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中(张义潜生前好友):我是义潜的老同学。今天听了大家对他的评价。我获益很多。义潜是我们同班同学中拼搏出来的绘画名家,我们很多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义潜怎么能有这样的成就?他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为什么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没有流露出一丝的抱怨?后来找到答案:义潜在十五六岁时就能画大幅的领袖像,反映出很高的天赋;而且他从小就能确立自己一生奋斗的方向,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义潜所接受的主要是传统教育,知道自己应如何做人;尽管受到很多挫折、委屈,但他始终沿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前进,不受外界影响,反映在作品里也都是奋发、向上的主题。实践证明他是正确的。
商子雍(着名作家):张义潜老师在画界有杰出成就。人们一般对杰出人物有景仰之心,但不一定有亲切之感,张老师给人的感觉恰恰二者皆备。他首先是一个善良、率真的人,他的离去使我感到失去了一位可以推心置腹交谈的好朋友。我们不但怀念他的艺术成就,更怀念他的人格魅力。我们交往仅七八年时间,但我能感到他是一位历经磨难、坎坷而保持文化人良知的艺术家。他是一位真正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呼的人。中国过去对“知识分子”的定位学自俄语,认为只要是读书人都是知识分子;而在英语系统里,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可称为知识分子,凡是对社会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并能够自觉运用这些见解对社会进步产生作用的人,才可称为知识分子。张老师当之无愧。他不是一位画匠,而是有学问的人;他能在作品里把自己对社会的见解表现出来。张老师是我做人的老师和楷模。
高民生(着名画家):我与张老师既是师生,又是朋友。他没有老师的架子。我们都称他为“张哥”。我当学生时曾听过张老师的一次讲座,主题是“构图与素材”。他不讲虚的,不唱高调,给学生讲的都是可以直接用于创作的实在知识。他通过分析俄罗斯巡回画派的经典作品,谈构图的要素、素材的重要性。这次讲座对我后来从事历史人物画的创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课是张老师把我引入艺术正途的第一课。后来我一直坚持遵循张老师对我的两大教诲,一是坚持素描速写练习,二是勤读书。张老师的为人、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王炎林(着名画家):提到张义潜就会使人想起很多事情,张义潜一直活在我的心中。我们是师生,但以兄弟相称。从文革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交往频繁,无话不谈,是平等、纯洁的交往。目前中国美术界的问题很严重,如作品评选黑幕、领导选举黑幕。我想说的是,有些人在争权夺利的时候能不能考虑一下,给张义潜在陕西画坛留出一些位置。张义潜在群众中有心碑。但政府是否能关注他。陕西不仅仅有几个画派,还有许许多多的画家在谱写陕西的美术史。据说政府要在大雁塔附近修建美术馆,我认为应该修建一个综合美术馆,给包括张义潜在内的许多对陕西美术有贡献的艺术家以应有的位置。美术界近代无大师,但有大家,张义潜应该能进入大家行列。
岳钰(西北大学教授):今天的缅怀活动是张义潜先生的学术魅力所造成的。借此机会我想对陕西文化管理部门提出一点意见。我的导师王子云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曾积累了一大批西北文物考察资料,前几年想以5万元价格出让给陕西的某高校。但得不到回应。后来广东美术馆以15万元买走,并策划了名为“历史的责任”展览。陕西又用几十万元将其请回展览。我们常说自己是文化大省,但连一个库房保管员的职责都没有尽到。今天我既高兴,又可悲。高兴的是张义潜老师的画集出版,可悲的是这个本应由政府有关文化机构来做的事情,却是由先生的家属及亲友来完成的。这些状况都反映了我们陕西文化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邵养德(美术评论家):作为张义潜的同学,我对今天的纪念活动表示感激。一方面,我对张义潜很羡慕,另一方面,我也感到嫉妒。羡慕是因为他的辉煌没有被人忘掉,嫉妒是因为并非每个人死后都能得到这种隆重的怀念、讨论、研究;相反,很多人寂寞无闻地出生,寂寞无闻地活着,寂寞无闻地死掉。张义潜的人品、成就,大家已经有了充分的发言,这是对他的极大肯定。我一直在教授中国美术史,我感到这是一门乏味的课程。因为我们美术史中所记载的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单面人,他的生活、爱情、隐私全被掩盖起来,留下一个假面具。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不清楚。而外国人写的《毕加索传》,就很具体、真实。艺术家必须具有放荡不羁的思维方式。敢于“直面人生”,但我们的很多艺术家大都是道学夫子,不敢面对自己;像卢梭那样敢在《忏悔录》里解剖自己的人很少。张义潜具备艺术家应有的品质。我认为他的人品高于画品。张义潜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但我们在怀念他时,回避了很多具体事实。他的坎坷经历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还需要有人做深入调查和总结。
张静(张义潜之女):尊敬的各位长辈、朋友,大家在百忙中来参加这次研讨会,我作为家属代表深表由衷地谢意。各位的发言,足以说明家父的人格魅力,父亲在天之灵也会感到莫大的欣慰。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使这本承载父亲一生心血的画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出版发行,这也是众多长辈、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在画集编排的最后紧要时候,储小平先生牺牲了自己的很多时间,日夜加班,做出了太多的贡献;孙振庭先生不顾酷暑,为家父补画油画肖像;邵养德、钟明善先生在百忙之中为画集作序;赵博善等先生为研讨会的召开四处奔走。他们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家属的记忆中。
李青:由于时间关系,许多与会者还未发言。另外刘文西、陈忠志、杨晓阳、吴三大、孙振庭、戴希斌、陈钧、钟明善、郑玉昆、赵居阳、李多木、石村、郭利杰等先生因故不能到会,他们都通过电话等方式向研讨会表示祝贺;张义潜先生的学生赵博善、王权、田婕、王蒙、史富成等特意送来了书画作品,以表示对先生的纪念。在此我们向全体与会人员和上述各位先生以及新闻媒体的同志的表示感谢。
十三茹桂书法艺术评析
打开数年前出版的《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一书,其中对茹桂先生的介绍有这样一段文字:“茹桂受过系统的美术训练和文学及艺术理论教育,精于创作,擅长理论。他的行草书惊骄纵横,飘逸烂漫,在陕西当代书坛别具一格。他出版书论专着,发表学术论文,是一位集诗、书、画于一身。又建立在坚实的文艺理论基础上的学者型、复合型书法艺术家。”着名学者霍松林先生在谈到《茹桂书自作诗(长安好)》时也是这样评价的:“茹桂是一个学者型书家,也是具有诗人气质的诗人型书家。他有许多着作,有评论、有散文,也有诗歌。”
茹桂,1936年生于终南秀岭的古都长安。在他3岁前,双亲即相继离世,勤苦善良的继母和他相依为命。在采撷苦涩而鲜活的人生旅途中,艺术慰藉了他的心灵。自1953年起,他先后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61年至今一直在西安美术学院任教。着有《文学创作常识》(合作)、《书法十讲》、《美术辞林·书法卷》、《艺术美学纲要》、《茹桂书法教学手记》、《砚边絮语》以及书法作品集《白居易(长恨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茹桂自作诗(长安好)》等。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
我从茹桂先生学书问道已近30个春秋。1978年我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后,茹桂老师即为我们讲授艺术概论课程,由于我过去即闻茹先生法书之名,加之自己对美术史论的偏爱,因而逐渐与茹桂老师建立了一种默契的师生情谊。这种师生情谊一直保持至今,年龄的差距非但没有成为我们交往的障碍,反而成为我求学问道的当然理由。多年来,无论是在风雨阴霾或阳光明媚的时日,茹桂老师总是视我如故,推心置腹,解惑答疑。不仅如此,先生还多次撰文评述我的学业艺事,鼓励鞭策而不惜笔墨。在我学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茹桂先生睿智以导的缕缕痕迹,其言传身教之恩,当非数言可以表述之。
茹桂教授在西安美术学院先后担任过中国文学、艺术概论、古典文论、书法和艺术美学等课程的教学。知识结构固然非同一般,而更不能忽视的是那浓缩着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感悟的理论结晶《砚边絮语》一书。在这部书中他深有实感地说:“没有挫折和苦难的人生,是贫乏和不健全的人生……生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一次性的,经不起半点儿敷衍和无端的消耗……生命不在坎坷中跳动、拼搏,智慧和创造力就会枯萎、衰竭。”这箴言中所折射出他的人生困苦与奋斗历程,为他的学术成就作了坚实的铺垫,也支撑着他的书法艺术蕴有独特的人生元素、文化含量和美学品格,成为一道闪光的亮点。
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文化专制主义冰山刚刚解冻,茹桂先生就梳理上课讲稿出版了《书法十讲》,为新时期书艺的技法和理论从美学的高度作了补缺和建树,后被誉为“墨海心灯”。20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次应邀出访东瀛,引起意外的轰动,被日本《四国新闻》和NHK电视台誉为“刮了一场中国书道旋风”,国内媒体亦作了题为《谁铸奇才震东瀛》的专题报导;1995年,作为访问学者,他应邀赴美国讲学和巡回展出,又产生强烈的反响,被巴登鲁日市和世纪大学分别聘请为荣誉市民和特聘艺术家;次年5月,他应美国驻华使馆邀请,用中国书法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以其创作的十余幅各体书法,作为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陕西临潼下河村演讲台的巨幅背景,被美方称为“很恰当的、独特的、经典的文化礼遇”,事后这些书法作品被美方带回总统府收藏;正是在这十余年里,他指导的十多名研究生陆续走向社会,个个出类拔萃,成绩卓然。他曾说:“把学生培养的不如自己,是严重的失职;培养成和自己一样,不是出于自私就是低能;使学生超过自己,才算尽到教师的本分。”因而,他对这青出于蓝的后来者们,感到由衷欣慰。1992年,茹桂先生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2002年,他又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代表”称号……这些荣誉对于茹桂先生来说乃当之无愧!多年来,茹桂先生先后撰写和出版了数种艺术论着,其中《砚边絮语》以精锐的思想、雅洁的文笔,不知感动过多少慧心的读者。《长安好》开创了将西安各景点写成大型组诗并合为巨幅书法长卷的先例,并被谱曲合唱演出及绘制成水墨长卷。《书法十讲》更是风行全国,获得香港举办的“中国书展”文字和设计双项奖及陕西社科成果奖。并被译成日文出版发行。在这20余年中,该书连续再版4次,目前他又正在作第5版的修订工作。这在已出版的同类着作中实属罕见。
对于如何鉴赏书法作品,茹先生曾曰:“以耳代目,用职务来判定艺术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愚昧可笑误区,要打开包装看货色!”他指出,当代中国书画界之现状可概括为“文人馈乏,笔墨泛滥”。而书画行业之“行风”或“潜规则”则是“以耳代目,按职论价”。由此也助长了艺术界官本位思潮的泛滥。“艺不够,官来凑”之现象尤盛,以非艺术的手段促使平庸变为珍奇,以庸俗社会学的价值观替代艺术审美的价值判断,构成了当代书画艺术的一大趋势。如此等等,它只能造成当代艺术审美观念的混乱,这种艺术发展模式与艺术本体探索相去甚远,也使大众欣赏能力出现了逐渐滑坡的局面。茹先生的这种分析,应该说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人们常以为:“善书者不论,善论者不书。”茹桂先生则不然,他的书学理论是他艺术实践的概括;他的书法作品是他书学理论的验证。他挥毫之时如跃马临阵,劲利迅捷,锐不可当。观赏他的书法作品,首先感到下笔沉稳而不浮滑;纵横有象而又灵变多姿。他很在乎线条的承载量与情绪性所带来的节奏和韵味,在他笔下,线条峻拔清利,惊骄纵横,活泼飞舞,奇崛而又平易,跌宕而又和谐,旋折流转,潇洒自然,气韵酣足,给人一种力量的冲击和美感的敷染。这是他善于用笔、长于运气,并能把功力与性情相互融合的结果;其次是他很注重“立象尽意”、“载形咏美”,处理结构造型的那种大小错落、长短合度、顾盼有神、飘逸烂漫、识势尽态,给人以鲜活的形态之美,让人能从静态的字中感受到跳跃的生命动态。其用笔,往往乘势发挥,铤而走险,但却能“险而不崩,危而不失”,险夷变化,而增奇趣,不但“骨力强健”,而且“姿颜美悦”。再次,茹先生的书法在章法上亦独具匠心地融汇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的书法很考究字与字、行与行、上下左右以及首尾之间的“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使整幅作品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有开有合,既有整体感而不滞板,富于变化而不散乱,错落有致而灵气贯通。而且,他能根据所书写的文字涵意、情调,以至书写格式和不同环境及用途,进行调节排布,但总体上仍然不失“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茹桂先生书法的那种劲利快捷的用笔、风雅奇逸的造型以及生情定势的空间分割与黑白映衬,犹如诗画各有不同意境一般,创造出了种种美的意境,其书法或骏马跃阵,或飞瀑落涧,或疾风搅雪,或杂花倚草,或端庄秀雅,或刚健婀娜……都有一种浓浓的情感意味,透露出笔墨之旨趣,使人在感观上掀起无尽的联想,沉醉在一种情景交融的诗与美的幻境之中。
尤其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茹桂先生书法中的那种独特的个性、气质、灵采、神韵所构成的风格之美。在他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和笔情墨趣里,有一个至情至性的书家的自在,他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修养和人生体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感悟和审美追求,如其所言:“法由古立,美自我成。”他内藏哲思,外露激情,经常自撰自书诗文华章,落笔施墨,走风连云,不讲格套而从古法中汲取“活法”,既能变化生新,又不与时流弊端为伍,既传统又现代,既古典又新颖,因而能自抒胸臆而独标灵采,谱出一曲雄里藏秀、潇洒自然、典雅热烈、风流倜傥的生命之歌。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这是任谁也无法伪造和替代的。他就是这样:既不与别人雷同,又使别人无法雷同自己。你如果要问:茹先生,这不是有点主情派和唯美主义么?他会拿出一方朱纹篆书的闲章给你看,那上边刻着:“风格自我,毁誉由人。”
十四刘保申的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