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诺出手之后,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杨度,他以《共和与君主论》为由头,紧接着写了一篇两万余字的《君宪救国论》,完全不顾古德诺原文的本意,极力鼓吹帝制,比如“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雄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诸如此类的句子,全篇比比皆是。写完之后,杨度很是得意,兴致勃勃地请同乡兼同学的内史夏寿田转呈袁世凯。
杨度文采很好,虽是一篇强词夺理的问答式文章,也让他做得理直气壮,袁世凯看后不由得击节赞叹:“真乃旷代逸才也!”并亲笔题写了“旷代逸才”四个大字,让人做成匾额送给了杨度。
同时袁世凯还命夏寿田转告杨度,让他拉一票人马起来,以学术的名义研究帝制问题,以做舆论铺垫。这肯定要找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杨度知道袁世凯最看重的两个人是梁启超和章太炎,无奈梁启超待在天津租界不出来,章太炎被关在龙泉寺出不来,最后他好歹找到了孙毓筠、胡瑛、刘师培、严复、李燮和等人,也算差强人意。加上杨度自己,总共六人,这就是后来大家所说的“洪宪六君子”。
先介绍下这六君子。杨度无需再说,孙毓筠同样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他是前清大学士、“寿州相国”孙家鼐的侄孙,也是徐悲鸿的女弟子及恋人孙多慈的族兄。
孙家祖爷爷颇有头脑,早就领悟到人世间只有当官发财两件事情最值得追求,于是早早便安排两个儿子一人经商一人读书。读书的是老二孙家鼐,他书读得极好,考中了状元,平步青云。经商那位就是孙毓筠的爷爷,也很牛,但发了大财之后痛感还是当官更爽,便刻意安排儿子走上仕途,所以孙毓筠的父亲孙传晋也当到过道台,这个官不算小。
孙毓筠也是年幼读书,不过在考上秀才之后,他的思想产生了转变,开始倾向于维新,尤其佩服刺杀五大臣的吴越。因此,到日本留学后就加入了同盟会。
1906年冬,江西萍乡和湖南浏阳、醴陵暴动发生,孙毓筠和同乡权道涵、段云、张汇滔、史蕴朴等人被派往江苏、安徽策动新军响应。到南京后,孙毓筠、权道涵、段云三人密谋刺杀两江总督端方,因遭叛徒出卖而被捕。
这是杀头的罪,好在端方思想比较开明,加上了解到孙毓筠是孙家鼐的族孙,就更不肯杀他,倒是给孙相国写了封信,问他“孙毓筠是否华族”,孙家鼐心知端方是有意卖交情给他,但又不敢明保革命党人,回信只说确实有此不肖族孙,并很客气地请陶斋兄(端方号陶斋)“依法办理,严加管束”。一切尽在不言中,非久历官场中人,难以品得其中奥妙。
端方见老相国落门落坎,便设法给小孙开脱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只判了5年监禁。事实上也不曾监禁,只让他在督署花园读书悔过。段云、权道涵二人跟着沾了光,被判终身监禁了事。
辛亥革命后,孙毓筠重获自由,以革命元老的身份,先是担任江浙联军总部副秘书长,后来更被推举为安徽都督。被柏文蔚取而代之后,他到北京当上了临时参议院议员,1914年被袁世凯亲自任命为约法会议议长,约法会议解散后,就成了参政院参政。
不用说,孙毓筠的身份绝对是够的。其他几人,同样也都很拿得出手。
这其中最显赫的是严复。他本是福州船政学堂中的最优等生,在学校的时候,刘步蟾、邓世昌等人都要排在他后面,所以毕业后就被选送到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回国后被任命为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算是黎元洪的老师。
甲午战败后,严复决意思想报国,遂退出军界,专心于翻译事业,我们现在熟悉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都是由他翻译引进,而他所倡导的“信达雅”,更被奉为翻译界的圭臬。
进入民国,严复被袁世凯任命为北大首任校长。他们俩的渊源很深,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就竭力鼓吹维新,并因此一直备受冷落,独后来担任了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慧眼识才,再三邀请他出任自己的幕僚,却都被婉拒。等到慈禧死后,袁世凯遭罢官逐回河南,万马齐喑之时,只有极少数人敢于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其中就有严复的“世凯之才,天下无两”,“此人国之栋梁,奈何置之闲散”?所谓患难见真情,因此严复赢得了袁家上下的尊敬,杨度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不惜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好歹把他给拉了过来。
其他几位,刘师培是顶级国学大师,在当时与章太炎齐名;李燮和先后参加过华兴会、同盟会、光复会,辛亥革命时,他与陈其美同时领导上海起义,李负责光复闸北和吴淞,陈负责市区。
李燮和一路打得很顺,陈其美却在攻打上海制造局时被俘,后来李燮和率军攻下了制造局,救出陈其美,进而被上海起义诸军公推为临时总司令。谁知上海光复之后,在推举沪军都督的会议上,陈其美以其青帮“大”字辈的势力,派出帮会分子大闹会场,成功“当选”为沪军都督,李燮和对此很是无奈。
李燮和后来又被推举为光复军总司令,在光复南京的战斗中立下大功。可惜等到黄兴裁军时,因为属于光复会的缘故,李燮和的队伍被裁掉,心灰意冷之下,他来到北京当起了寓公,此时静极思动,和杨度算是一拍即合。
胡瑛来头也不小,他曾参与过吴越行刺五大臣的策划工作,后来亡命日本加入了同盟会,再后来回国和黄兴等密谋长沙起义,因事机不密而被捕。武昌起义后,他先是出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被孙中山任命为山东都督,实际上只控制得了烟台一地。等到袁世凯派周自齐为山东都督的任命下来,胡瑛自知不敌,只好辞职走人。
多亏了黎元洪出面调停,胡瑛才被调入京,袁世凯给他安排个“新疆青海屯垦使”的虚职,只是面子上好看而已。还好他和杨度是好友,资历也够,杨度要干大事自然不会忘了他,而胡瑛也乐得有点事做,就加入了进来。
人凑齐了,接下来就该登台唱戏。8月14日,从袁世凯那里领到20万开办经费之后,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人联名通电全国,发表筹组筹安会宣言——筹安会是杨度起的名字,取“筹长治久安之道”的意思,相当低调。
但这个宣言很高调,先是解释了“深识之士”袁世凯为什么一会儿赞成共和,一会儿想要帝制——当然都是为了国泰民安;接着又把古德诺抬出来,证明君主较民主为优;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君主制,才能救中国!
宣言一出,举世皆惊,古德诺这才发现风向不对,赶紧于8月17日召开记者会,为自己辩解。可是哪里还来得及?帝制派要的就是“古德诺”这个名字以及可供断章取义的观点,至于有没有人肯背黑锅,那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事。
古德诺纵然百般不肯背这个黑锅,可事到如今哪里还由得了他?最不堪的是,甚至人怀疑他是受了贿赂才写的那篇文章,以至于他后来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之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古德诺作为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其声望并不亚于前者。所以19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本来有意提名古德诺为候选人,挑战力求连任的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然而现在古德诺被认为有受贿嫌疑,共和党避之唯恐不及,自不会再用他。结果是袁世凯的皇帝还没当上,古德诺的总统梦就已经提前破碎了。这是后话,就此打住。
8月23日,筹安会在石驸马大街挂牌成立,推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严复、李燮和、胡瑛、刘师培为理事。果然,袁世凯听说有严复赞助其事,“极为欢悦”,总算是没有辜负杨度的一片苦心。
筹安会一经成立,立即电请各省将军、巡按使及各团体选派代表来京,共同讨论国体问题。大家都知道此会的后台是谁,岂有不捧场之理?很快,各地的筹安分会陆续开张,只有广东的分会以“集思文益会”命名,似乎显得有气节一些。其实不然,广东之所以不冠以筹安分会之名,只是因为粤系老大是梁士诒,以梁士诒的身份,如何肯买杨度的账?
杨度暂时没工夫管这些小事,他想要尽快做出成绩,就得到处拉人入会,另外还有件更重要的事,就是在各界发起请愿活动,呼吁改行帝制。
8月25日,筹安会在云南会馆搞了场将校联欢会,发动军界人士出面请愿。在现场,杨度很欣慰地看到,老朋友蔡锷也来了。
话说从头,1913年10月底,蔡锷抵京,当天下午即到总统府谒见袁大总统,随后袁世凯设宴欢迎蔡将军,作陪的除了秘书长梁士诒之外,其余的像杨度、陈宧、蒋百里等人,全是蔡锷的好友。袁世凯对于笼络人很肯下功夫,还专门把李经羲从青岛请了过来——李经羲有恩于蔡锷,而蔡锷内心对他多少有些歉疚,那么有李经羲在,蔡锷就更好驾驭一些。
袁世凯是想重用蔡锷,但这需要一步一步来,毕竟空降一个外人到北洋军系担当要职,不做好足够的铺垫工作绝无可能。袁世凯有的是办法,在他的安排下,陆军部组建了一个编译处,负责全国陆军的整顿、训导、整编和革新,权力极大,由段祺瑞亲任总裁,蔡锷和陈宧一起担任副总裁,蒋百里则和段祺瑞的第一号心腹大将徐树铮担任委员。
接下来中央政治会议成立,袁世凯以议长酬佣远道而来的李经羲,志在必得的杨度,便只好和蔡锷、梁敦彦、樊增祥、马良、宝熙、赵惟熙一起担任襄议员。整个会议,其实是以李经羲、杨度和蔡锷三人为核心。
对于袁世凯的重用,蔡锷心存感激,在那段时间,他所思所想,更多的总是如何报效国家、报效大总统。因此,他不仅和蒋百里一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进军事教育体系,改革军队管理体制,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计划和建议,还撰写出《军事计划》一书,呈送给了袁世凯。该书共7章42节,约3万字,分为练兵的目的、国力与兵力的关系、实行义务兵役制、兵器、军队编制、军事教育等专题,颇为翔实。袁世凯看后称道不已,直说“蔡松坡果然雄才大略”。可问题是县官不如现管,当时的段祺瑞仍炙手可热,他认为此书虽好,却失之于纸上谈兵,只是以陆军部的名义出版了事,并无任何下文。
好在袁世凯认准了蔡锷,认为他文武兼备,可堪大用,便专门又给他成立了一个全国经界局,着重于经济,尤其是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后来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成立,袁世凯特意将蔡锷调入,成为第七个办事员;将军府成立,袁世凯授蔡锷昭威将军,虽说没有实权,也在“昭”字号里面排名第一;再后来袁世凯更想以蔡锷取代段祺瑞出掌陆军部,只是碍于北洋系内部反对声太大才作罢,但也可见那一段时间,两人关系之密切。
确实,那一段是蔡锷和袁世凯的蜜月期。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帝制风声渐起,蔡锷对袁世凯的观感,也开始由尊崇而至怀疑——和老师梁启超一样,蔡锷是反对帝制的。在北京的时候,师生俩走动得就很频繁,后来梁启超避居天津,蔡锷专门跑去看过他几次,密商大事。不仅如此,蔡锷还通过自己的得力助手戴戡,和云贵两地积极联络,部署可能的倒袁事宜,虽然事情做得很谨慎,并没有人真正知道他在干什么,但仍引起了袁世凯的怀疑。
蔡锷发现自己被监视之后,便不再过问政事,而仿刘备种菜的故智,终日流连于八大胡同,以示胸无大志。
蔡锷迷恋上的一朵名花叫小凤仙,两人最初并非相识于八大胡同,而是附近青云阁的普珍园。普珍园位于前门大栅栏,是家著名的饭庄,蔡锷爱去那儿喝酒,小凤仙则钟情于那里的一道名菜辣子凤节,常去吃饭,一来二去就演绎出了一段英雄美人的故事。
关于他们俩的传说很多很多,但细细考证下来,似乎两个人也只是男女关系,与别人的事儿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当然,这已经足以使监视者放松警惕。蔡锷的目的是达到了,据说就连袁世凯都曾对杨度感叹过:“松坡何至于沉迷如此?”
杨度也不知道蔡锷何以沉迷如此,只当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反正只要不反对帝制的,都是自己人,何况蔡锷还是老朋友。而且自筹安会成立之后,蔡锷曾多次电催云南将军唐继尧、贵州护军使刘显世等向筹安会派代表事宜,后来更发起成立了一个“讨论国是会”,表示“赞成君主国体”,所以杨度借将校联欢会搞劝进,也给他送了请柬。只是杨度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蔡锷不仅来了,而且还第一个在请愿书上签上了“昭威将军蔡锷”的大名,这不禁令他大喜过望。
喜出望外之余,杨度又搞了一出“公民团请愿”的好戏。本来按计划,筹安会应组织各省代表来京,向参政院请愿。可是参政院9月1日就要开会,讨论各项立法问题,时间太紧,肯定来不及。杨度灵机一动,将计划改为由各省旅京人士组成公民团,请愿书则由筹安会代拟。
这样到了9月1日,各省公民团浩浩荡荡齐聚参政院,各自呈上“更改国体”的请愿书,倒也显得声势浩大。而就在前两天,袁世凯正式批准解除了死硬派段祺瑞的陆军总长,而改由王士珍署理,看起来,复辟的浪潮,已经是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