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病痛改变新事业股东儿子
采访人物:小康(创始人的独子某地产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董事会
20年前,康老板从粤西山区来到中山打工,因为只是初中学历,所以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机会,第一份工作是化工厂里的保安,这一干就是五年。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规规矩矩地上班执勤之外,他业余时间也没闲着,凭着一股好学劲头儿,日积月累之下他居然学会了不少化工知识,空闲的时候就窝在简陋的出租房里做实验,甚至调制出简易的洗涤液卖到附近的大排档。时间久了,他那颗不安分的心便躁动起来,萌发出自己创业的念头。1998年夫妻俩先后从工厂辞职,拿出平生所有的积蓄,从小小的手工作坊开启了创业征程,他们的“业务”最初是从为化工厂清洗废旧原料桶开始的。在历经十余年的艰苦打拼后,在亲戚朋友们怀疑和艳羡的目光转换中,今天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珠江右岸颇具规模的化工厂,主营工民两用的洗涤用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命运不时会捉弄人。三年前,正当康老板踌躇满志地描绘事业蓝图时,他的生活节奏霎那间被打乱。
因过度操持企业,康老板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加强CT发现了他胃部的恶性肿瘤。尽管诊断出是早期,但还是把康老板吓到了,夜半时分,夫妻两人抱头痛哭。幸运的是因发现及时,刚过50岁的康老板在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之后,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此后,遭此劫难的他一下子改变了许多,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但性格上表现得愈发低调,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而且工作上的事情明显也管得少了。不久,他在管理上做出了重大调整,先是将负责销售的弟弟直接提拔为公司总经理,负责工厂全面工作;同时宣布成立公司董事会,将弟弟和生产、技术经理纳入进来。董事会共有五位成员,康老板担任董事长,康太主管财务工作,夫妻俩共同持有公司70%的股份;弟弟通过哥嫂赠送的方式获得20%的股份;另外两名经理同样各被赠与5%的股份。董事会成立后,凡是公司的重大经营活动均需通过董事会讨论决定,而不再像以前全凭康老板一人拍板。从此,康老板从台前退到了幕后,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亲力亲为了……
家有子女
康老板夫妇育有三个孩子,两女一男,均已成年。长女大学毕业前就明确表示将来不参与父亲的事业,后成为了一家杂志社的美术编辑,已经成家;次女则被更胜一筹的富家男同学迎娶,公婆经营着一家大型的电子厂,其夫婿是家中独子,现已在接班的路上,她现在厂里的财务部工作。最小的孩子是男丁,在本文中我将其称为小康。他选择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毕业后一门心思想着能够进入华为、中兴这样的巨擘企业。但毕业的前一年,在母亲多次苦谏之下,表示愿意将来回归父亲企业里工作。
“毕业后的第二天我就很自然地到厂里报到上班了,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老爸身体又不好,我别无选择,只能回来。”小康提起此事,尽管有些无奈,但神情却很坚定。
叔叔
康老板将化工厂交给弟弟后,基本上就成了甩手掌柜,只挂名董事长,大小事务全由弟弟操持。弟弟小他几岁,几年前在外创业失败后被哥哥收留,管理国内市场销售业务。尽管兄弟俩感情甚笃,但脾气秉性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康老板为人谦逊,包容心很强,听得进去各种逆耳之言;弟弟则颇为自负,在工作上多表现的一意孤行。弟弟执掌大权后,有些得意忘形,更加地跋扈,一改哥哥始终秉持的“步步为营、稳中求胜”的经营策略,而是将企业发展直接提速,步子迈得很大,意欲短时间内占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他先是扩产能,后又招兵买马,增设各种部门,企业架构一下子变得臃肿起来,不但出现了人浮于事的工作之风,而且在他的强硬处事之下,企业文化开始变得唯唯诺诺和一团和气。其间,康老板并没有过多干涉弟弟的工作,只是更多地建议他不要贪大求快,步子可以走得慢一些。但弟弟却不以为然,仍是固执己见。久而久之,管理层会议逐渐只剩下了他一个人的声音,很多管理干部都“明智”地选择了保持沉默。在资金投入问题上,他也与家嫂产生了分歧。他主张新增生产线,大干快上;而家嫂则坚持通过设备共享或改建的方式实现资源整合。结果双方僵持不下,“官司”便打到了康老板那里。康老板痛苦权衡之下,最后还是说服了太太……如此折腾一年之后,年终报表出来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经营效益不升反降,库存和呆坏账增加。压力之下,弟弟选择了另一个极端,试图裁员减负,当时小康还没有毕业。
儿子回归
康老板终于等到儿子毕业回来了。
上班前,康老板给儿子制订了三年学习计划:每隔半年更换工作岗位;岗位顺序依次是生产—技术—财务—管理;各部门经理和儿子各自完成工作评价;学习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小康的工作岗位。他的目的是通过基层的实际锻炼,让儿子全面了解到企业运作情况。第二天,小康便以入职新生的身份开始了工厂生活。
一年级上学期,小康是在人力资源部工作,职务是人事专员。工作内容是管理员工的人事档案和协助主管进行员工的招聘和面试工作;下学期转入采购部,成为原料采购员,负责若干原料及时采购、品质检验和与供应商对账。即将升入二年级的时候,计划突然生变,接着小康被迫“中断”学习生活,后离开化工厂,陪同老爸西进,参与到父亲新的事业中来。
新事业
小康的学习生活因何被打断?原来是老爸有意将事业转向了。
在招商引资的聒噪之下,康老板始终被粤西老家的政府父母官们惦记不忘。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对方持续的感情投资,在优惠政策的感召之下,康老板终于做出了回粤西老家投资的决定。但他这次并没有选择化工老本行,而是另辟它路,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工业园,为即将进驻的各家投资企业提供厂房和其他设施的配套服务。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呢?他是这样解释的。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积累,企业已经趋向于平稳了,处于一个往上拉升和向下衰退的关键节点上,而且市场上的同类竞争对手众多。如果企业在短期内没有出现重大技术突破的话,在经营成本逐渐增加的今天,企业只能趋向于缓慢增长。”其实这种情况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太正常不过了,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对于早已习惯快速增长的企业主们来说,对于低速增长总是有些不适应。当下,经济的新常态就是缓慢增长。
“如果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尽管风险和机会并存,但对未来并不乐观。在环保意识日益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清洁产品的使用量已经逐步受到抑制,除非部分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儿子虽然回来了,但他未必就一定能喜欢化工行当,毕竟他是半路出家,将来能不能全身心投入还是未知数;将来一旦儿子完成了接班,我弟弟的位置难免就会变得尴尬。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的想法不同了,观念也不一样了,他迟早会有自己的团队。正巧赶上老家有这样的投资机会,尽管前期投入比较大,但后期如果经营得当的话,未来收益还是相对稳定的。我想这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就把儿子从厂里抽调出来,和我一起去干新事业。儿子毕竟可以从头开始,或许这样更有利于他今后的成长,权当是他自己的事业了。”康老板说得慢条斯理,介绍得很详细。
于是,康老板再次召开董事会,对接下来的人事安排和股权分配重新进行调整。康太卸任财务部工作,只保留董事身份,该部门负责人由外部直接招聘;康老板夫妇所持有的70%的股份减持为60%,儿子小康获得10%的赠送股份;其他人员所持有比例维持不变;同时引入激励考核机制,只有完成当年的利润指标之后,相关人员方能享受到分红奖励;如果未达标,则只有正常工资收入。
很快,康老板完成新公司注册事宜,它完全独立于化工厂之外。在注册总资本金中,康氏夫妇占有80%,另有20%挂在小康名下,该部分出资额暂由父母垫付。随后,小康随父亲西进,参与新公司运作。但在实际工作推进中,康老板多是“嘴上”功夫,具体工作则是交给小康打理。由于一切从零开始,小康便索性放开手脚大干起来。他说做错了也不怕,反正有老爸在背后撑腰。很快,新公司搭起架子来之后,康老板便很少“光顾”了,十天半月才过来一次,只留下儿子负责打理。
采访小康
尽管小康脸上仍挂着些许的稚气,但在平缓的语气中却透露着沉着。看来,康老板已经把儿子调教得有些模样了。
“在化工厂学习有怎样的收获?”绝大多数的父辈选择将孩子的接班起点设定在基层,小康亦不例外,而且康老板还为他量身定做了学习计划。
“还行,工作虽不累,但内容很琐碎。人事工作还是很重要的,以前我有些偏见,但经历过后体会很深刻。我在参加招聘面试中发现眼下许多年轻人的工作心态和我父亲那一代已经不同了,他们的想法也多,这就对人事部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采购工作看似只是简单的重复,但要真正做到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采购物资的物尽其用并不容易,而且还要经常参与到技术开发环节。尽管我们生产的是标准化产品,但还是堆积下来很多库存,有些原料放置的时间久了就一文不值了,更何况那些生产非标准化产品的工厂?起初父亲考虑安排叔叔培养我的,但他总是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所以我只能先后在两个部门里按部就班地工作了。半年以后,老爸推荐我加入了商会里的青年会组织,多了一些与二代们在一起交流心得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他还专门聘请了家族办公室的专职顾问对我进行单独辅导,主要是有关于经营管理、财务知识和接班成长的课程,之前根本就未曾接触过,对我的启发很大。”
“新的工作还适应吗?”小康刚适应了工作不到一年便匆匆切换到新的角色,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里,他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变化?
“刚开始很不适应,既兴奋又胆怯。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现在的工作。筹建新公司时,几乎就只有我一个人在忙里忙外,感觉就好像是自己在创业,压力自然很大。前期的工作主要是与当地政府的各部门打交道,我很不习惯,有些怵头,但工作还是必须要做的,后来我发现其实这很磨炼人的性格,慢慢地就找到感觉了。在工作安排上,其实老爸只是给了我一个框架,告诉我工作内容和方法,剩余的就由我摸索着干了。不懂的事情我就打电话问他,他对我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只是更多地提醒我要把工作做得细致和扎实。”
“听说你已经是新公司股东了?”
“啊,是呀。”小康显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我没钱出资,那是父母预支的,将来我是要还给他们的。其实,我并不在意这些是否给予,给不给我还是一样地工作。只不过现在头顶着这顶帽子,压力会更大,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
感悟与总结
关于企业家的“格局”问题
有人曾将国内的民营企业主形象地比喻为是“两院院士”,要么身体累垮进医院,要么违规经营进法院。此话虽为笑谈,但却真实地折射出他们的生存现状。康老板在经历病痛之后,似乎变得大彻大悟,心胸格外宽广起来。首先,他成立了董事会,在明确弟弟身份的同时,同样也给个别优秀管理干部参与到企业管理决策的机会。在我所接触到的家族企业中,成立董事会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康老板能有如此魄力,实属不易。在企业成长的路上,成立董事会是实现公司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明晰产权才能明确各自的身份和角色定位,从而更能保障企业制定正确的决策。其次,他给了弟弟一个“交代”,使他成为企业真正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尽管他采用的是赠与的方式,但这种“财散人聚”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谊,更在无意之间给儿子做出了身体力行的榜样。再次,为了弱化矛盾,他主动劝退夫人离开工作岗位,为弟弟营造了更宽松的经营环境。这种魄力不是所有的企业主都能做到的,康老板内心一定承受着来自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康老板的这种大局观,既是企业主管理智慧的提高,更是认清企业发展之路的具体表现,同时更为儿子的未来成长拓宽了道路。
培养模式
如果康老板没有二次创业机会的话,儿子将很可能按照他制定的三年规划走完接班的第一步。这既是一条传统的老路,也是被公认为培养效果较好的路径。但康老板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通过开辟新事业的方式培养儿子,颇有些意外。两种方式之间虽各有利弊,但我更倾向认同后者。因为小康在新的事业环境中从一张白纸开始,不宜受到关系的束缚,脚踏实地地跟着父亲成长。这样他会将情感融入到企业里,也会更加从容和自信。这种安排还巧妙地避开了留在老企业中与叔叔发生经营冲突的可能性,远离了亲情关系上可能发生的各种纠结。在新事业起步伊始,康老板就通过股权设定明确了儿子的身份,从而赋予他更多的责任,更有利于他将来的成长,今后接班则变得水到渠成。康老板的这步棋,无疑是充满前瞻性的。
关于公司股权设计问题
在调研中我发现,即使许多二代青年已经在接班的路上,甚至个别已经触及了父辈手上的权杖,但他们却仍对不放权的父母有诸多抱怨。我认为在传承的道路上,除了通过职位设计赋予下一代人权力的同时,更应尽早考虑在股权设计上加以明确,但在受访人群中却鲜有人得到企业的实际股权。这种情形之下,子女们自然会表现出不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需要从父母身上获得更多的认可,而股权则是其中最为直接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康老板聪明了许多。尽管新事业才刚起步,他便让儿子成为了公司股东。这种身份可能是一副紧箍咒,但却更像对儿子的一种激励和信任。尽管它来得早了一些,但我认为利大于弊,相信小康是不会辜负父母的期待的。同时,小康还持有化工厂10%的股份,这在对外昭示小康仍是企业主人中一员的同时,也为他将来可能全面顺理成章地接管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康老板早早置办下了所有食材,他正手捧着菜谱,手把手地教儿子如何烹饪一道传承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