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才会有所突破
有一位禅师写下两句话,要弟子们参研,那两句话是:“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
弟子们看了这题目,便纷纷议论了起来。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那是因为他穿了雨衣。”
禅师对于这个解释不予置评,只是缓缓地摇着头。
于是另外一个弟子说:“那是一个局部阵雨,一边下着雨,一边没雨,这种景观虽不常见,但也不算罕见。所以两人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那是因为他走在没有下雨的这边。”说毕,他望向禅师。
禅师仍旧默然不语。
于是,第三个弟子便得意地说:“你们都错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他嗤之以鼻地继续说道:“都太牵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定是有一个走在屋檐下,所以才没淋到雨。”
说罢,他扬扬自得地准备接受赞赏。
禅师微笑着看看他,然后对弟子们说:“你们都执着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但却钻人了牛角尖。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在淋雨吗?”
禅里禅外悟人生
思考问题时,不要一味地只在表面上转来转去,更不要死钻牛角尖,这样只会离题越来越远;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会有所突破。
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前,有一位守园人看守着一座官家园林。园子中,长着一棵毒树。这棵树虽有毒,但长得非常好,大大的枝丫伸向空中就像一把撑开的伞。许多游人来到园中游玩观赏,停在这棵毒树下乘凉休息,结果沾上了毒气,有的头痛欲裂,有的腰酸背痛,有的甚至躺在树下再也起不来了。
守园人知道了这是一棵毒树,又亲眼目睹众人在树下休息不是得病就是亡命的遭遇,就决心用斧子砍掉这棵毒树。
他找来一把一丈多长的长柄斧子,远远地站着砍倒了毒树。可奇怪的是,不到十几天,毒树又重新长起来了,而且枝叶变得更加茂盛,团团簇簇,煞是好看,还有那说不出的种种奇妙之处,众人见了没有不喜欢的。
由于众人不知底细,看到这么一个好地方都纷纷争着抢着到这棵毒树下来乘凉。可是还没等太阳的影子移开,人们就又遭到了毒害的厄运。
守园人见了,又像以前一样,拿着长柄斧子远远地砍树。可是没多久,树又长出来了,而且长得比被砍之前的更加好看。就这样,守园人砍了一次又一次,但每次砍后不久毒树又重新长出更好看的枝叶来。
那个守园人的族人、亲戚、妻子、儿女、仆人等,都是因贪图在这树阴下乘凉享乐而中毒身亡。只剩下守园人孤身一人,日夜忧愁苦闷,哭哭啼啼地在路上走。
不一会儿,他碰到了一位禅师,就向禅师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
禅师听后,对守园人说:“你的这些不幸遭遇和痛苦,完全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要想堵住流水,就得高筑堤坝;要想砍绝毒树,就必须挖掘树根啊!像你每次砍掉的仅是毒树的枝干,就好比是给毒树修剪枝叶一样,怎么能叫砍树呢?你现在赶紧去挖掉这毒树的根吧!”
禅里禅外悟人生
在解决问题时,不要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摈弃一切无关的杂念,才能在从事的领域里有所建树
六祖慧能自幼因家贫而失学,所以并不识字,但他事母至孝,每天上山砍柴养活老母亲。一日,在街上听到和尚念经,他不禁驻足凝听。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时,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是,那个和尚告诉他这是金刚经所载,又指引他在黄梅山有一位弘忍禅师,正在讲授该卷经,教人见性成佛的道理。
从此,他立志出家,只是放不下老母。后来有一位善心人帮助他照顾母亲,他才安下心去弘忍那里求道。他每日在米房里舂米,并暗中修行,终于他领悟到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不离心。
弘忍知道了慧能求道之志,一夜,将他叫到自己的房间,告诉他:“不知心,学佛无益,看清此心便为佛。”
不久后,弘忍对弟子们说:“我想把禅法传给人,谁都行。只要你们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语表达出来,而且能适中禅之真髓,我就给予认可。”
当时弘忍的弟子有八百人之多,但是届时大家都畏缩起来,不敢去做偈。
后来有一位高徒神秀终于写了一首偈,贴在弘忍经常走过的走廊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尘埃。”
此偈一贴出,人人称赞,连弘忍也很欣赏,但是慧能却说:“神秀的偈虽然点到真实,但称不上十分好。”大家对于他的评语都不理睬,因为神秀既通内外之学,德望又高,常代弘忍讲道,而慧能被认为只不过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捣米小鬼而已。
于是慧能和韵做了一首偈,请人代为书写后就贴在神秀的偈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人看了大吃一惊,因为这首偈把禅的真谛明明白白地表示了出来。
弘忍的正法终于传给了慧能。
禅里禅外悟人生
人们在追求事业的时候,应该摒弃一切多余的杂念,将自己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与事业有关的事情上,才能在从事的领域里有所建树。
如果忙得很充实,就没有时间老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
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着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里,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争取这一空档,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禅里禅外悟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没有时间老”,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如果整天在做有意义的事,就会忙得很充实,自然身心健康。这样一来,从心理上自己就不会觉得老,从形体上看也不会显得老。
在心中点一盏心灯,才能真正照亮自己
从前,有一位小尼姑去见师父,她对师父说:“师父!我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已经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吃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个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
师父说:“点一盏灯,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数十年过去了……
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驰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因为其中点满了灯,成千上万的灯,使人走入其间,仿佛步入一片灯海,灿烂辉煌。
这所万灯庵的主持,就是当年的小尼姑,虽然如今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做一桩功德,都点一盏灯,却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还是总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说,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却已经没有师父可以问,因为师父早已死去,自己也将不久人世。
她圆寂了,据说就在死前她终于通悟。
她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在黑暗的禅房里悟道时,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亮,却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惟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点一盏心灯。
禅里禅外悟人生
一个人活在世上,想做到了无牵挂是不现实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若想活的快乐,就要不为外界的一切所困扰——为自己点一盏心灯,在心里照亮自己。
一切顺其自然,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了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的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吧!”师父说,“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