳师专学报》

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

周福岩《民俗研究》

中国民俗学研究一瞥:纪念中国民俗学发轫周年

段宝林《民俗研究》

华夏文化之根:推荐《中原民俗丛书》

张振犁《民俗研究》

《俗论探徽》自序

叶大兵《民俗研究》

威海民俗与威海方言

张晓曼《民俗研究》

古俗新研(二)

汪宁生《云南文史丛刊》

中国城市民俗特征论

方川《民俗研究》

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研究

潘定智《贵州民族研究》

新的学科生长点:读《贵州民间文化研究丛书》

刘锡诚《民俗研究》

“会”与中国传统村落社会

麻国庆《民俗研究》

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

乌丙安《人民政协报》

广府民俗源流及其特征

叶春生《广东民俗》

巴蜀民俗文化略论

李万斌《四川师院学报》

《仪礼》与民俗:谈谈精神民俗(一)

董晓萍《文史知识》

流坑民俗漫述

董兆荣、黄健荣《抚州师专学报》

从汉字看中国的风俗礼仪

李传书《吉首大学学报》

老北京旧历年习俗

许之纲《纵横》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微

邵红峰《巴蜀史志》

谈长江三峡民俗文化(连续)

马培汉《职大学刊》

澳门民俗的象征

段宝林《广东民俗》

中国民俗学研究八十年

黄金钰《甘肃社会科学》

古俗新研“七”

汪宁生《云南文史丛刊》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关状元的风俗史话

钟年《民俗研究》

闽南地区的海洋民俗

曾少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女儿的风采:女性民俗与民俗圈

程蔷《东方》

北京民俗与中国文化

黄宗汉《北京社会科学》

特殊的文化孤岛:贵州屯堡文化的生成、特点及原因

吴申玲《贵州文史丛刊》

湘酉民俗拾趣

刘秋果《黄山》

从汉字异构看古代玉文化:风俗习惯

王恩建、李艳云《镇江师专学报》

近代府南河一带的习俗

成都市民俗研究会《志林大观》

中国传统吉祥物的文化象征意义

向柏松《中南民院学报》

广东民俗的嬗变和认同

叶春生《岭南文史》

北地俗说三则

杨子忱《四川社科界》

中国风俗文化研究三十年

韩养民《民俗研究》

交通民俗:谈谈物质民俗(三)

董晓萍《文史知识》

民间通讯观(中):谈谈物质民俗(四)

董晓萍《文史知识》

现代化进程中的风俗变迁

顾希德《社会科学战线》

漫话贵阳旧俗

愈菲《贵州文史丛刊》

枣俗的文化精神

林继富等《中南民院学报》

礼仪之争与中国文化热

李湘敏《福建乡土》

浅谈传统文明礼仪的借鉴意义

罗韬《韶关大学学报》

一部研究古代礼俗的力着: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评介

吕友仁《阴山学刊》

游艺民俗与艺术的起源

张士闪《民间文化》

沅湘民俗文化初探

巫瑞书《益阳师专学报》

民俗传承的地方性研究:以客家乡村社会为个案

刘晓春《湛江师院学报》

老成都民俗百态(中)

王泽华《巴蜀史志》

岭南民俗的嬗变与认同

叶春生《广东民俗》

河西走廊民风的区域差异

张力仁《西北史地》

体育民俗之探讨

刘万武等《西北民院学报》

中国古代尚黄习俗成因新探

赵文晶等《锦州师院学报》

略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

陈江《烟台大学学报》

发凋齐俗,稽古鉴今:暄淄齐俗研讨会综述

徐树梓《管子学刊》

港澳台的风水文化述论:港澳台汉族民间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廖杨《广西民族研究》

赞福州民俗文化

王卉《炎黄纵横》

《点石斋画报》中的武汉旧习陋俗

喻枝英《武汉文史资料》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风俗

诺天寅《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福州民俗文化的思考

王卉《福建乡土》

从岭南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说到广东民性民风的特征

萧亭《岭南文史》

客家民俗的象征意义分析

周建新《嘉应大学学报》

徐桂兰、唐怀宣、陈礼贤、侯井榕、何伟华、黄咏梅/编本卷后记

本书系《汉族风俗史》之第五卷,全书由万建中、周耀明两人共同撰写完成。两人之间的大体分工如下:第一章清代后期汉族风俗,由周耀明撰写出8万余字的初稿;第二章民国汉族风俗,由万建中撰写出10万余字的初稿。然后由周耀明根据主编的要求,在18万余字的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调整、扩充和补写了部分章节,而形成20余万字的二稿。以后,又由周耀明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一次修改,补充了部分资料,校核了全书的引文,收集有关图片资料配发了全书的插图,并对全书进行通稿和校对,最终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

本书是我们两人精诚合作的结果。在长达10余年的合作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互相成为学术和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们为能有如此友好的合作而感到高兴。我们诚挚地感谢徐杰舜主编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愉快的合作机会,感谢学林出版社出版我们的合作成果。同时,我们也由衷地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提供各种各样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同事、朋友和亲人!

最后,我要对本书的附录:徐桂兰、唐怀宣主编的《汉族风俗研究报刊资料索引(19492000)》(以下简称《索引》)说几句话。众所周知学术界对汉族风俗的研究一直比较分散、零碎,所以许多文献资料除散布在各种经史子集、笔记野史中以外,也散见在各种期刊之中。要把散见在报刊之中的资料收集起来谈何容易?但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的徐桂兰副研究馆员、唐怀宣副研究馆员,以及黄咏梅女士和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陈礼贤、侯井榕、何伟华等精心收集,不断努力,终于编成了这个比较完整的有关汉族风俗研究的报刊资料索引,不仅在我们研究汉族风俗史的过程中起过作用,还为广大学者提供了一份很好的汉族风俗入门的向导。此外,有意思的是从这个《索引》中人们还可以窥见五十年来中国汉族风俗研究的概貌。正因为有这个重要的作用,所以《索引》的学术价值也就凸现出来,我们才不惜篇幅将其附录在书后。

周耀明

2001年12月30日

同类推荐
  • 乐舞与书画(和谐教育丛书)

    乐舞与书画(和谐教育丛书)

    以构建和谐教育为宗旨,以实现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追求,以促进学生按发展为目标的系列教育丛书。
  • 求实创新(下)

    求实创新(下)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细说中国民俗

    细说中国民俗

    编者应用“细说”理念,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民俗起源、传承演变、文化内涵、地域特色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民俗,立体展现中国民俗的来龙去脉和精神特质,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
  •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总要趁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不对?所以想把这本书送给每一个想看世界的年轻人。它将缓缓向你描绘一个中国体系之外的世界。美国,离我们很近,几乎每天都有关于美国的新闻,但美国却实实在在离我们很远,能够亲自体验美国文化、美国生活的人在13亿中国人中,只有那么一小撮,而这么一小撮人中,更少有人能够提起笔,给中国人写写真实的美国。17岁时,逅逅曾去美国体验高中教育,并出了一本《体验美国中学教育》,19岁时她成功进入美国前十名的顶尖文理学院HaverfordCollege,现在她每天阅读将近两百页的书,品读中美两种体系在教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
  • 中国楹联

    中国楹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你喜欢的我都知道

    你喜欢的我都知道

    安言是一个单亲孩子,她从小的颜值与智慧并存,她听母亲的话,从不早恋,认真学习,研究生毕业后,嫁了一个别人口中的好老公陆川,有钱有颜,活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故事却要从那次安言亲自目睹陆川出轨出现转折,家庭破碎,直到他的出现……原来还有人深深的爱着我
  • 凤凰织锦

    凤凰织锦

    大学毕业的林媛怀揣着对幸福的向往踏入了婚姻殿堂,但十年无子的她最终换来了一纸离婚协议书。与丈夫情人聊天的过程中意外失足坠楼,灵魂穿越到一个叫做华夏神州的世界,在世代以布庄生意为主的林家三小姐林织锦身上重生。在林家后院中,林媛亲眼目睹三位夫人间的明争暗斗。又遭到两位姐姐妒忌,陷入姐妹之间的勾心斗角之中。被别有用心之徒陷害,林家三姐妹同时被选入皇宫,纷纷有所际遇,却因前事种种,从而掀起一场宫闱之争。然而林媛的故事并非如此简单,成就凤凰般的路途中还有多少酸甜苦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崛起吧女玄师

    崛起吧女玄师

    隐世玄门没落至今,传男不传女。隐世玄门最后一代香火,偏偏是个女的,所以自小,她被瞒的死死的。不知道自家父亲的和自家祖宗的职业。她是都市白领,安然平静,直到那日被父亲的紧急电话召回!回程路途看似平静,却在最后一程来了一遭狠的。仇人还是朋友?父死母失踪,巨大的变故,让这个刚出校门的小姑娘一瞬间成长了起来。她习玄门术法,开天能。她在普通人中不普通,四面八方来投。查真相,灭死敌。行行归,她不归。术幡扬玄门。只是,那个霸道嚣张的臭男人,能不能不要整天追着她后面说她有病,得治?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只好再次祭出天能术法,打算来个眼不见为净。额,天能术法不管用?(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白茶往事

    白茶往事

    我必须承认,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
  • 身入风尘香已尽

    身入风尘香已尽

    人要适应环境,拥有光辉的前程是对曾经美好过去的最好纪念,或者说是祭奠……
  • 血斗天涯

    血斗天涯

    是男人。就要征战八方;是战士,就要勇闯天涯!复仇之路多漫漫,成王之时鬓微霜。冷天帝--墓天,原为玄氏族主玄溟之兄弟,二人一起征战八方,为了支持墓天建立门派,玄溟不顾族中数长老的反对,拿出大部分玄氏长久以来的资金,交与墓天。可谁知,墓天不但不领情,无一丝感恩之意,反而欲屠玄族,只为玄氏祖传宝术。一场大战慢慢开始了……
  • 最后一个守门人

    最后一个守门人

    界门,一个你所不知道的世界。风水洛氏一脉镇守界门三千余年,却在三千年后惨遭灭门之灾,嫡脉守门人近乎灭绝,当守门人只剩下最后一个时,他又当何去何从?守门人一脉又是否能传承下去?奈何桥边,彼岸花盛开的地方,谁又在等着故人的归来。
  • 清平的生活

    清平的生活

    世间百味,酸为贵。那些青春的酸涩感,被人像珍宝似的藏起来,闲来无事想起时,依旧是喜悦的羞涩的。
  • 立德树人:一位大学党委书记的思与行

    立德树人:一位大学党委书记的思与行

    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关键时期。深入探索高教发展规律,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不仅成为知识的高地、人才的高地、创新的高地,而且成为精神的高地,成为追求真、善、美的殿堂,从而完成立德树人使命,切实担当起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本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重大课题,做了大量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针对加强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开展了具体实践,并总结了相应的发展规律和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