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在山上玩,听见草丛里传出了嗷嗷的叫声,石头循声一看,一只小狗蜷缩在草丛里。小狗见了石头,叫得更厉害。小狗想逃,站起来,又摇晃晃地倒下了。
石头抱着小狗回了家。
宝根见了石头怀里的小狗,说:“它不是狗,是狼。快送回去。”
石头说:“爹,养着它吧。”
“好,养就养。”
宝根啥都依石头。石头一岁时,石头娘患病死了。宝根一把屎一把尿把石头拉扯大了。宝根极疼爱石头。石头已十二岁了,还要宝根洗脸洗屁股。按说石头这年龄,应在学校念书。可石头念了两个一年级,考试时还考十几分。石头再不肯去学校了。宝根说:“不念书就不念书,不念书一样地活。爹没念书,不一样活得好好的。”石头就天天在山上玩,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要不找人打架。同石头一样大的小孩,都打不过石头,也都怕石头。石头下手狠。有几回他拿石头掷得人头破血流。破了头的人的父母都来告状,宝根当人家的面骂石头几句,人家一走,他就夸起儿子来:“你小子有种,今后准比爹强,准能干大事。”
当村人听说宝根养了狼,都来劝宝根把狼杀了,免得今后大了伤人。宝根说:“我儿子要养。”
“你不能啥都依你儿子。”
“我不依儿子依谁?依你?再说我一直把这狼当狗养,这狼也觉得自己是条狗,不会伤人的。”
狼一天一个样,两个月就蹿到半人高。狼也时时嗥嗥地叫,叫得让人心里发毛。但狼一直以为自己是条狗,它总同村里的狗一起嬉戏。狼也一直没伤过小孩,也没吃过人家的牲畜。
村里人也渐渐把狼当狗了。
宝根对那些以前劝他别养狼的人说:“怎么样?它是条狗吧?”
石头到了十八岁,觉得待在山沟里没意思,石头想去外面玩。宝根说:“去吧,去吧。爹知道你是个能干大事的人,这破山沟不是我儿子待的地方。你这只鹰,应在天空中飞翔。”宝根把家里仅有的1200块钱全给了石头。
石头提个包上路时,狼一直跟在石头身后。石头走,狼也走,石头停,狼也停。这样走走停停,走了十几里。石头只得回家了。石头拿了根绳子把狼拴在一棵树上,走了。狼嗥嗥地凄叫。
石头头也不回地走了。石头进了城,轻松活找不到,力气活不愿干。身上的钱却用完了。石头便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坏人,他同那些狐朋狗友干偷鸡摸狗的活。
一年后,石头出事了。石头抢劫杀人,被判了死刑。石头枪毙的当天,宝根就病在床上了。
十几天后,宝根死了。
再没人给狼东西吃。狼向村人要吃的,村人都不给,还拿棍子打它。狼很伤心,离开了村子,去了别村,它相信会遇到像宝根、石头一样的好人,那人会给它东西吃。
狼走了许多路,才见到了一个村庄。其实狼在路上见了许多可吃的野兔野鸡,可狼从没捕过这些动物。再说,它不知道这些动物可以吃,它以前吃的都是素食。狼进了村,见一小孩吃薯,已两天没吃过东西的狼顾不了许多,抢过小孩手里的薯吃。小孩哇哇地哭起来。小孩的哭声,惊动了大人,大人见了狼,忙拿了锄头,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
村里的几条狗朝狼汪汪地吠。
狼开初还不跑,它还想找人要吃的呢。当它的脚上挨了一锄后,才知道这人是坏人,忙一拐一拐地跑。
十几个人拿着锄头在后追。
狼说:“我不是狼,我是狗,我是来向你们讨吃的。”
人听不懂狼的话,仍追狼。
狼伤了一条腿,跑不快,很快被人追上了。狼身上挨了一锄。“打死这条狼,打死这条狼。”人都狂叫。狼想,难道我真的是条狼?可原来的主人为啥说我是条狗呢?狼恨起主人来,是主人害了它。如它知道自己是条狼,那早跑进深山老林过狼的生活。它知道狼是吃人的,攀上那人的肩,在他脖颈上狠狠咬了一口,它尝到鲜血的味道,原来这世上还有这么鲜美的食物。狼想再吃第二口时,身上又挨了一锄,接着头上也挨了一锄,狼软软地瘫倒在地上了。
十几把锄头一齐砸在狼身上。
这是一篇寓言小说。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使作品活色生香,如在眼前,这既是作者对小说主题的掌控也是写作技艺的体现。如果单从故事情节来解释,这篇小说并不复杂,一个是自幼受父亲溺爱不加管束的儿子,一个是自幼被当成家狗豢养的狼,一人一狼在自身悲剧性的轨迹中滑过各自短暂的生命历程。这篇小说警示人们,被拘囿的天性一旦被错误引导,必定会产生错误的方向。(常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