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促使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的患者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太极拳锻炼,是减轻体重和控制糖尿病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打太极拳可使体内脂肪减少、体重减轻,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从而减少药物用量。正常体重的患者坚持打太极拳,可以防止发胖,保持正常体重。消瘦的患者,配合药物治疗,坚持打太极拳,能令病情改善,同时也会令体重有所增加。
打太极拳可以促进肌肉组织和其他组织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和减少尿糖,并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
打太极拳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机制,达到益气养阴、清热保津、降糖止渴的目的。糖尿病的发生缘于津液的输布障碍而致津亏燥热,与经络的传注失调有密切关系。打太极拳通过疏通经络,改善经络的传注作用,宣导津液上通下达,濡养脏腑组织,起到滋阴生津,润燥清热的作用。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是气阴两虚、气虚津亏以及气虚血瘀。太极拳通过“以形导气”、“以意导气”,培养和疏导人体内部的正气,使气机充盈,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津亏液燥和日久血瘀的病理改变。
糖尿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调节失去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打太极拳能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进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太极拳对阴虚或阳虚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辨证多为虚证,患者多有免疫功能偏低,在治疗上扶助正气是治疗的关键,太极拳能增强人体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打太极拳的糖尿病患者,均先感到体质较以前有所增强,精力充沛、疲劳感明显好转,随后出现血糖、尿糖等指标和多饮多尿等症状的改善。
糖尿病的运动疗法应采用太极拳这类以内养为本的运动模式,加强机体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肌肉组织内葡萄糖得到充分利用,使血液中葡萄糖迅速到达肌肉和其他组织内,从而使血糖下降。太极拳还可提高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并有降血压、降血脂和抗衰老等作用。打太极拳还可消除杂念,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并使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而使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打太极拳有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六、太极拳辅助治疗癌症的功效
直到现在,癌症仍然是人类的头号敌人。正常组织的生长是受到控制的,其细胞繁殖的速率相当于细胞死亡的速率,肿瘤是不正常细胞构成的新组织,以不可控制的方式生长。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肿瘤虽然会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但是不会很快致命,恶性肿瘤(即癌)则会增生或侵入到周围的正常组织中,最后通过血管和淋巴系统转移扩散到全身,是人类的又一“杀手”。
人们对癌症治疗还没有什么令人欣喜的突破,虽然花费了数十亿经费和无数研究人员的心血,但进展却很缓慢,患癌率甚至比以往更高。在癌症的治疗上,医学界还没有包医癌症的灵丹妙药,更无手到病除的回春妙法。科学家另辟途径,发现东方传统的自然疗法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完全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带来新的曙光。
传统中医学认为,癌症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偏盛偏衰、血气失和,导致脏腑生理功能紊乱与障碍所致。打太极拳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锻炼,恢复阴阳气血平衡和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癌症患者体质表现特征是“虚”,机体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薄弱,正不胜邪。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常饮食困难,精神萎靡,身体极度消瘦,呈现恶病质,给正常的康复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太极拳运动益气活血,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改善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为手术治疗及放化疗创造条件,更利于延长生存期。患者在获悉得了癌症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恐惧,变得惊恐不宁、坐立不安、手足无措、焦虑紧张、思维杂乱、行为失序。当癌症复发或病情恶化后,患者认为命在旦夕,有的便会产生悲观、失望、焦虑、忧郁或应激状态。
汉斯·塞耶教授(DrHansSelye)指出:一个人的情绪低落会刺激脑垂体,使自律神经混乱,引起内分泌、胃肠功能脱离中枢的正常支配,因而容易生病。如信心坚强、心情舒畅、乐观积极,则能加强身体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活力,提高免疫功能和适应能力。世界各地不时传出人们用顽强意志战胜癌症的事例。相反,如果悲观消极,失去信心,则会使免疫功能下降,加速病情恶化。心境乐观、意志顽强、治疗积极,是战胜癌的必要条件。
打太极拳能使人吸收比平常多几倍至几十倍的氧。美国的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吸氧量增多,呼吸频率加快,通过气体交换,可将一些致癌物质排出体外,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即使得了癌症,身体康复较快,也能延长寿命。
打太极拳使人血液循环加快许多,使癌细胞就好似湍流中的小沙子一样,不易站稳脚跟,也不容易转移,且易被免疫系统清除。实验证明,机体处在运动状态时,每小时血液中的干扰素较之平时要增加1倍以上,而干扰素的抗癌能力早已存观察中得到证实。
打太极拳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战胜癌魔的信念,对于稳定和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十分有益。
一旦患了癌症,着急、悲伤、忧郁肯定于事无补,相反只会加重病情,打太极拳就能让患者采取积极、主动、坦然处之的态度。人的心理活动对机体内部变化有巨大影响。
用太极拳调节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使身心松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七、太极拳的消愁悦心作用
忧愁是情绪消沉郁结的状态,忧愁太过,气机就不能舒畅,就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致使食欲减退。长期处于忧愁状态,会造成体力过分消耗,致使身体免疫功能低下,大脑功能紊乱,内脏功能失调,导致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精神病等疾病,同时可引起早衰。
中医学认为,许多因七情过激而产生的疾病,用药物等手段治疗常常不能奏效或效果不佳,而用言语或形象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时会造成与之相反的情绪,则收效甚佳。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提出:“因七情而起的病,宜以人事制之,非药所不能疗也”。
明末名医傅山曾治一气臌病的妇女,知其因规劝她的丈夫戒赌遭夫毒打而气愤难忍患病。傅山就拔了几把草,嘱咐她丈夫每天和颜悦色地在其面前熬汤喂服,一天十几次。3天后该妇病愈。傅山说:“野草本不能治病,患妇见其夫低声下气熬药,逐渐心平气和,心情舒悦,疾自然而退之。”
常言说:“笑一笑,十年少。”虽然此话有点夸张,但是乐观者经常欢笑,对身体很有好处。人在发笑时,肺部比平时扩张很多,胸部肌肉也同时加强了运动。人笑时,胃的体积缩小,位置上升,胃壁张力加大,消化液分泌增加,增强了食欲。笑还可以促进循环系统的功能。加快血液的流动速度,使新陈代谢旺盛。相反,有些人整天闷闷不乐,常年不见笑脸,正是情志受到压抑,心情不舒的反映。常年如此,必然使机体遭受损害,导致疾病。所以要善于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自寻欢乐,通过各种有益的活动来陶冶性情,增加生活的乐趣,以乐而忘忧。
一个健康的人,心理和身体都应具有良好状态,即“形神兼备”,“形”是身体,即生理,“神”是精神,属心理状态。
情趣是情感的润滑剂、调和剂,使人增强生活的信念,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和乐观的态度。适当娱乐可以调动身体各部位器官和神经的积极性。
打太极拳是情趣与娱乐相结合,以神导形,能使人的精神和身体处于稳定和舒展的良好状态,使身心在动静结合的愉悦中得到平衡,自得其乐,脏腑功能协调,寓乐胜情,心境坦荡,心气调和,生机也就自然勃发了。
小知识不同体质的人选练何种太极拳如今,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已被人们广泛地承认和接受。那么,不同体质的人如何选练太极拳呢,这可是一个应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的问题。老弱者和健壮者的健身要求会不同,男女老少各自体质均有差异,选择合适自己练习的太极拳,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关研究报告指出:陈式太极拳演练时,每分钟最大心率达到190次以上,平均心率为150次左右;杨式太极拳每分钟最大心率为160次左右,平均心率约是130次;武式太极拳每分钟心率约是130次,平均心率是115次左右。根据生理学知识,很明显陈式太极拳已经达到大运动量强度,而杨式和武式太极拳的运动量分别与中运动强度和小运动强度相吻合。由此可见,年轻体壮者选陈式太极拳较好,中年人和体弱者应选杨式和武式太极拳为宜。当然这只是从运动强度来分析,实际情况可能还要复杂得多。同样一套太极拳,如果在演练的时间长短、身体姿势的高低、动作的节奏快慢等方面发生一些变化的话,那就不能以拳种和拳套来定运动强度了。
有的太极拳练习者对某一流派太极拳特别偏好,如年轻体壮者喜好运动量适中的吴式太极拳,而某些年老体弱者偏爱运动量较大的陈式太极拳等等。这种情况其实也不妨碍自己体质强弱和选拳种运动强度大小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杨式太极拳共有80多个动作,全套要练20分钟左右。它分为三段,第一段动作较简单,约3分钟可以完成;第二段和第三段动作较多而复杂,每段约需8~9分钟时间。如果练习时拳架较低,而且完成全套太极拳,那运动强度不会小。如果只练习一段,而且拳架较高,那体弱者也完全可接受。
虽说太极拳的运动量不会太大,但如果认真将陈式一路和二路一气呵成,那也不是一般年轻体壮者所能承受的。只有通过系统训练,具有相当技术水准和相当体能者才可完成。
总之,不同的人在参照运动强度的前提下,身体力行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太极拳内容进行练习,循序渐进,平稳过渡,选择自己适应的运动量的大小,以期达到健身和养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