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拳架紧小,要求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体,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步伐小巧灵活,虚实分明,迈步时足尖先着地,随后再足跟徐徐着地;弓步前脚膝盖不得超过脚尖,后腿不可挺直高拔等。有意思的是,五种太极拳流派中仅有武式太极拳是经过几代外姓人而流传于世的。武禹襄传拳于李亦畲,李亦畲传至郝为真,又传至郝月如等,所以人们也有把武式太极拳称为郝式太极拳的。
现在尚有人相传的是96势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推手也称打手,仅有活步推手一种,没有其他流派太极拳所拥有的定步推手。武式推手的步法是进步三步半和退步三步半,原因是活步推手可以灵活运用,既可以练步法和身法,又可随时变化手法,在动中发劲,始终保持中正稳定的姿势。
五、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五种传统流派之一。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为形意和八卦名家,后跟郝为真习太极拳,他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三家之长,融会贯通,独创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有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及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每个动作转身时,均以开与合的手法相接,所以也称做开合活步太极拳。
现流传较多的是97势孙式太极拳,此外,尚有较短小的孙式太极拳套路。孙式太极拳推手独到之处有步法中的静步、动步,另有合步和顺步,其中合步和顺步均伴随静步和动步进行,可以说在步法方面是比较灵活而多变的。
太极拳无论从健身医疗,还是从表演等多方面来看都有十分积极有益的功效和作用,受到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开展尤为广泛。
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和运动原则
一、太极拳的风格特点
太极拳有四大特点。如今,有口诀八句,可以概述出太极拳的特点:
心静体动,动作柔和;
轻灵沉稳,意动势随;
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连绵不断,势正劲整。
具体说明,就是:
1.轻松柔和。拳架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所以适合各种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的人练习,对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病的人,也是一种极好的体疗手段。
2.均匀连贯。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速度均匀、连贯一气的,有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因此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各关节部位都运动起来。
3.圆活自然。太极拳要求人体的四肢百骸要松开作圆弧动作,按照人体各部位关节自然弯曲状态,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身体各部分得到柔和圆活的均匀发展。
4.协调完整。太极拳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由内带外。以心意去引导动作,增强胃肠蠕动,强化五脏六腑,促进血液循环,充盈正气,令身心得益。
太极拳动作的最基本要求是不强用拙力,以意导形,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交换在腰,气行肢体,分清虚实,圆活自如。保持一个中和正直的躯体(脊柱自然顺直),经络通畅无阻,心肺功能无碍,气血自然顺畅、旺盛,这就是良好健康的基础。
太极拳其精微奥妙之处是使中和之气充盈身体之中,浸润百骸之内,无处不达,内外合一,循环不息,开合动静即阴阳变化。
现今崇尚自然疗法,提倡无痛治疗。太极拳正是将医疗保健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非药物性的自然疗法,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太极拳的运动原则
1.劲力为核心的原则
劲力是指太极拳中所特有的一种综合素质。它是以各关节间骨缝松开,韧带肌腱伸长,肌肉适度用力为基础,通过大脑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力量素质。这种劲力极其灵活多变,在力度、力向、力点、力速方面能因敌而变。通常所说的太极八法,其核心是劲,因其常常隐于体内,也有人称内劲。太极拳中所说的“懂劲”阶段,道出了劲力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练太极拳是在练一种劲,动作只是练劲的具体手段,这也是太极拳不称“操”的本质原因。当然,正确的技术要求是练劲的保证,规矩的外形架势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规矩的外形基础上,应该追求太极拳的劲,这反过来又是我们做好外形的灵魂,可谓内外统一。具体的太极拳劲力除了八法的劲力外,从表现效果上看主要有松沉劲、连绵劲、轻灵劲、弹抖劲等等。总的原则是要突出太极劲力本质,这也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
2.一动百动的原则
太极拳论讲“一动无有不动”。太极拳将天地比做一个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动,这种动是在意识控制下的周身协调运动,包括内脏、体表、四肢百骸,所以太极拳运动要求在运动过程中,一动俱动。全身从思想到肢体以至各个部分尽可能多地参与运动,而且是高度协调精细的运动,绝非局部运动,或分开无序运动,学习者应在练习中不断体悟这点。
3.节节贯穿的原则
在劲力的传递过程中,拳论讲,“劲起于脚跟,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这是要求全身节节松开,一松到底,节节贯穿,周身一气。其中,腰为主宰,腰是节节贯穿的枢纽,相当于中转站,也是人体的最大关节所在部位。这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原理,所以太极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强调源动于腰,一动百动的技术要求。
4.相随相合的原则
相随指的是太极拳中的一致性,如提膝挑掌,提膝与挑掌相系相吸,上下相随。相合一方面是指外表的关节位置上的对应,如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另一方面是意想劲力的合,如手到脚到、身到其劲合,产生合力。
5.阴阳相济的原则
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练习的一个总则。太极离不开阴阳,拳中表现为上下、里外、大小、虚实、开合、刚柔、快慢等等的运动,有人称“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辩证地统一结合”,一方面要阴阳分开,另一方面又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却又分不开,最终又是一个相济、渐变、换化、互补的关系。总之,阴阳相济,阴阳分清,阴阳合一,万变不离阴阳之理。
小知识为什么说“一阴一阳之谓拳”《太极拳图说讲义》中有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拳。”这是什么意思呢?太极拳理论认为阴阳之道是拳术运动的规律,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将阴与阳统一于太极之中,而这个统一体就是太极拳,所以也将其称为一阴一阳之谓拳。
一阴一阳之谓拳拳谚源自一种中国古代的思想。中国古时的《周易》概括了阴与阳的既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规律,精练地将其称做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道,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太极拳的整体理论体系即源于此,将道改为拳,在延续阴阳之道的理论基础上,融合了太极拳的具体实践,从而形成一阴一阳之谓拳的太极名言。
除此之外,太极拳的阴阳学说还有阴阳互根和法为阴阳的理论。所谓互根是指阴与阳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陈氏太极拳有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的论述。所谓法为阴阳说的是太极拳的方法、技术都遵循着一个阴阳的基础。如太极拳谚说脚踩阴阳手划圆,指的就是行步的阴阳虚实变化等等。
阴阳哲理在解释太极拳拳理过程中拓展了丰富的矛盾对立统一思想,而一阴一阳之谓拳,则是太极拳理论经过高度概括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