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维持基本生存的需求是非常少的,空气、粮食和水,大部分需求在其他方面。人类的消费品或者鉴赏品分成三类:食品、瘾品和毒品。绝大部分的价值其实集中在瘾品方面,比如最普通的茶、酒、烟,以及现代通信、交通工具,还有更高端的艺术品、珠宝、奢侈品等。知识、技术含量和产值附加值高的东西往往都集中在这些领域。这些领域的开发和创造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
另一方面,人口无限增长的假想也是错误的。理论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人口的集中度越高、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就越高,生育率就越低。世界上很多大城市,包括日本的东京,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都已经是负数。北京、上海受着计划生育制度的影响,但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却根本不受计划生育制度的影响。他们甚至鼓励生育也没人愿意生。现在日本的朝野上下都呼吁并鼓励生育。
2007年6月17日新华社消息,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富士胶片公司将从当年7月开始推出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措施,此中包含给生育第三胎的职工发百万日元红包,相当于当时的人民币6.2万元。
随着日本社会“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日本政府和社会越来越正视从各个环节完善鼓励生育的制度,很多大企业也积极响应,在生育方面给职工提供更多便利。
富士胶片推出的新措施主要包含:生第三胎或更多儿女的职工,每生一个孩子可以获得100万日元(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20元)的红包;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之前,职工可以享受缩短工作时间的便利;医治不孕不育症的职工最长可获得1年的休假。富士胶片同时希望通过新措施的实施,削减女职工因生儿育女离职的现象。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当年5月底发布的《都道府县未来人口预测统计》,到2030年,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将出现人口减少现象。到2035年,日本19个道县的人口将削减两成以上,届时降幅最明显的秋田县人口将只有2005年的三分之二。日本方面还希望通过引进人口从而改善人口的老龄化结构。
第三方面,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和资源关系最紧张的国家之一,也是信口开河。事实上,近两百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却是不断下降的。中国自古至今都是人口第一大国,从秦汉帝国始直到清乾嘉年间多数时间GDP也是世界第一,鸦片战争前,人口和GDP均占世界三分之一,后来就每况愈下,人口占世界之比降为四分之一,现在为五分之一。也就是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相对压力应该是不断下降的,但是结果却相反,我们的相对压力不降反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了低附加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这其实是学习亚洲四小龙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但画虎不成反类犬,人家的外向型经济,是知识经济基础上的高附加值经济,能耗低,产值高;我们的外向型经济,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高能耗、高污染基础上的低附加值经济,对我们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甚至反过来,严重危及老百姓的健康和长远的生存根基。今天,甚至连印度在出口方面都已经比中国更具优势并具备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前景。和中国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及廉价劳动力不同,印度最重要的出口产品是:IT、CEO和药品!
在土地和自然资源方面,中国比印度丰富得多。2011年,中国大陆人口13.4亿,印度人口12.1亿,中国人口是印度的1.1倍,但中国国土面积是印度的3.23倍,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3.06倍,耕地面积是印度的88.2%,长期作物用地面积是印度的1.35倍,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6.16倍,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55倍,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48倍,矿产资源是印度的4.24倍。除了耕地一项,中国人均资源比印度丰富得多。但印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中国的二分之一,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印度的资源利用效率比中国高。
人还是那些人,资源还是那些资源,环境还是那个环境。是毁坏还是保护环境,是毁灭还是保护资源,是创造还是毁灭财富,取决于什么?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的知识储备、受教育水平以及背后的经济、教育、文化等制度安排。我们以前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太狭隘了,准确地说,制度和文化才是第一生产力。制度和文化,决定着人是成为创造的主体还是消耗的主体;制度和文化,决定着人们能否自由迁徙和流动。
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说法,说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太多,好像人口减少了,中国就会多么富有。这事实上只是把人当成了环境的负担和资源的消耗者来看待,而没有把人当成财富的创造者来看待。即使我们今天人口减少到与美国一样多的3亿,而且把中国大陆13.4亿人口创造的财富全部算到这3亿人头上,对不起,中国的人均财富还是不到美国人均财富的七分之一,仍与两百年前中国世界首富的地位相距甚远。
事实就是这样,你把人当成什么,他就真的成为什么;你把人当成财富创造者加以培养,它就成为财富创造者;你把人当成社会的包袱和负担弃之不管,他就真的成为社会的包袱和负担。
综上所述,教育投资、文化观念、产业选择、人口能否自由流动等制度、经济和文化安排决定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而是否选择高端产业,还是被迫停留在低端产业,根本上也取决于教育和文化。这样一种关系,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富裕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就像我一开头就提到的犹太人,其非凡成就来自于知识、文化和教育,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依靠的也是教育。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日本在经济上受到重创。据日本战后经济安定本部的《太平洋战争损失报告书》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1/4的国民财富毁于战争。战后的日本,工农业萎缩,粮食供应不足,人们每天都挣扎在饥饿线上。可是,日本在战后短短的十几年间,完成经济复苏,用十多年时间相继超过了英、法和前联邦德国,于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85年起又成为世界最大的净资产国和净债权国。
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日本前首相吉田茂说:“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正是由于教育制度的优越,明治时代的日本人才能学到西方的新技术,而且教育给予人们的锻炼使日本人能够战胜他们所遇到的危机。同样,高超的教育程度成了战后复兴的巨大力量。日本人由于战争而损失了许多财产,可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人的能力却没有丧失。”日本的“世界经济情报中心”认为,从1951—1970年间的经济增长中,技术作用占50%—63%。
日本教育社会学家、也是日本迄今唯一一位学者出身的文部大臣永井道雄写道:“不容置疑,正是这样的一个日本,由于战后经济飞速发展而震惊了全世界。日本经济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可以举出各种原因,诸如战败后实现了设备更新、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给美国提供了军需以及国民有勤劳和储蓄的习惯等。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因为民族国家所教育出来的一亿日本人没有流向国外,而留在日本列岛,并对国家的经济复兴和发展做出贡献。”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教育投资之低,甚至远远不如贫穷落后的非洲小国。
2003年9月9日至21日,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随后,她在向新闻媒体公布材料时,称“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而据中国官方的数据,“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已达到了3.41%”。尽管两者的数字有差距,但中国官方也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是:1993年,中国政府提出,到2000年,教育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必须达到4%。但直到今天,2012年2月24日,这一目标从未实现过。2006年,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获得者美国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崩溃》一书中写道:“虽然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20%,但中国对教育的投资只有全世界教育经费的1%。”
理论上说,有一百块钱,就一定拿出4块钱,但是,经历了两倍多于八年抗战的时间,中国政府就是从来没拿出过这4块钱。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文化理念和制度安排到了何等落后地步的问题。在一个投资型政府里,再多的钱也是不够用的,因为投资永无止境,而且,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政府投资,如果真正有四分之一能够用到投资上,已经是上天保佑了。《新世纪》周刊报道了动车上的部分零件采购价格,比市场售价高出很多:一个自动洗面器7.2395万元,一个色丽石洗面台2.6万元,一个感应水阀1.28万元,一个卫生间纸巾盒1125元,最后组合成总价高达三四十万元的整体卫生间……真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动车”。高速运行的动车对于抗震、防火、密封等有着更高要求,相关零件和设备的采购价格比市售产品或许要高一些,但高到如此离谱,不正常吗?这在政府投资和采购中再正常不过了。
战争思维和阴谋论是贫穷落后的根源
世界上的70亿人口,有10亿人生活在非洲,在每年的国际报道中,与他们有关的新闻似乎总是与饥荒、战乱相联系。当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走上经济快速发展之路时,仍旧有10亿人挣扎在最底层,这些人口大多集中在非洲。是什么原因让非洲在贫穷的旋涡中不能自拔?牛津大学非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保罗·科利尔所著的《最底层的10亿人》一书中,基于大量的经济数据和多年对非洲国家的考察,总结出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陷阱:战乱陷阱、自然资源陷阱、恶邻环绕的内陆陷阱以及小国劣政的陷阱,这些似乎成了非洲国家始终不能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融入全球经济的机会。但是对于那些贫穷的非洲国家来说,全球化看起来是一个根本抓不住的机会。无论是钻石、橡胶还是石油,这些资源带来的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内乱。在大量国外经济援助源源不断进入的同时,谁也不知道有多少钱变成了当权者的私人财产存到了海外的秘密账户上,也不知道有多少钱拿去买了军火;有能力离开非洲的人都离开了,剩下的人在连年的战乱中绝望地生存。
塞拉利昂、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刚果,你听到的关于这些国家的新闻大多与什么有关?毫无疑问,是持续不断的战乱。一个国家是因为战乱而贫穷,还是因为贫穷而发生战乱?
这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也许很难说得清,但毫无疑问的是,战争和战争思维其实是基于争夺现有生存资源的思维,而现有生存资源是有限的,比如石油、矿产资源通常要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战争只是争夺甚至会毁灭财富。只有摆脱了战争思维和战争行为,人类才能把聪明才智用在创造性的劳动上,从而创造出人类可以创造的财富。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民间乃至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以争夺资源为目的的战争思维和阴谋论仍然大行其道。比如说美国打利比亚、伊拉克,在他们眼里都是为了争夺石油。事实是这样的吗?而且在二战以后,在联合国的框架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侵占别国领土。历史上的争议领土,也都要在联合国的国际合约框架下解决。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中国的人口红利已消失殆尽