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罗马城的记载
在《汉书·陈汤传》记载,在公元前36年的秋天,由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领的四万汉朝军队,分兵两路,一路顺大漠南缘,另一路由北穿乌孙境至伊塞克湖,在康居与匈奴郅支单于率领的军队短兵相接。
书中写道:“望见年于城上立五彩幡帜,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骑往来城下,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这“鱼鳞阵”三个字,引起了史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关于“鱼鳞阵”的记载只此一处。
学者们分析,要想把军队排列成“鱼鳞阵”,需要高度的组织训练并有相应的阵列条规来指导。而这支训练有素、阵列周密的部队到底是哪里来的呢?有人分析它很可能是一支罗马军队。
中国罗马城的研究
1955年,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德效蹇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中国人在郅支都城见到的列于城门两侧的是罗马士兵,他们使用的是长方形盾牌,其正面呈圆凸状,手持盾牌上端的士兵并肩站在一起,这种景象在一个典型的中国平视绘画者看来,必然极似鱼鳞。
1957年他在《希腊与罗马》刊物第二期上发表了长文《古代中国的一座罗马城》,认为甘延寿、陈汤在这次战争中斩郅支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凡1500余人,生擒145人,降虏千余人,并将这些人分配给了派兵助战的城廊诸邦15国。
德效蹇断言,上述145人即布鱼鳞阵的“百余人”,因为145名罗马人并未投降,当他们见到郅支被杀后,立即停止了抵抗,并且很可能仍然保持其难以攻克的队列。
于是,他们被安置在一个特设的边境城镇中,该城就以汉代对罗马国或罗马人的称谓“骊靬”命名。他还从文化语言学上加以论证。“骊靬”一名,是希腊“Alexandria”一名的缩音,本指埃及的亚历山大,因为中国人无法分清罗马与亚历山大两个地方。
《汉书·地理志》称:“骊靬莽曰揭虏”,即王莽篡汉帝位后根据孔教“正名”之训,将骊靬改为“揭虏”,可以理解为“攻城战中俘虏的夷敌”。也从另一侧面证实,这的确是中国俘虏了这些罗马军团的兵士并将他们集中于靠近西部边境的这座城使其戍边。
中国罗马城的疑问
这支罗马军队是怎么来到东方的呢?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戴维·哈瑞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公元前55年出任叙利亚总督的克拉苏,发动了对帕提亚的战争。公元前54年,他率领四万多人的大军,入侵帕提亚,双方在卡雷展开了激战。战斗开始后罗马人就处于劣势。
帕提亚人以优势兵力,包围了罗马人,箭发如雨,罗马人为了抵御利箭的进攻,只好组成方阵,把盾牌立在周围。经过10多年的辗转迁移,最后成为北匈奴的附庸。公元前36年,汉军与匈奴一战之后,他们便在中国境内消失了。这就是这支罗马军队的来历。
戴维·哈瑞斯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他于1989年底再次来华,寻找关于这一问题的材料。在一份公元前9年的地图的帮助下,确认位于兰州西北约300千米的永昌镇附近。
阅读点击
这座中国境内的罗马城,到746年土藩人占领之前一直存在着。
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曾考察过罗马城,并认为当地人讲该城中国名称中间的两个音合并为一个音,来验证中国罗马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