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接班人培养弟弟创业无形资产的传承
采访人物:小关(创始人的次子现为地产分公司总经理创业公司投资人)
家业
刚过完元旦的一个午后,我在小关的酒庄会所里见到了他。
小关是湖南人,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广东,已有十年光景了。尽管他已过而立之年,但脸庞里仍透着些稚嫩;个子不高,白白净净的,人很和气。若不是身上那件藏蓝色的笔挺西装,与其说他是个老板,倒不如更像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或许是刚经历过午休,小关有些睡眼惺忪。
小关的父亲是湘南某县知名的企业家,建筑包工头出身,后包工队发展成为房地产开发公司,逐渐积攒下家业。小关家中排行老二,哥哥师范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挚爱着教育事业;小关在大学里选择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就被父亲派到南海的分公司,今年是第十个年头了,现在是该公司的负责人;两年前弟弟毕业后,也来到了广东,在小关的身边工作,现分管采购部工作。
培养弟弟
“那你是带着弟弟一起工作了?”兄弟俩同在一家公司工作,而且哥哥是弟弟的“老板”。
“是的。老爸原本希望他毕业后留在老家的地产公司做财务工作,但他坚持要出来见见世面,所以毕业后就来这里了。我现在安排他在采购部工作,边干边学吧。老爸经常打来电话了解他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把他照顾好。目前看来他表现得不错,主动性很强,工作上手也很快。过完今年春节,我打算把他调到财务部工作。”小关似乎对弟弟的培养很满意。
在采访过的案例中,几乎都是自上而下式的父教子模式,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兄教弟的情形。
谈话间,小关的手机时不时地响起。有些来电他会接听,寥寥数语后便匆匆挂断;而有些来电则干脆直接摁掉。他略带歉意地说:“不好意思,事情比较多。”后来我观察到他对于这次关于传承的访谈内容是颇有兴致的,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采访,回答提问的过程实际上就等同于自己反思过去和展望未来。
听完小关的讲述,我已经判断出在兄弟三人中,现阶段似乎只有他是最合适的未来接班人选了。
未来的接班人
“当初你是怎样回到父亲的企业的?”我非常看重二代青年加入的动机,因为这是他们将来能否推动家业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
“读大学时的会计专业是父亲为我选择的,他希望我毕业后回来负责公司里的财务工作,所以毕业后我就理所当然地回来了。当年广东分公司刚成立时,就把我派过来了,一直干到今天。”小关平静地说。
显然小关是父母眼里听话的孩子。我发现在所接触到的二代青年人群中,那些性格温顺的孩子们多会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决定,无论是在今后的工作方向,还是在将来婚姻选择问题上。
“那您应该是父亲的接班人了吧?”我检验着自己的判断。
“嗯,是的。”小关点头。
“我现在负责着分公司,老爸希望我五年后接他的班。哥哥是不会加入到企业里来了,他们两口子现在都是教师,对做生意没有兴趣。弟弟将来可能会接替我现在的工作,我则负责总公司……”
心系创业
突然,“笃笃”的敲门声中断了我们的谈话。秘书领着一位陌生人闪了进来,秘书介绍对方是电视台的编导。小关客气地起身迎接,简单交谈后便让秘书将客人引到隔壁休息室小坐等候。
我们重新拾起话题。
“不好意思,希望没打搅您的工作。”我抱歉地说。
“没事的,我们继续。哦,我们正好在拍一部关于酒庄的微电影,请导演来指导一下。”
“微电影?”没想到小关涉足到时下最新潮的领域。
“现在分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承包土建施工,都是父亲的老关系,工程量一直比较稳定。我也很想做点自己的事情,于是就陆续投资了几个小项目,有新传媒、软装工程设计和红酒代理,新传媒公司主要负责拍摄微电影。”对于我的疑问,小关耐心地解答。
在我的调研统计数据中显示:超过80%的二代富家子弟曾有创业经历,而尚未体验创业的人群占比低过20%。由此推断,选择创业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成长道路上的必由之路。小关在肩负分公司发展的同时亦不例外。
“在建筑这行里跑得时间太久了,总想尝试下其他的事情,主要是自己喜欢。朋友凑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也会给我出谋划策。酒庄是老爸投资的,后来我把它扩建了,变成了今天的会所;软装设计公司是我自己投资成立的,新传媒公司是我和朋友合作经营的。”
“生意还好吗?”尽管我知道年轻人在初创时期的成功率都不高,但他们这种追求事业的精神值得肯定。我的建议是希望他们不要经历太多次的失败,否则不但浪费金钱和时间,而且自信心会因此受到抑制。
“怎么说呢?酒庄生意还不错,另外两个项目运营的时间都不长,还没有产生效益。”小关坦白地说,接着补充道:“软装项目正在磨合中,目前技术团队暂时还比较薄弱,设计方案竞争性不强;微电影项目在后期的市场推广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前期制作的投入比较大,压力比较大。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而且我们也在逐步地总结经验,接下来将做某些调整。”
接班准备
“你现在做好接班准备了吗?”我更关心小关的成长。因为再过五年时间,如果没有太大的变故,小关将从父亲手中接起家业的大旗;这五年是他人生中的关键时期。
“去年底,父亲参与了老家县里的经济开发区建设工作。我现在是两头跑,将来的工作重心将在湖南。目前为止,父亲对我的工作应该还算满意,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经常提醒我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也要求我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增长见识,更多地认识些朋友。但在和政府打交道方面,我做得很不够,有些怵头,为此,父亲没少批评我。尽管他带着我参加了很多次行业交流和政府对接工作,但我仍然有些不适应,所以我必须要尽快克服。老爸今年60多岁了,不能再让他操劳了,我必须要挑起担子来;母亲不参与家里的生意;弟弟也还小;所以,这几年我感觉压力还是蛮大的。”
小关经过十余年的工作积累,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管理经验,这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有自知之明,清醒地意识到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我相信他随着年龄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未来企业的资产是怎样规划的?”其实,我更想知道另外两个兄弟是否认同父亲的传承安排。
“这是由父亲来决定的,决定权在他手上。不论他做出怎样的决定,相信我们兄弟三人都会服从的。毕竟这个家业是他一手缔造的,作为子女,我们的责任就是将来把它做得更好。至于在资产分配上的安排,父亲曾经透露过,但并没有细说,原则上是按照每个人的参与度和对企业的贡献值进行分配。尽管哥哥不会参与经营,但他会得到一定比例的股份,并且享受每年的分红;我应该持股最多;至于弟弟,则要看他将来的发展情况。”对于关父的这种安排,我持赞同意见。这样既激发了实际参与者的积极性,又明确了兄弟三人各自的身份;不但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以免让家庭成员背负感情债务,而且还保证股权的集中性,便于统一今后在经营中出现的不同声音。
实际上,在时代的变迁之下,国内的许多家族企业已经呈现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由最初的单一夫妻或兄弟控制的格局,在向现代型公司迈进的道路上,随着子女或非家族核心管理成员的加入,股权结构正变得日益松散。在这种情形下,家族成员如何保证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成为关键问题。在华人企业中,汇丰和李锦记则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为了避免因为更多的家族成员加入企业而造成的股权稀释,冯、李两家相继采用了MBO(管理层收购)的模式保证了家族内核心成员对企业的控制权。
感悟与总结
兄教弟模式
小关对弟弟的培养故事本身就是家业传承中很稀有的案例。本案中,小关作为既定的传承人,在接班的路上同时承担着培养弟弟的任务,其经验或许值得类似情形的家族借鉴。对于子女的培养问题,我们最常见的实现方式是父子之间的传帮带。哥哥对于弟弟的培养不但体现着责任义务,更有利于兄弟二人在经营思想上的统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弟弟在成长的路上,受到哥哥训导的同时,潜移默化之中在思想上带有了哥哥的烙印,这可能影响到他将来的潜质。所以,我建议在“内传内”的模式之外,更应寻找外部力量来推动年轻人的成长,如专业的辅导师、顾问或机构等,他们精湛的专业知识会带给年轻人家族以外的新思想。另外,长江后浪推前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假想如果弟弟进步得很快,也不排除超越哥哥的可能性。届时,弟弟在感恩哥哥培养的同时,更希望他们兄弟二人将来能够和谐相处。
关于无形资产的传承
相比较金钱、地产、股票债券而言,无形资产包含着家族精神、商业智慧、声誉和政商关系等。香港大学范博宏教授认为这些无形资产传承给下一代人的难度比较大,对于他的观点,我部分赞成。由于成长环境和时代的不同,两代人在教育、人格上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甚至对于部分无形资产的内容意见也相左。尤其是对于那些出国读书的孩子们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正如方太集团的茅老先生所说:“本土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接班问题上更有适应优势。”在本案例中,小关在政商关系上就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尽管如此,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无形资产都是不可以传承的,这需要两代人的智慧共同发挥作用。毕竟小关还有成长空间,他已经在企业管理方面具备了诸多经验,他的父亲也已经察觉到他在成长中的不足,就需要围绕着这些缺憾进行补强。我认为,首先,父子俩应当明确界定无形资产的传承内容和难易程度;其次,父亲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小关得到锻炼,在树立起权威的同时来增加他的自信心;再次,伴随着小关的成长和悟性,作为家族事业的传承人,他更应该肩负起营造家族凝聚力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