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立的公司叫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主要经营谷物和肉类。这是约翰·D.洛克菲勒生平所办的第一家公司。公司的两个合伙人分工明确,配合得当,两个人合作默契,克拉克负责采购和销售,约翰·D.洛克菲勒负责融资和记账。克拉克对约翰·D.洛克菲勒的做事风格十分欣赏,因为约翰·D.洛克菲勒做生意总是雄心勃勃,信心十足,做人言而有信,待人诚恳,做事有条不紊,不差分毫。由于经营顺利,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就做了4.5万美元的生意,第二年形势更加喜人,净赚1.2万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步步为营,成就事业的第一桶金
1858年8月,德雷克成功找到石油,消息不胫而走,大批有着发财梦的投机者迅速涌入宾夕法尼亚地区,一时间,当地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尽管约翰·D.洛克菲勒在后来对石油业有极度的狂热,可在一开始也没能充分认识到它的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产品贸易上。
他分析,原油的产量大幅飙升,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由于疯狂地开采,供大于求,导致油价一跌再跌,相当多的“钻油先锋”无力支撑下去,纷纷落败。
出乎意料的是,在3年后,原油再次暴跌的时候,约翰·D.洛克菲勒却逆势而进,大举投资石油。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和当时在炼油厂工作的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是一位技术型搭档,他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得油厂的发展十分迅速。
当时的照明主要是靠松脂和鲸油,但是由于美国内战的爆发,南北方成了敌对的两大阵营,南方由此中断了对北方的松脂供应;同时,战争还带来了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打击了捕鲸业,致使鲸油的价格成倍增加。而从石油中提炼的煤油刚一问世,便很快得到广泛地使用,成为紧俏的商品,这也促使了石油业的快速发展。
1863年,新建的铁路线使克利夫兰在这一行业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铁路线沿途鳞次栉比地建起了多家炼油厂,其中就有洛克菲勒公司建立的一家。不到一年的时间,约翰·D.洛克菲勒的炼油厂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使他改变了初衷,决心加大在石油行业的投资力度。
此时,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约翰·D.洛克菲勒面前,这就是他与克拉克之间越来越严重的意见分歧。这种分歧不但表现在两个人的性格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事业的看法上。克拉克为人直率,脾气急躁,显得很不检点,抽烟,喝酒,随口说脏话等等。在投资办炼油厂时加入的詹姆斯·克拉克的弟弟,此人粗鲁,品行低下,同样令约翰·D.洛克菲勒感到厌恶。因为约翰·D.洛克菲勒一直在做长远打算,他希望身边有一批忠诚可靠的,精明能干并且具备个人魅力的人,而恰巧克拉克兄弟两个都不是。
同样,克拉克也瞧不起约翰·D.洛克菲勒账本不离身的做法。在他看来,约翰·D.洛克菲勒也就是一个目光短浅、行事刻板的小职员,缺乏远见。
最为严重的是约翰·D.洛克菲勒与克拉克对石油业的前景和公司的未来存在极大的分歧。南北战争期间,受到战况变化以及供求关系的影响,石油价格波动很大。不过,约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鲁斯在这种情况下,都主张借此机会举债以扩大生产,克拉克却主张采取保守的做法,相时而动。
1865年,25岁的约翰·D.洛克菲勒向克拉克摊牌。两个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拍卖活动,价高者得公司。最后约翰·D.洛克菲勒买下了他们共同创办的公司,而后他俩握手言别。
约翰·D.洛克菲勒正式与克拉克决裂后,他随即与安德鲁斯成立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这一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从此搭上亿万富翁的特快列车。
同年,南北战争结束,美国迅速开始了战后重建,经济大规模发展,大型企业纷纷涌现,各行各业都进入大发展的契机。随着石油行业的繁荣,约翰·D.洛克菲勒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大事业”当中。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刚成立不久,约翰·D.洛克菲勒便开始了事业的扩张。
1865年12月,约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鲁斯开办了第二家炼油厂。这两家规模并不大的炼油厂确立了约翰·D.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炼油行业的龙头地位,而克利夫兰当时是美国的炼油中心之一。
炼油在当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没有任何管理的制约,没有传统的束缚,当然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这些特殊的因素,反而使约翰·D.洛克菲勒能放开拳脚,按照自己的套路自由发展。
约翰·D.洛克菲勒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手,在看到整个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的同时,又善于把握自己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关键细节。
这段时期,约翰·D.洛克菲勒凡事都要亲历亲为。为了买油,他经常往返于克利夫兰和富兰克林地区,以节省中间商的费用,他还经常坐镇生产第一线指挥生产,有时要亲自出面,把货物发送到纽约。
同时,约翰·D.洛克菲勒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扩充设施,改善质量,控制成本,避免自己的贸易经营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使自己处于优势的竞争地位。比如起初,用来运输石油的木桶是以2.5美元的价格从制桶厂购进的,但不久,他的工厂就能每天生产出数千个成本不到1美元的木桶。当地其他制桶厂通常是把木材直接进行加工,而约翰·D.洛克菲勒的工厂却是把木材放到窑里烘干以后再进行加工,以减轻其重量,从而减低运费。
19世纪60年代,欧洲成为美国煤油最重要的市场,在1866年,克利夫兰煤油有2/3出口海外,其中大部分要通过纽约港。约翰·D.洛克菲勒意识到,自己也必须要拓展海外市场。就在那一年,他派自己的弟弟威廉前往纽约组建洛克菲勒公司,管理大西洋沿岸的业务和出口业务,同时,威廉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监控市场信息,以控制炼油厂“原油”的采购量,以利于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不久,进入石油业时间并不长的约翰·D.洛克菲就得到石油市场上“无所不能的巫师”的称号。这一年,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200万美元。
约翰·D.洛克菲勒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得益于他从一开始就确定并坚持的一条原则:建立和保持强有力的现金地位,确保足够的资金来源。
创业伊始,为了实施一系列的扩张计划,约翰·D.洛克菲勒勒急需大量资金。但是,当时的银行家们大多只乐意为铁路公司和政府融资,而不愿意向炼油业投资。因为当时人们对炼油业的普遍认识是: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行业,受太多的外在因素影响。其中除去市场竞争激烈和价格浮动巨大容易破产外,还有就是频频发生的灭顶之灾——火灾。一场大火足以使一家炼油厂顷刻之间化为灰烬,让投资者倾家荡产,血本无归。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石油行业的前景,而只是主观地臆测石油行业很快就会走到尽头。多数石油商只是抱着捞一笔钱就抽身走人的态度。有鉴于此,银行不敢在炼油厂上投入巨额的赌注。
而约翰·D.洛克菲勒要拓展自己的业务,对资金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他所需要的金额其实远远超出了克利夫兰各家银行的承受范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约翰·D.洛克菲勒把目光投向了纽约的银行。
精明、沉稳、严肃、内敛的约翰·D.洛克菲勒在当时已经树立起商界新星的形象,被银行家视为具有远大前途的青年实业家。而这些恰好是从银行那里获得资金支持的先决条件,因而他能够从杜鲁门·汉迪以及其他银行家那里获得巨额的贷款。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有好名声外,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方式方法才能如愿。约翰·D.洛克菲勒很懂得这些银行家的心理,他的欲擒故纵的招式也运用得相当得当。有一次,他急需1.5万美元,走在街上时,心里还在盘算着如何解决。恰在此时,一位银行家乘着马车经过。银行家主动告诉他,自己手头有5万美元的资金想放贷,并问约翰·D.洛克菲勒需不需要。约翰·D.洛克菲勒内心兴奋却不露声色,他注视了对方很长时间之后才慢吞吞地说:“您给我24小时考虑一下吧。”他相信,这样一来,自己能得到最优惠的条件。
约翰·D.洛克菲勒同时奉行与银行家打交道时坚持讲真话、不掺杂浮夸之词,还贷时干脆利索等原则,他的这些原则都赢得了银行家的信任。而这也使得约翰·D.洛克菲勒在创业过程中,借助银行家的帮助多次逃离灭顶之灾。有一次,他的一间炼油厂毁于火中,保险公司的赔付款项迟迟未到。为了确保他的炼油厂的经营能正常进行,约翰·D.洛克菲勒来到一家银行申请贷款。该银行董事会对是否继续给他的炼油厂贷款犹豫不决。一位名叫斯蒂尔曼·威特董事站了出来,他拿来自己的保险箱对其他董事说:“我们的银行应该毫不犹豫把钱借给这个年轻人。如果需要担保,”他指着保险箱继续说“我来承担。”就这样,约翰·D.洛克菲勒得到了银行强有力的支持,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在信誉上。
由于约翰·D.洛克菲勒的个人魅力,使他和他的企业不论是在经济衰退还是繁荣时期,他的手里总是掌握着远比别人雄厚的资金,也使得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867年,约翰·D.洛克菲勒吸收一名叫亨利·弗拉格勒的年轻人作为自己的助手。而正是弗拉格勒的努力,为日后约翰·D.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弗拉格勒从自身的沉浮中得出一个结论:合作和联合。这一结论影响着他自己,也同时深深影响着约翰·D·洛克菲勒和他的公司。从那时起,约翰·D.洛克菲勒开始热衷于公司间的联合。
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约翰·D.洛克菲勒联合了两位实力雄厚的合作者共同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约翰·D.洛克菲勒作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得到公司超过1/4的股权,而他那时才30岁。
2年后,标准石油公司就控制了克利夫兰的绝大部分炼油企业,约翰·D.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成形,他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在这个托拉斯架构下,约翰·D.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美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到1913年时,约翰·D.洛克菲勒聚集的财富大约为9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00亿美元左右。
至此,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
草根股民玩“滚雪球”战术:14年赚了100倍
网名为“老股民”的散户2009年2月9日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了他14年中操作的一个实验账户:从1995年的1万元原始资金,买入800股四川长虹,中途换股5次,期间经历了多次牛熊,至今收盘市价总值100万,年均实现利润38.95%。
他的具体持股路径是:四川长虹(4年多)——山东铝业(5年多)——民生银行(2年不到)——鞍钢股份(1年)——民生银行(1年)——浦发银行(至今,持有56200股)。14年间换手5次,收盘市价总值达到100万。
“老股民”博客的所有者是56岁的职业投资者周先生。“建立实验账户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在中国,个人能否进行价值投资。”周先生说,实验账户的原则是:不能空仓,必须满仓,集中一个股票,不能频繁买卖,不能买入基金,也不能买入B股。
14年100倍的利润,让很多基金经理无法望其项背,超越了一些著名“股神”的收益率。但“老股民”周先生回顾时还是有些惋惜:“由于初始时候的‘粗放式经营’,致使持有长虹、山东铝业、民生银行的11年间,仅获得年均29.99%的利润。”言语间谈及由于当时起始资金的“微不足道”,他甚至有几年都忘记了自己这个账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