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留学创业父母呵护无解
采访人物:小浩(长子无实业家庭某主题餐厅老板)
“二世祖”?
见到小浩时已正午十分,地点是在他那间充满异域乡村情调的餐厅里。
他三十岁左右的样子,高大英俊;一身黑白相间的休闲装,酷酷的样子;棱角分明的脸庞上满是疲惫,有些无精打采。
采访刚开始,我便发现小浩的不同之处。他安静地坐在对面,被动回答着我的提问,没有任何的互动,回答更是寥寥数语,惜字如金。起初,我担心他是否在敷衍了事?如此这般,本次的访谈就没有了实际意义。但随着提问的深入,我逐渐感觉到小浩本就是那样的内向性格,不善言谈。
小浩出身于一个深厚“背景”的富有家庭。早些年,父母曾投资入股到当地一些“关系”企业,虽没有参与实际经营,但每年都有不菲分红,后陆续全身而退。他有一个妹妹,现在做代理进口化妆品生意。小浩说父母对他们兄妹俩非常宽容,基本上是无为而治。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几乎没有任何的要求,只要他们不做坏事、生活开心就好了。这对于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我来说有些惊讶,对于那些自律性和上进心强的孩子们来说,无为而治有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鼓励方法;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孩子而言,这似乎更像是一种不作为,尤其是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富家子弟,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约束,其中个别人容易变成“二世祖”。类似小浩的父母,我不知道现实中还有多少。
关于“二世祖”一词,岭南以北,知其何解的人寥寥无几。借助百度,点击之间便可轻松获知。此为粤语俗语,专指上一代人有权有势又有钱,下一代则专攻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开山鼻祖是秦二世。如果把小浩归类于其中,这对他有所不公,因为他既不是飙车族,又不是浪荡哥。但随着了解小浩更多的故事,感觉他又不乏“二世祖”的影子。
传承研究者通常将家业财富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企业、金钱、地产、债券、股票类财富,统称为“有形资产”;其二则是家族精神或文化、商业智慧、人脉资源,等等,称为“无形资产”。在传承过程中,前者相对较容易分割和继承,更被人看重;而后者则往往在被人忽略的同时,完整地继承下来的难度较大。小浩父母不是做实业的,自然就没有具体产业可言,留给下一代的只能是物质资产。这类财富如果不能物尽其用而得到有效的保值增值,那么数量将难以避免地伴随着通胀、税收和消费无度而逐渐递减,直至殆尽。所以,如何对有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出国读书
在国内读完大学后,小浩选择了出国深造,学的是商科。因与我所学专业接近,而且当年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大多是来自国外的,所以兴趣之下,很想了解小浩是不是取到了“真经”。
“学习?”小浩略微一怔,变得局促起来,“我不是个好学生,你最好别问了。”他难为情地说。
我一时语塞,顿生尴尬,赶紧换到其他话题。
“当年你打过工吗?”
“打过,很短的时间,也就是一周吧。”他平静地说。
一周?这或许是我听说过最短的打工时间,我无解。
“为什么没有坚持下来?”
在外读书的国内学子们大多有当地打工的经历或习惯,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更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工作环境,不失为件好事,而眼前的小浩着实“特殊”了许多。
“没什么,就是不习惯呗。”他双手一摊,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课余生活你是怎样度过的?”我想知道校园之外的他。
“多数时间就是和同学一起出去到英国各地旅游,有时还会出海、打高尔夫球。”说话间,小浩脸上露出一丝小兴奋。
刹那间,那些关于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各色潇洒生活的报道一下子在脑子里浮现出来。近些年来,选择出国读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学子们的素质不但良莠不齐,而且选择出去的目的更是五花八门。在异国的校园里,有的勤奋依旧,有的则浑浑然,更有甚者开启了边“学习”边享受生活的模式……小浩显然属于后者。
突然间,我开始怀疑起这次所选择的调研样本是不是“跑偏”了,因为此前已经见惯了太多的充满正能量的阳光富家二代。但我有些心不甘,继续着提问。
“读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怎么说呢?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一大帮朋友。广东的,外省的,反正全国各地的都有。我们一直有联系,而且经常聚会。”说到这里,小浩似乎谈兴浓厚起来。
“能介绍下你的朋友圈吗?”我很想知道他的朋友圈成分,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的在打着一份好工;有的则待着不上班,反正家里也不缺他这份钱;还有像我一样自己出来创业的。”小浩语气依旧平静。
回国后……
因为家里没有实体企业,小浩只有两条路可选择: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出去打工。小浩回国后,先在家里待了半年,后被父亲“安排”到一家银行上班,两年后离开。
“工作顺利吗?”
“工作很无聊,有时我更像是个打杂的。工作时间虽有两年多,实际上待了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小浩似乎对自己第一份工作很不满意。
看着对面一脸“无辜”的小浩,我几乎快要失去继续下去的信心……
“为什么选择离开?”
“这份工作我本来就不喜欢,老爸逼着我去的。我不喜欢复杂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工作上的人际关系,适应不了,觉得特别累脑子,所以干脆就不做了。”
“之后你又做了哪些工作?”我发现自己有点强迫症,继续追问。
“后来老爸让我去当公务员,我也不喜欢。刚才已经说过了,自己应付不了关系太复杂的工作。”小浩说得倒是很坦诚。
我彻底无语……
公务员毕竟是当下年轻人艳羡的工作。在这条快被千军万马挤断的独木桥上,还极少听说有人选择背道而驰。众所周知,国家凡是招录用工作人员,几乎都是采取“逢进必考”的方式,择优录用。小浩居然还能够被“安排”进去,我有幸第一次见识到传说中的“萝卜招聘”了。可以想象到小浩家的背景是多么的强悍!
学业一般般,在工作上又挑三拣四,更不能适应工作环境,那么接下来他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于是,小浩便留在家里休息。半年后,径自飞去了加拿大,他这一走居然便是一年!
聊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再次端详着眼前的小浩。衣食无忧的生活之下,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难道父母就如此放任他吗?
家庭教育
小浩究竟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家里从未缺过钱。父母在对儿女们的教育上很宽容,倾向于孩子们的自然生长,尊重他们的任何选择,前提是开心就好;从来没有为难过他和妹妹,更是很少干涉;愿意读书就去读,读不进去就放弃;生活方式由个人去选择,只要日子过得开心就好;父母的话能听则听,听不进去也不勉强,只要不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就好了。前不久退休后,老两口便迷恋上了旅游,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在游山玩水中度过的。“这样的父母真是洒脱!”小浩如是说。
我相信现实生活中肯定会有这样的父母,只不过只占少数而已,更多的家长则是依旧保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代父母几乎都是无一例外地对孩子们充满殷切的期盼,无限渴望子女学有所成、成就事业的同时,经营好个人的家庭生活。父母是孩子们最早的老师,尤其是在孩子懵懂的青少年时期,引导教育尤为重要,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生活态度,否则成人之后很难纠正。
正是“得益”于加拿大之行,小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回国创业。
当年他在一家华人饭馆就餐时发现他们的菜式风格很独特,便萌发出回国开一家餐厅的想法,于是他就匆匆回来了。
“这是你的创业开始吗?”对于小浩来说,这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他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混下去,否则整个人会荒废的。
“是的。钱是老爸投的,我负责管理。”小浩说。
创业
这间餐厅是两年前开业的,前后投入了近300万元,从此小浩便有了正经营生。餐厅装修很奢华,的确是个享受美食的好去处。美食和旅游都是老广们的最爱,他们的味蕾不但挑剔,而且对烹饪技巧更是精益求精,丝毫马虎不得。所以有人说,在素有美食天堂的广东经营餐厅,成功和失败的概率都是对等的,结果半年就见分晓。开起来容易,但能否经营下去,则更需要考验后厨功夫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了。这两年下来,小浩的餐厅收益如何呢?
“还没赚到钱。”小浩一脸淡定地回答,这让我恍惚感觉他只是这里的一个过路食客,而不是这家餐厅的经营者。
赚不到钱还要开下去?这有悖常理,同时我被他那副无所谓的表情“震撼”到了。经营餐厅虽不同于开办工厂,开工厂的投资回报期相对要略长一些,但是经营餐厅则现实很多,只要味道精美,食客自然如云;如果味道“麻麻的”(一般般),则就少有人问津了。消费者就是如此务实,容不得你有半点闪失。要么一炮走红,要么半年后关张谢客,咬牙死撑的人还真不多。
“什么原因?”我本来是想问:赚不到钱为何还要继续下去?但还是忍住了,婉转提问。
小浩表情茫然,陷入了思索中。
“我们的厨房水平没问题,饭菜质量不差,这是事实,可能还是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吧。”小浩似乎有些苦闷。
效益不好,身为老板首先要被问责,除非是心思没在生意上。毕竟,餐厅的生意好坏直接影响着他的收入和每天的心情,怎能熟视无睹呢?而且该如何向作为出资人的父母交代呢?更何况小浩毕竟是念商科专业,多少都会懂些管理知识,不可能一无所知的。
我等待着他继续说下去。
“多数时间我都会在店里,员工加起来有20多个。店长是外请来,我分给他5%的股份,平常都是他在打理生意,我觉得不到位的地方就直接找他。在服务质量和市场推广上,我很不满意,员工们的执行力不够。所以现在的生意只是一般般,喏,你也看到了……”小浩带引我的目光环顾着一楼大厅,已经是快正午十二点了,偌大的厅堂里只是稀稀落落地坐了几桌客人。
“你的意思是店长能力还不行?”我压低了声音,直接问道。
小浩若有所思地点了下头。
店长受小浩之托管理这间餐厅,实际上扮演着经理人的角色。我并不认可小浩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店长身上,刚好相反的是小浩应该更多地自我反省,最起码是选人不当。
“下一步打算是什么?”难道这间店还要继续亏下去吗?
“先这样维持吧,我打算明年再开一家另外风格的餐厅。但不会投这么多,顶多百来万呗。”小浩给出了自己的办法。
听罢,我很是失望。原本想听下他的改善计划,没想到他居然想出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主意。看来,小浩承认这次创业算是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总结经验,而是选择了逃避,企图通过另外再开一家的办法弥补损失,小浩果然是不心疼钱的主儿。但他能保证将来一定就能“扭亏为盈”吗?
“你父母的意见呢?”我不相信小浩的父母会继续“支持”他。
“他们很少过问店里的情况,多是带些朋友来吃饭。但老爸说这次不会给太多钱了,要求我把规模做得小一点。我自己又没什么钱,只能听他们的了。”小浩给出了答案。
……
谢绝了小浩共进午餐的邀请后,我起身告辞。
感悟与总结
回到工作室,我呆坐了很久之后才缓过神儿来。小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他那副始终无所谓的表情让我印象深刻。直到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其实他的人生信条很简单,无非就是快乐工作和开心生活。他现在正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只是尽管还谈不上成功。
据我观察,小浩是个老实内向且渴望成就自己的青年,不是那种惹是生非的熊孩子,而且还有自己的事业规划。虽然能力差了一些,但还算不上是个“二世祖”。
只是小浩的父母留给了我太多的思考。或许正是出于对儿子性格和能力的了解,加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所以小浩获得了充分自由的权利。父母的这种教育方法或许本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过于放纵罢了。总之,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选择,家家同样也有各自难念的经,这勉强不得。思考中,我突然对自己正在研究中的家族传承课题有了更深的领悟,那就是在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上,如何做到拿捏有度。对于孩子们未来事业上的选择,他们的意愿和能力则是基本的出发点,如果强迫年轻人去做不喜欢的事情,结果大多并不见得有多好。对于未来,只要父母、孩子都能接受就好了,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
家庭中并非所有的子女能力都出众,其中肯定不乏相对偏弱的孩子。通常情况下,父母会把家业留给最合适的子女,但该如何面对能力不及的孩子呢?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有些一代人就想出了“口袋理论”,留给他们部分产业股份或充足的物质财富,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生活去吧。同时为了防止他们当中有人恣意挥霍钱财,有些父辈们考虑得更加周全,借助信托等金融管理工具,规定这部分孩子们必须有限额、分阶段地支取财富,既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又能防止他们在暴富之后失去理智。我认为小浩的父母很有必要借鉴。
我最为担心的就是小浩的心态,如果他坚持这样走下去,未来能走多远,还是个未知数。
通过小浩成长的故事,留给我们最大的思考是:其一,父母如何引导帮助孩子?其二,父母应如何助力子女事业的发展?当然,父母是不想看到小浩无所事事才决定“投资”的。但为了让他知道挣钱的艰辛,双方之间最好能够签订一个虚拟的“借贷计划”,借此施加压力给他,迫使他通过努力工作,赚钱来“还贷”。如果钱来得太快了,自然去得也快,小浩很难去“珍惜”。改变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关键是要看小浩如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