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修整了几个月后,又把征讨黄祖的事提了出来。二度受托的重臣张昭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孙坚和吴太夫人临终托付“内事不决问张昭”,张昭自然把“保江东”看得比什么都重,如果“外事”可能影响到“内事”,张昭肯定是要反对的。
张昭的理由也很充分:按照礼制,母亲去世后,应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不能动兵。眼下距离吴太夫人离世还不到一年,不宜再讨黄祖,而是继续稳定内部,以免内乱。
孙权微一皱眉,不由想起了自己刚接位时张昭用“伯禽因情势所迫,不守父亲周公所制定之礼”的例子来劝谏自己的往事。孙权心想:“当初你能根据情势权宜行事,今天怎么就墨守陈规了呢?”
孙权正要想办法说服张昭,却听一旁的甘宁大声喝道:“主公把萧何之任托付给您,您身居要职却担心什么叛乱,这还怎么和古人相比呢?”(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
萧何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基业的重要谋士。甘宁用萧何来比拟张昭此时在江东的地位与作用,既是对张昭的抬重,也与实际情形也十分吻合。这说明,甘宁的确在读书上下了不少苦功夫。虽然此时张昭并没有创立像萧何一样的功业,但乍一听到这个身份比拟,内心还是喜悦不已的。只是,甘宁随后的话语却又一下子让他哑口无言,深感愧疚。
因为身份比拟,并不仅仅是一种荣耀,随之而来的还有责任与义务。既然张昭相当于孙权的萧何,那么,张昭就必须体现出萧何之于刘邦的积极作用,才配得上这身份比拟。但是,现在张昭却“居守而忧乱”,显然是不合格的。
甘宁的这句话顿时让孙权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一个五大三粗的武将,竟然能够引经据典,把熟读诗书,长于言辞的张昭说得哑口无言,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孙权深感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收留了这样智勇双全的猛将。同时,孙权也颇受刺激。他继位之后,常常觉得自己才识不够,一旦遇事,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对总是能为自己找到应对之策的张昭十分敬重,也十分依赖。
当孙权看到像甘宁这样一个劫江盗贼,都能够通过自学苦读而成为文武双全之士,孙权不由质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呢?知耻而后勇,从此以后,孙权就开始发奋读书。经年之后,果有大成。
甘宁继续往下说:“现在汉室式微,曹操专权,最终肯定要行篡夺之事。我们必须抓紧时机将荆州之地据为己有。我曾在刘表手下效力。此人昏庸无能,两个儿子又不成器。荆州迟早要落入他人之手。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攻取,日后一定会被曹操纳入囊中。再说黄祖,现在已经年老昏迈,经常被左右欺弄,战备松弛,正可以一攻而下。主公一旦破了黄祖,趁势攻占荆州,然后再图谋巴蜀之地,大业就成了!”
甘宁的这段话一说,顿时震惊四座!别人先不说,一旁的鲁肃对他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前,鲁肃曾经对孙权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深得孙权认可。而甘宁的战略规划,既有和鲁肃英雄所见略同的部分,更有超越鲁肃的地方。鲁肃的眼界,只不过是剿灭黄祖、占据荆州后,凭借长江天险,自建帝号。甘宁的目光却看到了富甲天下的巴蜀之地(即刘璋占据的益州)。
占据荆州益州,是诸葛亮隐居隆中多年,苦思冥想规划出来的战略蓝图,后来在隆中对时提出,让刘备深为叹服。而甘宁身为一介武勇之人,竟能与谋略深远的诸葛亮一般见识,可见他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如果甘宁的谋划得以兑现,那么刘备和诸葛亮就不知道该干嘛去了。
孙权一听到甘宁的宏图大论,顿时也像鲁肃一样深深折服,不由大声道:“我能得到甘兴霸,真是太快人心啊!”
张昭在一旁听了,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心里很不是滋味。孙权激动之余,却顾不上照顾这个托孤大臣的颜面了,立即举起一杯酒来,递给甘宁,说:“兴霸,这次我们征讨黄祖,就像这杯酒,都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帮我剿灭黄祖,不要去管张长史说些什么!”
长史是张昭此时的官职。孙权用“张长史”这个疏离性称呼来指称他素所敬重的托孤重臣,微妙地表露了当下的情境下,他对张昭的敬重程度大大下降了。
孙权随即命周瑜为大都督,点起大军,再度向夏口进发。
甘宁所说的黄祖内情,句句属实。所以这一次进攻黄祖,十分顺利。黄祖抵挡不住,急忙弃城而逃。甘宁一路紧追,将黄祖截在半道。
黄祖眼看无路可逃,只好向甘宁求情。甘宁说:“我在你部下数年,多负勤劳,累立功绩,你却从一直看不起我。今天你落到了我手中,我为什么要放过你?”
黄祖不甘束手就擒,拼死拍马而逃。甘宁拈弓搭箭,一箭将黄祖射落马下,随后赶上,枭取了黄祖的首级,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甘宁拿着黄祖的首级,回报孙权。孙权大喜,立即提升甘宁为都尉!
事不过三,孙权苦心积虑的计划,终于变成了现实。他终于做到了连长兄孙策也没能做到的事情,成功地为父亲孙坚报仇雪恨。
这一战对孙权的意义还不止于此。这是孙权第一次在对外作战中取得胜利,尽管他是在逆恐反应的推动下,亲自领兵出征。但是外人却不可能知悉孙权内心的波澜,均习惯于从外在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内质。征讨黄祖的胜利,为孙权树立了他早就孜孜以求的威信,也让这个在外表上根本不像是孙家儿郎的继承人,成为了江东荣誉文化的不二代表。
孙权命人将黄祖首级装好,送回吴郡祭奠父亲英灵。
黄祖部下的猛将苏飞也在此役中被擒。苏飞是黄祖最得力的部属,孙权此前多次吃过他的苦头。孙权当即决定将苏飞斩首,和黄祖的首级一起祭奠孙坚。
苏飞被擒后,心知唯有甘宁可以救自己。他在囚车中苦苦求恳押送军士去转告甘宁。这个军士被苏飞感动了,果真去通报甘宁。甘宁说:“即便苏飞不言,我难道会忘记他当初的照拂之恩吗?”
甘宁立即去见孙权,大哭着拜倒在地。
孙权对甘宁的英武善战,智勇双全十分欣赏,见他如此形状,不由一惊,问道:“兴霸何故如此?”
甘宁哭着说:“如果不是当日苏飞抬举我,我甘宁说不定早就死在沟壑之中了。怎么可能投到主公麾下,为主公效力?今日苏飞被擒,按他往日之罪,理应斩首。但是我不忍自己独享功名,却坐视恩人受戮。还望主公法外开恩,饶了苏飞。我情愿免去都尉一职,来赎苏飞的一条命!”
孙权见甘宁情深意重,不忘旧恩,十分感动,当即同意了他的请求,宽赦了苏飞。孙权的这一举动,也彻底收服了甘宁的心。
说起来,孙权还真没有辜负长兄孙策对他的期望,在“举贤任能”上屡有豪阔之举,为江东吸纳了诸多有生力量。
但是,在庆功宴上,闹事的人又来了。
这个人自然还是凌统。
孙权为父亲成功复仇,对凌统的刺激是很大的。凌统眼见仇人在侧,立功受赏,自己却不能动他半根毫毛,自然是愤恨交迸。凌统借酒浇愁,却是酒入愁肠更添愁。凌统借着酒劲,拔剑在手,借势就冲向了甘宁!甘宁急忙取过面前的桌子抵挡。
孙权的头立刻大了。但现实容不得他有半分迟疑。他立即冲向前去,亲自抱住了凌统。其他诸将见状,也急忙上前将凌统的宝剑夺下!
孙权苦劝凌统:“当日兴****死你的父亲,只因是各为其主。今日既然在一起,就是弟兄,何必要苦苦记仇呢?万事都看在我的面皮上,不要再计较了。”
孙权不得已拿出了自己的权威施压,但孙权本身是最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凌统可以宽恕甘宁,那么,孙权又为什么要苦苦追究黄祖呢?
孙权无奈,只好连夜派甘宁去外镇守,离凌统越远越好。
凌统的这一场闹剧,虽然为孙权三讨黄祖的胜利抹上了一点黑,但还是遮掩不了孙权的压抑已久的兴奋之情。
从临危接位到剿灭黄祖,孙权从十九岁走到了二十七岁。八年的时光,孙权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年,在一系列变乱横生中,凭着频频出现的幸运以及他自己的主观努力,日渐变得成熟。孙权变得踌躇满志,更加自信了,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了维护江东荣誉文化当之无愧的旗手,他的部属们也不会再怀疑他的胜任能力了。
只是,他却不知道,他所遭逢的一切,不过是一场小打小闹的试演,真正的考验尚未拉开帷幕……
……
心理感悟:唯书可以治愚。
身份比拟通过将一个人比拟成另一个已成定论的标签式人物,从而将相关的责任与义务附加给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