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40600000011

第11章 谢道清:落花流水春去也

橘林中的古装新娘,防洪堤上的女子。

六月,台州乡间的荷春暖花开,你想起谁?

簪花的台州女子,别有婉约的情致生活中,还有诗和远方多肉植物刚柔相济的黄岩女子,她们的芬芳,如五月的橘花金色秋天梅之韵斟酒迎月上,泡茶等花开在油菜花海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台州乡间的荷,亭亭如长身玉立的台州美女仙居妹子,清新而婉约踏秋玉环女子充满灵气。

女作家叶文玲和苏沧桑都是从玉环走出来的才女椒江女子,性格有热辣的一面雨后清新自然的仙居妹子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心里总留着一份诗意。

她本是南宋的女一号,有着最多的戏份,她却心甘情愿把自己当成配角。而当她在紧锣密鼓中被逼着出场亮相时,却已快到曲终人散时。她自己也知道,戏演得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快要收场的时候。谢道清的一生,以喜剧开场,却以悲剧告终。最后,大幕一拉,意兴阑珊,她在悲凉寂寞中收了场。

谢道清的名字是和南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南宋末世的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她的一生不免沾染着末世的苍凉。

谢道清生于1210年,死于1283年。

谢道清的一生,很难用“幸”还是“不幸”来简单概括。

从表面上看,她的命运极其尊贵:十七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十九岁册封为皇后,五十七岁尊为太后,六十五岁又尊为太皇太后。她是六宫之首,是南宋末期最有地位的女人,她曾经站在权力的巅峰,垂帘听政。

可是即便在皇宫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她又何时真正享受过作为女人的幸福?她那尊贵的身份,一如烟花,别人看到的是灿烂的光华,而留给自己的是幻灭。身为女人,她从来就没有被爱情滋润过,在重门深锁的宫墙内,她的红颜被时光一点点吞噬。从红颜到白发,她的一生就这样无奈地切换了光景。

而当南宋已处风雨飘摇之时,大厦将倾、内外交困,整个江山的沉重却压到她苍老而羸弱的病躯上。身为太皇太后,她柔弱的臂膀无力撑起局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朝代在她手里断送。

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是作为元朝的俘虏,在大都(今北京)度过的,寂寞如影随形,一直到死,她都没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台州。

晚年的她常遥望家乡的方向。回望江南,回望这一生走过的路,她的心底有着无法言说的哀怨和伤痛,然而纵有万千痛与泪,更与何人说?

1138年,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宋理宗当政时,南宋偏安江南已逾百年,虽是半壁江山,倒也呈现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由于北方沦陷,包括皇族在内的大量望族大姓南迁临海,台州府地临海成了南宋重要的辅郡。

谢道清就是地地道道的临海人。

谢道清出身世家,祖父谢深甫曾经当过宰相,父亲谢渠伯官至朝奉大夫,追封卫王。但谢道清幼年时父亲已亡,家道中落,她虽是官府千金,却常与女仆一起上桥头溪边洗菜,临海崇和门附近的一条街巷叫洗(水)菜桥,据说就是她入宫前常来洗菜的地方。

在临海,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关于她的传说,临海的老人们多多少少还能讲出一两个与谢道清有关的故事。据说谢道清每回在水边洗衣洗菜,水中出现的倒影总是头戴凤冠的形象。谢道清身上长满疥疮,不愿被人看见,因此洗菜时衣袖也不卷,别人问起缘由,谢道清即以一句“真龙不露爪”搪塞过去。

谢道清曾经是个丑小鸭,《宋史》上说她“后生而黧黑,瞖一目”,长得黑不溜秋不说,一只眼还有先天性的眼角膜云翳。须知,古代对美女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白,什么冰肌雪骨,什么粉肥雪重,什么“凝脂”“葇荑”“蝤蛴”“瓠犀”,都是突出一个“白”字。谢道清这副模样怎么能进宫呢?可是杨太后的懿旨是选“谢氏诸女”入宫,而谢氏家族就她一个未出嫁,不送她进宫又送谁呢?

好像真的是天呈祥瑞,谢氏族人正在为送不送谢道清进宫犹豫,正值元宵,庭院上空没来由飞来一群喜鹊,停在谢家的花灯上,谢家人都认为这是吉兆,是谢道清的“后妃之祥”。更离奇的是,就在入宫前,谢道清得了皮肤病,延请了郎中来救治,这郎中给了她几帖药,她服用后全身痂痕褪尽,肤色“莹白如玉”,而同时,她的眼角膜云翳也被治好了。灰姑娘变成肤如凝脂、美目顾盼的美人了。

据说,选皇后那日,谢道清没有像别的美女一样伸出手指给人查验。宋理宗问:“卿卿为何不舒指?”谢道清答道:“非到时候不伸手!”宋理宗问:“何时出手?”“见龙伸手!”宋理宗明白谢女之意,亲自为她展袖验看,但见谢道清纤纤素手如玉,宋理宗当下赞道:“好一双玉手!”谢道清跪答道:“妾手与皇上合手共扶社稷!”就这样,确立了谢道清皇后的身份。

传说虽然美好,但多半是捕风捉影。实际上,谢道清之所以被立为皇后,跟一个人有关——掌管后宫的杨太后。杨太后一句话,让谢道清这个默默无闻的台州小女子,一跃成为南宋母仪天下的皇后。

谢道清的爷爷谢深甫当宰相时,曾为杨太后,即当年的杨妃当上皇后立下一功。宁宗皇帝赵扩的皇后韩氏死后,杨妃与曹美人暗中使劲争夺皇后的位置,宁宗在立曹美人和歌女出身的杨氏谁为皇后一事上举棋不定,宰相韩侂胄主张册立曹美人为皇后,谢深甫等人主张册立杨氏,理由是杨氏虽歌女出身,但“颇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宁宗最终立杨氏为皇后。

杨太后看来不是个忘旧情的人,尽管谢深甫已死去多年,她为了投桃报李,在宋理宗赵昀即位后,“议择中宫”时,掌管后宫的她还是指名要选“谢氏诸女”入宫。

当时被选入宫的,还有天台人贾涉的女儿贾凤女。贾凤女的父亲贾涉一生抗金,是被列入《宋史·名臣传》的南宋忠臣。

谢道清虽长得端庄大方,但论及姿色,显然不及贾凤女。关于贾凤女的美丽,史书记载她“生有殊色”,可见长得是非同一般的美丽。

宋理宗一见贾凤女便惊为天人,贾氏不但美艳绝代,而且灵慧乖巧,很懂男人心思,宋理宗一下子就被她迷住了。然而杨太后坚持要立谢道清,说“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杨太后认为谢道清为人端重大方,长得又有福相,是当皇后娘娘的不二人选。朝中也议论纷纷,都说放着真皇后不立,哪有立“假皇后”(贾皇后)的道理。

宋理宗对太后一向不敢违逆,只得立谢氏为皇后。1227年岁末,谢道清被册封为皇后。从一介洗菜女子到通义郡夫人,到美人,到贵妃,再到皇后,谢道清身份的转换实在太快了,她甚至还没来得及回过神,一顶凤冠就戴在头上了。

谢道清被册封为皇后,而绝色美人贾凤女被封为才人,直至杨太后死后,贾才人才被扶为贵妃。

谢皇后虽贵为六宫之首,长得也“莹白如玉”,但她毕竟不如贾贵妃漂亮,又没有什么才艺和媚人的功夫,宋理宗对她十分冷淡,她经常独守空房,冷冷清清。贾贵妃是名义上的贵妃、实际上的皇后。谢皇后独守空房时,宋理宗则与贾贵妃芙蓉帐暖,夜夜春宵。

谢皇后贤良恭俭,对于杨太后,她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谢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婆婆杨太后对谢皇后的气度和贤淑十分赞赏,认为她有大家风范。谢道清立为皇后两年后,1232年,七十岁的杨太后去世。杨太后一死,谢道清仿佛失了主心骨,在宫中的日子更加寂寞。

谢道清记得自己当初被要求进宫时,她的叔父就泼冷水说,以谢道清这样的资质相貌,怎么可能嫁作君王妇?与其被长久冷落,做个白头宫女,还不如不去,择个好人家嫁了,倒也能白头偕老。

谢道清倒是成了帝王妇,可是除了空享名头外,她在感情上的寂寞与被打入冷宫的宫女又有什么两样呢?宫廷生活对她而言只是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

好在她是个平和恬淡、温婉敦厚的女子,她坦然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她无意后宫争宠,她知道,稍有不测,凤冠霞帔就可能易主。何况,这顶凤冠,本不是宋理宗心甘情愿给她戴上的。

宋理宗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朝皇家的一个本家亲戚,宰相史弥远把十八岁的他带入宫中,后又假传圣旨废掉原来的太子赵弘,宋理宗以一介平民之身份,登上了皇帝宝座。这个曾经远离权力中心的少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坐上龙椅。

宋理宗虽名为皇帝,但是宰相史弥远操控着朝中的一切,当时临海人陈耆卿在朝中做官,他有点书生气,为官刚直耿介,右丞相史弥远对老陈的才华很称道,不过认为老陈做事不圆通,对人说:“陈寿老好一台谏官,只太执耳。”陈耆卿因而受到史弥远的排挤。

宋理宗深知自己根基单薄,于是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但他是个富于心机的人,也懂得权力斗争中的生存策略。就像他对杨太后为他安排的皇后深感不满,但深知自己翅膀还没有长硬,不能也不敢拂太后懿旨,他以“娶妻娶德,选妾选色”来安慰自己。“娶妻娶德,选妾选色”是封建时代男人的择偶标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子的双重价值标准,即实用价值和娱乐价值。男人需要一个贤惠的女人来管家,主持大局,打点家中大小事务,因此,作为正室的妻子必须温、良、恭、俭、让,因为要“门当户对”,少不了政治联姻、经济合作。

但他同时又需要一个美丽妖娆的女子陪他作乐,让他享受人生的乐趣。

宋理宗专宠贾贵妃,因为爱屋及乌,后来贾贵妃仪表堂堂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贾似道因为裙带关系还成了当朝的丞相,权倾一时。宋理宗对贾贵妃用情至深,言无不从。贾贵妃为宋理宗生了南宋唯一的小公主瑞国公主,宋理宗视这个女儿为掌上明珠,只可惜,“红颜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红颜薄命的贾贵妃,女儿才七岁,她就香消玉殒了。

贾贵妃死了,又有阎贵妃来争宠。后宫粉黛那么多,柳叶眉、樱桃口、小蛮腰,个个都是人尖儿,个个都想出头,皇上难免乱花迷眼。

谢皇后处处小心,生怕惹出后宫事端,激怒皇上。她在宫廷内举止端庄,进退有度,面对先是贾贵妃后又阎贵妃的得宠,她不拈酸吃醋,反倒处处忍让,“处之裕如,略不介怀”。上上下下都知道谢皇后是个安分守己的女人,一个好说话的女人,一个抹去了锋芒的女人。也许谢道清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也许她本来就生有宠辱不惊的性格,也许,她早已看透世事,心如止水。内中滋味万千,大概也只有自己明白了。

靠着处处忍让,谢道清在杨太后死后、宋理宗独掌朝政后没有落得个“废后”的下场,反而赢得了理宗的敬重。

后宫的确需要像谢道清这样性格温顺、大度豁达的女人当中宫。因此,在五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后宫一直和睦安定,没起争端。

宋理宗对谢皇后虽然没什么感情,对谢皇后的大度还是看在眼里的,由此看来,宋理宗也不是个拎不清的人,他对谢道清“礼遇益加焉”,皇后应该享受的待遇一样也没少给她,包括对她家里人的封赏升官,算是给了谢道清一个安慰。

要说谢道清全然没有想法,也不尽然。尽管在当皇后的日子里,谢道清从来没有走到历史的台前,她恪守“后妃不得干政”的祖宗家法,很少表现出政治上的才干。何况,她对政治也实在没有什么兴趣,那是男人家的事情,一个女人家,要那些韬略干什么?从性格上看,谢道清温柔敦厚,不露锋芒,但不是个有主见的人,所以有人评论她“缺乏一种贤内助的刚性,无能辅助丈夫治理国政,虽是应运的国母,却包含着应劫的气数”,这句评价是很中肯的。

1233年,宰相史弥远去世。史相死后,宋理宗压抑已久的政治热情被激发出来。当年的韬光养晦就是为了日后的宏图大展,独掌朝政后的宋理宗,终于可以一展抱负。宋理宗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他要露一手让人家看看。宋理宗翦除了史弥远的党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端平更化”。

这时,蒙古军队的铁蹄踏破了中原的宁静。宋理宗权衡利弊,决定联蒙灭金以报靖康之仇。虽然当时有人反对联蒙灭金,认为是自毁长城之举:金国一灭,就少了一道藩篱,蒙古兵就会长躯直下。但此时的理宗一心念着国恨家仇,决意灭金——岳飞之所以抗金不已,就是因为“靖康耻,犹未雪”。当年徽宗、钦宗二帝被俘,是宋人难以忘怀的国耻。

1234年,宋理宗联合蒙古国灭金,金国皇帝哀宗见大势已去,自缢而死,宋军在灰烬中找到金哀宗的遗骨并将其带回临安。

宋理宗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以告慰被金人掳走的北宋徽、钦二帝在天之灵,一雪百年前的靖康之耻。

宋理宗总算做了几件扬眉吐气的大事,朝野上下对他赞声不绝,他心情大快。

皇帝心情好,后宫心情自然也跟着好。谢皇后爱吃家乡的菌菇,于是台州的合菌便源源不断入贡朝廷。合菌外褐而内玉洁,气味芳香,据说合菌原名台菌,理宗远远看去,误把“台”字看成“合”字,遂起名合菌。进贡的除了菌菇,还有橘子。每年秋天,当黄岩的青橘进贡来时,宋理宗很高兴,把青橘作为上品供于太庙,然后召集后妃分食。每人一只,由宋理宗亲自放入她们的袖中,谁也不多一只,谁也不少一只。一时间,上上下下一团和气,呈现出一种家和万事兴的味道。

灭金后,宋理宗错误估计了形势,想趁机抚定中原,收复三京。然而“端平入洛”的失败,不但让南宋损兵折将,也破灭了他收复故土的雄心。

随着年岁的增长,宋理宗身上的锐气一点点消失。他开始当甩手掌柜,凡事交给大臣处理,当甩手掌柜的结果是,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

宋理宗对程朱理学非常推崇,对于那些已故的理学大师,如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宋理宗都赐给谥号,请进孔庙。一方面他大力宣传“存天理,灭人欲”,一方面又纵情声色。贾贵妃死后,他专宠阎贵妃,对阎贵妃言听计从,阎贵妃想修功德寺,宋理宗就动用国库,结果修得比自家祖宗的功德寺还要富丽堂皇。阎贵妃是个会来事的女人,仗着宋理宗的宠爱,骄横专恣,干权乱政。

除了阎贵妃,宋理宗经常召一些歌伎舞女进宫。宋理宗的祖上,那个风流皇帝宋徽宗看上名妓李师师,也只敢搞“地下活动”,挖条地道通到她家,每每赶来相会,又让高手匠人在地道两端安装摇铃,有如后世之电话。尽管如此,徽宗始终不敢公开召李师师入宫。而宋理宗连这些遮人耳目的把戏也不玩了,堂而皇之将临安名妓唐安安召进宫来。

那唐安安也不知用什么法子,把宋理宗迷得七荤八素,宋理宗竟然舍不得让她离开,而把她留在宫里,赏给她金银珠宝不知其数。唐安安家中的用具——上到妆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银制成的。

宋理宗胡闹得实在太出格了,大臣就上书劝谏,宋理宗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嘱咐该大臣不要把奏本给别人看,以免有损皇帝的形象,不过,美人,他还是舍不得放。宋理宗的胡闹,让南宋国力日渐衰败,理宗时的宰相吴潜在《许国公奏议》中言:“耕夫无一勺之食,织妇无一缕之丝,生民熬熬,海内汹汹。天下之势譬如以漓胶腐纸粘缀破坏之器,而置之几案,稍触之,则应手堕地而碎耳。”国家形势就像用烂纸粘住的破碎瓷器,只要一碰到,就会倒地成碎片。

谢皇后虽看在眼里,但知道自己只是个空架子,一个摆设,在皇上心中没什么分量,劝了也是白劝,除了暗自叹息,别无他法。

宋理宗沉醉在温柔乡中时,元军却对南宋虎视眈眈。1259年,元军大举进犯南宋,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宋理宗见势不妙,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一些大臣向宋理宗建议从临安迁都到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元军锋芒,另外一些大臣则反对迁都。两派人意见不同,吵得不可开交。

宋理宗听听这个说得有理,那个说得也没错,一时决定不下,忽然心血来潮想听听皇后的意见。

谢道清坚决反对迁都,她说,一百多年前,大宋都城不在江南,在北边的汴京。被金兵一打,打到南边的临安,但也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如今一旦迁都,动摇军心,也动摇民心,于大宋江山有百害而无一利。宋理宗听听很有道理,遂放弃了迁都的念头。宋理宗在位时,谢道清一向以温婉的面孔示人,从不对时政说三道四,这大概是谢道清第一次参与朝政,也是唯一一次在宋理宗面前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

宋理宗与贾贵妃所生的女儿瑞国公主渐渐长大了,谢道清没有孩子,对这个漂亮的公主十分喜爱,宋理宗对这个女儿更是百般宠爱,女儿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宋理宗与掌管后宫的谢皇后商议起为女儿择婿的事,又参考了大臣们的意见,最后决定让新科状元周震炎当乘龙快婿。周震炎奉命到宫廷面谢皇恩时,公主躲在屏风后面看了一眼,觉得给自己当丈夫的这个人长得不够帅,闷闷不乐。宋理宗明了女儿的心思,他决定另给女儿择婿。

过了两年,宋理宗把公主嫁给杨太后的侄孙,一是念杨太后拥立他当皇帝有功,二是这侄孙长得一表人才,很合公主心意。谢道清与杨太后感情本来就深,见公主嫁给杨太后的侄孙,自是一个劲说好。

公主出嫁后,思女心切的宋理宗为了能时时见到公主,就在皇宫边上为公主修建了一座气派的府第,“飞楼阁道,密通宫苑”。宋理宗时常轻车简从去看宝贝女儿,史书上记载:“帝常御小辇从宫人过公主第。”

然而,瑞国公主跟她母亲贾贵妃一样,也是薄命之人,1262年,出嫁不过三年的瑞国公主病死了,她没有留下孩子,死时不过二十二岁。当年谢道清入宫前家中飞来喜鹊,而蹊跷的是,公主生病前,公主府上的捣衣石停留着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黑鸟,簸箕大小,仆人皆以为是不祥之兆。到了年末,公主就病死了。宋理宗年轻时两个儿子早夭,现在人到老年,唯一的女儿又病死了,他“哭之甚哀”,公主之死对宋理宗的打击可想而知。公主之死,好像在帝后的生活中掀起沉沉帷幕的一角,让人窥知繁华背后的黑暗与虚空。深宫之内,不是没有亲情,只是它来得那么少,那么的短暂,那么的不能尽如人意。

公主死后第三年,宋理宗病死。

宋理宗在位四十年,在宋朝十八位皇帝中在位时间属第二长,仅比宋仁宗少一年。宋理宗死后葬于会稽(今绍兴)附近的永穆陵。南宋有六位皇帝皇后归葬于此,后人称“宋六陵”。南宋诸帝,一直怀着收复北方失地,光复祖宗旧业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收复中原后再一并归葬河南巩县的北宋祖陵,故均未大造陵寝,尸体只做浅埋,名曰“攒宫”。

让宋理宗没想到的是,他死后不过十几年,南宋就灭亡了。1285年,他的皇陵被一个叫杨琏真迦的僧人盗挖,除了他的陵寝,南宋诸帝与杨太后陵寝也无幸免。宋理宗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尽管过了十几年,他的尸身尚未腐烂,墓室内珠宝环绕尸体,棺底垫着织锦与金丝网罩。盗贼们搜光棺中宝物,又将其尸体倒悬于陵前树林中,取出其口中的夜明珠,沥取水银。随后将宋理宗头颅割下,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杨琏真迦令人找到宋理宗的头骨,将其截开,镶银涂漆后,制成盛酒的器具使用。

朱元璋灭了元朝后,听说此事,唏嘘不已,便将宋理宗的颅骨带回南方重新下葬,宋理宗才算得以安息。

谢道清一生未育,也有人认为她一生从未承受过皇上雨露,甚至有人根据史书上记载她肤色“莹白如玉”,而猜测她为白化病人。宋理宗与后宫妃嫔生有两个儿子,却都早早夭折。赵宋王室大多单薄孱弱:真宗赵恒六子夭折五子,仁宗赵祯三子没一个存活,神宗赵顼夭五子,哲宗赵煦子女全夭,高宗赵构的独养儿子被惊吓致死,宁宗生了八子全都夭折,宋理宗虽有两子也都早夭……

没有子嗣的谢道清,深恐日后没有着落,便收养了宋理宗的侄子赵禥为义子。后宋理宗立赵禥为太子,是为宋度宗。宋理宗把祖宗家业交给这个侄子,他没想到的是,他选定的接班人,却让王朝走上快速覆灭的道路。

宋度宗赵禥是南宋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宋度宗赵禥的母亲是侍女,身份卑微。她在怀孕期间私自服用了堕胎的草药,结果胎儿没打掉,反倒严重影响了胎儿的发育。赵禥先天不足,手脚无力,很迟才学会走路,七岁才开口讲话。宋理宗延请名师,想把接班人培养好,无奈赵禥资质实在太低,无论怎样费尽心思,都无多大长进。

宋理宗和皇后谢道清也知道赵禥天资愚钝,不思学习,平庸无能,宋理宗做主,为他娶了一位识大体的妻子,目的是让她来辅助这个不成器的侄子。

赵禥的妻子名叫全玖,是赵禥的表妹,她出身名门,是宋理宗母亲的侄孙女。全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官,全玖自幼随父亲游历各地,见多识广,兰心蕙质,谈吐不凡。全玖初入宫时,宋理宗有一次跟她聊起家事,说:“令尊宋宝祐间尽忠而死,每每念及,深感哀痛。”全玖回答得十分得体:“我的父亲固然值得追念,可淮、湖地区的百姓更值得挂念。”宋理宗觉得让这样一位明事理的女子来辅助傻头傻脑的养子赵禥,再合适不过了。他跟掌管六宫的谢道清一通气,谢道清深以为然,就这样,全玖被册封为皇太子妃。

全玖是后宫中与谢道清走得最近的一位女人,也许是共同的命运把她们联系在一起,也许是相似的人生境况让她们有了共同语言。

1264年,二十五岁的宋度宗即位,全玖被册封为皇后,由此成为南宋的末代皇后,而谢道清被尊为皇太后。

文臣武将对赵禥的能力心中有数,此时赵禥虽已二十五岁,但仍有人上表请求谢太后垂帘听政,对此提议,也有大臣提出“不合祖宗法度”,谢太后也坚辞不受,此事就不了了之。

宋度宗显然是个浪子,登上皇位获得了古代帝王“夜夜不空过”的权力,也获得无所顾忌、不被管束的自由,他纵情声色而不加节制。这个病病殃殃的男人,性子里却有癫狂的一面,就这么没日没夜、不管不顾地浸泡在脂粉堆里。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他的放纵:根据宫中旧例,凡是皇帝临幸过的嫔妃,次日早晨要到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宋度宗刚当上皇帝时,一次前来谢恩的嫔妃竟然多达三十余人,由此可见宋度宗荒淫到了何等地步。

宋度宗日夜沉溺于酒色之中,连公文也懒于批复,而是交给爱妃处理,这个爱妃自然不是全皇后。皇后的贤良又有什么用呢?要说贤良,大宋皇后倒真是以贤良居多,除了光宗赵惇的皇后李凤娘天性悍妒外,太祖赵匡胤的王皇后常洗手入厨为丈夫操办膳食;仁宗赵祯的曹皇后性慈俭,亲自带领宫嫔们在苑内种植谷物,采桑养蚕;徽宗赵佶风流成性,但皇后郑氏生性节俭,她被册封时,怕浪费,连皇后冠服都用贵妃服改制……

南宋摊上这么个不知深浅的皇帝,朝中大小事务自然被贾似道掌控。宋度宗乐得逍遥自在,他本不是胸怀天下的人,有人理政,正好让他省心,于是他终日沉湎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

贾似道在朝中权势熏天,还不时玩些请辞的把戏,搞得宋度宗非常紧张。宋度宗不知是计,每次都是积极挽留,最后甚至不顾天子之尊,跪请贾相留任。贾似道也通过这种伎俩使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巩固。到了1270年,贾似道上朝不但可以不拜,退朝时皇帝还要起身离席向他行“注目礼”。谢道清是皇太后,又是他的台州老乡,他表面上倒尊敬有加,实际上他知道这个皇太后不管事,也管不了什么事,只要做到表面客气就可以了。

为了蒙蔽宋度宗,贾似道严禁谈论边事,违者重处。大臣们惧怕他的淫威,在宋度宗面前不敢提边关半个字。

宋度宗以为边境无事,天下太平,更是放心地寻欢作乐,但是风声多多少少还是会吹到宋度宗的耳朵里。有一次宋度宗问贾似道:“襄阳被蒙古兵包围了三年,怎么办?”贾似道竟然反问宋度宗:“北兵早退,陛下从哪里听来?”

宋度宗支支吾吾地说:“刚听宫女说起。”贾似道便找了个借口把那宫女杀了。凡朝臣谈及战事的,也都一律被贬到州县,不许在朝为官。

兵临城下,奸臣当道,这时的南宋已处于风雨飘摇中,谢道清眼见着宋度宗如此荒唐,也知道南宋气数将尽。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病逝,死时年仅三十五岁。他在位十年,把大宋江山推向不归路。

此时,蒙古人正磨刀霍霍,随时将杀向“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

而每一个和王朝捆绑在一起的人,又会踏入怎样的末路呢?

宋度宗死时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五岁),全皇后所生的赵显(三岁),俞修容所生的赵昺(二岁)。

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全皇后所生的儿子赵显为太子,理由是赵显天资甚高,母亲又有皇后的尊贵身份。子以母贵,光凭这一条,就可以轻易堵住别人的嘴。事实上,赵显的确天资聪明,颇有慧根,若不是南宋大限已至,他成为一个明君不是没有可能的。

就这样,三岁的赵显成了娃娃皇帝,谢道清成为太皇太后。

恭帝刚即位,宋度宗的尸体还没下葬,元丞相伯颜率领的大军已从湖北沿江而下。大宋江山一步步走向末路。

一个三岁的黄口小儿懂什么?大臣恭请六十五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垂帘听政。谢太后以“年老且疾”推辞。她不是玩欲擒故纵的把戏,她是敦厚之人,没有这么多弯弯肚肠,她知道自己没有一丝半点的雄才大略,一双柔弱的手握不住芒刺丛生的权柄。她缩在后宫五十多年,她愿当皇帝的影子,悄无声息的,可时局却把体弱多病、老迈年高的她推向政治的风口浪尖。如果天下太平,她乐得“无为而治”,而宋朝的灭亡已经呈不可逆转之势,已近古稀之年的谢太后,守着三岁的宋恭宗赵显,如何能扛住势如危卵的局势?此时的南宋像一辆吱吱乱响的破马车,病病歪歪的她连坐车的力气都没有,却要她坐在车头驾驭破车,她实在是力不从心啊。

终究架不住“大臣屡请”,谢太后勉勉强强同意垂帘听政,挑起扶幼理政的重担。

这时蒙古军势如破竹,长驱东下。孤儿寡妇,面临国破家亡的恐慌,官员们一致要求贾似道亲征,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扭转乾坤。

于是,谢太后命贾似道率十万大军迎敌。贾似道纵然怕死,但不敢不从。虽然朝中对贾似道的指挥能力心中大抵有数,但没想到这支十万大军,这么快就被元军击溃。一时间,朝中哗然,诛杀贾似道之声不绝。

贾似道乃“三朝元老”,又是先帝宋理宗的小舅子,还是谢太后的台州同乡,谢太后到底还是下不了手。尽管杀贾之声不绝于耳,但谢太后没有答应诛杀贾的要求,而将贾似道罢官放逐。

在押解的路上,监押官郑虎臣多次暗示贾似道以自尽来了结自己的一生,但贾似道还心存幻想,说谢太后只是贬他,并不是杀他。最后,贾似道没有逃脱命运的安排,被监押官郑虎臣杀死在厕所里,落了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蒙古大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已如风中之烛。

见局势不妙,临安城里那些醉生梦死的官僚脱了锦绣官服,弃印逃离,他们比别的人更早听到大厦将倾的嘎吱声。看得清时局是一面,另一面,他们也实在不相信老迈年高的谢太后有什么力挽狂澜的招数。

整个江山都沉甸甸地压在谢太后年迈的身上,她老迈的身躯又如何载得动呢?谢太后感到大厦将倾的悲凉,她命人在朝堂上张贴出一道诏谕,大意如下:

大宋得天下三百余年,对士大夫一向优待。如今我与幼帝遭难,竟然无人出谋划策。朝内辅臣玩忽职守,州城守将弃印丢城。国难当头,你们做出此等不仁不义之事,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大宋江山未改,国法尚在,自即日起,文武官员凡尽心守职者,一律官升两级,倘有临难弃官出逃者,御史将严加追究惩处。

然而,在蒙古步步进逼的铁骑下,太后的谴责显得如此无力,一纸诏谕成了一纸空文。不管她用国法威吓,还是高官引诱,对那班离心离德的臣下来说,都无济于事了。

1275年,发生了日食,百姓都认为这是凶兆,朝野上下更是人心浮动,更多的官员脚底抹油,溜了。1276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偌大一个皇宫,仅有六名官员出现在朝堂上。

大宋江山岌岌可危,此时大臣们纷纷提出迁都。

迁都?一百五十多年前,大宋的都城就是在汴京,在金兵的马蹄声中,逃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如今,在蒙古兵的马蹄中,又要往何处去?先帝宋理宗在时,也有人提起迁都,如今的太皇太后,即当年的谢皇后是竭力反对迁都的,搬一次家都要伤筋动骨,何况是迁一国之都,枝枝蔓蔓哪样不动到?

可是这一回跟宋理宗在时已不一样,蒙古兵的厮杀之声已近在眼前。迁还是不迁?

谢太后左思右想,此一时彼一时也,树挪死,人挪活,也许迁都尚能赢得一线生机。

谢太后终于点头同意迁都。可是商议迁都这样的大事,竟然会忘记定下出行的具体时间,南宋注定气数将尽。谢太后做好出行的全部准备,宫车已备好,但左等右等,从早等到晚,就是没等到执意要迁都的丞相陈宜中的出现。一向好脾气的谢太后气得要命,这不是戏弄我孤儿寡母吗?愤怒之下,她拔下头上的簪子扔到地上,决定不迁了,任谁求见都没用。关系国家前途的迁都大事,就这样被当作儿戏不了了之。

谢太后不愿江山社稷从她手中失去,面对步步进逼的元兵,她多次号令抗元,赣州知州文天祥招募数万义兵赶来护卫临安;台州杜浒招募义兵四千奔赴临安,其间虽也有几次回光返照的胜利,然而大势已去,县城一个个被攻破,逃跑的将士比守城的将士还要多。

元军兵临临安城下,黎民百姓面临着刺刀和血腥。面对不可挽回的局势,谢太后请求元朝罢兵议和。

元军已决定灭宋,谢太后伸出的橄榄枝被拒绝。

太后无奈,一步一步后退。先是提出向元朝称“侄孙”,不行,那就再退一步,称“君臣”。有人提出称臣无以面对列祖列宗,谢太后老泪纵横:“只要能保住江山社稷,还计较什么臣不臣的称呼!”

元军还是没有答应。背后烽烟弥漫,铁蹄声碎,元军的厮杀声已隐约可闻,朝廷已乱成一锅粥了,只等谢道清拿出一个主意来。

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了。硬拼是不行的,满朝文武官员,逃得差不多了,树未倒而猢狲已散,何况,硬拼的话有可能惹来屠城之祸,到那时可能血流成河,为了保全黎民百姓,只有把江山拱手相让了。

谢太后艰难地做出降元的决定,向元军统帅伯颜奉上传国宝玺,并以恭帝名义呈上降表。

在决定降元同时,谢太后命陆秀夫等旧臣携幼主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出逃南下,江山不保了,但有赵氏的血脉在,或许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恢复南宋江山。

谢太后在归降表上用苍老的双手签下自己的大名,随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宋度宗的琴师、宫廷诗人汪元亮有诗云: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元朝伯颜元帅宣读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诏书,并赦幼帝死罪,要宋朝皇帝速往大都朝见元朝皇帝。见年幼的恭帝还是一副懵懂的样子,谢太后强撑着病体,流着泪对恭帝说:“承蒙天子仁慈,留你一条性命,还不赶快拜谢!”年仅六岁的恭帝对元帅的屈膝一拜,宣告大宋江山全部落入元朝手中。

这是1276年2月间的事。

软弱的南宋王朝,最终以“国破山河碎”的结局宣告终结。

当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江山,三百多年后,大宋江山又在孤儿寡母手中失去。后人写诗讥讽道: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历史开了个并不好笑的玩笑。说句最通俗不过的话便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南宋归降后,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拥立七岁的赵昰做皇帝,称宋端宗,南宋的流亡政权走向了长达三年的担惊受怕的逃亡之路。

1278年,九岁的宋端宗赵昰在逃亡途中受飓风惊吓,一病而死。陆秀夫等人又立六岁的赵昺为帝,迁居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1279年,在元军追击下,走投无路的陆秀夫抱着七岁的末帝赵昺投海而亡。南宋自高宗赵构立朝至少帝赵昺投海,立九帝,经一百五十二年。

南宋流亡政权的灭亡,宣告南宋王朝的彻底终结。

国破家亡后,全太后、恭帝被押往大都,三千嫔妃被俘虏北上,一路辗转困顿,一路饥寒交迫,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时,度宗的嫔妃王清惠在驿站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满江红》: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千百年之后,我们仍能从这首词中读出悲戚、忧愤与无奈。

当恭帝与全太后被押北上时,谢太后并未同行,她年老多病,加上亡国的沉痛竟一病不起,元世祖允许她暂留临安养病。半年后,她也在元军的逼迫下启程。到大都后,忽必烈给她挂了个“寿春郡夫人”的虚衔。

忽必烈为了瓦解南宋残余势力的斗志,对谢太后和恭帝都很优待。恭帝到大都不久,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行政、瀛国公。在生活上,谢太皇太后、年幼的废帝和他的母亲全太后没有吃到什么苦头,但时时处于元世祖控制中。

全太后聪慧温婉,忽必烈的察必皇后也喜欢这个南宋的末代皇后,时常跟她拉拉家常。当全太后以水土不服、不习惯北方生活为由,向察必皇后提出让她和儿子搬回到南方老家居住时,察必皇后代她向忽必烈求情,忽必烈一直没有同意。忽必烈这个大漠之子不仅识得弯弓射大雕,也懂得治理天下。当察必皇后再次提出时,忽必烈说:“尔妇人无远虑,若使之南还,或浮言一动,即废其家,非所以爱之也。”意思是说,妇道人家,看问题就是不长远,如果放全太后母子回南方,有可能生变。

全太后自知回故乡无望,绝望之下,遂出家为尼,在青灯黄卷中了此残生。

元世祖忽必烈始终对当年的恭帝如今的瀛国公心怀戒备,赵显十二岁时被迫与母亲分离,迁居到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当赵显十八岁时,他怕忽必烈对他起杀心,主动向忽必烈请求脱离红尘,忽必烈赐他许多钱财,送他去吐蕃(今西藏)学佛出家。赵显天资极高,在西藏潜心向佛,后成为一代佛学宗师。

赵显没能善终。1323年,赵显突然被诬以煽动天下人心,赐死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原因是他写了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梅妻鹤子,钱塘江畔,他到底还是忘不了故都临安(今杭州)啊。他被元朝派出刺探动静的人告发,这首诗送到元朝皇帝手中,元朝皇帝元英宗一见此诗,杀气顿生,这赵显自比洁身自好的林逋,还用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雄才的典故,诗里藏着煽动民心,反抗大元之意,十足一首反诗啊。元英宗立刻下诏赐死赵显。南宋废帝恭帝死时,不过五十三岁。

国破家亡的谢太后充满哀伤,遥望南方,她常常感慨。这就是谢道清的生命和生活。人生就像一出戏,生旦净末丑一一登场,南宋对她而言,是颓败而朽坏的戏台,她本是南宋的女一号,有着最多的戏份,她却心甘情愿把自己当成配角。而当她在紧锣密鼓中被逼着出场亮相时,却已快到曲终人散时。她自己也知道,戏演得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快要收场的时候。谢道清的一生,以喜剧开场,却以悲剧告终。最后,大幕一拉,意兴阑珊,她在悲凉寂寞中收了场。

七年后,即1283年,南宋亡国太后——七十三岁的谢道清在孤寂中病死于他乡,后归葬于家乡,墓葬邻近其父亲的陵室。她生前无法回到江南,死后,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同类推荐
  •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本书标题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本书只是希望通过若干专题性研究,来寻找一些突破口,为重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前人的某些传统认识作必要的修正。
  • 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一书把文化象征当作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和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思维的方式。例如通过美国人对橄榄球的痴迷,意大利人对歌剧的热爱,德国人对交响乐的推崇,西班牙人对斗牛的狂热,巴西人对桑巴舞的陶醉,等等,描述不同国家的特色和这些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思维。这样,文化象征就成了向异或地图,引导我们进行一次探索世界文化的旅行,从而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如何运行的。
  • 老北京的婚丧与喜庆

    老北京的婚丧与喜庆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从上古到明代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概况、各陵的形制和墓主人以及不同时期帝王陵的特点等。以精确的考古数据作支撑,以小资料链接作为知识的补充外延,充实了全书内容。图片精美,大部分由作者亲自拍摄,可观度较强。
  • UFO最新真相

    UFO最新真相

    2010年以来,不明飞行物莅临地球迹象激增,欧美主流媒体一反常态给予登堂入室的报道,这种改变的背后是什么?美国科学家和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2010年底不约而同公开宣称,2011或2012,UFO将大量降临地球,这种说法意味着什么?
热门推荐
  • 树荫下散落的阳光

    树荫下散落的阳光

    有的人虽然在别人眼中光芒万丈,但是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却愿意变成树荫下散落的阳光,少了炙热,多了梦幻。成长路上可能会经历动心、失落、惊喜,有错过,也有发现,最终都会遇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爱人,把你捧到手心,给你只属于你的温柔。你/我的爱是我/你的独家专属!希望每一个相信愿意爱的人,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的甜蜜。
  • 重生之归清平

    重生之归清平

    一朝重生,却遗失死前四年记忆,生死真相成谜。她是公主,也是女王;她是圣女,也是逃奴;命运之手安排她与他相遇,一个坚忍聪敏,一个腹黑睿智。你陪我抵抗真相煎熬,我陪你俯瞰盛世江山。但繁花落尽,洗尽铅华后,可愿不离不弃……
  • 幻兽神尊

    幻兽神尊

    大河上游飘来一个木盆,木盆中的婴儿是带着记忆重生。曾经有一个伟大的传奇,一个身为显赫贵族家嫡系男子,年少之时曾经就被称为天才中的天才。在罗兰大陆最古老的罗兰大魔法学院,被最伟大的老师尼莫教授从启蒙开始教导,被称为贵族中最耀眼的星。
  • 将军夫人的嫁衣

    将军夫人的嫁衣

    她爱他,而他却不知,在经历了一切后,两人最终在一起了
  • 鹿谦之花瓣枫叶

    鹿谦之花瓣枫叶

    一个不同的明星,要退出娱乐圈,她不想再掺和那些事情。误打误撞,遇见了暗魔女,善良的暗魔女给了她异能。却不想,她有太多怨气,于是,她发狂了。她的异能,足以毁灭整个城市。是他,那个白净的男孩,去救了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他也是明星,因此,隐退。她想找到他,终究没有。是暗魔女的一片花瓣和一片枫叶,帮本是孤儿的她找到了友情、亲情、甚至爱情......暗魔女大人也一样,找到了恋人,薛之谦......
  • 复仇千金之恋爱法则

    复仇千金之恋爱法则

    她们,回来了.爱恨情仇,忘恩负义……她们之间的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迟来的深爱

    迟来的深爱

    曾经的我事业心强好胜,因此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失去了你,我会生下这个孩子,等待和你下一世的相遇。
  • 叹天下

    叹天下

    我不信天,天道不公,何必要信?我不顺命,命运多舛,顺它又有何用?风云起,四海覆,苍生拦,生死路。我欲逆天命,转乾坤,一叹天下。
  • 古剑奇谭之琴心剑魄岂堪分

    古剑奇谭之琴心剑魄岂堪分

    招魂之曲,牵引亡魂,天命,何解,无解无题,一切暗涛汹涌,今日何解,明日无题此小说又名《招魂引》,是古剑一的同人小说,剧情与电视剧无关。小说衍生观是根据古剑衍生观进行延伸,延伸至天地未分。招魂引为小说的一个线索,主角为百里屠苏和风晴雪,他们的历险又将重燃,神秘的殇妤之谜,云焱的刻骨回忆,飞廉与乌雅(乌衡),梵云的秘密,亘古的私心,天墉的剧变,剑祖襄垣的仇恨等等。故人终将团聚,踏上未知的征路,开启未知的大门。小说观点纯属小巫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