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列举的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中,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要素进行比较,这都可以形成一种比较方法或角度。例如,可以从经济组织,产权结构,决策结构,政府的经济作用等某一方面,对不同的经济体制进行比较。目前在比较经济体制中流行的方法大体上都是由此产生的。这取决于比较研究者研究的角度和偏好,或者说,取决他认为在经济体制中何种要素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是以下三种方法:
1.决策权的比较方法。
决策方法把经济体制看作是社会建立的对有关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经济现象作出决策的机制。决策过程包括:决策权的分配(决策结构),向决策者提供使他们能够作出合理决策的信息(信息结构),以及决策者借以实现其决策的机制(动力结构)。
这种方法力图摆脱意识形态和“主义”(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比较分类方法。这种方法同目前西方经济学是一致的。因为西方经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何人、何时、何地、为何人作出生产和分配的决策,所以,它把决策权的分配看作是经济体制运行的核心。这种方法把决策权的分配情况作为经济体制比较分类的标准。
所谓决策权的分配或决策结构是指社会成员经济决策权分配的制度和规则的总体。例如,生产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这是极端集权的体制,或者相反,生产决策权分散在每一个人手里,这是极端分权的体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种体制都不可能存在。但是,决策权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体制是存在的。这种决策权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状况是由何种制度和规则造成的,这是决策权比较方法研究的重心。
采用这种方法的研究者认为,所谓决策权是一个当事人能够作出为他自己目的服务的可能性。通常,这种决策权力是被法律所认可的,但这种权力并不等同正式的法律的权力,有时,非正式赋予法律权力的当事人拥有同样的甚至更大的决策权。
实施决策权,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决策,二是间接决策。直接决策是指在一系列可能的行为中选择某一种行为,从而在一系列可能发生的事件中发生某一种事件,并产生某一种行为的结果。例如,政府直接作出投资决策,形成了某种企业,生产出某种产品,这就是直接决策。间接决策是指改变一系列可能的行为的优先次序,从而影响对一系列可能行为的选择,或者通过改变目的和改变观念以影响对行为的选择,这一切也会导致对事件和结果的影响。例如,政府实行某种鼓励出口的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导致出口行业的发展,这就是间接决策。
一般认为,决策权有四个基本来源:(1)传统和习惯。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经济决策权是依据社会公认的传统,既不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也不需要军事的强制力。例如,某些部落的首领依靠世代相传的习惯行使决策权。(2)强制。在军事统制的情况下,经济决策权是从军事强制力中派生出来的。例如,在战时,国家组织和经济就是不可分割的。这种情况对经济决策权会发生影响。(3)所有权。在现代西方经济中,生产决策的基础一直是对稀缺资源的支配权。在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之前,土地所有权是经济权力的基础。随着产业革命,资本所有权成为生产决策的基础。(4)信息。在现代经济中,信息的支配权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由于经济变得愈来愈复杂,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极大地增加了同决策有关的不确定性,权力的这种基础变得愈来愈重要了。由于信息和知识在生产决策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所以,拥有所有权的人往往委派能掌握知识和信息最多和最好的人来行使决策权。这是现代经济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
因此,采用决策比较方法的研究者重视信息结构。所谓信息结构是指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经济数据的机制和渠道。如果每个决策当事人始终能完全确定地知道他面临的一切可能的行为和外部情况,那么,这些当事人就会在一个具有完善的信息结构的系统中行事。这是极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要减少决策的失误,就要尽量掌握他作出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这又是他必须去做的。在经济体制中,决策结构和信息结构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决策结构中的关键是决策权集中和分散的程度问题,那么信息结构中的关键问题是信息流的方向。信息流可以是纵向的(在等级制的上下级之间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在等级制的同级当事人,同级机构之间,或者在没有等级关系的两个单位之间)。在决策权相对集中的体制下,信息流主要是纵向的,而在决策权相对分散的体制中,信息流主要是横向的。
同信息结构紧密联系的是相互有关的决策的协调问题。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每个决策者取得其他当事人有关决策的信息,从而保证各个决策者互相有关的决策的一致。协调得好,经济体制运行的效率就高,协调不好,经济体制运行的效率就低。
当事人要贯彻自己的决策,就必须有一种推动其他人服从并实现其决策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动力结构。经济体制的动力结构既受决策结构的支配,也反过来影响决策实现的程度。推动人们行动的主要形式有强制、物质鼓励、忠诚、社会觉悟和传统。
对于人的动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通常的说法是:一切人的推动力来源于满足下列基本需要的要求:(1)生理需求(饥、渴);(2)保障某种程度的环境稳定;(3)对爱,某种归属感的需求;(4)取得社会承认和名声的需求(5)个人的潜力的最充分的发挥。我们不否认前面四种基本需要,但重要的还是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因为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都是人类劳动贡献的产物,归根到底有赖于人们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但人的才能带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各人的才能,表现不同,大小不等,因此,各人承担的任务应该符合各自的才能和特点,并且同他们的才能相比,应有适当的困难程度。如果工作太容易,他们的才能不能充分发挥,当然,工作太困难,他们承担的风险太大,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增加。同时,各人根据克服困难的程度,取得相应的物质报酬,并取得劳动和事业上的成就。这样,这种动力结构既能发挥人的潜能和首创精神,又有自我约束力。过去往往认为动力结构的关键问题是利己和利他的问题,这是各执极端的片面看法。看来,动力结构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问题。如果允许个人选择,彼此能适应和协调,体制运行的效率就高,如果采取强制手段,彼此对立,体制运行的效率就低。
这种决策权的比较方法,以决策为体制运行的中心,以信息流为体制运行的手段,以人的动机作为体制运行的动力,对我们认识体制运行过程是有意义的。这种比较方法在纽伯格等着《比较经济体制》中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本书已由笔者等译成中文出版。这种方法是目前西方国家较流行的方法。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只有“规律”的研究,而缺乏对各种决策主体的性质和行为的研究,甚至错误地把后一种研究称之为“主观社会学的研究”,使理论脱离了经济主体一人,而陷于脱离实际的抽象。因此,“规律”架空了。通过对决策主体的比较研究,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的。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毕竟局限于从某一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涉及经济体制组成的各个方面,它偏重于纯经济方面的分析。实际上,一种符合理想的经济的模式的应用,是不能离开特殊的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
2.产权或所有权的比较方法
所有权或所有制比较对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我们通常以不同的所有制来划分和比较经济社会制度,如奴隶主占有制,封建主占有制,资本所有制(即资本主义制度),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所有制的区别被理解为反映阶级关系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区别。在产权比较方法中,把所有权具体地定义为“社会承认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既包括物质产品的使用,也包括人的精神财产的使用,即知识和信息等等的使用。”由于产品的使用是以社会为中介的,生产和消费是建立在分工、交换和获得的基础上的。因此,所有权或产权既反映社会阶级的经济关系,又反映国民经济中的组织分工和利益关系。从阶级关系角度分析,所有权关系可以简化为那个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或那个阶级占有的私有制,但从国民经济中的组织分工角度分析,所有权或产权关系就会涉及到各种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关系。
如果决策比较方法把从产权派生出的权力放在次要地位,那么产权比较方法则把产权放在区别和划分各种经济体制的中心位置。但是,产权方法把比较的重点放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即何种产权结构能带来资源配置的更高效率,这又是同决策比较方法共同的。
产权比较方法认为,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交易实际上包括着它们的支配权的转移,这种转移必然会产生交易费用。因此,产权学派又称交易费用学派。在产权学派或交易费用学派看来,市场和行政等级结构都是人们可供选择的组织形式,这取决于能否节省交易费用。他们认为,费用或者成本是一种必须放弃的最后价值的机会,因而也就包含着选择一种是以弥补这种费用而能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的行动。在交换经济中,成本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如果资源的使用不符合市场价格,那么,这种使用就不符合成本,于是就刺激人们把资源从低价值使用转向高价值使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交易本身也需花费成本或费用。例如,谈判、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并对履行合同进行监督,都需要花费费用,这就属于交易费用。在签订合同发生困难,经常发生违约现象,需用各种手段对协约进行监督时,交易费用就很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交易费用,企业实行合并或联合,不采取市场交换办法,而采取内部管理即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来管理,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各种形式的公司都是一种行政等级组织,都是以减少交易费用为宗旨的。当然,各种公司组织也需要支付管理费用。如果管理费用少于交易费用,公司规模会扩大。相反,如果管理费用大于交易费用,公司规模就会缩小。因此,人们会根据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权衡来对市场组织和行政等级组织作出选择。“创业意味着预测,并通过价格机制订立新合同来从事活动,管理意味着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在其监督下对生产要素作出重新安排。企业家把这两种职能结合起来。”
人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进一步延伸到对政府行政机构和企业进行比较。不妨设想,政府是一个超级大公司,它用行政手段来实施决策。显然,政府有时可以比私人公司减少交易费用,但是,首先,政府决策者有主观性,不能根据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形成的价格来计算成本,其次,政府行政机构本身并不是不需要花费用的,而且这种费用极其昂贵,在成本高和效益低的情况下,政府代替面向市场的企业经营的效果就不理想。但是,单纯用市场价格机制,不容易解决企业的社会费用问题。例如一家工厂所产生烟雾、废气和噪音,往往不是由该厂本身负担的,即不属于私人费用,而成为社会费用。一家牧场的牛群偷吃了另一家农场的小麦,便会对另一家农场造成损害,而使自己的牛群得到益处。个人费用和社会费用如何正确地计算,企业之间的盈亏矛盾如何界定,就涉及到产权问题。产权并不只是私人的事,使用某种资源并不只是受所有者的任意控制,而在事实上还受其他人的监督,既然成本是决策者和外界共同分担的,利润也应该分享,可见,成本、价格和产权结构是互相联系的。产权结构包括企业的组织形态,国家法律规定企业的权益和义务,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协约,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协约,等等。合理的产权结构有助于减少费用,特别是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价格增进效益,增加福利,而以市场价格为中心的竞争也会促进产权结构向合理化方向演变,导致企业具有规模效益,并使个人费用和社会费用取得合理的解决,利润得到合理的分享。因此,产权学派把产权结构看作是经济体制运行的中心问题,以产权结构来划分和研究经济体制。
他们用产权比较方法来研究历史上各种经济制度。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演变,首先,进入了采集和狩猎社会,其次,进入了农业社会,最后进入了工业社会。在采集和狩猎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原始公有制,每个集团成员可以自由获取资源。但是,由于他们对资源的利用漠不关心,资源严重浪费,随着人口增加,资源显得匮乏,于是出现了排他性的私有权,以便使创业者得到相应的收益,于是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保护土地不受掠夺,建立稳定的地主和农奴的租佃关系,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导致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但是,由于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脱节,加上劳动价格相对于土地价格不断下降,封建制度成了发展生产的桎梏。于是,出现了劳动市场和土地所有权的要求,终于导致封建制度的崩溃。随着劳动市场的发展和土地私有权的确定,出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导致进入工业社会,即以工厂生产为特点的现代社会。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但经理的行为受到所有者的监督,这种监督也需要花费成本,这种监督既可以用国家监督形式实现,也可以用股票市场股权转移的形式实现,在这里,同样可以对这种监督成本进行比较,这也是交易费用的一种形式。通过比较分析,在某些场合,通过股权转移形式的监督对企业经理的监督更有效,而且比国有产权形式下庞大的行政机构的监督成本低。
对产权的比较分析说明,建立有效的经济体制在于能保证尽可能从经济创业活动中得到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社会收益是个人收益和他人从个人创业活动得到的收益的总和。创业者不能得到充分的收益,就会影响他们创业的积极性,但如果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历史上,既有强调私人利益的所有制形式,而忽视社会利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依靠国家权力实际上是依靠特殊利益集团的支持的所有制形式,妨害创业者的积极性,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于对产权缺乏明确的界定。他们主张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
产权比较方法在科斯、阿契安、诺斯和威廉逊等人的着作中得到了较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